UNESCO2018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全球评估报告的评述
陈殿兵 杨新晓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摘要: 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广泛性、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与人格形成的破坏性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因此,作为教育领域内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2018年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全球评估报告。该报告依托全球学生健康调查和学龄儿童健康行为两大调研数据库,从欺凌的规模、性质、缘由、后果等层面进行了最新和最全面的全球证据展示。UNESCO2018校园欺凌全球评估报告一方面为我国学校欺凌治理提供了全球视野与数据参考,值得借鉴,但在一些核心概念界定、暴力及欺凌的成因、有效治理的具体策略等方面值得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 UNESCO2018;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新进展;校园治理
一、研究背景
为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平、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是世界各国优先考虑和重要的教育教学治理目标。学校内部和周围的暴力及欺凌行为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破坏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学校及厌学心理,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包容性和公平性等教育愿景的有效实现构成威胁。基于此,世界各国的政府、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都纷纷关注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并积极思考并借鉴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举措,为学生创造一个秩序良好、非暴力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育领域内的重要国际组织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监测为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而取得的进展情况需要包括趋势数据在内的准确、最新的数据,因此,提供学校暴力和欺凌的最新数据是教育部门监测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度发布的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全球评估报告《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现状和趋势、驱动因素和后果》(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依托全球学生健康调查和学龄儿童健康行为两大调研数据库,通过调研来自世界各地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从欺凌的规模、性质、欺凌的驱动因素、后果、发展趋势等层面进行了最新和最全面的全球证据展示。① UNESCO.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R].Paris,2018:1-15.
二、UNESCO2018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全球评估报告的框架内容
(一)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在2018年的校园暴力与欺凌行为全球报告中认为,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身体、心理和性三个层面的暴力及欺凌,并指出校园中的暴力和欺凌主要是由同龄人造成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是由教师和其它学校工作人员造成的(参见图1)。
在对校园暴力及欺凌进行定义的同时,报告还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界定。例如,人身攻击(physical attack)是指当一个人或多个人使用诸如棍子、刀或枪等武器攻击某人,或当一个人或多个人用武器伤害另一个人。参与者不一定是同龄人。而打斗(physical fight)是指发生在两个力量或者力量差不多的学生之间的同龄人之间的一种肢体暴力行为。再如,报告对性欺凌(sexual bullying)以及sexual violence(性暴力) 也进行了区分定义。其中,性欺凌定义为采用性玩笑、评论或手势等方式实施的欺凌行为。而性暴力定义为实施了非自愿性行为(如强奸)、未遂的非自愿性行为、虐待性接触(如不必要的接触)和非接触性虐待(如威胁性暴力、口头性骚扰等)。
图1 校园暴力的内涵
(二)校园暴力及欺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校园暴力及欺凌呈现出广泛性与多发性的状态
综合考虑后调整电磁方案,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将铁心长度缩短到1 134 mm,另外考虑缩小电动机机座长度,以缩短轴系长度,提高临界转速。经过计算重新排尺寸,将机座缩短到2 650 mm。重新确定电动机轴系后,计算电动机临界转速,调整后算得第一临界转速为2 620 r/min,超过了1.3倍最高可能运行转速,避开了共振点,确保了电动机的安全运行。
报告指出,广泛性与多发性是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基本现状。从收集的数据来看,虽然全球范围内各地区有所差别,但是32%的学生报告有受到同学欺负的情况;36%的学生汇报至少与一名学生发生过身体冲突,32.4%的同学在一年内至少受到过一次身体攻击。
2.身体及性欺凌是校园暴力及欺凌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在所有的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形态中,身体上和性上的欺凌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数据显示,身体欺凌是除欧洲和北美以外所有地区最常见的欺凌类型。在全球范围内,被欺凌的儿童中有超过16%的人表示他们有被踢、打、推或者锁在教室的经历。同时,报告将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也列入校园暴力的统计数据,指出来自非洲、亚洲和加勒比五个国家的数据显示了教师特别是男教师作为学生遭受的大部分身体暴力的犯罪者。
性欺凌是第二种常见的校园暴力及欺凌的类型。全球范围内,11.2%受欺凌的学生报告他们遭受过通过性玩笑、评论或者手势的取笑。同时,报告新形式的性暴力包括在线发送性信息和图片也开始出现并指出在2017-2018年度,12%到22%的学生受到带有性内容的信息。报告没有关于学校内性暴力的全球发展趋势。
3.校园欺凌行为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校园暴力行为尚未出现减缓的趋势
第三,报告指出的语言及网络暴力和欺凌值得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家长、教师和教育治理者给予高度关注。一方面,语言欺凌由于其主要是以语言、眼神、态度等方式通过歧视、嘲讽、羞辱、鼓励、排斥、威胁等方式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与身体暴力相比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往往在学校治理过程被忽视。① 熊熊,戴江雪:“校园冷暴力遏制途径分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6期。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比以往更高,网络欺凌虽然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引导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学会筛选网络信息,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和进行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从而杜绝网络欺凌发生的机率。
孙中山《建国大纲》规定的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党治具有过渡性,且以宪政为其最终目标。三民主义体系中的民主宪政目标,使蒋介石的威权体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也时常成为体制外政治势力用来批判和攻击其党治的有力武器,这对于蒋介石在意识形态上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是很大的制约。
3.校园暴力及欺凌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4.校园暴力及欺凌中的性别因素
从性别上来看,女孩和男孩遭受欺负的几率是相同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和绝大多数地区,男女学生的被欺负的比例极为相似。同时,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男孩和女孩被性玩笑、评论或手势取笑的程度没有重大差异。关于教师对那学生和女学生实施身体暴力和体罚等方面差异的证据是混杂的。有一些数据表明教师更有可能对女学生实施身体暴力,而其他数据表明,男孩在学校比女孩更可能受到体罚。
表1 男女学生遭受校园暴力及欺凌的类型差异表
此外,从性暴力的证据来看,学校工作人员和同龄人实施的性暴力对女孩和男孩都有影响。对女孩来所,性暴力的经历和欺凌一样普遍,是她们在学校最常见的暴力类型之一。从调研的数据来看,三分之一的女孩汇报曾经历过校长、教师或其他学生实施的性暴力,而男孩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同龄人,包括同学和朋友是第一次发生男孩性暴力事件的主要肇事者,而对女孩来说,主要肇事者是亲密的伴侣、邻居或陌生人。虽然从性别上来看,男女生都有成为校园暴力和欺凌受害者的可能性,但是其所受的暴力和欺凌的类型所有不同(参见表1)。
(三)校园暴力及欺凌的驱动因素
1.为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教育机构提供了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全景图
报告指出,无论以任何方式被视为“不同”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受害者。例如学生的外表长相、种族、国籍或者肤色、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背景都有成为校园暴力及欺凌的诱发因素。其中,外表不符合性别规范、基于种族和国籍的不同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分别占到15.3%和10.1%。例如,被视为不符合性别规范的学生(如被视为“娘娘腔”的男孩或者被视为“阳刚”的女孩、被视为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或者变性人的学生)比哪些符合男女二元标准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学校暴力的影响。他们在学校力被欺负,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被欺负,并且与被认定为异性恋的同学相比,在学校里参与身体斗争的可能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视为“不同”的因素中,学生对自身体型不满意和超重(如过胖)都与成为欺凌的受害者和欺凌实施者有关。例如,受欺负的儿童比不受欺负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身体形象的不满情绪,而超重或肥胖在被欺负者和不参与欺负者中是更为普遍的现象。
2.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会影响暴力及欺凌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流行。首先,在学校管理松散、纪律恶劣的学校里,学生经常受到暴力及欺凌的比例比校园管理秩序井然、纪律良好的学校高出7%。其次,报告还引用经合组织国家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指出,在纪律不严、教室不公平对待学生的学校里,暴力及欺凌行为更为常见。例如,在学生报告受到教室不公平对待的学校里,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要高出12%。
(四)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后果
1.校园暴力及欺凌会破坏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
校园暴力及欺凌会使学生产生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等厌学倾向(见表格2)。报告指出,经常遭受校园暴力或欺凌的孩子比没有类似经历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学校没有归属感的比例高出三倍,并且逃学可能性也高出两倍以上。而绝大多数有过被欺负经历的学生对通过教育来实现自身发展愿望非常低,这导致他们更愿意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便离开学校。
表2 校园暴力及欺凌的负面效应
联合国教科文注释的暴力及欺凌报告再次表明,校园暴力及欺凌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其严重性和广泛性决定了校园暴力及欺凌的治理必然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性质恶劣、程度严重、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及欺凌案例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内的教育治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治理经验,了解校园治理的最新动向及发展趋势以便形成及时的、具有前瞻性的方案,逐步建立其具有长效性、稳定性和约束力的治理举措,从而有效地干预校园暴力及欺凌事件,还学校和学生安宁和和平的学习环境。
UNESCO的报告结果显示校园暴力及欺凌经历的多少与教育效果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即学生经历的次数越多,学习效果与教育效果就越差。例如,受欺负的孩子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不受欺负的同龄人低,学生被欺负的次数越多,分数就越低。而PISA 2015的报告也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的研究结论(参见表3)。
博弈论作为一门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优化方法论,已在电力系统规划、电力市场、调度、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大量应用[7]。在微电网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各个目标一般存在竞争关系,每个目标均企图使自身收益最大[8]。将博弈论应用于确定多目标的权重系数中,可以克服已有多目标优化加权系数法受限于决策主观性的不足,通过Nash均衡找到同时满足多个目标的最优权重系数。
表3 校园暴力及欺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渗透,网络欺凌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尽管从数据来看,网络欺凌的流行率比较低,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相对隐蔽的欺凌方式值得引起人们的警惕。数据表明,使用互联网的11-16岁儿童的比例从2010年的7%上升到2014年的12%,在某些地区,多大十分之一的儿童在遭受网络欺凌。在加拿大和欧洲,10.1%的儿童受到信息(即时信息、网帖、电子邮件和短信)的网络欺凌,8.2%的儿童受到图片(拍摄和发布不适合或不适合某人的照片)的网络欺凌。而其他数据显示,澳大利亚9-16岁儿童中有13%和欧盟报告中6%的孩子受到网络欺凌。① 秦斌杰、陈沃聪、钟剑华:《社会工作实践基础理论》,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265页。
我找到在一中的老同学,让她们帮我补习功课,那是悬梁刺股争分夺秒的一个暑假。我的脑子也仿佛开了窍,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我就从年级六百多名挤进了前一百名。我的变化出乎所有人意料,被人嘲笑的滋味,被陆浩宇当面挖苦和拒绝的心痛,都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我把青春的忧伤唱成了歌。
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上(参见表4)。首先,有过被校园暴力及欺凌经历的学生感到孤独的可能性是被欺负的儿童的两倍,经常会出现失眠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被欺凌及欺凌的受害者的自我报告显示,他们的健康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远低于不参与欺凌的学生。其次,校园暴力及欺凌与更高频率的吸烟、饮酒和毒品使用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受欺凌和暴力学生的饮酒率、终生吸烟率及大麻使用率高于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最后,校园暴力及欺凌与早期的性经验有关。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受害者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比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更大。
(2)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以整数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理解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第二种表示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整数乘法意义上的扩展.小数乘以小数,则直接表示为表示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不同的是要在最终的结果里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应注意,运用乘法运算律释义小数乘法的意义及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表4 校园暴力及欺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三、UNESCO2018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全球评估报告的评价
(一)借鉴之处
1.被视为“不同”的学生
综合分析已有的资料得知:珠三角地区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受河流冲积和三角洲冲积的平原地带,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其成土母质是由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湾内沉积而形成的;沉积物受河、海共同作用影响;水系由西、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的网河水系和注入三角洲的其他河流组成,注入三角洲的河流主要有潭江、流溪河、增江、沙河、高明河;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主要分布于以广州市为中心的周边50 km以内;珠三角地区西面和北面以罗平山脉为界,东侧罗浮山区则是三角洲的东界(图2和图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重要组织,其研究报告具有全球性、前瞻性以及专门性的特点,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如何解决本国或本地区教育相同或相似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次的校园暴力及欺凌报告也不例外。该报告集合了领域内的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广发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成就评价组织(IEA)、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通过调研包括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以及太平洋地区在内的144国家及地区的学生,形成了聚焦校园暴力及欺凌的现状、成因、消极后果及发展的基本趋势的大数据库并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了具有代表性及前瞻性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2.校园暴力及欺凌是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业成绩较差重要诱因
2) 在B、E两点同时发生串扰时,CW与CCW的相位差为2lBEΔβ,与主波列的相位差均为lBEΔβ,显然与主波不相干,产生强度型偏振误差,引起的陀螺输出误差在10-7°/h左右.
丁珰正要越窗而出,忽然想起一事,回身将侍剑身上衣衫扯得稀烂,裤子也扯将下来,裸了下身,将她尸身放在石破天的床上,拉过锦被盖上。次日长乐帮帮众发觉,定当她是力拒强暴,被石破天一怒击毙。
检查考核多了,而且检查本身就是走形式,那么到了基层,就容易以形式应付检查。一位干部坦言,如今在乡镇,扶贫攻坚、清洁卫生、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维护稳定、文化宣传……三天一小检,十天一大检,各类检查层出不穷,各类检查都重要,各类检查都要汇报,各类检查都要看材料。
报告首先指出,全球范围内接近半数国家的欺凌行为有所减少。在有欺凌流行趋势的71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的欺凌流行率有所下降,23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显著变化,13个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率有所上升。同时,报告还指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受到同龄人的暴力和教师体罚减少了。全球范围内,被欺负的学生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13岁的33%下降到14岁的32.3%,到15岁的30.4%。
2.有助于了解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动因及不良后果,从而更好地施策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时候,一些大中城市都开始有了拨号电话,但这种电话的通话区域只限制在本地和本电话局,如果打长途,还是要通过邮电局的话务员去连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经常出差,可每次从出差地给单位打电话时,一等就是数小时;打长途电话,先要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然后坐着慢慢等着,尤其是打往偏远农牧团场的电话,一等就是半天,一个挨一个,都急死人了。
只得慰藉于苏珊娜与浮西努相同的身世,神似的气质,假借战争的苦难造成人物情感的偏执走向,并且借弗希里的口:“人在最无助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在最危险的时候也是,这像嗜酒一样。”
联合国教科文2018年的校园暴力及欺凌全球报告从学生个体和校园环境两个视角分析了校园暴力及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为校园暴力及欺凌的治理提供了两个层面的治理方案。例如,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年龄外表特征、性别、种族、信仰、人格特征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造成被欺凌者易被欺凌的个体因素,那么学校治理者就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心理辅导,帮助被欺凌者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求助的观念,有效地提升学生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① 范政,王淑合:“校园被欺凌者易被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载《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3期。 再如,从学校环境的建设来看,报告指出创建一个安全、公平的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流行。那么,在实际的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致力于平安校园的创建,做好预防和善后处理工作,主动出击,积极地关注并采取心理预防和干预举措,将校园安全视为影响学校成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工作给予重视,狠抓落实。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将教育公平的理念视为崇高的职业信念和诉求,并将其化为一种直接的行动。不论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外貌特征以及分数高低都采取公平教育的理念,对每一学生都尊重,关注每一个的全面发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性。② 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张人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79页。 这也是该报告给予教育工作者的关键的、独特的启示。
报告在给予关键启示之外,用数据及图表充分展示了校园暴力及欺凌对学生身心及教育效果的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安全舒适感是学生个体在成长、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心理需求。如果学生不能从学习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舒适感,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不可能发生和实现。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存在破坏校园环境的安全舒适,不仅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造成影响,使其产生情绪失控、自我怀疑、自卑、自伤甚至自杀的倾向的人格障碍,而且会导致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度下滑,丧失对学校的信任和教育的信心,导致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承诺的失败,往往在学校、家庭、个人、社会之间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急剧下滑,教育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值得商榷之处
1.关于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的全球报告在关于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基本内涵上还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报告在开始的时候,认为校园暴力及欺凌包含身体上(Physical violence)、心理上(Psychological violence)以及性暴力(Sextual Violence)三个层面(参见图1),未包含网络暴力及欺凌。然而,在后续数据展示和分析的时候,报告身体上、心理上和网络(Cyber)三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后有所差异的报告方式以及校园暴力及欺凌内涵的维度应该如何进行都值得进一步推敲。因此,从服务读者的视角来看,报告应该采用关键术语或核心词汇来进行解释和定义,清晰明确的阐述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内涵、维度及划分的标准。
同时,学校暴力及欺凌报告中将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归类于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尤其是在全球三分之一(69个国家)国家的法律允许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情况下。笔者是教育体罚的反对者,但同时也是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的重要拥护者和倡导者,认为法治是现代治理和文明的重要体现。③ 陈殿兵,杨新晓:“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校园安全举措的模式特点及启示”,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2期。 当一国在法律上授权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体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时候,教师的体罚行为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据即依法从教和依法治教。因此,作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将体罚列入到相应国家的校园暴力及欺凌的数据之中的做法不够科学,有欠妥当。
2.缺乏对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报告在从学生个体和育人环境两个层面分析、解读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发生、发展和爆发的驱动因素。然而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时多种多样的,除了报告中指出的因素之外,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也时重要的影响因子,报告在分析时并没有提及。例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及人格的形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或隔代抚养家庭)与教育方法不当(如虎妈狼爸“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孩子心理和身体上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施加者或者受害者。① 吴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期。 再如,包括校园周边环境在内的不良社会环境也是造成学校暴力及欺凌行为的诱因。社会上的帮派文化、随处可见的网吧、社会经济转型期一些不良咨讯的渗透都会对处在成长期的学生产生心理上和性格上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相互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产生。② 欧阳国亮:“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载《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3期。
同时,报告在进行原因分析时,仅仅对数据进行了单一因素的分析,未能将导致校园欺凌原因的不同数据源进行综合比较,得出更为宏观、全面的数据,从而有效施策。例如,在分析校园欺凌的数据时,如果将家长和教师对待学生汇报遭遇欺凌态度与处理方式的数据进行对比,就能得出当先校园欺凌频发、不易遏制的深层次原因(如图1、2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家长对待校园欺凌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但是如果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将家长的处理方式分为“作为”(直接找施暴者解决、协同校方解决、以暴制暴)与“不作为”(毫不知情、认为受害者无病呻吟、反应淡漠、息事宁人),这样就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汇报遭受欺凌后的基本态度是32.95%是采取措施进行回应处理的,而超过60%的家长选择的是消极的、不作为的回应方式。同样,将图2中的数据加以综合、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学生向教师汇报遭受校园欺凌的时候,近一半的老师认为受害者也有责任,不深究。仅有17.5%的学生汇报教师(学校)曾经采取过惩戒措施。故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向其原生态家庭和“第二家庭”-学校报告时,家长和教师(学校)对校园欺凌的冷漠、不到位处理会使受害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遭受二次伤害乃至心灵上更为严重的创伤;而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加害方则未能得到有效的惩戒进而会增加其欺凌的频数和程度,出现更多的违纪和越轨行为。
图1 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处理
(数据来源:2017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图2 老师对校园欺凌的处理
(数据来源:2017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3.未能提出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策略
最令人遗憾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并未对如何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提供可供借鉴的策略以更好地支持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教育及管理努力。在分析了现状、基本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消极影响之后,报告就匆匆划上了句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的《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数据报告》中不仅概括了全球校园暴力和欺凌的现状,而且提出了诸如基于立法的坚定领导、构建安全校园环境、培养师生预防校园欺凌的能力、有效协作的服务与支持、基于数据的监管与评价等有效干预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要素及启示。① 罗怡,刘长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干预的建议及启示”,载《教育科学研究》2018第4期。 然而,2018年年度报告的总体结论是虽然各国都在开展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行动,但是效果欠佳,校园暴力及欺凌的预防和监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来确保相应举措的有效性?面对校园暴力与欺凌日益严峻的形式,有哪些更好的治理模式及理念值得推广?这些问题都未在本年度的报告中提及。科学研究除了其学术意义之外,最重要的是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应用的转化,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是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中的重要一环。报告的这种结束方式对当下很多预防与治理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建议和策略都时建立在理论探究而非循证理念的基础上(即不是通过实地调研数据之后基于数据而给出的建议)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② 王学军,王子琦:“从循证决策到循证治理: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分析”,载《图书与情报》2018第3期。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关于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的报告缺少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应报告如能包含特定国家及地区的在对暴力及欺凌事件的有效预防和治理方式层面的案例研究,那将极大增强该报告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收稿日期: 2019-07-20
作者简介: 陈殿兵,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美国怀俄明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治理与领导力、教师教育。杨新晓,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美国怀俄明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重大自主课题项目(19YSXK05ZD)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 胡发清)
标签:UNESCO2018论文; 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论文; 新进展论文; 校园治理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