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近代化的几种基本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模式论文,近代化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1)06-0009-03
现代体育是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社会变革逐渐形成的,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认识不同国家体育近代化的不同道路及其规律,对于深入认识体育发展的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加深对当代体育的理解。
1 体育近代化的动力
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挣脱中世纪的桎梏走向近代化,欧洲社会的体育生活也逐步实现了近代化,并带动了世界体育的近代化。
对于体育近代化的动力和道路,各国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Goulstone教授[1]认为:“尽管运动(sport)存在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近代运动(modern sport)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并发展于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象,仍然是值得讨论的。”美国体育史家Van Dalen教授和Bennett教授[2]认为民族主义是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促使体育不断近代化的主要动力,并把“民族主义中的体育”作为其享有世纪性声誉的《世界体育史》第3部分,即近代欧洲体育的总题目。日本学者岸野雄三[3]则认为影响19世纪以来体育近代化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4个方面:人的解放与民主社会的确立;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体育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大力推进;由于近代科学的进步而使身体和身体活动得到科学解释。台湾学者樊正治[4]则认为人文主义思想是使体育由传统转为近代的主要动力。他认为:由文艺复兴运动“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体育思想不仅有所启发,更是由思想成为信仰……近代体育及其活动,得以在欧洲重生、发芽,终至于茁壮并普及全世界”。
从这些不同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是促成近代体育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体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2 体育近代化的几种模式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各国体育实现近代化的道路也各不相同,大体说来可以分为3种类型。
原生型:即在原有传统体育基础上经改造而实现体育生活方式与工业化社会楔合的道路,这种类型的代表有德国和英国。虽然在近代体育的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其近代体育的内容、形式都主要来自对传统体育的继承和改造,其动力也主要来自内部。
次生-殖民型:在周边国家体育近代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下,相当多的欧洲国家也相继走上了体育近代化的道路。由于其体育近代化的方式取决于其他国家,在体育近代化过程中,其原有的传统体育方式或者被改造,或者与外来体育方式相结合。经由这一种方式实现体育近代化的国家为数较多,如俄国及北欧的一些国家。此外,如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多数拉美国家,则主要通过移民而全盘引入其母国的体育方式并跟随其近代化进程而不断进步。
继生型:20世纪初期以前,许多落后国家相继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少数国家如日本则通过政治和经济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这些国家中,近代体育的传入往往与武力或文化侵略相伴随,因而其体育的近代化进程,不能不与异质文化的冲突和对外国侵略的反抗相伴随,而使其体育近代化进程变得更加复杂。以这些国家内部有无如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式强有力改革政府为界,大致又可分为日本式和19世纪末以后的中国式两种。
上述3类发展道路仅是粗略的划分,如进一步细论则千差万别。大体上说,上述3种类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原生型。
1)德国式。经过几个世纪思想上的酝酿,近代体育终于开始从德国的德绍(Dessau)的博爱学校转变为现实的教育实践。1774年,巴塞东(Johan B.Basedow,1723~1790年)按照卢梭的教育思想创办了一所贵族学校,在那里首先把有组织的体育和游戏引入了学校教育。在他的学校中,每天5h读书、3h体育、2h手工,暑假则用两个月时间进行野营。博爱学校的体育内容大约有3类:古希腊的体育活动:巴塞东根据古希腊体育活动而设计了所谓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攀登、不平衡和带领;骑士运动:如剑术、骑马;德意志民间游戏:各种民间球戏及游戏。
德绍的博爱学校一直办到1793年。学校的规模很小,通常只有10来个人,多的时候也不过30人。但是它的影响很大,以至欧洲各国纷纷仿效,德绍式的博爱学校很快遍及欧洲各国。[5]
博爱学校的试验,经过古茨姆茨(J.C.F.Guts Muths,1744~1811年)及斯皮茨(A.Spiess,1819~1850年)杨(F.L.Jahn,1778~1853年)发展推广,终于在整个德意志推行。1811年,杨开始把近代体育——他称之为Turnen(意即德国体育)推向社会。他在柏林郊外哈森赫德修建了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公共体育场;1844年,德国政府明令各级学校强制施行体育,1847年,德意志中央体操学校成立;1860年,德意志体操联盟成立。
由此可见,德国体育的近代化,是由少数学校我逐渐扩展到所有学校,进而在整个社会普及。它的背景则是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民族统一浪潮。当时德意志共有34个邦国以及4个自由市,普鲁士宰相俾士麦强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大力扩充军备,推行体育,体育近代化也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德国体育近代化的道路,即由学校到社会,而民族国家的成立,则是体育近代化最大的推动力。与德国相类似的,有瑞典、法国等多数欧洲大陆的国家。
2)英国式。中世纪末以后,英国的户外竞技运动就十分活跃,但仅仅是消闲娱乐。拉格比(Rugby)公学一位名叫阿诺德(Tomas Arnold,1795~1842年)的校长,开始在校内推行由学生自治的运动俱乐部,户外竞技运动从此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俱乐部源于中世纪的绅士俱乐部,一旦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便立刻显示出它强大的活力。不但英国各地学校纷纷效法,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运动俱乐部,并随即建立了各种全国性的运动协会。英国式的体育近代化进程,实际上是由教育促成,简而言之,可归纳为学校——俱乐部——社会。
(2)次生-殖民型。
1)美国式。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后,大量的欧洲人移民到新大陆,各自带来了自己国家的体育活动方式,进而融汇成为美国独特的体育生活方式:多元而富于流动的体育文化、勇于进取和创新的体育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美洲原有的印第安体育方式,则渐趋衰落。
美国式的体育近代化方式,其实就是殖民的方式。与此相类似的,则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多数拉丁美洲国家。
2)俄国式。直到19世纪中叶,沙俄仍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多数欧洲国家,整个社会包括教育和体育的近代化进程十分缓慢。19世纪后半叶,俄国才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近代体育项目为内容的运动俱乐部。
(3)继生型。
1)日本式。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体育运动多数受中国的影响,体育活动如骑马、射箭、相扑、蹴鞠、舞蹈,以及由中国的拳术发展而来的剑道、弓道、柔术之类。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主动引进西方体育。1878年,日本成立体操传习所,聘请美国人李兰德(G.A.Leland)为顾问,由此而使学校体育得到确立。日本长期流行体操,直到1920年,日本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就任国际奥委会委员,英美式的竞赛运动方式才渐渐成为日本体育的主流。
在引进欧美企业的同时,日本人特别注意保持其传统的员工体育方式。如柔道及剑道在1925年,被列为各级学校男生的体育教材。
日本式体育近代化的道路,是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动推行下的本土体育加上外来体育的道路。
2)中国式。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了封闭近400年的国门,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教育和体育也随之进入中国。虽然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传统体育的演变既有外部的输入,又有内部的主动学习、引进和推广,但由于近代体育是随着列强的武力和文化侵略才进入中国的,因而这必然在有悠久文明的中国引起冲突。19世纪末,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30年代,都曾经围绕土、洋体育问题引起过争论,清末民初许多中国力士在比武或足球比赛中打败洋人故事广为流传,表明了中国民众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心态。中国体育就在这样磕磕碰碰之中逐渐走向近代化的。
印度、菲律宾等一些国家,也经历了与中国相近似的体育近代化道路。
综上所述,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体育近代化道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的体育近代化并不是独立和与世隔绝的,即使是那些原生型国家和德国、英国,在其体育近代化过程中,也无不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例如,最早产生近代体育思想和实践萌芽的国家,是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和法国影响了德国、英国和瑞典、丹麦等,而后又向德国和瑞典学习先进的体操体系和英国的户外竞技。这个事实有力地说明体育的近代化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中国等国体育近代化的进程也告诉人们:尽管军事和文化侵略使体育的近代化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即使不少人在相当长时期对源于西方的近代体育产生强烈的本民族文化心态,但体育的近代化终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因为体育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