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战略选择的思考与实践_理想主义论文

美国对外战略选择:思想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战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对外战略有其自身的特征,历史地看,美国的对外战略不同于英国、德国、俄罗 斯或其他大国的对外战略,詹姆斯·库尔斯(James Kurth)称之为“与众不同的大战略 ”。作为一个被两洋隔离的大陆,美国对外战略既像英国那样强调海洋力量,注重外交 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又像德国那样强调陆地军事力量,注重大规模快速动员和部署 。因此,“美国大战略最大的力量来源于它对英国和德国方式独特的结合”,它“开创 了第三种大战略的模式”。“在许多方面,美国的大战略已经由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传 统和轨迹所确定,由这个国家的特殊的力量和弱点所确定。”(注:James Kurth,“Ame rica's Grand Strategy,A Pattern of History”,National Interest,No.43,Spring 1996,p.8.)

就美国对外战略而言,既可看出一些“历史传统和轨迹”,也可看出不同时期的特征 。但无论是哪一时期,美国对外战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平衡组合的结果。例 如,在传统的孤立主义战略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美国对欧洲的政治孤立战略,也可以看 到美国对美洲的扩张战略,看到美国将“自由的福音传遍全人类的使命”。从这一角度 看,可以说“美国从未奉行过一种真正的孤立主义”。(注:[美]罗伯特·W.塔克:《 新孤立主义:威胁,还是希望?》,载《美国对外关系》13辑,南京大学历史系,1981 年10月,第11页。)理查德·N.哈斯(Richard N.Haas)将美国对外政策原则归纳为“六 种主义”,即:霸权主义、孤立主义、威尔逊主义、经济主义、人道主义、现实主义。 他认为,美国对外政策或战略不是任何一种,而是几种的组合。(注:[美]里查德·N.哈斯著,陈谣遥、荣凌译:《“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第65~66页。)巴里·R.波森(Barry R.Posen)和安德鲁·L.罗斯(Andrew L.Ross)提出了四种可选择的美国大战略模式,包括新孤立主义、选择性接触、合作安 全和优势战略。(注:Barry R.Posen,Andrew L.Ross,“Competing Visions for U.S.G rand Strateg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ume 21,Issue 3(Winter,1996~1997),pp.5~53.)美国《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则提出了从A到D外加E、F六种不同的战略选择 ,以及不同的组合形式。(注: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01,Working Group,Ins 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Washington ,D.C.,November 2000.)多样性的选择方案说明,美国对外战略是多种成分组合的,也 是不断摆动的。

一 孤立主义与霸权主义

1.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孤立主义和霸权主义内涵

孤立主义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最为久远,这里将孤立主义和霸权主义放在一起,作 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两个极端。从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资源的使用和军事卷入、承 担义务等要素看,孤立主义是最狭窄、最有限的一种战略选择,而优势或霸权战略则是 最广泛、最大限度的一种战略选择。在巴里·R.波森和安德鲁·L.罗斯提出的四种战略 选择中,将新孤立主义战略作为最小限度的一种现实主义战略选择,将优势战略作为最 大限度的一种现实主义战略选择。

孤立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不结盟、不干涉。二战后,美国放弃了传统的孤立主义,但新 孤立主义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影响着美国对外战略选择。新孤立主义的基本观点包 括:

第一,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对国家利益进行狭义解释,强调有限的安全目标,注重本 土安全,不能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浪费在使世界更美好的梦想上,浪费在追求卷入全 球事务和全球权威上……。”(注:[美]乔治·F.凯南著,柴金如、刘觉俦译:《当前 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危险的阴云》,商务印书馆,1980年1月版,第227~228页。)

第二,在威胁评估上,强调美国没有面临直接威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和力量优势, 没人能威胁美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本土安全,过分扩张和干涉则会招致危险,吸引敌人 。(注:“Competing Visions for U.S.Grand Strategy,”pp.13~14.)

第三,在内外政策关系上,强调国内问题的重要性,认为政府首先应该解决国内问题 。孤立主义反对美国对外推广其民主和价值,认为“没有理由相信,美国对其他国家内 政的干涉必然极大地改善有关国家的政治情况。”(注:《当前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 —危险的阴云》,第42页。)

第四,在联盟和海外义务上,反对美国承担海外义务,反对对外干涉和军事卷入。主 张“横下心来废止次要的义务和卷入行动。”将“对外部承担的义务减少到必不可少的 最低限度”。更极端者则主张美国像当年英国那样采取孤立的均势战略,撤除对欧洲、 日本和韩国的军事义务,尽可能使自己脱离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国战争。(注:克里斯托 夫·莱恩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见Christopher Layne,“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 rategy:Hegemony or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orld Poli cy Journal,New York,Summer 1998.)

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另一个极端,霸权主义战略有多种提法,例如优势战略(preponde rance)、主导战略(primacy)、卓越战略(preeminence)等。这些词汇有时被区别使用, 有时则被混合使用。例如克里斯托夫·莱恩(Christopher Layne)使用了“优势霸权”( Preponderance—hegemony)一词。(注:“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一般认为,霸权战略或优势战略是一种现实主义战略,旨在永久维持美国在后冷战时期 的地缘政治主导地位。其倡导者认为,优势战略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国家的安全 不是通过力量平衡,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力量不平衡来实现的,即通过追求 霸权来实现的。按照优势战略,和平也是建立在力量不平衡基础之上的,在这种不平衡 中,美国具有足够的、独立的力量,可以威慑所有潜在的挑战者,也可以安抚所有合作 伙伴。(注:见“Competing Visions for U.S.Grand Strategy,”p.32,及莱恩的观点 ,“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自二战以来,追求和维护全球霸权地位,一直是战后以来美国在追寻的目标。所不同 的是,冷战时期,美国是通过对苏联的遏制来达到这一目的。冷战结束后,尽管苏联的 解体戏剧性地改变了国际体系,但美国的大战略却没有改变。

霸权战略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在国家安全利益上,做广义的、最大限度的解释。强调和平不可分割,内政外 交不可分割,其他地区的动乱和不稳定将威胁美国的安全利益。例如,1999年白宫《新 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美国虽然处于影响和繁荣的顶点,但在一个迅速全球化 的时代,在地球其他地方发生的事件能够深刻影响我们的安全和繁荣。(注:A Nationa 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ey,The White House,December 1999.)

第二,在威胁评估上,认为美国具有明确的、潜在的对手,美国必须保持世界优势地 位,保持美国对其盟国的领导地位,强调其他潜在对手的崛起对美国地位的威胁。例如 布什政府起草的《防御计划指南》(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强调,“美国的首要 目标就是要防止像前苏联那样的对手再度出现,无论是在前苏联地区还是在其他地区。 ……我们现在的战略必须重新聚焦于排除任何潜在的未来全球竞争对手的出现。”(注 :“Excerpts from Pentagon's Plan:‘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New Rival,’”,New York Times,March 8,1992,p.14.)

第三,在联盟和海外义务上,主张扩大军事存在和干预能力,扩大并加强同盟关系, 提高投放能力,支持在全球范围扩大美国的民主和价值。强调美国必须充当世界领袖, 美国的撤出将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和代价。

2.孤立主义对霸权主义的制约

虽然孤立主义被认为是最“臭不可闻”的,也很少有人自称是孤立主义者,但从历史 上看,孤立主义对美国对外战略选择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直到今天,孤立主义的思想 并没有销声匿迹。

在美国历史早期,正是在孤立主义掩护下,美国完成了领土兼并和边界的巩固,完成 了在美洲大陆势力范围的建立。美西战争后,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道路,并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确立了在全球的霸权优势地位。然而,尽管美国一直奉行谋求和巩固霸权地 位的战略,但孤立主义思想却也一直存在,并制约着美国的霸权主义选择。

孤立主义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对外战略考虑的最低纲领,其安全目标是当今美国对外 战略的基本目标。在美国利益的优先考虑中,保护本土安全、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保 护美国繁荣及防御外来进攻,总是放在优先地位。倪世雄教授认为,孤立主义涉及美国 对外战略考虑中的“国民性因素”,即“美国对其公民的政治(如人权)、经济(就业、 收入)、文化(价值观念)权益维护的考虑”,这些考虑“往往成为新孤立主义的着眼点 。”(注: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载《美国研究》 ,2000年第1期。)哈斯则相信,“由于美国公众几乎不关心对外事务,这使得他们选出 的代表也不得不顺应这种民意。”因此布什在选举中就“生怕被美国人民视为不关心民 众的‘真正’疾苦”。克林顿也有孤立主义倾向,因为他承诺要像激光束一样竭尽全力 处理国内问题。(注:见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

孤立主义对霸权主义起着制约和矫正的作用。孤立主义思想使美国在进行对外战略选 择时保持对国内问题的关注,并能充分考虑美国资源的有限性以及霸权战略的代价和后 果。孤立主义的这种制约作用决定了美国未来对外战略的有限性和选择性。正如孤立主 义战略并不妨碍美国对美洲和亚洲采取扩张战略一样,霸权主义主导的战略也不妨碍美 国在一些时候、一些地区或一些问题上,采取局部孤立主义的姿态。

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失去了称霸世界的对手,其他大国不但没有挑战美国主导地位 的企图,或组成对抗美国联盟的企图,反而都在试图与美国保持和发展关系。在这种情 况下,霸权战略和孤立主义战略似乎都比冷战时期更理由充足。美国似乎可以更不受制 约地实现其霸权目标,也似乎更安全,更可以退出联盟,采取孤立主义的“离岸均势(o ffshore balance)”战略。然而,新孤立主义战略和霸权战略又似乎都受到强烈的批判 ,被认为是两种危险的、行不通的,且注定要失败的战略。(注:见哈斯《“规制主义 ”——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因此,人们提出了多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组合型战略 选择。

在不同的战略选择组合中,纯孤立主义和纯霸权主义的支持者很少,持哈斯或约瑟夫 ·奈类似观点的比较多。哈斯认为孤立主义和霸权主义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他努 力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试图指出一条“介于新孤立主义与世界警察这两种危险倾向 之间的明智道路”,或是在寻求“介于接触与孤立之间的平衡”。基辛格则认为他是在 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美国利益、又能尊重美国局限性的外交政策。(注:“Competing Vis ions for U.S.Grand Strategy”.)

注:“Competing Visions for U.S.Grand Strategy”.

在谋求平衡的战略中,一些更倾向于孤立主义战略,另一些更倾向于霸权或优势战略 。其中包括“选择性接触战略”或“接触与扩展战略”,也包括哈斯的“规制主义”战 略,约瑟夫·奈的“相互依存”战略。倪世雄教授将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定义为“霸权均 势战略”,“即在新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新均势战略和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制度霸权战 略”。(注:见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第53、151页。)显 然,这类“组合型”或“复合型”战略,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目前或未来美国对外战略的 特征和趋势。

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浓厚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是美国对外战略的另一大特点,如果说孤立主义和霸 权主义是美国对外战略选择的两个端点,那么,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则是美国对外战略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美国对外战略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美国对外战略中的理想主义,更多表现为将扩大美国的道德、价值和制度作为对外战 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人道主义、威尔逊主义、自由主义或制度主义等都属于这一类。

美国对外战略的理想逻辑是:美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只有维护民主和反对侵略 才是正义的、合法的、道德的。美国的制度保证美国的军事卷入都是为了民主和自由, 所以是正义的、合法的,也是道德的。美国在维护和扩大其民主、自由的价值和制度的 同时,也扩大和维护了美国的物质安全利益。这是美国对外战略国内、国外合法性的依 据。

对美国的战略选择来说,其成功之处不在于利用了其理想主义中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的 一面,而在于将利益—价值—权力结合在一起。

独立后,美国一直自诩为一个新世界国家,以显示自己与欧洲旧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 区别,认定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民主国家”,具有“最优越的道德”。而旧世界 的贵族国家等于专制政治,意味着战争。(注:[美]J.斯帕尼尔著,段若石译:《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5月版,第12页。)

美国在美洲和亚洲进行势力范围的扩张时,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地人民正因不 堪忍受西班牙的压迫而进行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凯南在分析美西战争的原因时提到 ,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军火商的活动对政府产生了影响外,“更重要的 是关于该岛发生的种种暴行和悲惨事件传说使美国舆论深感震惊。……古巴人民遭受的 痛苦使美国政治家深信,古巴的这种形势继续下去对我们的利益来说毕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西班牙不能予以制止,我们将不得不以我们自己的某种方式进行干涉。”(注:[ 美]乔治·凯南著,葵阳等译:《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6页 。)美国后来的全球扩张战略,除利用老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还利用了殖民地 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苏联共产主义 的讨伐,美国相信这种讨伐在道义上具有深刻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两个主要支柱。它们对 获得国内和国际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既不是空洞的价值,也不是赤裸裸的物质利益, 而是价值和物质利益的混合。尼克松称美国之所以能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就在于它能“将 讲求实际的理想主义和有远见的现实主义合为一体”,而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无论是过 去还是现在都无法相比的”。(注:[美]理查德·M.尼克松著,范建民等译:《超越和 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然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常常是矛盾的,例如,美国一方面反对独裁、专制,但 另一方面却要支持一些第三世界最独裁的国家。这便是美国对外战略中“民主”与“安 全”的困境,为解决这一困境,美国需要“使现实主义政治看上去像是理想主义政治, 美国就可以推行这种现实主义政治,使理想政治同美国推行外交政策的国家风格一致起 来;如果整个国家过去总认为在国际上使用强权乃是罪恶之事,那么现在就需要从理论 上证实强权政治是合乎道理的。……必须根据美国的民主价值观点来证实使用强权是合 理的事。”(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第427页。)

2.美国未来对外战略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选择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直接的对手,反共产主义失去了原来的号召力。因此,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价值考虑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巩固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成果仍然是美国战略的目标和手段。同时,文明冲突 、人权至上和人道主义成为美国对外战略中更突出的意识形态工具。自亨廷顿“文明冲 突”论提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9·11”事件的发生似乎更坚定了西方人士的 信念,更关注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这 对维护西方文明和价值,对保持西方凝聚力具有更大作用。当共产主义威胁不再是维系 美国对盟国领导的主要因素之后,如果美国和盟国之间还有什么共同的威胁,那就是防 止来自不稳定地区动乱引起的威胁,防止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国家的或非国家的威 胁,就成了国家战略的主要目标。对这种威胁的强调主要是针对非西方文明国家和地区 ,而人权、人道主义则可灵活地适用于不同场合。

民主加上人权和文明,这三者可以从意识形态和价值上涵盖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为 美国推行霸权战略提供了价值和道德上的支持。“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实行对 恐怖主义的讨伐,同时扩大了在全球的军事存在,加强了与盟国的关系。

第二,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对制度主义的重视。美国未来的战略选择不能不考 虑一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必须关注国际制度的建设。例如,约瑟夫·奈强调“力量 均衡”与“相互依存”并行的战略。他认为,强调自由主义并不是要否定现实主义,而 是用自由主义来充实现实主义的局限性。他主张一种具有“双重目标”的美国新战略, 即维持好地缘政治方面的力量平衡和处理好目前正在出现、将来会增加的相互依存现象 。(注:[美]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盖玉云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 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151页。)将来总有一天,“相互依存”战略要取代“均势 战略”。

现实主义仍然是美国对外战略选择的最重要依据,主要表现在优势战略和均势战略。 冷战结束后,虽然不少学者认为现实主义对冷战后世界不再适用,但事实证明现实主义 仍然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主导思想。现实主义的框架说明了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两个主要内 容,这是理想主义所不能解决的。一是美国一直在追随一种清晰的战略目标,即保持美 国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二是现实主义相信,新的大国必将挑战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地位 ,单极世界注定要变成多极世界,美国无力阻拦其他大国的兴起。因此,无论从抑制新 兴强国的崛起考虑,还是从处理未来多极化世界考虑,现实主义的力量均势都被认为是 最好的方式。比较流行的均势战略组合包括:

第一,“隔岸均势(Offshore Balance)”。莱恩认为,美国应该像当年英国那样,采 取不卷入式的均势战略。这要求美国放弃对欧洲、日本等盟国的军事承诺,依靠全球性 或地区性的平衡作用,将自己的军事作用当作阻止新全球性大国兴起的最后手段。(注 :“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这是典型的孤立主义的现实主义观点, 因而也受到了批评。反对派的理由是今天的国际局势不允许美国采取这种不卷入的均势 战略。

第二,霸权均势。这是一种霸权主义的现实主义观点。倪世雄对美国“霸权均势”的 解释是:均势战略的本质是创造或维持在获得霸权地位前或不可能获得霸权地位时最有 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防止占优势或支配性地位国家的出现,而只有美国才 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在它获得霸权地位之后仍然推行在其霸权制衡下的均势战略,这就 是美国式的霸权与均势,制造均势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优势(领导地位)。(注:《霸权 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合作均势。这是合作安全战略与均势战略的组合,是理想主义或制度主义的现 实主义。这种观点不否认力量均势,但认为合作也是重要的,不能仅仅是力量的均势。 约瑟夫·奈将“维持地缘政治上的军事力量平衡”和“管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作为美 国未来战略的两大支柱。(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198~200页。)后面还将提 到约瑟夫·乔菲的“轴与辐条(hub and spokes)”战略,他认为美国不能采取英国那种 不卷入式的均势,也不能直接对德国、日本、俄罗斯或中国等潜在的或现实的对手采取 抗衡战略,而应与它们联合起来,以领导者、组织者和保护者的身份加入进去。这样做 的结果,一方面可以防止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抗衡美国,另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国家与美国 一起“联合抗衡”伊朗、利比亚等“地区违规者”,以及共同对付诸如武器扩散这类全 球性威胁。(注:Josef Joffe,“Bismarck'or‘Britain’?Toward an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after Bipola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4(Spring 1995) ,pp.94~117.)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不同的两个范式,它们通常是对立的,在 长期辩论中,现实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在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践中,现实主义的权力 、利益和理想主义的道德、价值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理想变成一种力量资源时,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传统差别变得不明显了。”(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第161页。)于是,美国对外战略的制定者们总是希望能找到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哈斯 称他的“规制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结合。他说他的选择与现实主义最相似,但又超出了 传统的现实主义,它“包含有威尔逊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并把它们与现实主义糅合 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综合概念’。”(注:《“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 》,第69页。)倪世雄将美国未来战略概括为“在新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新均势战略和在 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制度霸权战略”,也包含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三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

单边主义有多种可能,可能是孤立主义的单边主义,也可能是霸权主义的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但真正的多边主义则属于理想主义或制度主义。两者都 有吸引人的地方,也有不利的地方。在美国对外战略选择中,一直在竭力争取获得两者 的好处。

1.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单边主义偏好

单边主义是典型的孤立主义观点。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采取的是一种单边的 孤立主义战略。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结盟政策,但也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也试图维持一种相对的孤立主义单边战略。二战后,美国批 准了北约,这是它放弃孤立主义单边战略的标志,美国第一次将其势力扩大到欧洲,并 承担了军事义务。同时,美国在拉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建立了多边防务组织和双边 安全条约,并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种“集体安全战略”或“合作 安全战略”成为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

但美国的实力使美国与其盟国的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保护 与被保护的关系,盟国成为美国抗衡苏联的工具。冷战期间,通过联盟关系和合作安全 关系,使美国在各地区维持了军事存在,达到了联合抗苏的目的,同时又使其盟国受到 制约,而美国则处于盟主地位,不受多边组织的约束。

尽管二战后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采取一种联盟安全战略或集体安全战略,但这并不 影响其单边主义的偏好。正如罗伯特·W.塔克指出:“根据美国外交经验的特性,单边 主义的倾向是意想得到的结果,即使在美国摈弃它对在西半球以外承担领土义务的恶感 时,它也没有离开这一倾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里,美国巨大的力量和它盟 国的虚弱意味着它们承担的义务从一切实际意义上说,具有单边的性质。……因此,美 国战后对多边主义形式的热诚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单边主义行动的实质。”(注:[美] 罗伯特·W.塔克:《新孤立主义:是威胁,还是希望?》,载《美国对外关系》13辑, 南京大学历史系,1981年10月,第15页。)

哈斯在解释为什么单边主义对美国具有如此大吸引力时,指出了单边主义战略的长处 :美国不必征得其他人的同意,减少了阻力,也不必讨价还价地做出让步;美国国会对 单边主义特别感兴趣,因为单边主义省时高效,有利于保密。此外,一些狭隘的利益之 争,也无须盟国参加,无须与盟国协调。(注:《“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 战略》,第86页。)

另外,从“合作安全战略”的局限性也可看到单边主义的吸引力,主要包括:主权国 家的利益难以协调,国际组织缺乏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美国的保护领导减少了其他国 家的成本,却增加了“背叛者”和“搭便车者”的可能性;大国之间的冲突为集体安全 增加了困难,等等。

尼克松在阐述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时引用了丘吉尔的话,“一个大国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把涉及其重大利益的问题交付联合国或任何其他多边组织表决。”这充分道出了 美国对多边组织的看法。(注:《超越和平》,第24~26页。)

但美国的单边倾向并不意味着孤立主义的与世隔绝或完全的单独行动,这种单边主义 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国要继续保持单边行动的自由和能力;其次,美国要在多边行动 中占主导地位;再次,在需要单边行动的时候可以采取单边行动,在需要多边行动的时 候,可以采取多边行动。

2.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多边合作要素

在为美国提供战略选择的时候,很少有人认为美国可以采取一种纯粹单边战略,无论 现实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尽管有所不同,但都不否认多边合作的必要。主要理由是 :

第一,美国力量有限论。即无论对美国力量做出何种评估,都认为有必要保持多边合 作。美国虽然是惟一的超级国家,但这并不说明美国的力量和资源是无限的,可以我行 我素地过分扩张,可以单枪匹马地在全世界充当警察。此外,美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单 边行动。

第二,相互依赖论。具有代表性的是约瑟夫·奈的观点,这种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十分流行,认为当今世界是相互依赖的,随着全球力量的分散和恐怖主义、环境问题 等全球威胁的出现,单靠国内力量是不够的,国际合作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措施。 因此,美国未来战略也应该包括“建立各种多边组织和机构,以组织各国采取联合行动 来处理跨国事务。”(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198~200页。)

第三,基于合法性考虑。多边主义意味着为美国的行动“笼罩上一个合法的光环”, 会减少国际和国内的阻力,对对手造成一种威慑。同时也可以防止其他国家“滥用职权 、横加干涉”。(注:《“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第86~95页。)

3.未来的战略选择:多边还是单边?

在已经提出的各种战略选择中,大都涉及多边还是单边这一问题,比较明显的趋势是 :

第一,多边战略与单边战略并用。

在一个时期,美国可能偏重多边主义,或偏重单边主义,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偏重多边 主义,在另一些问题上则可能偏重单边主义。这似乎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贯做法。有 时可能是多边配合下的单边,有时则是单边带动下的多边。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值 得注意的是,单边行动同多边行动的区别并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样明显。美国……注定 要遵循一种多种战略掺杂在一起的战略”。(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212页。 )

哈斯虽然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单边主义的做法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难以为继的” ,但他同时也承认,国际组织的作用“基本上只适合于处理经济领域的事务和有关环境 、健康、难民等各种所谓新问题。除了非常有限的情况之外,寄希望于多边组织发挥作 用将是很不现实的。”(注:《“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第153页。 )

因此,美国会努力平衡其对外战略中的单边和多边关系,争取保持单边和多边选择的 最大自由。

第二,在多边战略中发挥领导作用。

在各种多边战略选择中,无不强调美国的领导地位,所不同的只是美国实施领导的程 度和方式上的不同。哈斯的看法是:“多边主义几乎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通常是在美国 领导之下产生的结果。……我们不仅要愿意听别人的,而且要愿意发挥领导作用。”他 将美国的领导方式比喻为国际“治安官”,负责召集“警察”去对付各种挑战。(注: 《“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第153页。)

约瑟夫·乔菲则将美国的领导作用比喻为“乐队指挥”,认为美国应该与各大国建立 起“轴心与辐条”式的联盟关系。他认为历史上有两种大战略类型:一种是“英国式” 战略,其特征是“不卷入型反霸权主义(anti—hegemonism without entanglement)” 。另一种是“俾斯麦式”战略,即建立以德国为轴心的联盟,其目的是将奥地利、俄国 等纳入德国的轨道,使盟国向处于领导地位的轴心大国靠拢,保持合作关系,而不是制 衡轴心。他认为对美国来说,“俾斯麦战略模式”是理想的:与所有可能的竞争者保持 较好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比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至少,这种战略的目的要使这 些国家与美国联合在一起,使它们不能制衡并最后联合起来反对第一大国美国。造成一 种“所有大国需要美国”的局面。在这种关系中,美国的作用就像乐队的指挥,像赶车 的车夫,像车轮的轴。(注:Josef Joffe,“Bismarck’or‘Britain’?Toward an Ame rican Grand Strategy after Bipolarity”.)

第三,多种形式的多边战略并用。

哈斯认为美国的对外政策面临的不是单边主义或多边主义的选择,而是不同形式的多 边战略的选择。在多边形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战略关系模式:

首先是同盟关系,如北约、美日同盟、美新澳同盟等。对美国来说,这种同盟关系仍 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同盟必须建立在对战略目标和利益的共同认识之上。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这种同盟赖以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因此,同盟关系“不能被用作应付挑战的 主要机制”。

比同盟低一级的是“战略伙伴关系”或“和平伙伴关系”,这是美国在冷战后新形势 下为调整、改进和补充老同盟关系而发明的一种新模式。哈斯认为,这种战略适合于美 国同“前华沙条约国家之间构筑新的政治、军事关系……,”也适合于发展与印度等国 家的关系。

另一种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哈斯认为这类多边机构可以在解决全球问题方面发挥更 多作用,缓解美国的压力,又能防止其他国家采取美国不愿看到的单边行动。

最引人关注的是哈斯提出美国应该采取一种“非正式联盟(informal coalition)”形 式,这种形式与同盟和国际组织不同,没有正式的组织,也无需取得广泛的共识,它的 核心思想就是“几个国家为了狭隘的目标携手联合起来,——在有的情况下,一旦特定 的目的得以实现,它们就会分道扬镳。”这种多边形式也被叫做“意志联盟体(coaliti on of willing)”或“临时治安警察(posse)”。哈斯建议,在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及 打击伊拉克和伊朗等问题上,美国都可以组成这种“非正式联盟”。(注:《“规制主 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第95~100页。)

哈斯的看法似乎很有市场,克里斯托夫·马奎斯(Christopher Marquies)在《纽约时 报》发表文章指出,现今的美国,更愿意结成这类非正式联合(coalitions),而不是同 盟(alliances)。“美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关系却更像私通,而不像正式婚姻”,美国似 乎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情人,但不是任何人的丈夫。”他认为,“对于美国外交政策 来说,这种做法的影响是深刻的”。(注:Christopher Marquies,“The World:For Al lies,‘I Do’Becomes‘Hey,Want to Dance?”,The New York Times,April 14,2002.)

如同其他战略选择一样,美国希望不放弃单边主义的好处,同时又能享受到多边主义 的好处。但这种平衡并不总是随心所欲的。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单边主义偏好和滥用“非 正式联盟”的做法自然会损害它与正式盟国的关系。

注释:

⑨《当前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危险的阴云》,第228页。

标签:;  ;  ;  ;  ;  

美国对外战略选择的思考与实践_理想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