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分析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其术后康复效果的积极作用。方法:回顾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护理差异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为常规组,一组给予优质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97%(32例),高于常规组的78.79%(26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为(21.4±1.2)分,关节功能评分为(17.6±2.3)分,活动度评分为(15.6±1.3)分,肌力评分为(7.2±0.7)分,屈曲畸形评分(7.1±0.4)分,稳定性评分(8.1±0.7)分,总分为(88.5±3.6)分,各项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并提高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对于术后康复有着积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骨折患者;优质护理;术后康复;应用效果
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中针对骨折后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两种方式,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治疗,手术治疗如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等[1]。近几年,临床中逐渐对骨折后的术后康复引起了重视。骨折后康复效果不佳将导致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并引发疼痛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优质护理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骨折外科的护理中十分广泛,并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2]。为明确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其术后康复效果的积极作用,此次研究回顾了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护理差异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为常规组,一组给予优质护理,为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常规组患者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2.5±3.4)岁,其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8例,上肢骨折患者11例,下肢骨折患者2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3.5±3.8)岁,其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9例,上肢骨折患者14例,下肢骨折患者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入组前并未采取其他相关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为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复合骨折患者;排除粉碎性骨折患者;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排除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排除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排除存在精神与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确保固定良好,定期更换敷料,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骨折固定护理
针对外固定夹板,应当确认松紧度适宜,避免对组织造成过分挤压而引发红肿、血流不畅等问题,确保患者舒适。术后24h内嘱咐患者不要随意翻动体位,避免骨折固定位移,并每隔2h帮助患者进行一次体位翻动,避免患者产生不适感,防止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待患者恢复一定肌力之后,应告知患者在转换体位时保持动作轻柔,避免骨折处受到严重振动,必要时可使用三角巾进行固定,定期检查患肢固定情况。
1.2.2血液循环观察
骨折术后组织坏死、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并发症,为了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出现,要求临床护士定期检查患者血液循环情况,查看患者肢体颜色、疼痛感以及有无肿胀情况,并告知患者时常活动手指、脚趾,确保肢远端的血液循环,针对出现组织坏死、静脉血栓先兆的患者,需要帮助患者实施被动活动,并以热毛巾对肿胀位置进行热敷,必要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进行治疗。
1.2.3心理干预
骨折术后疼痛强烈,加之日常活动受限,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情绪,例如焦虑、抑郁、暴躁、担忧等等。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发泄自己的情绪,日常护理中要求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和蔼的表情,还可通过组织丰富的病房活动缓解其不良情绪,例如听音乐、看相声、下象棋等等。告知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和照顾。
1.2.4优质护理
综合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和饮食喜好,为患者制定康复期间的健康饮食计划,强化身体调理,以加快术后康复。术后早期应当保持清淡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引发胃肠道疾病;康复中期,可增加饮食中的肉类食物,与鸡肉、鸭肉、鱼肉以及牛肉,提高蛋白质摄入量,帮助恢复患者肌力,提高其躯体抵抗力;康复后期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这一期间可以增加每日热量摄入。治疗期间应当多饮水,多食用水果和蔬菜。
1.2.5康复护理
术后早期可辅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患者具备一定自主活动能力后,则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和床旁活动,例如伸展肢体、体位切换等等;后期则可以进行辅助行走等活动,逐步恢复患者关节功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评价标准如下:患者患肢活动恢复,影像学复查显示骨痂形成,无位移等不良情况为优;患者患肢活动略受限,影像学复查显示骨痂形成,但复位略有偏差为良;与上述描述均不相符为差,优良率=(优+良)/33*100%。使用本院自制的关节功能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本评量表参考HSS(膝关节评量表),包括疼痛(30分)、关节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六项指标,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分别使用X2和t值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分析
表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97%(32例),高于常规组的78.79%(26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表2: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分
研究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为(21.4±1.2)分,关节功能评分为(17.6±2.3)分,活动度评分为(15.6±1.3)分,肌力评分为(7.2±0.7)分,屈曲畸形评分(7.1±0.4)分,稳定性评分(8.1±0.7)分,总分为(88.5±3.6)分,各项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骨折的发生往往与暴力撞击有关,例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钝器击打等等。骨折一般会引起疼痛、出血、活动受限、感染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休克,目前,临床中普遍采用手术治疗[3,4]。骨折疾病的治疗应当在确保骨折愈合和创伤修复的条件下,保证骨折复位良好与关节功能的恢复,避免对患者今后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5]。因此,在患者康复期间,需要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97%(32例),高于常规组的78.79%(26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骨折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这是由于优质护理十分注重患者体验,其临床护理措施多从减少患者不适感出发,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从而保证了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而从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来看:研究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为(21.4±1.2)分,关节功能评分为(17.6±2.3)分,活动度评分为(15.6±1.3)分,肌力评分为(7.2±0.7)分,屈曲畸形评分(7.1±0.4)分,稳定性评分(8.1±0.7)分,总分为(88.5±3.6)分,各项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优质护理措施充分从患者层面出发,以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强化了对患者的关注,护理措施十分全面,并且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点,护理操作贴合患者的心理需求和躯体恢复情况,护理手段准确合理[6]。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并提高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对于术后康复有着积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曾丽.优质护理对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55-956.
[2]毛君,袁光星.优质护理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探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66-167.
[3]李春蓉,杨莲欢.优质护理对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193-194,197.
[4]孙滢.围术期优质护理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1):287-288.
[5]周永利,苗佳.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Dupuytren骨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2):167-168.
[6]吴婷婷,郭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8):90-92.
论文作者:张柳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评分论文; 功能论文; 常规论文; 情况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