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基于相互依赖理论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走向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2)01-0020-10
一、引言
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时期,是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ECFA的目标是加强和增进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两岸共计有800多项产业或商品(大陆267项,约30亿美元,台湾539项,约140亿美元),以及金融服务业,将在未来三年内逐步开放和免除贸易关税。
图1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两岸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93年的143.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 453.7亿美元,17年间两岸贸易额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6%,远远高于同期两岸经济增长的速度。2010年6月ECFA签署后对两岸贸易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 453.7亿美元,同比上升36.9%。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96.8亿美元,同比上升44.8%;自台湾进口为1 156.9亿美元,同比上升35%。
图1 1993—2010年两岸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单位:亿美元)
ECFA的签署既是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将推动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制度化和正常化,ECFA的实施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合作深化、互利共赢、相互依赖的新阶段。ECFA的签署生效对两岸经贸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两岸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但是ECFA签署后两岸政治关系将如何走向和发展?换言之,ECFA的签署作为一种经济决定,在推进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密切的同时,是否能够对两岸的政治关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两岸的政治关系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ECFA签署后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如何,虽然少数学者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研究不深,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而且对于后ECFA时代两岸将顺利发展政治关系存盲目乐观心态。这种认识无论是从相互依赖理论的逻辑出发,还是从两岸关系的事实出发,都有过于乐观和武断的嫌疑。本文将结合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理论,通过构建动态博弈理论模型,探讨ECFA签署后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和发展。本文认为ECFA的签署无疑将影响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但其短期内和长期内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安全的关系
(一)经济相互依赖的和平效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互依赖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现象时使用得最广泛的概念之一,被称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理论上最精致完美、政治与经济结合得最好的理论”。①相互依赖理论着重研究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国家间政治关系,但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却有较大分歧甚至截然相反,基本上有四种观点:(1)经济相互依赖促进和平;(2)经济相互依赖导致冲突;(3)经济相互依赖有条件地促进和平;(4)经济相互依赖与冲突没有相关性。
1.经济相互依赖促进和平
所罗门·波洛契克(Solomon W.Polachek)通过构建一个预期收益模型,认为国家间的冲突将切断双边贸易往来,减少预期收益,降低福利,因此国家为了提高国内福利将不倾向于挑起冲突。②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在他的两部著作《贸易国家的兴起》③(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和《虚拟国家:新世纪的财富与权力》中也认为国家间贸易和直接投资有利于国际体系的和平。④韩·多瑞生(Han Dorussen)和休·怀德(HughWard)从关系网络(networks)的角度分析了贸易与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不仅加强了两个国家间的联系,还可通过非直接的联系使多个国家间建立紧密的关系网络,当全球贸易网络变得日益紧密(dense)时,人们之间的交流加强,形成“全球共同体”,嵌入这一网络中的国家也更具有合作性。⑤
2.经济相互依赖导致冲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相互依赖绝不是促进和平的力量,而是导致冲突的原因。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中指出,国际上的经济相互依赖由于国家对相对获益的关注和对可能造成的依附的担心,合作将难以进行。⑥卡特琳娜·巴比尔蕾(Katherine Barbieri)通过计量模型,检验了华尔兹的结论:即对称的相互依赖减少冲突,而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导致更多的冲突。⑦因为当相互依赖不对称,依附国家会担心经济依附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自主,因此,当贸易流动和相互依赖程度提高时,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来减少其经济脆弱性的动机也加大了。⑧巴比尔蕾和拉斐尔·鲁文尼(Rafael Reuveny)在《经济全球化和内战》中则认为,经济相互依赖能给各国带来利益,但是其收益在国内的分配却隐含着冲突的因素,享受不到经济开放好处的弱势群体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挑起与其他国家的冲突,或者挑起内战。⑨
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则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不对称相互依赖的危险性。赫希曼认为,国家可能故意与其他国家开展商业往来,造成对方对自己的依附,从而使对方难以摆脱其控制,通过这种手段来影响对方使其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⑩迈尔斯·卡勒(Kahler)与卡斯特勒(Kastner)进一步考察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发展与对手间的经济联系,即采取接触战略,来改变对手的对外政策。(11)
3.经济相互依赖有条件地促进和平
哈佛·黑格瑞(Havard Hegre)认为经济相互依赖导致和平的结论是否成立,有赖于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往来而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更加可能导致和平;(12)还有学者认为民主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才能导致和平;(13)也有学者认为只有在贸易集团或者国际组织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才能实现和平,成员与非成员或者非成员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将导致更多的冲突。(14)戴尔·科普兰德(Dale Copeland)认为,真正决定是冲突还是和平的变量并非当前的贸易水平,而是对未来贸易的预期。如果当前贸易水平很高,而预期很低,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冲突;而如果当前贸易水平很低,预期很高,则有可能导致合作和和平。(15)我国学者郎平在其发表的文章《贸易是推动和平的力量吗?》和《贸易何以促成和平——以中美关系为例》中指出,贸易并不是无条件地促进和平,而是取决于贸易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排序,这又与国家对贸易利益和战争获益的判断有关。(16)
4.经济相互依赖与国家间政治没有相关性
巴里·布赞(Barry Buzan)认为,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属于低级政治领域问题,而国家安全利益则属于高级政治领域,国家的最高目标是确保主权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安全,经济往来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因此当国家考虑政治和军事安全利益的时候,军事安全考量和军事因素支配着领导人对冲突的效用的算计,经济相互依赖根本制约不了国家的冲突倾向。(17)
(二)经济相互依赖与两岸政治关系
学者们对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否能够减少国际冲突存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同样,对于两岸经济相互依赖到底能否给台海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1.两岸经济相互依赖有利于两岸和平。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丹尼·罗伊(Denny Roy)认为,经济合作可能导致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或削弱台湾经济,从而使“台独”的支持者失去影响力;另一方面,紧密的经济合作也可能重振台湾经济,提高台湾的安全感。(18)
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两岸的相互依赖,即大陆需要台湾的投资和台湾需要大陆的市场和便宜劳动力,意味着限制了双方使用经济手段解决两岸争议的能力。当台商越来越多地前往大陆投资,他们会对台海局势的不稳定更加敏感,这会导致他们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迫使当局采取更温和的台海政策,这并不是北京要求他们这么做,而是他们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的行为。(19)
台湾学者李英明指出,虽然两岸在政治上经常因“对等、主权”等问题陷入争议、充满张力,甚至出现各种危机,但基本上,“和平的局面被维持住了,探究其原因,与两岸经贸互赖格局有所关联,应该是不容否认的”。(20)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邓利娟教授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虽然无法消除“台独”观念及其势力,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多年来两岸所形成的极其密切的经贸关系已经成为遏制“台独”势力发展的重要力量。(21)
2.经济相互依赖不利于两岸和平。这种观点从现实主义推演出来,认为“虽然两岸经贸存在高度互赖,但由于大陆担心台湾在关键时刻会切断或终止这种关系,导致资金和重要的财货、资源流人大陆受阻,为了避免互赖所延伸出来的脆弱性,反而可能发动战争,或以其他形式的威吓或并吞行动来抓住台湾”。(22)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陆是将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作为“以经促政”的工具,两岸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台湾对大陆不对称依赖的加深,迟早会导致台湾面临政治和安全上的后果。如陈明通认为两岸经济上的互赖将使台湾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加大,“过度对中国(大陆)经济依赖的结果必危及‘国家安全’”,台湾将丧失反制大陆进行武力威慑或“武力威胁”的决心和能力。(23)迈尔斯·卡勒(Kahler)与卡斯特勒(Kastner)则以韩国、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为例,进一步考察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发展与对手间的经济联系,即采取接触战略,来改变对手的对外政策。(24)
还有学者认为两岸经济互赖并不能消除大陆“武力犯台”的意图,反而可能有更多诱因刺激大陆对台湾使用武力。张亚中曾观察到,两岸之间的善意并没有因两岸的互动频繁而增加,反而是在互动过程中发现了双方的歧异处远大于彼此的共同点,双方的争执也因为互动增加而增加,彼此间的敌意也没有经由互动而消解。(25)
3.两岸经济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两岸和平。台湾学者陈陆辉和耿曙等认为,对台湾民众而言,两岸经贸的意义错综复杂,既涉及国家认同、军事安全,又牵涉经济发展、生涯机会,难怪有关两岸经贸开放与否,成为台湾社会争议话题之一。(26)因此,在两岸之间政治问题尚未解决及台湾内部政治精英意见未整合之前,不能期望透过两岸经贸往来迅速进行政治整合。(27)
台湾大学的张亚中教授认为,对两岸双方而言,经济绝非纯经济而已,而是带有相当色彩的政治目的。两岸的经济互动如果总是在政治不信任下发展,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认同将不会随着经济交流的密切而增加,这对于未来和平以及善意解决两岸问题绝对是负数。(28)台湾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袁鹤龄教授认为,在两岸关系的互动中,由于双方“政府”在政治立场上都有所坚持,所以有一方企图要以经济实力来换取对方政治上的让步是不切实际的想法。(29)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吴能远研究员指出,赋予两岸经贸关系过高的政治意涵无助于两岸关系问题的解决。如果两岸政治上的对立和对抗继续加深,两岸关系很可能会陷入危机,从而对两岸经贸关系造成重大挫伤。(30)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李鹏教授认为,两岸经济互赖为两岸维持和平稳定的形势创造了条件,但两岸经济互赖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威胁台海安全的根源,两岸经济互赖更多的是为维护台海和平安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不能代替两岸间进行军事安全领域的接触、交流和协商,两岸经济互赖并不是无条件地实现两岸的和平安全和统一。(31)
4.经济相互依赖不一定导向政治上的统一。南开大学的曹小衡教授指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一体化趋势,并不意味着承认政治一体化趋势,因此并不能简单地预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必将加速两岸政治整合乃至统一,这显然低估了两岸关系中政治的决定性作用。(32)
综上所述,通过对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国家或地区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可以发现,对于日益密切的经济相互依赖是否能够推进各国或地区间和平以及在何种条件下经济相互依赖能够促进和平这些问题,学术界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样,对于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两岸间的政治关系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未有定论。根本原因在于已有研究仅从静态的视角考察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国际冲突的发生,未能从动态视角考察到经济相互依赖的变化如何影响冲突的升级。本文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既尝试着从理论上弥合已有的研究的分歧,同时又结合两岸关系的现状分析后ECFA时代两岸关系的走向。
三、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
(一)冲突升级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从博弈的视角来看,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冲突(包括经济冲突和政治冲突)往往包括冲突发生、冲突双方的信息发送和讨价还价等不同的阶段和过程。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冲突或者得到解决或者升至更高级别。考虑到国际冲突的这些基本特征,本文构建一个多阶段的博弈模型,从动态视角来揭示ECFA将如何影响两岸的政治关系。
由于不考虑美国等第三方的影响,在本文的博弈模型中行为主体有两个:台湾与大陆,分别用T和C来表示,而且不妨设台湾代表挑战方(如想破坏两岸的和平,实现台湾“独立”),而大陆为目标方(即希望维持现状的一方),这两个经济体之间存在经贸关系(经济相互依赖)。进一步假设双方都是理性的,挑战方T的目标在于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某种政治要求,(33)目标方C则希望能够维持现状。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挑战方台湾首先行动,假设台湾有两个策略选择:(1)向大陆提出某项政治要求并以断绝经济往来相威胁;(2)不提要求,即维持现状。如果台湾提出政治要求,则冲突爆发,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大陆采取行动回应。假设大陆也有两种策略选择,答应台湾的要求或者拒绝其要求。如果大陆答应台湾的要求,则博弈结束,否则,挑战方台湾将做出下一步的策略选择,博弈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假设挑战方此时有两个策略选择:放弃要求或者坚持要求并以武力相威胁,如果选择前者,则博弈也将结束;如果选择后者,则博弈进入第四阶段。在第四阶段,大陆面对挑战方台湾的威胁如何应对,此时,对于大陆来说,有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1)妥协并接受台湾的要求;(2)仍然拒绝其要求。如果大陆再次拒绝台湾方面的要求,则博弈进入第五阶段。在第五阶段,台湾方面军事威胁失败,双方之间的摩擦升级为军事冲突,台湾方面根据利害得失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本文构建的是一个五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经济相互依赖与两岸冲突升级的博弈模型
图2描述了经济相互依赖与两岸之间从冲突发起到冲突升级的基本过程。根据双边政治冲突级别的高低,本文把双边政治关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和平相处、低级别冲突(摩擦)和高级别冲突。具体而言,和平相处指挑战方不提出要求,双方间维持现状;低级别冲突指改变现状的威胁和行动,包括经济制裁、中断谈判和撕毁协议,以及威胁使用武力和展示武力等;而高级别冲突指使用武力和战争等。(34)在图2中,t、t+1和t+2三个阶段指低级别冲突阶段,t+3和t+4两个阶段指高级别冲突阶段。
(二)两岸经济相互依赖和平效应的内在机理
对于具有经贸往来的两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一般情况下,中断经贸联系将会对双边都造成经济损失,本文称之为退出成本(exit cost)。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深,退出成本越大。由于切断经济联系不仅导致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断,而且还涉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再调整,这就需要考虑资产的专有性以及市场结构。资产专有性越强,市场结构越具有刚性,寻找替代产品和替代市场的难度越大,退出经济联系的成本越高。因此本文将采用退出成本来衡量经济相互依赖。
但是,对于理性的挑战方和目标方来说,只有当退出成本低于某个界限时,才会承担中断经济往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个退出成本的临界值可以简称为门槛成本。因此,简单地说,门槛成本就是冲突双方所能承担经济损失的上限。一般情况下,冲突双方的门槛成本不一定相等。根据克里森兹的界定,门槛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挑战者提出的政治要求对双方的价值大小、双方的冲突成本以及获胜(或失败)的概率大小。(35)
就挑战方而言,如果中断经济往来所造成的预期经济净损失(退出成本)超过了它的门槛成本,那么它将不会以中断同目标方的经贸往来相威胁;只有当退出成本低于门槛成本时,理性的挑战方才会提出要求。而对目标方来说,如果中断经贸往来所导致的预期经济净损失超过了其门槛成本,那么它将不得不答应挑战方的要求;但是如果退出成本低于其门槛成本时,理性的目标方就会拒绝挑战方的要求。
(三)模型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结合上述冲突升级模型和图3来分析门槛成本、退出成本和经济相互依赖对两岸在冲突中决策行为的影响。在图3中,横轴表示大陆的退出成本,纵轴表示台湾的退出成本。(36)台湾的门槛成本线和大陆的门槛成本线将整个坐标平面分割成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同程度。下面将分别分析在这四个区域中两岸在政治冲突中的决策考量。
图3 退出成本和门槛成本对海峡两岸策略选择的影响
1.维持现状区
如图3所示,在第Ⅰ区域中,台湾的退出成本大于门槛成本;而大陆的退出成本小于其门槛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挑起争端并中断同大陆的经贸往来,则给其自身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超过其所能承担的最大经济损失(即门槛成本),而且由于中断经济往来给大陆造成的经济损失低于其门槛成本,如果台湾方面以中断经济往来相威胁提出政治要求,大陆也不会答应其要求。因此,在行为体为理性的前提下,台湾方面将不会向大陆提出政治要求,而是倾向于维持两岸的现状。
2.低级别冲突区
在第Ⅱ区域中,大陆与台湾的退出成本都要大于其门槛成本,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退出成本大于其门槛成本,台湾也不会以中断经济往来为代价向大陆提出政治要求。但是台湾方面也会考虑到,如果其以中断经济交往相威胁向大陆提出要求,由于此时大陆的退出成本大于其门槛成本,大陆最优选择是答应其要求。因此,对大陆来说,由于退出成本大于门槛成本,当台湾方面以中断经济往来相威胁提出要求时,大陆最优选择是答应台湾方面的要求。但是大陆也会考虑到,如果拒绝台湾方面的政治要求,台湾方面也不会真正愿意中断双边的经济交往,因为中断经济交往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最终的均衡结果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第Ⅳ区域中,台湾的退出成本低于门槛成本,即,大陆的退出成本却高于门槛成本,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方面的最优选择是提出要求,而大陆因为不愿意中断经济往来不得不答应台湾方面的政治要求。
3.冲突升级区
在第Ⅲ区,两岸的退出成本都要小于其门槛成本,即。在这个区域中,对台湾方面来说,其退出成本小于门槛成本,因此最优的选择是提出要求。而对于大陆来说,由于中断经济往来的损失小于其答应台湾方面要求的损失,因此,大陆的最优选择是不惜中断经济联系拒绝台湾方面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冲突升级的概率较大。
综上所述,退出成本和门槛成本的高低决定两岸在政治摩擦中的策略选择。在第1区域双方将维持现状;在第Ⅱ和第Ⅳ区域,双方将经历低级别冲突,但冲突最终升级为战争的概率将降低;而在第Ⅲ区域,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双方的冲突极易升级,并很可能以战争方式加以解决。因此,仅仅从静态的视角来看,经济相互依赖既有可能使两岸政治冲突增多,也有可能使相互间的政治冲突减少,取决于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和承担经济损失的能力。
(四)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
上面构建的博弈模型可以用来说明ECFA如何影响两岸的政治关系。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表明,当门槛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挑战方和目标方在政治冲突中的策略选择主要取决于双方退出成本的大小。
两岸学者的研究表明,ECFA将使两岸的经济从中获益,或者说ECFA签署后两岸经济相互依赖性将不断增加。随着双方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一般情况下双方的退出成本都会有所上升。从图3可以看出,当双方的退出成本都增加时,双方退出成本组合落入区域Ⅱ的概率增加,而该区域属于低级别冲突区域。因此,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虽然会导致双方发生低级别冲突的概率增加,但是,双方通过讨价还价来解决双方冲突的意愿也会增强。图3还表明,当双方的退出成本因经济相互依赖而上升时,双方退出成本组合落入区域Ⅲ的概率降低。由于区域Ⅲ是高级别冲突区域,这表明,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会使双方之间发生高级别冲突概率降低。
因此,ECFA签署后,随着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双方间发生低级别冲突的概率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由低级别冲突升级为武力冲突或者说发生高级别冲突的概率下降。
四、结语
ECFA的签署无疑将推动两岸更为密切的经贸交流,这得到了两岸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但是对于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走向如何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与已有研究成果结论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的情况不同的是,对于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各界人士表现出某些盲目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虽然ECFA只是一个经济协议,但其签署无疑会对两岸带来巨大的政治效应,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奠定制度基础”。(37)余克礼等学者考虑到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对于后ECFA时代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指出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协商谈判,积极营造气氛,创造条件,预作准备”。(38)唯有中评社香港8月25日发表的社论《后ECFA时代两岸关系如何稳步前行》明确指出,ECFA签署后还不宜立即进入两岸政治谈判阶段,认为两岸不宜在政治问题的谈判上操之过急。(39)显然,目前各界对于ECFA签署后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基本上为一种直观的判断,而且对于ECFA将顺理成章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有一种“一边倒”的乐观看法,这种认识无论是从相互依赖理论的逻辑出发,还是从两岸关系的事实出发,都有过于乐观和武断的嫌疑。
本文从相互依赖理论出发,通过构建多阶段博弈模型,利用退出成本等核心概念,从理论推理的角度预测了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与大陆学者和舆论界认为ECFA的签署将“一帆风顺”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观点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ECFA将有利于促进两岸政治关系趋于缓和,具有和平效应。因此,为了两岸的和平和人们的福祉,两岸应该在ECFA的框架内,加快贸易开放的步伐,加强两岸在金融、旅游观光等领域的合作。但是,在短期内ECFA可能会使两岸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低级别的冲突反而有所增加。正如有学者指出,“就目前而言,两岸经济交流的深化不能取代两岸的政治对话,两岸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可以使两岸在政治上‘斗而不破’,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两岸就一些政治问题继续保持‘斗争’的态势。两岸尚未结束敌对状态,两岸之间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结构性难题尚未解决,在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40)因此,两岸在经济交流机制化的同时,应避免得出“只要发展两岸经济关系,两岸政治问题就一定能够迎刃而解,两岸就一定能够实现完全统一”等过于乐观的结论,并建立起冲突预警和应对机制,防止低级别冲突的升级,维护两岸政治关系的和平和稳定。
注释:
①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②Solomon W.Polachek,"Conflict and Trade",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24,No.1 (Mar.,1980),pp.55-78.
③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Basics,1986.
④理查德·罗斯克兰斯:《虚拟国家:新世纪的财富与权力》,李振昌译,台北:联经出版社,2000年。
⑤Han Dorussen and Hugh Ward,"Trade Networks and the Kantian Peace",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47,No.1,2010:29-42.
⑥[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⑦Katherine Barbier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3,No.1(Feb.,1996),pp.29-49.
⑧Katherine Barbier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 pp.29-49; Katherine Barbieri,The Liberal Illusion:Does Trade Promote Peace?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
⑨Katherine Barbieri and Rafael Reuveny,"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ivil War",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67,No.4(Nov.2005),pp.1228-1247.
⑩Albert Hirschman,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Berk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11)Miles Kahler,and S.L.Kastner,"Strategic Uses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Engagement Polici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43,No.5,2006:523-541.
(12)Havard Hegre,"Development and the Liberal Peace:What Does It Take to Be a Trading Stat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7,No.1 (Jan.,2000),pp.5-30.
(13)Christopher Gelpi and Joseph M.Grieco,"Economic Interdependence,the Democratic State,and the Liberal Peace," i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eds.Edward D.Mansfield & Brian M.Pollins,pp.44-59; Harry Bliss and Bruce Russett,"Democratic Trading Partners:The Liberal Connection,1962-1989",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60,No.4 (Nov.,1998 ),pp.1126-1147; John R.Oneal and Bruce M.Russett," The Classical Liberals Were Right:Democracy,Interdependence,and Conflict,1950-1985",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1,No.2 (Jun.,1997),pp.267-293.
(14)Edward D.Mansfield and Jon C.Pevehouse,"Trade Blocs,Trade Flows,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4,No.4 (Aut.,2000 ),pp.775-808.
(15)Dale C.Copeland,"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4,1996,pp.5-41.
(16)郎平:《贸易何以促成和平——以中美关系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郎平:《贸易是推动和平的力量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
(17)Barry Buzan,"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The Limits of the Liberal Cas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8,No.4 (Aut.,1984),pp.597-624.
(18)Denny Roy,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Opportunities Outweigh Risks,Honolulu:the Asia-Pacific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2004,p.10.
(19)Michael S.Chase,Kevin L.Pollpeter,James C.Mulvenon,Shanghaied?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of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vestmen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Arlington:Rand Corporation,2004,pp.144-145.
(20)(22)李英明:《全球化时代下的台湾和两岸关系》,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第123页。
(21)邓利娟在2004年“两岸经贸论坛”上的发言,中新社,杭州,2004年7月29日电。
(23)陈明通:《“我国”大陆政策的检讨与前瞻》,载台湾“行政大陆委员会”编印:《坚持“主权、民主、和平、对等”四原则的两岸关系》,台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2008年,第28页。
(24)Miles Kahler,and S.L.Kastner,"Strategic Uses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Engagement Polici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43,No.5,2006:523-541.
(25)(28)张亚中:《两岸统合论》,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第111页,第287页。
(26)陈陆辉、耿曙、涂萍兰、黄冠博:《理性自利或感性认同?影响台湾民众两岸经贸立场因素的分析》,台湾《东吴政治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2页。
(27)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载包宗和、吴玉山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第54页。
(29)袁鹤龄:《两岸经贸与政治影响力关系之探讨》,台湾《台湾政治学报》,1997年,第29页。
(30)吴能远:《两岸关系中经济与政治呈现巨大反差》,人民网,杭州,2004年7月28日电。
(31)李鹏:《海峡两岸经济互赖之效应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四章。
(32)曹小衡:《东亚经济格局变动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33)实际上,这种要求既可以是政治要求,也可以是经济要求。为了简单起见,本文仅研究挑战方提出政治要求的情况。
(34)“战争相关性(COW)”数据库把冲突划分为五个等级:没有军事化行动、威胁使用武力、展示武力、使用武力和战争。考虑到国家使用武力威胁和展示武力是一种试探性的信号,因此本文把威胁使用武力和展示武力划分为低级别冲突,而使用武力和战争划分为高级别冲突。具体参见Faten Ghosen and Scott Bennett,"Codebook for the Dyadic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 Data,Version 3.10",http://www.correlatesofwar.org
(35)对于争端议题价值的判断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即不仅取决于争端议题本身的利益大小,而且取决于双方的重视程度,这是一个很难观察和量化的数据。当然,某项政治要求对挑战方和目标方来说,价值不一定相等。
(36)这也意味着挑战方和目标方的退出成本e[,T]和e[,C]都是连续的实变量。
(37)《解读ECFA政治效应:增进互信推动两岸社会整合》,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0年7月20日。
(38)余克礼:《破解政治难题,两岸应预作准备》,《两岸关系》,2010年第8期,第6页。该杂志在本期专门组织两岸的专家和学者就ECFA的顺利签署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如何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特别是如何发展两岸政治关系进行了讨论。
(39)《中国评论:一中共表 共构新两岸论述》,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0年8月25日。
(40)李鹏:《海峡两岸经济互赖之效应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