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关键点研究探讨论文_杨兵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关键点研究探讨论文_杨兵

摘要:基础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其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稳定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就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技术要点

引 言:基础施工是每个土木工程项目都要进行的施工步骤,基础施工的质量不仅决定项目施工能否顺利进行,还会影响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掌握基础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本文从基坑基槽挖掘、土壁稳定、填土和压实、排水、混凝土灌注这五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1 基坑基槽挖掘技术要点

1.1浅基坑开挖技术要点。基坑土方机械开挖要遵守“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严禁一次开挖到位或超挖,机械挖运采用自卸车运土,运距控制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土方边坡应该对边坡留置时间、开挖深度、开挖方式、地区土质、排水降水、坡顶荷载情况等进行分析。如果土质均匀、并且湿度在标准范围内,管沟或基坑地面标高高于当地地下水位、敞露时间短,确定挖土深度后,可以选择不采取支撑和放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将开挖深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基坑底部开挖过程中,注意挖斗不要碰触工程桩,不得在桩顶部碾压,基坑周围严禁堆土或堆载。施工单位随时注意土质变化和基坑支护周边情况。基坑开挖的土方严禁堆放在基坑外侧,到达龙门架位置时先开挖龙门架基坑,以便先做好龙门架基础、安装龙门架为地下室施工材料运输提供方便[1]。

1.2预应力技术要点。预应力是为了改善结构服役表现,在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中,可将预应力进行创新,发展成为体外预应力,将体外预应力用在混凝土界面外部,使其形成梁柱结构体系,也就是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和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两种[2]。前者施工操作较为简便,单根的无粘结筋不会造成大量摩擦损失;后者一般设置在管道外部,预应力摩擦损失小,便于管道铺设控制和后期工程维护。

1.3深基坑技术要点。现在民用建筑中高层占多数,为了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基坑基槽施工技术必须提升。基坑支护是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的主要防护工程,其主要是对基坑侧壁采取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为防止边坡失稳,施工前先清除基坑边堆土等荷载,防止由于荷载过大引起基坑坍塌等事故的发生。基坑开挖分层进行,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开挖,严禁超挖和掏底开挖,同时开挖过程要与支撑架设同步施工。开挖段的长度必须根据基坑深度和坡度合理确定,不宜过长[3]。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必须马上浇筑垫层混凝土,进一步减小基坑变形值。底板混凝土必须在5 d~7 d内完成,相应结构层施工及时跟上,以建立永久的受力平衡体系,从根本上控制住基坑变形。

2土壁稳定的技术要点

土壁的稳定主要是由土体内磨擦阻力和粘结力来保持平衡的。土壁的稳定性关系到土体的平衡,一旦土体失去平衡,土体就会塌方,这不仅会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影响工期,有时还会危及附近的建筑物。因此,在开挖后基坑土壁的稳定性对后续的施工很重要。土壁支撑使用横撑、板桩、灌注桩、深层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方法边坡的坡度设计还要基于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参考当地土质,施工条件等多因素而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粘性土的边坡要陡些,明沟排水、人工挖土或机械在坑上边挖土时边坡应平缓些;当基坑附近有主要建筑物时,边坡应取h1.0~h1.5;在工期短,无地下水的情况下,可留设直槽而不放坡时,其开挖深度不得超过下列数值:密实、中密实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为lm。降低土方量,减少施工面,要在基坑处设置支撑。

3填土和压实技术要点

填土压实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有三个。首先,应控制土的含水率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土料含水量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当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干、风干、换土回填、掺入干土或其他吸水材料等措施;如土料过干,则应洒水润湿,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等措施。其次,填方应从最低处开始,由下向上水平分层铺填碾压。用同类土壤填土填筑最好,填方时分层铺土压实。如采用不同土壤填筑时,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壤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严禁将不同土壤不均匀地混杂在一起使用,以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此外,在地形起伏之处,应做好接搓,修筑1:2阶梯形边坡,每步台阶高可取50cm,宽100cm[4]。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作成大于1:1.5的斜坡,碾迹重迭0.5~1.0m,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并且接缝部位不得在基础、墙角、柱墩等重要部。

4排水技术要点

基础施工阶段,保障土体的干燥很重要,这就涉及到了排水技术。在基础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雨水侵入,基础顶部基坑边线外周边采用开挖截水沟的方法疏导开挖范围内的地表积水,阻止地表面水浸入坑入;基坑设简易排水沟和集水井,水泵抽水在坑内周边开挖排水沟、集水井,进行降水,沟、集水井保持沟底比挖土面低0.3~0.5m,集水井底比沟底低约1m,其直径0.7~1.0m,井壁进行临时支护,底铺碎石0.3m厚,排水沟距坡脚0.3m,沟底宽0.3m,坡度1~5%,基坑降排水应降至施工面以下500mm,且应持续至地下室结构外防水及回填结束,且建筑物自重能克服浮力后才能完全停止[5]。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要派专人理顺地表排水沟和及时水泵抽水,有组织排出场外。在土方开挖和地下室结构、侧壁外防水、基坑土方回填等施工阶段,现场基坑排水暂按基底直接排水,在基坑底周围设置排水沟、集水井进行排水疏干,然后用污水泵连续不间断抽水。要求始终保持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下,直到基础工程施工完毕为止。排水后不仅改善施工条件,又使基坑土体保持干燥状态,预防事故发生。

5混凝土灌注技术要点

灌注混凝土前,应将检查孔底,确保无积水、无松渣。浇筑混凝土时,滑槽流入串筒上部的料斗,通过串筒把混凝土传送至孔底。串筒底面距桩底高度不得大于2m。混凝土要垂直灌入孔内,不得斜向冲击护壁。混凝土应分层填筑,每层填高30~50cm,并分层振捣密实,随浇筑随拆卸串桶,直至浇筑到混凝土顶面标高。混凝土顶面标高按设计桩顶标高+深入承台15cm+桩头进行控制。如孔内渗水量较小,对桩顶混凝土质量影响不大,桩头可按3cm控制;如孔内渗水量较大,应调整桩头高度至10cm为宜。振捣要求垂直插入下层混凝土5~10公分,振捣棒与钢筋保持10cm距离,不得碰撞钢筋。振捣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平坦泛浆。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4~16mm,避免混凝土灌注时发生离析或卡住串筒的情况。

6结束语

土石方工程的特点是工程量较大,而且又必须在其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完成土石方开挖,因此土石方工程施工应尽量选用先进的施工机具和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力争土方调配平衡,以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

参考文献:

[1]肖淼.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刍议[J].江西建材,2015,7.

[2]刘敏贤.探析桩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对策[J].低碳世界,2016,5.

[3]方向荣.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关键点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3.

论文作者:杨兵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关键点研究探讨论文_杨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