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缚、分化、吸纳、共生——论中国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舞蹈论文,民族论文,历史渊源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1)02-0145-04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不尽相同的生态环境,因此其民族文化也有其相应的异于他地他族的传统形态。我国由于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也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突出发展的有民族文学、民族风俗、民族建筑、民族绘画、传统体育、民族舞蹈等,其中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尤其令人瞩目,他们展现了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民族魅力,有着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两部分,他们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由于经济落后,民族文化已出现相对萎缩,甚至被完全同化,这虽然对于民族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不说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央新进出台的“开发大西部”的新经济政策是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缕春风,在这大好形势下,关注民族文化特别是其中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两者的历史渊源进行研究,使人民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提醒人民关注少数民族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1 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
1)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不但能够打制各种石器,而且学会了制造各种骨器、飞石索和人工取火,劳动技能日趋复杂和精细。再现狩猎和采集劳动过程的原始宗教仪式的出现,表明了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与直接劳动过程相分离的早期身体练习的出现。稳定的群居生活导致了旨在保证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原始教育的产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际关系和劳动技能的知识,重要形式是模仿,它是教育和体育的源头。与此同时,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为求生存而从事的劳动中,通过人体动作已了节奏、律动一最原始的舞蹈的动作,也可算是本能式的“人体行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原始艺术、原始宗教迅速发展起来。甲骨文的“舞”字是一人两手持牛尾而舞,同于“巫”字,“巫”字的“工”是最早的祭坛,像两人在祭坛上舞,巫就是最早的舞蹈家,她能通神、娱神、兼能娱人,因此她在原始部落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族学和考古学的大量材料表明,射简、跑步、游泳、划船、投掷等运动形式在氏族社会已广泛出现,由于它们充分表现了能力、意志、智慧和审美情感等,它很自然地成了祭礼活动中歌颂、纪念祖先英雄业绩的重要形式。这样,舞蹈与这些运动形式在巫术和祭礼的外衣下得到了共同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萌芽于人类原始社会,是人们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的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起初,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的集体活动,也几乎是每个成员所必备的技能。原始信仰产生后,舞蹈和原始宗教意识相结合,形成为早期的宗教舞蹈,并进而发展成习俗舞蹈和礼仪、祭祀舞蹈。《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风,也就是舞风。《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已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从这些史籍记载中,可以想象当时社会上群众性歌舞活动的盛况。民族民间舞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民族的心声,它以赤诚之心,歌唱欢乐,倾诉哀怨,鞭鞑丑类,颂扬良善,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2)关于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起源先后,历来众说纷芸,一时确难辨别谁是谁非,但总的说来,大概分为三种说法:一,认为他们共同起源于原始的生产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在原始时期,舞蹈与体育二者是不可分的,我国古书上有记载如:“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卷一·益稷)这些舞蹈虽有娱乐意义,但主要是有着训练意义。后来的禹服“有苗”而进行的“执干戚舞”,则更进一步证明原始时期舞蹈与体育是不分家的。它们既然是不分家的,在当时就只可能是起源于原始时期的生产活动,因为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作为人体艺术只能是后天积累训练而成的;二,认为民族舞蹈起源于传统体育。原始社会期间,人们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抗争,在原始狩猎,捕渔时,他们就产生了原始竞技思想,发展到后来,脱离了原始生产活动,形成了传统体育,如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着明显原始色彩的射箭、摔跤、赛马等。而民族舞蹈就是传统体育发展后从中分离出的较为讲求柔美与追求情感愉悦的一部分,因为当今的有些民族舞蹈有明显的原始竞技色彩,狩猎舞,苗族的鼓舞等就是如此;三,认为传统体育起源于民族舞蹈。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和舞蹈艺术研究者认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我国古籍也有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蹈之,足之舞之也。”一毛诗序(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已义》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关于民族舞蹈最早产生的动因有如下几种:对于劳动成功的庆祝、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祖先的祭祀、对于两性的诱惑。因为原始对我国人民生活资料主要是飞禽走兽,他们主要生产方式是狩猎,所以他们模仿飞禽走兽的声音动作,并且也模拟猎取食物外的种种情况,这种舞蹈,有为了表现猎取鸟兽的衷心欢悦;也有一些狩猎和博击技术的练习成分在内,传统体育就是从民族舞蹈中分离出来的讲求狩猎和捕击技术练习的部分。
其实,体育学和舞蹈学所说的生理起源说,模仿说,心理起源说,巫术说,战争说等都是从人萌发体育和舞蹈的原始心理和生理因素,而本文所举的三种观点乃是从他们的动作特点而阐发的。当然,还不排除唯心论神学家们认为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来源于神的恩赐这一观点。从当今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特点来看,笔者较为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3)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后人社会文化生活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同属于人体艺术文化,传统体育主要是以强健身体和在竞技中取得胜利为目的来支配身体动作,而民族舞蹈则主要是以表达情感为出发点,以情感需要来支配身体动作,即传统体育所要张扬的是一种雄健的人体美,民族舞蹈所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相对讲求审美愉悦的柔和美,是为了“娱人并自娱”。
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有着很多共同点,最突出的是他们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其民族性格特点,并且有的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项目至今尚没有明显的区别,即不能将他们单纯划分为哪一个分类,如傣族既像舞蹈又是拳术的孔雀拳,土家族表现狩猎生活的茅古斯舞,还有苗族的跳鼓等。早在《吴越春秋》载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反映原始先民狩猎生活的歌舞。《周易》卷二“晋卦”就记载“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这里“锡马”意为狄马,就是少数民族骑兵,说明此时就已有“骑马”这一传统体育。西周“国学”里的学生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射、御”就与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有关。李白的诗“翩翩舞广袖,似鸟东海来”使我们真切领悟到朝鲜族舞蹈中模拟仙鹤的优美舞姿。杜甫也有专篇写《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盛叹舞剑这一项目的美妙。总的说来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历史发展是一个相互交缚、分化、吸纳、共生的发展过程。
2 中国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相关性
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萌芽状态的体育与舞蹈、音乐、游戏等都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都伴随着生产和战斗而活动。在古代体育与舞蹈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文献中记载的摔跤运动的古老形式,人戴着牛角相抵的角抵戏,可以说既是舞蹈又是体育。又据《路史·阴康氏》载:“阴康氏时,水 (即水沟)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里带著而多重 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这就是说,上古人舞蹈是为了躯除风湿、活动关节,它既是舞蹈,也是保健体育,医疗手段。以上说明我国民间的体育和民间舞蹈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体育和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活动形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术、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民族舞蹈则是以身体动作来展示心灵,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2.1 民族舞蹈中的体育成份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少数民族的舞蹈与他们的劳动、生活、爱情、风俗习惯有极密切的关系,自娱性、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极为普遍。保存了较浓厚的民族特色,风格纯朴、健康,生活气息浓郁。中国的民族舞蹈,它的独特的色彩之一是揉合了武术和杂技等因素。关于舞蹈中武术和杂技等体育的因素,可能在殷商时期,或推向远古时已经具有了。许多体育项目中的技巧动作,如折腰、倒立、旋转、腾跳、翻滚等难度极高的技巧,都发展成舞蹈的语言,扩大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使舞蹈艺人的专业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民族舞蹈的本源是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反映,具体的舞蹈动作体现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载负着浓厚的原生文化积淀。由于各民族的先民们当时都处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为了求得生存空间而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着,同时为了表达和渲泄战胜大自然的愉悦情绪时,就采用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为高级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再现与大自然搏斗的激烈场面。于是就有了原始民族舞蹈的产生。原始民族舞蹈的动作一方面源于生产劳动,一方面源于模仿野兽搏击,动作的动感性强,粗犷有力。发展到后来单纯表现人体美,展现心理情感时,民族舞蹈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原始动作,运动幅度运动量并未减少,有的甚至是加强。表一的这些民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们的体育化。部分民族舞蹈如苗族鼓舞和土家族茅古斯舞根本不能分清是民族舞蹈还是传统体育,因为他们更测重于展现人体的运动美,动作幅度和动作量不亚于部分体育项目如健美操之类的,并且现代苗族人民和土家族人民跳此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另外,如刀舞、武士舞则揉合了较多的武术打斗动作,有的甚至与民族武术很难区别。
2.2 传统体育动作中的舞蹈成份
中国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由于居住地区、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且世代相传、经久不衷。传统体育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之强,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性强,运动器材和场地要求简单,运动效果明显。传统体育由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竞技性就相对较弱,自秦汉时起,就有“角抵戏”,东汉后又称“百戏”,它是文化艺术、运动竞技无所不包的综合表演形式,很象综合晚会中的演出节目,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竞赛活动,主要是对抗性的竞赛;一类为表演活动,主要是非对抗性的活动。竞赛活动有角力(指摔跤相搏一类)、斗剑、赛马、赛车、射箭等活动,这类活动大多属体育项目。表演性活动有舞蹈、杂技、幻术等。因为长时期的同场演出,也就会互相吸取、互相渗透影响。到清代尤为明显,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史料记载:“岁时杂戏:元宵杂戏,剪采为灯……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百索(跳绳),藏朦儿(捉迷藏),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竖蜻蜓。”“上元(灯节):装演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盘杠子,跑竹马,击太平神鼓。(清人潘荣陛作《帝亲岁时纪胜》)。”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是明显的技击与艺术结合的典型,象剑术中的剑既是武器,又是剑舞道具。剑术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受到舞蹈的影响后,动作更加优美、舒展、轻盈、飘逸,更加注重内在情感的外现,并讲究形神并茂。后来的传统体育中的娱乐性项目如舞剑、秋千、龙舟竞渡等,都是要求形式上的美,又多配以音乐,艺术性很强。表二列举的是我国传统体育中动作趋近于舞蹈的部分项目,苗族的跳鼓与彝族的舞铃铛,都是边跳边舞,而跳鼓甚至以跳鼓动作优美、准确定胜负,这就很大程度证明了体舞之间的共通性。
2.3 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已有了一个相对充足的发展
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之间的共通性并未因发展而消逝,相反,在有些地方,他们联系更为紧密,即相似、相近的因素更多。落后的政治经济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多民族发展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共通性。前面所举的摔跤舞、刀舞,狩猎舞等就是他们共通性的明显体现,可以说这是少数民族人们将传统体育动作带入舞蹈动作之中而使民族舞蹈体育化,亦可以说是传统体育项目的舞蹈化。两表列举了刀舞、劳动舞、狩猎舞、武士舞、摔跤舞等民族舞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难以区分的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样式。
3 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的社会历史发展流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一个独立的民族具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流程,其表征进步发展的文化也就相应有一个很大的历史发展流程。民族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的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的。当今武术、风筝、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蒙古舞、孔雀舞等民族舞蹈已在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走出本民族、本地区,甚至是本国而被全世界所接受并喜爱,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趋向。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有今天的繁荣更是其自身相互依存发展扬其共性,彼此分化发展生其个性的结果,依托前文,我们将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的发展看为一个交缚、分华、吸纳、共生的社会历史发展流程,现代体育的某些运动形式不是对原始实践活动的简单移植、继承,而是“嫁接”、“复合”和创造的结果,如体操、技巧运动、花样滑冰、冰上舞蹈、水上芭蕾等等。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也是一个交叉性的上升趋势发展过程,正如有人喻之为文化孪生兄妹一样,他们的发展是一个亲密而生疏的过程。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民族舞蹈,在不断丰富其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不断吸取传统体育某些项目中的营养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如更多引用其跳跃、手翻、滚翻、空翻等动作,而传统体育的音乐感、韵律节奏感、美感、艺术性在民族舞蹈影响下已有很大程度丰富和提高。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世纪大交接,加上经济迅猛发展、全球趋向一体化的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原生民族文化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这一理论课题旨在向当今文化理论界投一块“砖”,而引起大家重新对传统文化的热切,得到一大批优秀的富于独创精神的研究传统文化的“玉”。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课题,需要很强的理论依托,本文仅就构建这一理论框架为主旨,因此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很多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理论界人士一起共同跋涉,将该理论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