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审计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外贸论文,风险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做好风险评价和审计监督
在开展审计业务时,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审核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重点审核在研发、生产、营销、会计、人事等方面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保障体系等。第二,查阅企业的经营计划书、评价企业是否做到了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等行为、是否符合WTO规则的要求。第三、评价企业在出口市场和产品的选择上、是否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以减少和分散外贸出口的风险。
二、防范汇率风险
从人民币汇率升值存在的潜在风险来看,审计部门必须重点关注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措施。首先,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特性,查阅企业的经营计划书、判断企业制定的销售策略和管理方针是否降低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经营风险;其次、审阅企业制定的汇率风险防范制度、判断其对汇率变动预测的基本因素的全面性、趋势预测的准确性、风险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第三,重点检查各项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
在业务审计中,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采取的结算方式和币种。首先审核出口业务采用即期结算方式(如即期L/C或D/P)的比例,如果采用T/T方式结算的,审核预收款的比例,进口业务则审核采用远期结算方式的比例。其次审核出口业务中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的比例,灵活选择其他非美元币种进行结算的比例;而对于进口贸易,审核选择美元为结算币种的比例。二是选择的外汇金融产品。合适的外汇金融产品,可以很好地规避进出口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在进出口业务中,可以选择的外汇金融产品包括:出口押汇和贴现、远期结售汇、“福费庭”业务、进口押汇、将人民币贷款转化为美元贷款等。业务审计时,重点审核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
三、规避政策性风险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出口退税政策是1994年开始执行的,之后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外贸出口形势,国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过多次调整。面对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的调整,企业也随之调整了长短期经营计划,这些调整也一定会反映在外贸业务活动中。对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业务审计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出口业务的合规性。出口退税所适用的税率是根据货物在海关的出口时间作为核定退税率的依据,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前后的出口业务审计是审计的重点和难点。第二,退税单据的齐全性。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后,需收齐出口退税所需的单据才能办理出口退税,这些单据包括报关单、核销单、银行水单、购货发票等,单据审核时,重点审核是否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第三,申报的及时性。按国家规定,货物出口后,需在3个月内办理出口退税。由于在政策调整前后,外贸企业会相应的调节货物出口的时间,形成政策调整前或调整后的集中出货,由于退税单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退税单据申报的及时性和在税务机关的备案、申报手续的有效性决定了是否能够及时办理退税。
(二)进出口商品的配额管理和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商品的配额管理和许可证管理制度是国家根据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参照国际惯例,为调节商品的进出口总量而实行的对特定商品的进出口数量进行管制的制度。它对加强外贸的宏观管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应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商务部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公布下一年度进出口配额总量,12月31日之前办理进出口许可证的申领手续。许可证的有效期最长为6个月,到期的许可证可办理延期,对未使用的配额要求企业予以上交。因此,在业务审计中,应重点审计许可证申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配额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货物进出口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四、防范信用风险
(一)外部环境评审
企业外部环境变动会导致信用风险,审计人员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动,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评审:
1.审查企业是否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这些最新变化对进出口业务活动进行适当调整。
2.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最新技术进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跟踪结果对进出口业务活动做出适当调整。
3.审查企业是否了解现有产品的销售趋势;是否在进出口业务方面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和现有的销售趋势而适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该措施是否有效。
4.审查企业是否识别、计量和跟踪客户企业的销售、经营、信用状况,是否在客户信用风险方面及时采取措施排除该风险;该措施是否有效。
(二)内控制度评审
内部环境评审的重点是内控制度的评审。对内控制度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因此,信用风险审计也应先以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评审为突破口,并对其进行评价。评审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审查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健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分工能否起到应有的相互制约作用。
2.审查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信息、簿记、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其信息记录、传递程序是否都有明确的规定;有无审核和定期核对制度。
3.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经济责任制;责任是否落实;是否严格执行了奖惩制度。
4.审查企业是否对信用风险管理活动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有无清晰的流程图交由有关人员严格执行。
5.审查企业各项信用风险管理业务循环中的各关键控制点是否都设有控制措施;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是否经济;是否切实可行。
6.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监控制度;内部审计监控对查错揭弊、改进投资管理、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果是否发挥了作用。
通过上述几方面评审,审计人员可以发现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齐全,每项制度的内容是否完善,有无较强的内部控制功能等,并对其作出总括性评价。
最后,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外部环境评审和内控制度评审的结果,确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审计是采用抽样审计还是详细审计。最终通过审计业务的开展,为企业防范信用风险提出对策建议,以不断完善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