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新模式探究
耿灿,仲玉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 要: 现代社会,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除了应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人文精神的软实力同样重要。在医教协同,卓越医师培养的进程中,面对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医学生人文教育模式便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医学院校一线的人文课程教师,笔者认为应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解读新问题。同时,注重医学生人文课程体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探索新模式,将人文精神培养贯穿始终,拓宽渠道,为人文教育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学
近年来,医患冲突、医患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作为医学院校,在卓越医师培养教育模式中,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医患矛盾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在教育中的迫切课题。笔者作为医学院校教授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师,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验出发,紧密结合当下社会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探索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新模式。
一 转变观念,加强认识,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解读新问题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医学,就更需要时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滋养。钟南山院士表示,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准医生的医学生本身,坚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课程并不能从医学科学专业本身出发,针对现实社会的医患矛盾做出更为有力地解读。因此,新的教育模式下,引导学生以体验的方式感受医患矛盾,学会敬畏、尊重、关爱、救治生命,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1]。
学生对于社会矛盾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贯穿在卓越医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各个阶段。在人文教育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医学本身的人文内涵所在。医学,无疑是一门专业的科学,但是同时它更是一门人学,需要的是时时刻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滋养。客观而言,作为科学的医学的本身是十分年轻的,前科学的医学时代是以人文主义占主导的。因此,需要将这种人文传统一以贯之。在人文教育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医学的学习同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学习,一种对于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深切关怀,一种对于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理解、关爱同样是医学学科知识的重要内涵构成[2]。
二 注重体验,感同身受,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探索新模式
在医学上的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过程中。而现实的人文教育状况是令人堪忧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教育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轨的境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课程与一般大专院校所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大体类似,并不能从医学科学专业本身出发,针对现实社会的医患矛盾做出更为有力地解读。因此,在探索卓越医师医学生人文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从医学本身出发,在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以体验的方式感受医患矛盾[3]。在体验授课的过程中,倡导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救治生命,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树立一种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的信念。具体而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课程探索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主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讨人文精神内涵
在进行医学生卓越医师人文教育课程时,应有不同的主题内容,例如“生命”、“关怀”、“医者仁心”、“沟通”等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突破学科限制,从多角度探讨。一方面需要融合祖国传统的医德教育,倡导学生能够针对主题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另外,结合全球化实际状况,引入西方文明中的人文关怀内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 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以人文精神解读现实
医学蕴含着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为此,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合理恰当的选修课。例如大学语文、哲学、医学史、美学、人际沟通、礼仪、法学等人文课程,从而为医学生拓宽体验人文精神的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5]。作为医学院校要想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就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合理恰当的选修课,例如大学语文、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演讲与口才、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法学等人文课程,从而为医学生拓宽体验人文精神的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
(三) 沟通为导向,增强换位意识,感同身受中体认人文精神内涵
科技创新可从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通过新时代背景下水生态文明内涵与实施路径、城市水生态环境退化诊断与健康评估、城市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标准与模拟技术、基于水生态文明的城市绿色发展与空间管控策略等问题的研究,夯实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围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等技术需求,在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环境监控预警与管理、智慧决策平台建设等领域通过研发、引进、集成等手段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
对于病患的理解和体认,在卓越医师人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有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探索。例如,阶段性地社会调查,医院走访,让学生走到病患中间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问卷或者直接交流的方式进行一种实践性地问题探索,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和病患有直接的交流和对话,解决沟通难的问题;根据真实医患关系实例,排演小话剧、心理剧等,使学生能够自己去体验病患的真实心理状态,并引发相应的人文主义精神思考。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人文课堂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让人文精神的教育成为一种真正的体验。
(1)获取训练样本与真实人脸位置标签:通过获取WIDER FACE与CelebA两个人脸库中1000张局部遮挡人脸与2500张正常人脸。在获取训练样本时,收集了大量遮挡人脸样本,以增强训练样本数据的代表性,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准确率。并把数据集与标签数据转换为VOC数据集格式,利用这3500张图片与真实位置标签作为训练样本数据。图片大小统一裁剪为448*448的大小,做去均值与归一化处理后与人脸真实位置标签一起存入到训练集中,其中人脸图像存放的位置要与人脸真实位置标签数据一一对应。训练样本集示例如下图3所示,人脸真实位置标签示例(分别代表了人脸位置右上顶点与左下底点坐标)如下图4所示。
三 贯穿始终,拓宽渠道,为人文精神教育注入活力
(一) 从课程设置入手,开辟人文精神学习的空间
对于现实问题的发现,可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例如到医院以纪实的方式去拍摄手机视频短片,利用新媒体、网络寻找医患矛盾问题典型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换角度思考,将人文精神的“关心、尊重、理解、尽责”与医学学科本身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精湛的医术、职业医德、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熟悉法律相协调统一。对于现实问题的发现,可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例如到医院以纪实的方式去拍摄手机视频短片,利用新媒体、网络寻找医患矛盾问题典型事例,在人文教育的课程中,应当由实践的部分将这些最现实的医患问题进行呈现。进而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角度进行阐述,尤其要求其能够从自身出发,换角度思考,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4]。
医生的职业因为挽救生命是神圣的,但是每天面对生命的消逝、疾病的痛苦,无疑也是异常辛苦的。这种辛苦也使得很多医师在面对病患时显得麻木。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在医患关系严重不对称的现实境况下,在倡导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声中,我们更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仅仅凭借人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进行一种硬性的作业要求,要求其去理解、去体会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的灌输。
(二) 从医学教育特点入手,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医学教育与其他本科教育有明显不同,有独属于自身的临床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是医学生结束学校的基础性、理论性的医学知识学习,进入医院和社会,直接面对病患的磨合阶段。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改变,从单一的学习型到面对现实中的医院环境,医学生在临床阶段不仅面对的是专业知识的考验,同样是对自身素质、心理的挑战。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应当贯穿医学教育始终。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我们也应当有定期的课程或者交流活动,帮助学生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诠释社会问题。
从成果种类上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成果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正射影像数据以及地形要素数据(图库一体化);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成果主要为正射影像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基本统计成果等。可见,两者成果种类既有交叉,也有区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表现形式重在制图表达,而地理国情数据重在统计分析。
(三) 从教师自身入手,切实增强人文教育的师资资源
医教协同要求从事医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的教师同步学习和提升。现在医科院校大多人文教师有不同专业背景,而针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从认识医学专业本身开始,加强自身对医学专业及医生本身的体验,从而探索医学生人文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邀请或聘请校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专家、客座教授进行形式多样的讲座和学术活动,以丰富教师和医学生的人文视野。
总之,一名出色的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信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关怀同样是必不可少。如何有力探索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医院、社会等各界因素的多方融合与帮衬,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文教育对医学生浸渍濡染的作用,赋予医学生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骨关节结核在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机体内多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IL-15、MCP-1和TGF-β含量显著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骨关节结核的免疫调节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有待深入研究。IL-15、MCP-1和TGF-β的表达水平有望成为骨关节结核的预防、诊断、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新福.看病难,看病贵:不能解决,还是不想解决?——关于医改舍本求末、屡改屡败的沉重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62-67.
[2] 李雯婷,赵邦.医学人文精神回归问题的反思[J].卫生软科学,2013(10):632-634.
[3] 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 李肖苒,方兴.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式完善与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9):5-6.
[5] 张惊宇,谢芳萍,张力娜,等.现代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38):156-157.
本文引用格式: 耿灿,仲玉霞.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新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8):7-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0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内蒙古医科大学青年创新基金项目“以“医美”为核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培育研究”(项目编号:YKD2017QNCX018);2018 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典艺术作品在医学人文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基于选修课医学美学的新课程开发”(项目编号:NYJXGG2018037);2019 年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践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D2019SXZZ001)
作者简介: 耿灿(1985-),女,汉族,河北辛集,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学,文艺美学;仲玉霞(1978-)女,汉族,内蒙古阿右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