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断论文,正确理解论文,本质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分配不公是继腐败问题之后,全社会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给人们以困惑,影响了人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认清社会主义本质,对人们解疑释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确保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要认清社会主义本质,就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握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概括的认识过程,澄清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糊涂观念。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长期思考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在新时期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6页)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经过长期的思考和调查研究,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五句话。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从此,全党全民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有了一个较清晰全面的认识,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然而,人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影响了已有的学习成果的巩固。其一,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作出的新论断,或者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二,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在纠正马克思主义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理论,或者说是对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新构建”。其三,认为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各国的共同任务,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谁也说不清。上述三种观点,理论界将其概括为“三论”,即“继承发展论”、“重新构建论”、“无法说清论”。显然,第一种观点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正确观点,其余的观点是党内外绝大多数同志不赞成的所谓“新观点”。理由是“重新构建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既违背了邓小平关于“老祖宗”的基本理论不能丢的思想,也没有科学阐明邓小平同志的新贡献,反而贬低了邓小平在理论上的新贡献。“无法说清论”根本不承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大体说清了,实际上也不承认邓小平已经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基本说清了。有人说,邓小平不是也说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吗?其实,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讲得很有分寸,说的既不是“完全”搞清楚了,也不是“没有”搞清楚,而是“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还在实践中,今天我们对其本质的认识,也只能说基本上搞清楚了。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能够说清楚的。
从党的历史看,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有一个边实践探索、边研究概括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从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的。毛泽东同志研究社会主义,首先把它看成是一种科学思想体系,认为这种科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就是千万群众参加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究竟何谓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着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中去考察,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相统一中去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制度。只有建立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全面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建立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全体人民都过着富裕生活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观。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思想。有人说,毛泽东不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建树。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早在党的七大时,毛泽东就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衡量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好坏的标准。他讲:“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全国解放后, 当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时,他在1956年1 月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7页)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 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71—772页)毛泽东不仅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把发展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联系起来,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在政治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思想,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这个概括也是一个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据此,党的十二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初步概括为七条:1.消灭剥削制度;2.生产资料公有制;3.按劳分配;4.计划经济;5.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最终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七条除个别内容不准确(如计划经济), 大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讲:“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保ā兜诵∑轿难 返诔卷,第111页)同年, 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上述论断告诫我们,这两条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带有根本性的东西,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根本要素。1990年12月,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针对人们担心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他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才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国情,特别强调了发展生产力问题。1984年6月, 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1985年8月,他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又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1987年10月,他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要物质的极大丰富,难道一个贫穷的社会能够按需分配?共产主义能够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255 页)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和批判“四人帮”鼓吹的“宁可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谬论的基础上,邓小平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问题。
有人说: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怎么能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呢?这涉及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五句话中前两句的问题。我认为,前两句话这样理解: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是依据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并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得出的新结论。换句话说,这个论断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如果离开继承谈创新,就会给人造成误会,似乎该论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邓小平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是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而不是指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就是说,这里是讲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如果离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抽象地谈发展生产力,就必然会陷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本质区别的谬误之中。③邓小平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1页)。而不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发展生产力。就是说,这里是讲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即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下发展生产力。如果离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抽象地谈发展生产力,也必然陷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说不清的泥潭中去。④邓小平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是高于资本主义速度的发展生产力,而不是低于资本主义速度发展生产力。这是他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虽然都注意发展生产力,但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或者说“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这点已被建国以来的历史所证实。⑤邓小平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我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去发展生产力,而不是为了少数人富裕去发展生产力。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必须大力创造物质财富,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72页)这就是说,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发展生产力才能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还有的问:为何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中没有提到坚持公有制问题?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和回答。有的认为这是抛弃传统观念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说什么“所有制只是手段”,“不必将公有制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也有的认为这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是公有制说不清,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也说不清,并且在政策上允许和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所以,“没有必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明确提出来”。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都有它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它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命根子,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证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而不是什么“手段”。关于公有制能否说清问题,应具体加以分析。我们所说的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并没有改变所有制的性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坚持公有制这一概念,但却使用了“消灭剥削”这一基本概念。消灭剥削,最本质的问题就要消灭产生剥削的根源——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就是建立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就不能只从字面上简单去理解,而应体会他的基本思想;就不能孤立地只看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强调的问题,而忽视他一贯的思想。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还必须明确该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的新内容,并弄清几个关系问题。
该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的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对此,毛泽东同志曾在《矛盾论》中作过明确阐述。他认为,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桎梏,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当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时候,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在这时候,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也就成为进步阶级和政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不变革,生产力就不可能继续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通过改革,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成为社会主义一项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任务。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大都是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里取得胜利的,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其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条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各种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这个基础越雄厚,来自资本主义的威胁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因此,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并牢牢抓住不放。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既突破了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没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的传统观念,也克服了抛开生产力去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弊端。这一伟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要求。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同一切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剥削和压迫,产生贫富差别和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不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不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等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源。诚然,邓小平并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概括进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不重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特征,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仅现在是,将来也同样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根本标准和依据。我们仅从邓小平对这两个问题的反复强调中,就足以体会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是何等重要。1985年3月, 邓小平就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同时,他又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同年8月, 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9月,他又强调:“在改革中, 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10月,他再次强调:“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
需要指出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和收入差距,是必然的。只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正确引导和限制,就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主要有四层意思: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页)②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64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10—111页)③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④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要先富带后富。“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社会主义本质这五句话,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很重要,是一个统一体,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对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条重要途径:一个体现在生产力方面;一个体现在生产关系方面。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里,根本目的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最本质的东西。在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只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余都不讲,就是割裂;不突出共同富裕,就是并列,二者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明确该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的新内容的基础上,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还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关系问题:
1.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混为一谈,认为社会主义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特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个提法。因此,要弄清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弄清本质和特征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讲,本质和特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本质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特征则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标志。本质和特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是特征的根据;特征反映本质,是从属于本质的东西。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两回事。所谓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自身固有属性、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特征,就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特别显著的标志和特征。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二者的区别是:社会主义本质只有一个,它体现所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共性;而社会主义特征则有很多,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
从上述可见,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相混淆。过去我们长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命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大量论述中,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区别开来,而是把二者相混淆,用社会主义特征掩盖和抹杀了社会主义本质,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那几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上,产生了种种片面的、教条的、附加的认识和工作中的失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其伟大意义之一,就是把二者区别开来,使我们能够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这两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
2.消灭剥削与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有的问,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可为什么现阶段国家还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存在,而且还提倡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这是不少人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剥削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现象。剥削关系就是一种经济关系,它是指人们凭借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无偿地获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的经济现象。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谴责和抵抗。但是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包括剥削现象都有一定的物质原因,就是说,剥削的出现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不可能纯而又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央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摆上重要位置,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②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③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区别开来。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根本条件。发展生产力有各种手段,其中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现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为了消灭剥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④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生长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大社会环境中,并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限制和调控,所以,它不会象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任意扩张、蔓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把它控制在其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的范围内。
3.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关系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从我国社会的现状看,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因此,由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不同,所创造的价值也就不同,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不同,这就必然导致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结果。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特点。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能力分配等。分配方式的不同,分配的数额也就不同,这也是导致先富后富的重要因素。其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职业的差异、经营方式的差异、运用信息能力的差异等,必然在竞争中拉开收入差距。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必须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也不例外。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适当地拉开收入差距,才能对其他人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和一定的示范作用。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的帮助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动脑筋、想办法,已经走上了富裕之路。
有人担心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会出现两极分化。我认为,这种担心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因为,能否防止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关键是能否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好,比如,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据统计,全国有60%的国有企业亏损,国有资产以每天上亿元的数额流失。另一方面,许多人通过合法和非法的手段急剧积累巨额财富,百万元、千万元、过亿元的大户逐步出现,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出现两极分化。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包括设立个人高收入调节税,增收高消费税,防止用非法手段聚敛财富,帮助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脱贫等。因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政府有条件也有能力,防止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