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在“第一次”里成长的?
编辑┃吴颖
日本的筒井赖子作文、林明子作画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是绘本中的经典作品,很好地表现了儿童的成长。这本绘本自1976年由福音馆出版以来,深受大人和孩子喜爱,一印再印,长销不衰。
这是一个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写实故事。写实主义绘本往往面临一个特殊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令人惊奇的、波涛汹涌的心灵生活。可以说,《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
“第一次”首先需要机会
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给孩子写故事往往采用这一写法),开篇第一句就直奔中心。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芸芸众生中从来不求脱颖而出,但他们依旧踏实、勤勉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称自己为普通人,他们称自己做的事情是普通事,而这种普通恰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妈妈说:“美伊,你能一个人上街买东西吗?”
总的来说,不同形式DCT所引发的语料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研究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做取舍,必要时可以先进行小规模试验研究,以最终选择和确定DCT的具体形式。另外,在使用该方法的时候,如果能将对自然语料的观察作为设计DCT问卷的基础,则更能增强使用这一工具的有效性(Hartford&Bardovi-Harlig,1992)。
长这么大,她还从来没有一个人上过街呢。
从“美伊跳了起来”这一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上街买东西”这件事对于美伊来说非同小可。为什么妈妈要问美伊能不能一个人上街买东西呢?作家筒井赖子用妈妈的话做了交代:“宝宝的牛奶喝光了,可妈妈又忙不过来。你能一个人去买牛奶吗?”如果这个内容不是用妈妈的话说出来,而是写成了一个客观的陈述,故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用妈妈的话说出,就是妈妈对女儿美伊的一种请托,蕴含了妈妈对女儿的信赖,更表现出了妈妈对女儿满怀信任。所以美伊才会有些自豪地回应:“能!我都已经5岁了。”
任何一件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是孩子成长的一次跨越。当我们能不断地站回孩子的位置,才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也才会真正理解孩子有多努力!这种理解会让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减少几分急躁和焦虑。
两组学生中都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热衷使用在线词典,在线词典虽然在用法例句上与纸质词典差别不大,但从另一个侧面却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表面上在线词典省去了学生翻阅书页的时间,但是他们同样也要输入单词。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使用手机词典,而手机在线词典每屏所显示的信息量太少,要不停地来来回回翻页,才可以把一个词的用法读完,而纸质词典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一览无余,反复阅读,以增强记忆。数据分析显示,目前在线词典的使用效果不如纸质词典,这和学生对电子词典的使用方法和电子词典的质量有关。
美伊把妈妈给的两枚硬币“紧紧地”攥在手心里出了家门。走了一会儿,就遇上了“像风一样”冲过来的自行车,美伊“连忙紧紧地贴到了墙上”,这是兑现了对妈妈的一个承诺。接下来,作者筒井赖子安排了一个与成长主题相关的情节——美伊“遇上了小伙伴阿友”。这一笔不是随意安排,而是暗示出了一个人帮妈妈买东西,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对待“第一次”的孩子
作为写实故事,真实性是必然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一个人上街买东西,妈妈一定会不放心。对美伊妈妈的不放心和嘱咐,作家不是直接交代,而是采取间接表现—美伊答应妈妈做到两件事,一是小心路上的车子,二是别忘了找钱。
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渴望被别人依赖和信任的“小大人”,与其说妈妈真的是非常需要美伊去给宝宝买牛奶,不如说她信任美伊此时已经能承担这件事了。如果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故事,那么妈妈对女儿成长的了解就是源头活水。在儿童的成长中,总有一些重要的成长契机蕴含在“第一次”里,比如第一次帮爸爸送雨伞、第一次帮妈妈寄封信。让孩子在“第一次”里有成长,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能力有所了解和正确地评估,更需要不断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
最后,我国有句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基于此,相关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紧扣时代的需求,了解掌握目前社会市场各个行业在工作时要求分工落实,重视工作人员的相互合作。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多数会有“团结就是力量”“拧成一股绳”“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之类的标语。由此可见,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接下来的情节是,美伊因为急于赶到商店,跑了起来,结果摔倒在地。她爬起来后,不顾自己膝盖的伤痛,首先做的是找回掉落的两枚硬币。这一笔写出的是美伊内心的责任感。读这一情节时,我联想起我曾让7岁的儿子一个人帮我寄信的事情。当时我不放心,儿子一出门我就悄悄地跟在了他后面,我看到儿子过马路时认真地察看了路的两边,过马路后把信投进了邮筒,他转身就往回跑,可是跑了几步又停了下来,回头去检查邮筒四周的地上,确认信的确投进了邮筒,才又往家的方向跑起来。当时,我感慨颇深,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当我们把一件自认为的小事托付给孩子时,孩子有多么重视,又是有着多么强烈的责任感啊!
作家用了两个“啊”字来写阿友,还写了他两次瞪圆了眼睛,而且“啊”一次比一次声音大,眼睛一次比一次“瞪得更圆”。这虽然写的是阿友的惊叹,但折射出的是比阿友个子还矮一截的美伊当时自豪的心情。
其中:Vnu为图像非均匀性值,VAvg为图像均值,Vij为像素(i,j)处的像素值,M,N分别为图像每一列的像素个数和每一行的像素个数。计算不同辐照度下图像的非均匀性Vnu曲线,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辐照度的增大,图像非均匀性曲线呈下降趋势。
咀嚼西瓜的妹妹似笑非笑说:“你看门口外面地板上,一箱又一箱原封不动的水果,与其卖不完等着过期,倒不如拿来店内借花献佛,点心好看些,也可以省下一点进货的成本。话说回来,你要拍照吗?”
“第一次”里没有完美的孩子
下面,故事继续进行。美伊来到了商店,店里却空无一人。美伊努力地说出“我要买牛奶”,可是声音很小。第二次,她“大声喊了起来”,却又被“轰隆隆”的汽车声给盖住了。一个叔叔嚷了一声“买香烟”,小店的婆婆才终于走了出来。买香烟的叔叔走了,美伊赶紧说“我要……”结果又被一个买面包的胖大妈挤到了一边。胖大妈与婆婆说了好一阵子话,终于走了,而婆婆也要走回里屋。这时,美伊大声喊了起来:“我要买牛奶!”声音大得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婆婆转回身,才发现了美伊这个小顾客,然后连连道歉。“美伊松了口气。‘啪嗒!’一直忍着的一滴眼泪掉了下来。”美伊把手心里攥得热热的钱递了过去,接过牛奶,转身猛地跑了起来。结果,经过那么多的惊吓、委屈,美伊已经把答应妈妈的第二件事“别忘了找钱”给忘记了。可不,这就是真实的孩子,不完美的孩子。
“一个人?”美伊跳了起来。
这一段商店里的描写,真实、细腻地表现出了美伊历险性的经历和经受的严苛考验。这段情节中暗含了儿童喜欢的“三段式”情景,即美伊喊了三次“我要买牛奶”,每一次都很不容易,但最终成功了。在这样的刻画中,小读者共情了美伊拼尽全力战胜困难,经受住考验的复杂心情,父母更应该看到的是“成长”就像破茧一样,需要巨大的力量和足够的耐心,“第一次买东西”尚且如此,孩子哪一步更明显的成长不是需要如此的酝酿和突破自我的呢?!
细节里表达出的更为复杂的“第一次”
林明子的绘画根据故事的内涵,不断变换近景、中景、远景、特写“镜头”, 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晰的跨页画面营造出犹如放映电影一般的现实感和真实感。尤为令人钦佩的是林明子始终将目光的焦点凝聚在美伊的内心世界上,注重细节,从而将作品的成长主题落实到位。
比如在扉页上,林明子设计了美伊在玩过家家游戏的情景画面——美伊扮演着给布娃娃喂奶的妈妈的角色。这一设计,一方面对后来的故事做了情节铺垫,一方面也暗示着美伊自己的成长愿望,以及妈妈对美伊愿意承担一些生活责任(比如帮宝宝买牛奶)的观察。
在第二个跨页里,画家没有让美伊一个人走出家门,而是画出妈妈打开家门,一直注视着美伊走远的背影。这一情景与最后一个跨页里的妈妈抱着小宝宝在斜坡下的等待形成了呼应,我们能感受到妈妈对美伊的关爱,也许还能共鸣到父母每次“推”出孩子去尝试“第一次”时那种复杂的心情。
请用双重目光凝视孩子的成长
最后,还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绘本具有双重意味的封底画。绘本,从封面到封底,只要有绘画出现,都在讲故事。《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画非常重要,它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有力的收束——美伊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使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画面上,妈妈在用美伊买来的牛奶喂小宝宝,美伊坐在妈妈的身边,妈妈已经为她跌伤的双膝做了包扎,美伊一边享用着牛奶,一边将一只脚搭在妈妈的腿上。美伊的这个动作设计蕴含着林明子对儿童成长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美伊一个人去买牛奶,克服了很多困难,妈妈为她骄傲,美伊自己也感到自豪,但这样的成长渴望和成就感,只是美伊愿望世界的一个方面,那另一个方面就是还想在妈妈面前撒娇,得到妈妈的疼爱。封底画传达的就是这一信息。林明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看待儿童心灵成长的目光是双重的:孩子的内心渴望独立、分离,但又强烈渴望着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儿童的成长意愿就是如此复杂、多元,这样的处理方式恐怕能获得很多孩子的共鸣。
应该说,一幅封底画体现的是林明子的教育大智慧,如果缺失对儿童成长的这种双重目光,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不是陷于溺爱,就是过于严苛。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绘本,与主题想表达出的“成长”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个关于“第一次”的故事,还将儿童的心理成长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成长这件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朱自强
学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以及《儿童文学概论》《亲近图画书》等个人著作1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