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通野生稻和野生稻疣状稻的组织培养研究

云南普通野生稻和野生稻疣状稻的组织培养研究

一、云南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海芳[1](2021)在《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蕴藏着许多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丢失的优良性状和宝贵基因,包括高产、抗病、抗虫、高光效潜能等。选择性地将这些有利基因从药用野生稻转入栽培稻品种中是水稻育种者的重要目标。然而药用野生稻的基因型为CC型,与栽培稻之间杂交十分困难。构建突变体库是挖掘和利用药用野生稻功能基因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依赖于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于药用野生稻而言,其再生体系的建立十分困难,转化体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成熟胚为材料,拟建立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并对其转化体系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通过比较9组2,4-D浓度,5种不同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2种不同的外植体消毒方式,找到适合药用野生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条件: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2,4-D浓度为5 mg/L,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55%;较为适合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NB和NMB,培养基中的额外添加物为0.5 g/L Gln、0.5 g/L Pro、0.3 g/L CA、2.8 g/L phytagel和30 g/L蔗糖;与用75%酒精消毒相比,药用野生稻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为0.6%TCCA溶液浸泡种子3.5 h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8 min,这种消毒方式更利于芽的生长和愈伤组织的形成。(2)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的建立。由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经过2~3次继代才能得到胚性愈伤组织,而在低浓度2,4-D(1~2 mg/L)继代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更高;适合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的培养基为NB、NMB和N6;前2次分化的培养基为:NB+3 mg/L 6-BA+3 mg/L ZT+0.25 mg/L NAA+10μM Cu2++30 g/L蔗糖,后续的分化培养基选用NMB+2 mg/L 6-BA+2 mg/L ZT+0.25 mg/L NAA+10μM Cu2++30 g/L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 NB+10 g/L蔗糖+3.5 g/L phytagel。(3)药用野生稻转化体系初探。以继代得到的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经浓度OD600为0.4的含p FX-E24.2-15R载体的农杆菌侵染30 min后,22℃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6 h,使用添加了0.4 g/L Cef为抑菌剂、15 mg/L Hyg为筛选剂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后进行分化、生根,成功获得转化苗。转化苗有待通过GUS染色初步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

肖素勤,殷富有,张绍松,余腾琼,陈玲,柯学,付坚,张敦宇,钟巧芳,李定琴,陈越,孙治旭,岳英,郭顺云,王玲仙,黄兴奇,杨雅云,王波,曾民,李娥贤,程在全[2](2017)在《云南野生稻资源及其保护》文中指出云南野生稻生态类型丰富,且具有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耐旱、耐寒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消失的遗传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优良基因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加剧,这一宝贵的战略性生物资源正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为了加强云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我们对云南野生稻资源开展了原生境保护(物理隔离方式和主流化方式)及非原生境保护(种质库、种质圃、细胞库和DNA库)等保护技术研究,明确了各种保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保护了云南野生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了丰富的基因源。

余腾琼,肖素勤,殷富有,张敦宇,李娥贤,程在全[3](2016)在《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资源抗白叶枯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鉴定云南稻种质资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于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方法,用水稻白叶枯病强致病型代表菌株BD8438、CN9404和X1接种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种质资源,以病斑长度大于6 cm为感病分界线,对其抗感表现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来源于云南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的186份地方稻抗性材料和22个野生稻抗病居群。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较地方稻强,其中疣粒野生稻的抗性最强,抗病等级为02;药用野生稻次之,抗病等级为12;普通野生稻相对较差,抗病等级为15。地方稻抗性资源来自于云南省各个传统水稻种植区,抗性1级的材料占17%,抗性2级的占2%,抗性3级的占81%;按照稻种质资源亚种类型、粘糯性和水旱性分类,各类型地方稻抗性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粳稻占61%、籼稻占39%;粘稻占66%、糯稻占34%;水稻占83%、陆稻占17%。从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培育新品种的角度评价,这些抗性资源具有潜在的发掘利用价值。

邢佳鑫,陈玲,李维蛟,张敦宇,钟巧芳,程在全[4](2015)在《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文中指出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抗虫基因,有利于培育具有抗虫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该研究通过对云南野生稻进行温室和大田抗虫鉴定以及9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的PCR鉴定,发现云南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尤其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高抗,可作为抗虫基因发掘的优良抗源材料;不同褐飞虱抗性的云南野生稻中含有的抗褐飞虱基因差异很大,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Bph1和Bph18(t)抗病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基因,东乡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Bph15和Bph27(t)基因,疣粒野生稻中可能含bph2和bph19(t)基因,药用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宽叶型)中可能含bph2和Bph6基因,药用野生稻F1中可能含bph2、Bph14和bph20(t)基因,药用野生稻F2中可能含bph2和Bph27(t)基因或者其同源基因。该研究为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虫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维蛟,陈玲,殷富有,张敦宇,程在全[5](2015)在《云南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类Xa21基因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细菌病害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可以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经过温室接菌鉴定和PCR标记分析,对云南野生稻进行Xa21基因的检测鉴定。温室接菌鉴定表明,云南野生稻对广谱致病小种PX099及云南强致病菌Y8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力,特别是疣粒野生稻对致病菌株达到免疫程度;PCR标记分析表明,云南野生稻不含有Xa21基因,但含有与Xa21基因某些区域同源的片段。本研究结果为寻找新的抗源材料及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李定琴,陈玲,李维蛟,柯学,余腾琼,李娥贤,黄兴奇,程在全[6](2015)在《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然而,栽培稻来源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并且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谱窄。因此,从野生稻中发掘抗病基因,将有利于培育抗病谱广且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抗性鉴定和PCR分析,检测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稻对2个代表性白叶枯病菌Y8和PXO99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疣粒野生稻甚至达到免疫的程度。功能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xa5、xa13和Xa21抗病基因,元江普通野生稻含Xa23和Xa3/Xa26基因或其同源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中含Xa1、Xa3/Xa26和Xa27基因或同源基因,药用野生稻含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而疣粒野生稻含有Xa27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和克隆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提供了理论参考。

赵国珍,蒋春苗,刘吉新,陈于敏,余腾琼,程在全[7](2014)在《云南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基因的检测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16个不同来源的云南野生稻作为供试材料,用抗稻瘟病Pi-ta基因特异引物(KG2/KG4)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16个野生稻中7个品种持有抗稻瘟病Pi-ta基因,其中,来自云南景洪的紫秆普通野生稻中Pi-ta基因的编码区与原始型的抗稻瘟病Pi-ta基因的DNA序列完全相同。可见,云南可能是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起源地之一。

蒋春苗,黄兴奇,李定琴,余腾琼,程在全[8](2012)在《云南野生稻叶茎根组织结构特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云南3种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叶片、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野生稻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揭示其结构与云南野生稻的生长势旺盛、营养吸收能力强、抗某些病虫害能力强的关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叶片主脉、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差异显着,其中景洪疣粒野生稻、景洪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最明显。(2)在叶主脉结构中,景洪疣粒野生稻无气腔结构,维管束数量少、面积小;景洪药用野生稻、3个普通野生稻材料存在多个维管束和气腔结构,维管束、束内导管直径及气腔面积较栽培稻大,而栽培稻中的气腔均为2个。(3)在茎秆结构方面,景洪疣粒野生稻茎秆最小,维管束数量最少,其茎壁内的维管束排列方式与栽培稻不同;景洪药用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茎秆及茎壁较栽培稻粗厚,维管束数量也较栽培稻多,普通野生稻的茎壁中有通气组织。(4)在根的组织结构中,3种野生稻的导管数量较多,导管直径及中柱面积较栽培稻大,外皮层出现了具有凯氏带功能的凯氏点等。

陈雨,潘大建,杨庆文,范芝兰,陈建酉,李晨[9](2009)在《中国野生稻多样性的评价与保护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野生稻资源在水稻育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天然的基因库。中国现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分布,均已成为濒危物种。因此,对现存野生稻资源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深入评价和科学有效地保护刻不容缓。同时,野生稻的多样性研究对其自身的遗传进化探讨以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现有的研究表明,中国野生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切实有效的多样性保护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回顾了近年来有关中国野生稻多样性的评价与保护研究成果,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前景。

彭波[10](2008)在《云南三种野生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及Waxy基因的克隆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的品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研究并利用野生稻直链淀粉较低的优良品质,探讨直链淀粉合成、调控的酶学机制,进而分离克隆直链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开展野生稻与栽培稻相关机制与基因的比较研究,对于开发利用野生稻优良品质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前期对这三种野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其变化值为8.78%-12.99%,符合直链淀粉含量适中(9%-14%)的优良品质特性,开展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灌浆期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分析和直链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Waxy分离克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云南3种野生稻(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 Baill)中4种淀粉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ADPGP)、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Q酶或SBE))的变化趋势与栽培稻相似,但这四种酶的活性有较大的差别。云南3种野生稻中GBSS的活性明显低于栽培稻, GBSS的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2.在云南3种野生稻同一灌浆期,同种材料中SSS和Q酶的变化呈相反趋势,推测这两种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反馈调节机制。3.从普通野生稻中获得了从Waxy基因翻译起始密码子上游791bp开始的共4285bp的DNA序列,获得了完整的结构基因和从起始密码子到Poly(A)尾部2054bp编码区序列;从药用野生稻中获得了从Waxy基因的翻译起始密码子上游397bp开始的共3733bp的DNA序列,获得了完整的结构基因和从起始密码子到Poly(A)尾的2085bp编码区序列;从疣粒野生稻中获得了从Waxy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开始的共3342bpDNA序列,包括起始密码子到Poly(A)尾的2065bp编码区序列;从栽培稻滇陇201中获得从Waxy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上游1215bp开始的共4864bp的DNA序列,获得了完整的结构基因。4.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的Waxy基因的DNA序列与栽培稻的有比较大的差异。Waxy基因的DNA序列在3种云南野生稻中也互不相同。在3种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的Waxy基因与普通栽培稻之间相似性最高,其次是药用野生稻,而疣粒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之间相似性最底。5.对3种云南野生稻的外显子和内含子进行了界定,表明普通野生稻的13个内含子将其Waxy基因分成14个外显子;药用野生稻的Waxy基因也有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它们比普通栽培稻多一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疣粒野生稻有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6.云南3种野生稻Waxy基因中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栽培稻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在3种野生稻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但Waxy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程度要小于其Waxy基因的DNA序列。这3种野生稻的WAXY蛋白预测的结构与栽培稻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3种野生稻间也各不相同。所有的这些暗示在云南3种野生稻的Waxy基因中可能存在着不同于栽培稻的其它的调控机制来控制直链淀粉的含量。7.根据3种野生稻Waxy基因的DNA序列不同,在其差异较大的区域设计了3对特异的引物,可以用于这3种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结果首次报道了云南3种野生稻直链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及其Waxy基因的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弄清了野生稻较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酶学基础和关键基因的分子基础,为彻底揭示野生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将植物组织中总RNA的最常用的异硫氰酸胍法进行改进,即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适用于3种野生稻总RNA的提取,为进一步野生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3种野生稻中设计的3对特异的引物可以作为分子标记,为今后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分子辅助育种选育较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稻奠定了基础。

二、云南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野生稻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药用野生稻研究现状
        2.1 野生稻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2.2 药用野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2.3 药用野生稻的研究价值
        2.4 药用野生稻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3 野生稻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3.1 基因型对野生稻组织培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3.2 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的研究进展
        3.3 培养基对野生稻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进展
        3.4 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选用的研究进展
    4 稻属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外植体的选择
        2.2 2,4-D浓度的优化
        2.3 外植体消毒方式优化
        2.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优化
        2.5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外植体的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成熟胚的消毒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成熟胚的消毒
        2.2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基的配制
        2.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4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优化
        2.5 愈伤组织的分化
        2.6 组培苗的生根
        2.7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3.2 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的影响
        3.3 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3.4 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生根
    4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药用野生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及细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质粒载体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转化流程及侵染材料的准备
        2.2 农杆菌的培养
        2.3 农杆菌的侵染及共培养
        2.4 脱菌
        2.5 抗性愈伤的筛选与抗性植株再生
        2.6 转基因植株检测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用野生稻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3.2 药用野生稻抗性愈伤获得率
        3.3 药用野生稻转基因植株GUS基因表达检测
    4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相关抗生素配制
附录 B 基本培养基配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云南野生稻资源及其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野生稻资源原生境居群变化情况
    1.1 云南普通野生稻资源原生境居群变化情况
    1.2 云南药用野生稻资源原生境居群变化情况
    1.3 云南疣粒野生稻资源原生境居群变化情况
2 云南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
    2.1 云南野生稻原生境保护
        2.1.1 物理隔离方式建立的原生境保护区
        2.1.2 主流化保护方式
    2.2 云南野生稻非原生境保护
        2.2.1 云南野生稻种质圃、种质库的保护
        2.2.2 云南野生稻资源细胞库的保护
        2.2.2. 1 云南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
        2.2.2. 2 云南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与再生
        2.2.2. 3 云南野生稻愈伤组织低温保存与再生
        2.2.3 云南野生稻遗传物质DNA库的保护
        2.2.3. 1 云南野生稻BAC文库的构建
        2.2.3. 2 云南野生稻部分重要功能基因c DNA文库保存
        2.2.3. 3 云南野生稻基因组DNA直接保存
3 结论

(3)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资源抗白叶枯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供试稻种材料的种植
        1.2.2 水稻白叶枯病的鉴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野生稻资源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2.2 云南地方稻资源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3 讨论

(4)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褐飞虱的采集与培养
    1.3 温室野生稻成株期模拟自然种群鉴定法
    1.4 大田药用野生稻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
    1.5 供试材料DNA的提取
    1.6 PCR扩增
        1.6.1 Bph14基因的扩增
        1.6.2其它抗褐飞虱基因的扩增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室中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表型
    2.2 大田中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2.3 云南3种野生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
        2.3.1 Bph14基因的分子检测
        2.3.2其它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3 讨论

(5)云南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类Xa21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供试材料和白叶枯病菌系
    1. 2供试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和接种鉴定
    1. 3野生稻中是否含有Xa21初步鉴定
    1. 4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基因分子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 1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表型
    2. 2功能分子标记检测
3讨论
    3. 1云南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反应
    3. 2 PCR标记检测的可靠性
    3. 3云南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和发掘
4结论

(6)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白叶枯病菌的接种鉴定
    1.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4 抗白叶枯病基因的 PCR 鉴定
    1.5 Xa1、Xa3/Xa26 扩增产物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 3 种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2.2 云南 3 种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7)云南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基因的检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材料
    1.2 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扩增
    1.3 Pi-ta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i-ta基因的扩增结果
    2.2 抗稻瘟病基因Pi-ta序列比对分析
3 讨论

(8)云南野生稻叶茎根组织结构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叶主脉组织解剖结构的比较
    2.2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茎秆组织解剖结构比较
    2.3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根组织结构比较
3 讨 论
    3.1 云南野生稻叶主脉特殊组织结构有助于植物抵御逆境
    3.2 云南野生稻茎秆抗倒伏及抗病虫的能力
    3.3 景洪疣粒野生稻根部结构与抗病抗旱的关系

(9)中国野生稻多样性的评价与保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野生稻多样性的评价
    1.1 普通野生稻的多样性评价
        1.1.1 主要分布区普通野生稻的多样性研究
        1.1.2 普通野生稻的多样性中心
    1.2 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多样性评价
2 野生稻多样性的保护
3 存在问题与研究前景
    3.1 野生稻多样性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3.1.1 研究的重复性
        3.1.2 研究的片面性
        3.1.4 技术方法的改进
    3.2 野生稻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3.2.1 原位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2.2 异位保存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3.2.3 多种保存技术的尝试

(10)云南三种野生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及Waxy基因的克隆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野生稻资源的分布
    1.2 野生稻资源的现状
    1.3 野生稻资源的重要性
    1.4 淀粉合成关键酶研究进展
    1.5 Waxy 基因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1.1 供试材料
        2.1.2 技术路线
    2.2 Waxy 基因的克隆
        2.2.1 供试材料
        2.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3.1 主要实验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2.4.2 Waxy 基因的克隆
3、结果与分析
    3.1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3.1.1 ADPG 焦磷酸化酶活性变化
        3.1.2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
        3.1.3 Q 酶活性变化
        3.1.5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Q 酶活性的比较
    3.2 DNA 提取结果
    3.3 Waxy 基因克隆结果
        3.3.1 普通野生稻扩增结果
        3.3.2 药用野生稻扩增结果
        3.3.3 疣粒野生稻扩增结果
    3.4 灌浆中期水稻籽粒总RNA 提取
        3.4.1 RNA 完整性检测
        3.4.2 RNA 浓度与纯度测定
    3.5 普通野生稻Waxy 基因编码区克隆结果
    3.6 DNA 序列对比结果
        3.6.1 翻译起始密码子ATG 至Waxy 基因末端的DNA 序列对比结果
        3.6.2 编码区序列比较结果
        3.6.3 翻译的起始密码子ATG 上游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3.6.4 内含子和外显子界定结果
    3.7 特异引物设计及其最佳反应条件
        3.7.1 普通野生稻的特异引物及其最佳反应条件
        3.7.2 药用野生稻的特异引物及其最佳反应条件
        3.7.3 疣粒野生稻的特异引物及其最佳反应条件
        3.7.4 滇陇201 的特异引物及其最佳反应条件
    3.8 野生稻WAXY 蛋白质(GBSS 蛋白质)分析
        3.8.1 GBSS 蛋白质序列分析
        3.8.2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3.8.3 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普通野生稻Waxy 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
附录二:药用野生稻Waxy 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
附录三:疣粒野生稻Waxy 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
附录四:滇陇201Waxy 基因序列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云南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D]. 金海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2]云南野生稻资源及其保护[J]. 肖素勤,殷富有,张绍松,余腾琼,陈玲,柯学,付坚,张敦宇,钟巧芳,李定琴,陈越,孙治旭,岳英,郭顺云,王玲仙,黄兴奇,杨雅云,王波,曾民,李娥贤,程在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3)
  • [3]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资源抗白叶枯病分析[J]. 余腾琼,肖素勤,殷富有,张敦宇,李娥贤,程在全.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5)
  • [4]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J]. 邢佳鑫,陈玲,李维蛟,张敦宇,钟巧芳,程在全. 西北植物学报, 2015(12)
  • [5]云南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类Xa21基因的鉴定[J]. 李维蛟,陈玲,殷富有,张敦宇,程在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1)
  • [6]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J]. 李定琴,陈玲,李维蛟,柯学,余腾琼,李娥贤,黄兴奇,程在全. 作物学报, 2015(03)
  • [7]云南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基因的检测及分析[J]. 赵国珍,蒋春苗,刘吉新,陈于敏,余腾琼,程在全. 中国水稻科学, 2014(06)
  • [8]云南野生稻叶茎根组织结构特性的比较研究[J]. 蒋春苗,黄兴奇,李定琴,余腾琼,程在全.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1)
  • [9]中国野生稻多样性的评价与保护研究进展[J]. 陈雨,潘大建,杨庆文,范芝兰,陈建酉,李晨.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5)
  • [10]云南三种野生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及Waxy基因的克隆和分析[D]. 彭波. 西南林学院, 2008(09)

标签:;  ;  ;  ;  ;  

云南普通野生稻和野生稻疣状稻的组织培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