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区双语教育政策实效调查研究
——以拉萨市曲水县中学为例
张兴堂 王海强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双语教育政策是我们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而制定的。本研究通过个案调查分析,认为西藏农区的双语教育政策在教学沟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和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促进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教学成绩偏低、双语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研究认为西藏农区的双语教育政策举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协调和配合。
关键词 :西藏农区;双语教育;调查研究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就是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教学语言、教材、双语师资等内容,在这诸多内容的体系里双语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中实施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使用汉语言文字教学”。[1]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的变化及需要应该把双语教学定义为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中实施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这样更符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本次研究以西藏拉萨市曲水县中学为个案,采取了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曲水县中学在岗教师有111人,其中汉族教师40人,藏族教师71人。学生共820 人,其中9 人为城镇户口,其余的都为农村户口。本次调研抽取样本为:普通教师80人,其中藏族和汉族各为40人,发放问卷80份,收回问卷54份,其中藏族教师问卷18份,汉族教师问卷36;另外校领导及老教师(在调研地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单独问卷8份,人才引进教师4 份;学生抽取样本500 人,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问卷428 份。
本组患者实施阿卡波糖(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202,2010-01-18;生产单位为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具体措施:用药第1-3天使用剂量为50mg,用药第四天使用剂量为100mg,每日3次[3]。
一、曲水县中学双语教育政策实效分析
(一)双语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沟通
相对来说,西藏农区学生的汉语基础是较差的,表1是本次调研对学生汉语基础的一个数据分析表。
表1 曲水县中学学生汉语掌握能力分析
从表1数据来看,学生的汉语基础总体上较薄弱,另外从笔者长期工作的经验中来看,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是可以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或者教材内容,但是自己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正确表达出来。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也表示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上如果使用藏语他们会更好理解。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汉族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时都会专门请藏族的教师去做翻译沟通;在管理上,也存在因为语言问题导致汉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解等,这些现象也突出加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班级管理等方面有很大作用。表2中关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可以佐证这样的结论。
表2 曲水县中学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教学中使用语言频率
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旨在通过更好的教育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素质,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群体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同时,双语教育政策坚持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并重发展,有利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对曲水县中学学生关于“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你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寄语吗?”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用规范汉字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期望,“希望祖国强大”“希望祖国富强”“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等这些语句代表了大部分学生的态度。
电气自动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电子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自动化技术是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电气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
(二)“文化适应”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
文化适应在民族学的范畴中包含着群体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改变的含义,这个环境的变化从今天来看是全球性的、信息化的,这个变化要求每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国家实体的存在,必须要不断适应世界的变化。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发展是国内各个民族的发展,各民族发展繁荣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在当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现国家发展和各民族发展繁荣的必要之举,也是时代之需。
买回去吃了两天后,我的口腔溃疡就完全好了。为了口腔溃疡人士的早日康复,我今天要来怼一下保健品维生素C和药用维生素C的功效、成本以及成分。
西藏正在朝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方向迈进,正在朝着现代化社会迈进。市场经济在西藏的快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流,使得学习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成为必需之举。表3是本次调研对学生关于国家通用语言重要性的数据分析表。
表3 曲水县中学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重要性及原因的分析
然而通过对曲水县中学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基本都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其中学生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占比43%,小学和没有上过学的占比50%;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占比31%,小学和没有上过学的占比62%。可见,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来说是无法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的,这就决定了双语教育实行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用双语教授西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用双语讲授国家主流文化。双语教育这种兼顾传统和现代的特性,有利于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三)对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推动
双语教育政策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往年的中考成绩来看曲水县中学的成绩与市里初中的成绩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表2中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他们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相应地,在对曲水县中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内容太难,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太差。另外,笔者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在每个班级都有两到三个藏文和语文成绩都极差的学生,基本上无法听懂国家通用语言,藏文也写不出来。笔者专门访谈了他们,他们基本上小学就开始处于“断电”状态。有一个学生说他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不管他了。虽然这只是部分学生,但是反映出西藏农区学生存在一个教育连续性的质量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语言基础问题从根本上会影响双语教育的实效。无论是教学的语言沟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使用等都是以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本保证的。
从表3的数据统计来看,学生对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高度认同,并且把未来工作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等作为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西藏社会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在家里所看电视剧或电视节目的语言是国家通用语言,84%的用过手机的学生所使用手机的语言是国家通用语言,信息化对学生的生活影响已经很明显了。在访谈中一位学生谈到国家通用语言重要性的时候,她说她的爸爸不怎么会说国家通用语言,有一次需要去县城拍证件照,她爸爸就带着她去跟照相的人沟通。这种很小的例子其实反映了西藏农区社会的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也正是应了西藏农区社会变化之需,一方面,个体已然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并积极做出回应,具体表现为对国家通用语言和规范汉字的学习和应用;另一方面,个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使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是适应时代变化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需的。
(四)增强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因此,为确保双语教育的实效应该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习惯,语言基础及学科基础知识,从学前教育开始就要全面抓起。近年来,国家在西藏实行学前双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西藏农区学生的基础知识问题。另外,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政府、家庭和学校应围绕这个问题加强合作,努力确保西藏农区每个学生的基础教育。
从表2的分析来看,在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分析中,语言是汉族教师的一个障碍,但不是藏族教师的一个障碍,这其实正好说明在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笔者在与一位从内地引进教师的交谈中,她谈到在来西藏之前从没有想到语言会是自己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她说自己有时候在讲台讲的内容,感觉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一样,有时候与学生沟通都成问题。从整体的访谈来看,不只是从内地引进的教师会遇到这种问题,刚进入农区一线教师岗位的汉族教师很多都会有这种语言沟通的问题。语言沟通问题一方面是引进教师或新教师对藏语知识一无所知,另一方面是农区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
二、曲水县中学双语教育的困难及建议
(一)学科成绩整体较低的问题
在西藏传统的社会里,教育大权基本被贵族、官吏和寺院僧侣所垄断,广大的藏族劳动人民没有多少机会接受教育。在藏传佛教时期,寺院教育“占主流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推动了藏族学术的发展,但“这一学术研究始终是以宗教研究为重心,以推动和发展宗教为目的”。[2]另外,在西藏传统社会里也有一些官办学堂、私塾等教育形式,但受教育者基本是一些贵族子弟等。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宗教控制教育,文化的宗教性突出且占据垄断地位,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有重要作用,其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本质上来讲,西藏传统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其文化的核心内容被少数人掌握,以少数人为中心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人数占大多数的被统治阶级在文化上其实是一个“不完全的文化体”[3],他们所掌握的是核心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外壳。现代西藏社会,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正是这样的变化为西藏的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主体基础,广大的藏族劳动人民作为文化的“不完全文化体”成为了新的主体的一部分,而且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这样的主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再经过代际的传承,便有反思传统文化的能力,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继承。
目前我们国家民族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从民族身份逐渐向公民和民族双重身份的转向”[4];一是从对民族认同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转向。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同时民族的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所以民族和国家这两个历史范畴将会长期共存。在现代国家的建设中,民族与国家的长期共存要求人们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位置,这就需要人们增强国家意识。与现代国家的兴起相对应的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人们以公民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中加强了对国家的认同,增强了国家意识。另外,中国各民族的自我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层次的问题,在我们国家“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5],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要取代或者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两者是并存不悖的,低层次的认同可以增强高层次的凝聚力。在当下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加强高层次的认同是必需之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源于外来列强的侵略,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应对国际竞争之举。
(二)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
双语师资队伍是确保双语教育政策实效的最重要力量,从调研中发现,西藏农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一方面是汉族教师基本不会藏语,另一方面是部分藏族教师综合知识素养参差不齐。在调研中一位副校长谈到:“本地教师基本都能胜任汉藏双语教学,而其他民族的教师存在藏语教学的困难”。他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较少等因素是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表达了自己想学藏语的意愿但是没有很好的渠道,另外就是除了教学之外教师还有诸多工作要去做,诸如值班、培训、开会、考试、写笔记等工作往往占了教师很多时间。另外,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工作中有部分的抱团现象,造成部分班级藏族教师与其他民族教师比例不均匀。
针对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首先,可以在学校设立汉族教师藏语学习班,使汉族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藏语用语,同时汉族教师要增强学习藏语的意识,在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学习藏语。其次,在班级的任课教师中可适当地按比例配备藏汉教师,一方面汉族教师可以学习藏语,另一方面藏族教师可以在知识结构上向汉族教师学习。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在学习中促进民族的交流。另外,笔者认为目前西藏农区基层教师的招聘应以西藏本地高校毕业生为主,适当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或者教师,这样可以更好地加强西藏农区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能更好地确保西藏农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效。
周祖谟先生指出,“禅母等韵图列为正齿音三等。禅母古音,黄侃音略归之于定母,高本汉之《汉语分析字典》则考订禅母之古音d,与定母相近。”[4]周先生运用经籍异文材料证明了禅母与定母的关系最为密切,郭店楚简中也是如此,共有5例。
(三)双语教材的困难
目前曲水县中学学生的教材除了藏语文之外都是汉字教材,从2018年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调研中发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除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外,还因为学生基本上来自西藏农区,平时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对于教材上的一些社科类知识信息是无法消化的。曲水县中学的学生来自近十个不同的农村,部分村与村之间距离很远,因此学校有专门的学生校车。笔者在参加曲水县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研活动时,部分老师谈到教材中的一些例子学生无法理解。笔者在参加2018年国家督学评估组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视频会时,评估组指出西藏义务教育缺乏有效的城乡学生交流。因此,西藏农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闭塞,虽然媒体信息在西藏农区有所发展,但从学生所掌握的课外信息来说整体上仍然较少。
国内生鲜产品基本上还是以农村地区为主,扣除掉农民的日常消费,大部分生鲜产品都会向乡镇城市运输,使得农产品最终成为商品,所以,在产销过程中一定要通过中间商过渡,除了之前已经签了合同签订的以外,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借助于中间商分散流向的各个地区。生鲜产品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完成从生产地到餐桌上的过度离不开庞大的物流网络。国内的生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在路径方面有了很大的优化,一些城市的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同综合性冷链物流园对比依然差距很大。
因此,笔者认为西藏农区教师在上课时应注重灵活使用教材,同时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知识的讲解。另外,从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虽然学校会组织一些城乡交流活动,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参加活动的只有很少部分学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规模和力度上加大西藏农区基础教育的城乡交流,同时农区学校可以加大与法院、消防、电影院等部门的合作。但是,西藏农区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推进,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出版一些藏语的辅助教材,以此更好地解决西藏农区的双语教材困难。
结语
曲水县中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西藏农区,其情况反映了西藏农区教育的发展现状。随着西藏农区社会的发展,农区的父母逐渐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在学校学到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以后有个好的工作,这是西藏农区父母对于教育最大最直接的期盼,实行双语教育符合西藏农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大的方面来讲,实行双语教育有利于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西藏农区双语教育的实施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9.
[2]丹珠昂本·丹珠文存(卷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632.
[3][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著,王莹译.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47.
[4]字振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47.
[5]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
※基金项目: 本文为西藏大学2016 级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课题“西藏农牧区初中双语教育政策实效调查研究”(2016-GSP-024)最终成果。
责任编辑/周小兰
标签:西藏农区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 调查研究论文;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