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对于建筑领域而言,为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各式各样建筑材料不断推陈出新,使混凝土结构施工不论在工艺层面还是在设备层面均实现了创新,而全新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也促使混凝土结构施工效率达到极大提升。由此可见,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 混凝土结构 施工技术
1.混凝土结构概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时,混凝土结构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其结构的稳固性以及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程整体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因而,加强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主要为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材料的科学应用,从而为项目主体结构以及其他环节施工的顺利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通常来说,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材料主要包括水、水泥、砂、石等,同时需与钢筋相互结合,从而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进一步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同时,混凝土结构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强度
因混凝土材料自身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相关材料发挥较强的强度,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与强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支撑柱以及承重墙的搭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建筑工程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防水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加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工程防水效果,从而为项目后续运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有效防止出现渗漏等状况。
2.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流程
2.1 技术准备
①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前,通过熟悉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规范、相关图集以及施工技术方案等,掌握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以及各道工序的关键控制点。②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前对混凝土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含水率;水泥用量以及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用量等进行试验和检测。尤其是对于可能发生的裂缝、离析等缺陷提前做好处治方案,充分确保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
2.2 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检测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需要对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对各种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抽样试验,必须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包括检测混凝土的原材料、温度、稳定性等参数。
2.3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控制
(1)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需要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
(2)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现场,需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以及成形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3.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3.1 薄层超高韧性混凝土
薄层超高韧性混凝土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建筑项目混凝土结构整体质量。当前,此技术使用比较少,但其作为混凝土结构创新技术,主要通过薄层超高韧性混凝土技术对建筑项目混凝土结构完成施工,不仅能够提升施工效率以及工程质量,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约成本,促进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此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解决建筑混凝土结构由于层面薄导致的密实度低的状况,其主要是利用减小水砂混合料拌和以及控制温度,从而降低生产环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以及粉尘排放的最终目标,同时能够提升建筑混凝土结构刚度,确保其施工性能,提升施工效率。除此之外,此技术的合理采用能够有效的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变形以及保证各层中的应力水平,防止项目当中发展损坏以及反复修补的状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便处于恶劣环境下,也可以确保工程不会发生裂缝问题。并且,薄层长高韧性混凝土具有韧性强的特性,能够扩散荷载,建设工程应变及竖向位移值。对工程施工当中出现的疲劳开裂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3.2 浇筑技术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当中浇筑技术同样非常关键,因此,需加强此技术的科学把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确保操作的连续性,保证结构浇筑一次性完成;(2)浇筑的前期,需连续搅拌混凝土,避免其长时间处于停止状态,防止离析,同时在进行浇筑时,需对其质量完成科学的检测;(3)在具体浇筑时,需加强模板以及钢筋等分部的重视程度,保证其整体质量;(4)科学把控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振捣时间以及振捣顺序,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为浇筑质量以及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
3.3 混凝土运输和泵送工作
对混凝土进行运输过程中,需通过搅拌运输车完成,因此,在具体运输环境,极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强度降低的状况。所以,在运输过程中,需确定严密的搅拌运输方案,保证运输质量,若混凝土运输时间较长,可能发生初凝,导致工程无法正常使用,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需在保证运输时间,确保其整体质量,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3.4 合理调节水泥资源使用量
一方面,应当对混凝土结构控制期间水泥资源转变原因开展分析,确保各项水泥资源技术处理环节符合热量释放需求。应当确保热量因素在接下来释放期间可达成混凝土技术性参数的转变,确保全面混凝土表面施工技术可于参数因素作用下形成影响性因素转变,进一步使得全面热量性因素难以在水泥热量出现转变情况下遭受温度应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必须确保水泥资源控制期间所有热量因素可达全面的释放性处理,同时确保接下来热量可于混凝土资源处理期间实现充分凝聚,进而为水泥资源作为辅助性材料开展应用提供有效便利,确保后续施工中可在材料有效支持下达成内部热量的有效控制,逐步提升热量释放效率。另外,在对减水剂等混凝土外加剂开展技术处理时,应当充分结合混凝土后续搅拌过程中温度转变情况,对每一道混凝土浇筑流程开展研究,确保浇筑技术可在温度因素控制前提下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并将此作为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质量的重要前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凭借混凝土搅制物的可塑性优势,确保其可达成与钢筋开展可靠、稳固的粘结,建立起适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表现为极佳的稳固性能、良好的强度以及适当的抗震性等特征。与此同时,还具备显著的经济优越性,依托该部分优势特征,使其在建筑工程中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伴随混凝土材料质量的不断提高及在越来越多领域的推广,使得混凝土结构在全面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混凝土结构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强化对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相关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切实推进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结合固定原理,推行混凝土施工方案控制”、“合理调节水泥资源使用量”、“缩减混凝土内部约束力”等,积极促进建筑工程中混凝体结构施工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严小敏.对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1):155-155.
[2]杨瑜,马浩然.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18):102-102.
[3]马在良,卢洪斌.对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252-252.
[4]贾斐.针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6,(06):110-112.
论文作者:孙江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混凝土结构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质量论文; 热量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