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历史纪念馆 广东 兴宁 514500
摘 要: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优质教育资源。而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需要深入发掘、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基于此,文章对革命纪念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途径展开探究,对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色资源;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政治性、战斗性、时代性的特点。新时代,我们要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追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而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资源的集中地,做好其开发利用工作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呼唤。
一、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准则
红色资源蕴含了国家价值准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红色资源所展现出的国家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层面的具体价值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挖利用红色资源仍要切实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和根本要求[1]。
红色资源不仅全方位地体现社会价值体系,塑造社会公平公正和效益,而且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红色资源浸染于先烈们的鲜血中,赓续于英雄人物以具体行动谱写的不朽事业中,同我们每个人情愫相连、命运相系,是我们最亟需挖掘的精神源泉。开挖红色资源,亮出民族精神的鲜红底色,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催生无限生机的红色能量。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公民价值目标。在当下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资源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设定的公民道德修养、社会荣辱观和“四有”新人等价值目标。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公民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个人层面的具体价值要求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上,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形成20 字公民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革命纪念馆开展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状况
(一)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资金投入受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
我们知道,我国的红色资源相当一部分散落在一些偏僻、经济条件不够发达的地区,而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相当多的地方还难以投入较多的资金到保护红色资源、遗址旧居保护等领域。特别在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欠发达、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没有富余的资金投向红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当中。因受到一定原因的影响,许多红色资源遗址、纪念地等年久失修,加上有些地方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导致民间相当数量的红色文物遭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还有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人造景点的建设,未遵循红色资源保护的规则,破坏了红色历史遗迹,从而影响红色资源的整体风貌[2]。由此可见,红色资源面临着资金投入短缺以及如何保护利用等众多难题。
(二)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
教育强则国家强。充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不言而喻。多年以来,有些地方一味追求经济利润,或片面强调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性,而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对红色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用重视不够,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了解不深入。尽管近年来在逐步改变上述观念,并付诸于行动。但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今后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红色资源的开挖利用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对红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有些地区对红色基因的开发和利用仅仅囿于简单的复制或者零打碎敲,还没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或主导下建立健全开发体制机制,故而使得红色景区由党史部门、文化广电部门、民政部门、旅游部门以及社会群团组织等诸多单位或部门进行分条块分割,不能真正意义上整合红色基因资源;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或缺乏整合开发理念和全局统筹意识,使得各部门之间出现互相推诿或者互相争利等情况。此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各地区间红色资源内在的开发关系被割裂,使得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难以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这在无形之中就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资源的育人功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3]。
三、革命纪念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的途径
习近平同志曾说:“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①合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就决定了大家应遵循系统化、整合化的开发利用原则,从而实现预期的开发利用目标。
(一)加大对红色资源的资金投入使用,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
在了解红色基因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革命纪念馆,应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在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处理好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确保资金有效地投入到红色项目的开发利用中,加大对红色旧址遗址、红色景区或纪念馆馆所的修缮和利用的力度,加强对传承困难或濒临消失的文物、史料进行抢救性保护,深化对重要党史人物、重大革命事件以及其他的研究。实际上,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功能,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择优参与红色资源的建设,较好地解决建设需求较大与经费保障不足的矛盾,提升了红色资源的保护率、利用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二)增强红色资源的推介力度,发挥其在纪念馆的育人功能
多出举措,全方位多角度整合馆内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弘扬正能量,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革命传统,针对不同的群体,根据场馆特色,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各种纪念日,组织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到革命纪念地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管用的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以馆藏文物为载体,多措并举,让文物述说历史
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在一定意义上说,文物传承着历史文化,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展现了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前辈留给我们后人的珍贵遗产。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浓浓深情;每一处旧址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而每一次的感动背后,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习近平同志曾说,“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四)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红色资源整合力度,搭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平台
进一步发挥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史办、史志办、社科联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点带面,合理设置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研究的课题项目,加强学术研究,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一如既往发挥好纪念馆讲解员的作用,在社会教育中提升。
进一步发掘重大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引领作用。在纪念馆开展社会教育当中,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要着力开展对革命历史人物、行业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有榜样;注重贴地气,发掘身边好人好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育身边人,启发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自觉把这一优势与改革发展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礼仪结合起来,大力运用红色资源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4]。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纪念馆社会教育中的优势,利用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新媒体形式,弘扬爱国主义旋律,创新红色资源学习载体,实现教育方式的延展创新,建立微课、红色曲目、红色动漫、红色故事以及红色景点等红色资源系统,唱响时代主旋律,使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教学实践基地。
四 结束语
总之,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直观性强、感染力强等特点,运用其进行积极有效的社会教育意义重大。作为开展革命精神以及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革命纪念馆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积极探究创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冯丽丽.浅谈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J].城市地理, 2015(22):91-92.
[2]程宏斌.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强化党性教育[J].发展, 2016(6):50-51.
[3]程东.革命纪念馆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5(15):148-149.
[4]徐宁.关于革命纪念馆在红色旅游热中的冷思考[C]// “红色文化论坛”论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2012.
论文作者:罗挺东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红色论文; 资源论文; 纪念馆论文; 开发利用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历史论文; 文物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