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新探_北伐战争论文

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新探_北伐战争论文

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伐战争论文,根本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无论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还是“国共两党结合”都不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因为这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孙中山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北伐战争,依照新三民主义确定北伐的目的,遵循新三民主义理论创建革命军队,并以新三民主义武装广大民众,从而使新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胜利的旗帜。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民革命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找到了夺取胜利的途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在平时做训练工作和组织工作,是宣传新三民主义的模范,而且在战时冲锋陷阵,奋勇争先,是执行三民主义的楷模,从而唤起民众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新三民主义不仅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根基,最终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因此说,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国民革命军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长期以来史学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称:“武力与民众相结合”是战争所以胜利的最根本原因”[①];或称其为“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②],等等。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原因在于:它忽略了新三民主义在北伐战争中的指导作用。无论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还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新三民主义的指导,就不会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因此,我们认为国共两党坚持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根本原因。

一、新三民主义是北伐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晚年指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它虽然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别,但它们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此“孙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曾经因为孙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加以坚决执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为1924至1927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③]。

首先,依照三民主义的理论原则指导北伐战争是孙中山的一贯立场。

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民国,孙中山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922年2月,孙中山决定出师北伐,以武力打倒军阀,“削平变乱”,统一全国,实现三民主义,建立共和。尽管这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结束,但孙中山并没有放弃用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立场。1924年国共合作的建立,使孙中山以崭新的革命精神再次发动北伐。这次北伐虽未能进行到底,但与前次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以新三民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其主要表现:

一是依照新三民主义确定了北伐战争的目的:即“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盖必如是,然后反革命之根株乃得永绝,中国乃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由独立之国家。”[④]

二是遵循新三民主义的理论,创建了为主义而战的革命军队。孙中山多次强调:“中国国民党之最终目的在于三民主义,本党之职任即为实行主义而奋斗。”[⑤]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接受苏联建议,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目标相同的理想上的革命军队,以实现主义。这支理想上的革命军队要有奋斗和牺牲的精神,并要明确“兵士要发生精神,便先要有主义,先有了革命主义,才有革命目标;有了革命目标,才有奋斗精神。”[⑥]为了创建为主义而战的革命军,孙中山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一方面亲临军校向学员讲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以此作为创建革命军队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驻广州旧军队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工作,并亲自向各军官兵讲演三民主义及救国道理,改造旧军队为革命军队。正是由于孙中山用新三民主义创建了新的革命军,才为1926年国民党革命军的北伐准备了坚强的武装力量。

三是以新三民主义武装广大民众。孙中山总结以往的教训认识到:“革命行动缺乏人民心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⑦]因此他提出国民党改组后头一个义务就是“把三民主义的道理注射到人民心内,要人人的心理都倾向共和。”[⑧]孙中山特别强调把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宣传到广大工农群众中去,他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最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⑨]孙中山身体力行,利用一切机会向广州各界人民宣传革命的三民主义,以实现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之目的,从而使新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旗帜。

其次,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找到了夺取胜利的途径。

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以革命的原则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的主权;新民权主义提出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新民生主义不但重申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主张,而且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后来以北伐为中心的国民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其成为正义的革命战争。

孙中山还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途径。孙中山充分认识到“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⑩],因此夺取革命胜利的途径之一是取联俄政策;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①①],需要具有革命朝气和彻底革命精神的共产党人“尽管加入本党帮助我,”[①②]实行联共政策,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途径之二;革命事业必须由人民大众发动,也要由人民大众来完成,因此“唤起民众”,“扶助农工”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途径之三。正是由于孙中山有了上述认识,才使他在改组国民党时力排众议,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其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初期继承了孙中山的遗志,仍能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第一,以新三民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确立了北伐战争的目的——“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唯一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①③]《北伐宣言》虽因蒋介石的反对,没能提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政治纲领,但毕竟扬起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旗帜,因此是在完成孙中山的未竟之业。

第二,继续坚持以新三民主义理论武装革命军队。孙中山奠定了以革命的三民主义创建新型革命军队的基础,但远未完成这一任务。孙中山逝世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1926年6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召 开战时工作会议,会议制定的《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中,对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规定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政治工作,使军队自觉地服从国民党的统一领导,为实现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具体工作方法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宣传总理遗嘱,宣传三民主义,“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众晓得党的理论主义、政策”,懂得“军士打仗是为人民而打的”。[①④]正是由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以积极的态度向每一个士兵灌输新三民主义,才有效地培育了“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的一代革命军事人材。

第三,继承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孙中山逝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进行了排斥共产党夺取统一战线领导权等活动,但却未敢公开抛弃“三大政策”。从总体上看,国民党这时还是贯彻执行了“三大政策”,即积极发挥苏俄顾问的作用;依靠共产党人从事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和民众运动的发动工作;强调“扶助农工为本党奉行的政策之一”[①⑤],训令各地党部和政府保护与支持工农运动。

上述事实表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初期,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实行北伐,统一中国的遗志,而且坚持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二、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是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的先锋和楷模

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宣布的三民主义的纲领,基本上是不相冲突的。因此,我们不但不拒绝三民主义,而且愿意坚决地执行三民主义,而且要求国民党和我们一道实行三民主义,而且号召全国人民实行三民主义。”[①⑥]北伐战争的历史事实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共产党人忠实地宣传和实行了新三民主义。当时共产党人所以积极宣传新三民主义,是因为三民主义在广大人民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共产党则刚建立不久,其影响也远不及国民党。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实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的新三民主义,实际上就是宣传实行共产党自己的主张。所以,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共产党就要求其全体党员积极宣传新三民主义,并为其在中国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国共合作建立后,共产党人一方面与国民党真诚合作,承担起“当时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他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也依靠我们,在各省普遍建立党部,发展组织。国民党和它的三民主义,靠着我们才得以把影响扩大到广大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群众中去”[①⑦]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北伐军的政治工作。在北伐各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坚持用多种形式向全体官兵宣传北伐大义,讲解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千方百计地“把党的主义,政策,(指国民党——本文作者注)宣传到士兵中去,”[①⑧]使每个官兵明了而服从主义,在党的指导下与中国民族的仇敌作战,如北伐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林伯渠不仅要求政治工作人员要宣传新三民主义,而且还强调用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来陶冶士兵,使之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高度的革命纪律[①⑨]。

共产党人不仅是宣传新三民主义的模范,而且也是实行的楷模。参加北伐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军队中是深得人心的,他们平时做训练工作和群众组织工作;战时则冲锋陷阵,奋勇争先,受到了官兵们的爱戴。”[②⑩]

共产党人还积极号召全国人民实行三民主义。北伐战争开始后,共产党人不仅在国民革命军中宣传新三民主义,而且面向广大工农群众,使他们认识到北伐的政治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革命的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正是由于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积极宣传新三民主义,因而使广大民众得以唤起,形成了工农运动的风暴,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总之,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适应新的历史时代的需要,与我们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相同的,因此,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并不是两件事情。因此,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②①]北伐战争的历史表明: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使这场战争有了正义性质,进而实现了“武力与民众相结合”,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也使国共两党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因此,新三民主义对北伐战争的指导,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根本原因。

注释:

①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1卷,第283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158页。

③ ①⑥ ②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259、1061页。

④⑤⑥⑧⑨⑩《孙中山选集》第944、944、882、904、936、948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8卷。

①①《宋庆龄选集》第109页。

①②汪精卫《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载《政治周报》第5期,第12页。

①③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第254页。

①④周恩来《国民革命军及军事政治工作》。

①⑤湖南《大公报》1926年8月28日。

①⑦《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第13页。

①⑧《恽代英文集》(下)第852页。

①⑨《林伯渠日记》中共中央党校1981年版。

②⑩《文史资料选辑》第94辑。

标签:;  ;  ;  ;  ;  ;  ;  

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新探_北伐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