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工厂中生产构配件,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克服了传统现浇结构的缺陷,摆脱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伴随着国家及各地政策层面的促进作用,建筑工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新时代的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导致装配式建筑的造价一直居高不下,这将是建筑工业化的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排除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不足之外,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避免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如何高效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技术要点
1装配式建筑
17世纪,在英国、法国、德国无法生活下去的贫民漂洋过海来到北美蛮荒之地。他们一贫如洗,茅屋(直到19世纪末,英国、法国还有不少茅屋)、窝棚难以栖身。但移民们就地取材,砍伐树林,大量制作木构件,成批地拼装成结实的木屋,这便是“装配式建筑”的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日本的城市在狂轰滥炸中化为一片废墟(据说即使每天清除1 000 吨瓦砾,也要花30年才能把柏林的瓦砾清理干净)。战后,西欧、日本住房紧张,建筑公司又缺乏大量资金,根本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传统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只好转向发展装配式建筑;而装配式建筑也不负众望,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1960年间,现代装配式建筑在美国也流行起来。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进行现场湿浇,等待混凝土凝固(晒大楼)、刷漆、抹灰、安装水、电、管、线。而装配式建筑则在车间里成批成套地生产内墙板、外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房屋构配件,然后把它们运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装配起来,即可完成一个建筑项目[1]。与传统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明显优点:建设速度快(施工周期只有传统建筑方式的1/3,全部工期可以压缩为1年)、建设效率高、污染较少,施工不受季节、天气影响、现场作业量较少、工人劳动强度低、可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并节约资源、能源(由于避免了现场湿浇,可以节约大量水)。目前,美国、日本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90%;而在国内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仅占3%。
2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
2.1工厂生产阶段
1)构件表面印筋:主要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脱模剂涂的过厚;处理办法:按照规范要求下部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上层钢筋设置马凳筋。根据不同的脱模剂类型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均匀喷涂。2)构件损坏、掉角:主要由于拆模过早;成品保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再进行拆模,拆模过程中要注意轻捶高频;构件场内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要注意成品保护。3)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或者套筒偏位:主要由于模具孔位有偏差;套筒未采取固定措施,振捣过程中偏位。处理办法:模具进场后要进行组装验收,确保模具孔位准确无误,并按照要求做好编号,防止使用过程中错拿。套筒在定位孔安装就位以后用固定塞固定,确保振捣过程中不偏。构件深化设计成梅花形的剪力墙插筋时,应针对生产的简便性进行优化,避免设计跟构件生产和施工脱节。4)构件尺寸及平整度不满足要求:主要由于模具多次使用变形;胀模;收光不到位;处理办法:模具支完需要对长宽及对角线进行校核,确保模具平直,固定到位;收光之前用水平杆刮平,校准,确保误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构件存放及运输阶段
1)构件变形,表面细裂纹:主要由于构件场内和运输过程中未按照要求堆放;拆模过早;养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叠合板在运输车辆上采用叠放的方式,构件底部用 150 × 150 通长枕木作为支垫,构件间使用 40 × 90 木方作为支垫,上下对齐,堆垛层数控制在4 层 ~ 6 层。采用养护窑蒸养,待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75%方可出窑拆模,出窑后场内正常洒水养护。2)外露钢筋锈蚀:主要由于构件露天堆放,钢筋锈蚀。处理办法:构件出厂之前将外露的钢筋均匀涂一层除锈剂,将钢筋与空气隔绝。3)构件倾覆:主要由于构件未按照要求绑扎固定牢固;处理办法:a. 外墙板宜采用立式运输,外饰面层应朝外,梁、板、楼梯、阳台宜采用水平运输。b. 采用靠放架立式运输时,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应对称靠放,每侧不大于 2 层,构件层间上部采用木垫块隔离。c. 采用插放架直立运输时,应采取防止构件倾倒措施,构件之间应设置隔离垫块。d. 水平运输时,预制梁、柱构件叠放不宜超过 3 层,板类构件叠放不宜超过 6 层。e. 对于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应制定专门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4)构件供应不及时:主要由于意外事故、节假日期间造成的交通拥堵;处理办法:有条件的将现场设置专门的存货区;提前沟通第二天吊装的构件编号及时间,提前准备。
2.3现场施工阶段
1)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施工场地:主要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施工总包单位对装配式施工经验不足,平面布置时道路不满足运输要求。处理办法:a. 常用构件运输车辆宽度 2. 4 m,车厢长约 13 m ~17 m,道路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15 m,确认时可让有经验的司机现场查看并做试行。b. 确实无法满足转弯半径要求的可以开两个大门,运输车辆直线开出。2)吊装顺序不合理:主要由于技术交底不到位,尤其是框架结构或者存在预制梁的装配结构;处理办法:深化设计单位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对总包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吊装顺序,一般吊装顺序为 PC 楼梯(下一层)→PC 柱→PC 梁→叠合板。如果现场堆放则另行考虑运输顺序。3)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管困难:主要由于深化设计单位未考虑机电线管走向;工厂将桁架钢筋放错排;处理办法:深化设计通过 BIM 建模,综合考虑各专业,对于线管交叉部位进行特殊处理,合理设计桁架钢筋的高度和摆放位置。4)钢筋碰撞问题:主要由于深化设计人员现场经验缺乏,工厂加工未严格按照图纸要求等原因。处理办法:深化图设计人员应能够清晰的了解现场钢筋加工及绑扎工艺,利用 BIM 模型对钢筋碰撞问题进行优化,采用优化节点、上抬、内凹等,其中全装配式框架结构这点尤其要注意。5)梁上部钢筋穿筋困难:主要由于叠合板钢筋需要伸到梁中,梁上部钢筋需要后穿,否则叠合板钢筋无法伸入。处理办法:深化设计优化设计节点,将梁箍筋采用开口箍,叠合板吊装结束后,绑扎梁上部钢筋及完善梁上口开口箍,采用绑扎或者焊接方式且必须满足锚固长度。6)机电点位跟现浇部位穿线管不在同一位置造成的构件剔凿问题:主要由于现场跟工厂点位没有提前沟通。处理办法:现浇部位的机电工程师需要对构件图进行深入了解,深化设计人员提前交底。7)转换层预留钢筋点位不准确:主要由于现场未按照深化图纸的点位进行预留,以及未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导致的偏位。处理办法:按照规范要求植筋。8)现场灌浆不密实:主要由于现场没有专业培训的灌浆工,管理缺失。处理办法: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班前交底工作,监理或者质量员旁站等事前控制措施。
2.4质量通病处理
2.4.1 水平缝漏水
这一问题大多是由于灌浆不密实造成的,需要对外墙板采取防水措施(如注入防水胶[5])。
2.4.2 构件剔凿
装配式建筑千屋一面,用户为体现自己的风格品位,在进行精装修时,往往剔凿甚至破坏构件。因此,应在装配式建设的非承重部位采用用户容易替换的材料,这样还可以节约成本。
结束语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但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式建筑具有众多优点,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开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36):239-241.
[2] 田雪梅,王胜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探析[J].居舍,2018(35):70.
论文作者:徐春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钢筋论文; 办法论文; 叠合论文; 现场论文; 垫块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