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大内容,并论述了它们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邓小平突破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传统模式,把单纯以生产关系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性质,转变成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廓清了思想界的混乱认识,使社会主义真正步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 本质 生产力 公有制 共同富裕 辩证统一
一、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和邓小平的新思考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标识,除了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政权外,还必须具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个特征。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经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的实践运用,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生产资料公有制越大越纯越好,计划经济越集中越统一越好,分配越平均越好。并且认为,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谁动摇了其中一项,谁就被指控为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谁就是社会主义的叛徒。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在各国的实践中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困难,遇到了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困惑。从50年代起,各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探讨这一原因。60、70年代,我国发生了为期10年的文革灾难,更迫使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冷静下来,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进行反思。文革后,我们开展了拔乱反正的艰苦工作,恢复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为邓小平和全党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又受到来自外部的严重冲击。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和文明开放的世界大潮面前,党内外、国内外对社会主义又产生了种种疑虑、困惑和责难。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后,他就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基础、最终目标等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标志着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基本形成。1992年初南巡谈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本质之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由于社会主义大多脱胎于比较落后的国家,所以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可能随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迅速改观,从而造成了长期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势。而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产物,它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为了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马、恩设想未来社会具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特征。但是,早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为了追求马、恩的社会主义标准,不顾客观现实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味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思想领域的革命,结果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1987年4月, 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这句话引起许多人的不理解。邓小平就是基于上述的认识,认为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远远没有达到马、恩设想的程度,是不够格的,所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它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为了讲清这一问题,作了正逆两向思维。其一,反复论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不发展生产力,从哪里来?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能够按需分配。因此,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邓小平反复论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达10次之多,目的就是在于说明社会主义时期的本质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二,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多次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并从中总结出结论认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邓小平尖锐批评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后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4〕1992年初,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在发展生产力的前面又增加了解放生产力几个字。因为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所以,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5〕到此,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表述才完整起来。
为了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尊重人才的观点,以解放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还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所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衡量和判断各项工作的依据和标准。
三、本质之二:公有制占主体
“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6〕邓小平在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本质属性后,又对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领域的本质规定性进行了探讨。
邓小平讲,如果为了发展生产力而搞资本主义,使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社会产品按资本主义分配方式进行分配,就会产生新的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就会使全国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广大劳动人民还会处于贫困、饥饿状态。所以,他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7〕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依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恩提出的、经济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标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后,我国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我们片面追求公有制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就是“左”。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一股右的势力,企图否定公有制,发展私有制,这是要葬送社会主义的。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公有制为主体。”〔8〕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但数量很少,不占主导地位,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它是以不妨碍和破坏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我国的经济成份以私有制占了主体或主导地位,那么,我国的社会性质就不再是社会主义了。
当然,我国公有制经济本身也有多种形式,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外,还发展两者合作企业和各部门的参股企业。同时对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分离,推行承包、租赁、厂长(经理)负责制等政策,让企业走向市场。但无论如何,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决不能成为私人占有,这是一条根本的原则。
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计划经济,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很早就对计划经济与市场(商品)经济的阶级区分表示怀疑。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我国与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商品经济的意识大大加强。同时,国内的市场也悄然兴起,商品经济十分活跃,价值规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劲作用,冲击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计划往往成为市场的尾巴,不但不再起到指导作用,反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践教育了全党,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认识到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就已经点破了这一点。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9〕1992年初, 邓小平更坚定明确的说道:“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邓小平的一席话,击中了问题的要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社会性质问题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也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有了重大的突破。
所以,无论经济成份和经营方式如何多样,只要公有制占主体,便是社会主义,而不再追求公有制的纯粹性和单一性。计划经济也不过是社会经济形式的一种,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与社会性质问题毫无关系。
四、本质之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又一个本质特征和重要标识志,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它是由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
两极分化,是一切阶级社会的共同特征,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结果。社会主义是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的社会,它从根本上铲除了两极分化的土壤,为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防止两极分化,决不是搞平均主义或简单地把贫富拉平,这样虽然躲过了贫富悬殊,但躲不过贫穷,结果造成了共同贫穷的局面,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多次批评“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错误作法,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2〕所以,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也不是搞平均主义,共同贫穷的局面。“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我们首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邓小平多次批评那种否认按劳分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左”倾错误和改革中可能出现的贫富分化的倾向,认为实行按劳分配,既可以鼓励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又可以防止社会物质财富集中到少数资产阶级手中,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贫穷的状况。所以,他说:我们不搞贫富分化,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4〕。
为了更早的摆脱贫穷,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又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励和带动其他人迅速富裕的政策。十几年来,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5〕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和产生了新的剥削阶级,使贫的愈贫,富的愈富,使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劳动人民仍处于贫穷饥饿状态,那么我们就失败了。所以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再次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高度来认识。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
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分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7〕
五、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公有制占主体,三是共同富裕。这三大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突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传统观点,把传统的单纯以生产关系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性质,转变到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一种不超前也不滞后的科学的现实的态度,是真正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思路,并沿着马恩思路的继续前进。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传统特征中的纯粹公有制发展成公有制占主体,改变了原来单一所有制的僵死模式而使社会主义充满活力。只要公有制占主体,就是社会主义,而不再追求公有制的纯粹性和单一性。邓小平把传统特征中的按劳分配发展成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但它不能体现或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在分配领域的特征,但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是防止两极分化、防止产生新的剥削阶段、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实行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它地区其它人共同富裕的政策。传统特征中的计划经济,邓小平指出它不过是社会经济形式的一种,不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重新认识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相比较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就是生产力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从生产力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这种规定,彻底突破了离开生产力谈论社会主义的不科学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社会主义的三大本质特征,各有自己的规定性。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三者是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撇开其中任何一项或两项都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甚至会发生严重的错误。
离开生产力谈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不但会使社会主义缺乏坚定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阻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优越性的发挥,而且会使社会主义长期处于穷困落后状态,造成历史的倒退,最终危及社会主义本身,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离开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谈发展生产力,不但不能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走向前进,而且必然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产生新的剥削阶级或资产阶级,导致社会主义的蜕变。苏联、东欧的巨变即是明显的例证。所以,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坚持公有制、共同富裕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总之,只有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才能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廓清了思想界的混乱认识,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观念,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在他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但它反过来又为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强大的启迪、指导和规范作用。
收稿 1995—09—12
注释:
〔1〕〔2〕〔3〕〔4〕〔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25、63、116、157、373、64页。
〔7〕〔8〕〔9〕〔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110、203 、373页。
〔11〕〔12〕〔13〕〔14〕〔15〕〔16〕〔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0—111、265、364、64、195、373、139页。
标签:计划经济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