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展现文化的力量
——以纪录片《西南联大》为例
文/康 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论断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加强国家信仰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而言,如何用影像的方式重塑新时代的国家信仰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影像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娱乐大众,而是要作为传递时代精神,寻找民族自信之根源,重塑国家信仰的有力手段。在每一个时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纪录片《西南联大》的横空出世,正是用影像手段重塑国家信仰的有益尝试。
选题体现民族底蕴
2018年11月,纪录片《西南联大》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和腾讯视频播出,该纪录片分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萌长留》五集。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陈寅恪、华罗庚、钱钟书、闻一多、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费孝通等一个个既熟悉又响亮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眼前。面对这些名字,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些先驱所获得的成就,陌生的是他们为何会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去建设落后的祖国,是哪一种强大的信仰和力量推动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去实现一个个的人间奇迹?纪录片对这些先驱在历史中的轨迹追根溯源,找到了强大信仰与力量的源头,这就是他们在西南联大任教求学的9年时光。西南联大存在的9年中孕育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数百位人文大师。这段岁月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未来百年的命运。在纪录片中,观众通过影像记录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坚实的根基,它绵延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血脉之中。
法利莱一直专注于切割焊接行业技术发展,向全球提供领先、高品质的FARLEY-LASERLAB系列切割、焊接设备及完善的技术服务,涉及工程机械、汽车、机床、船舶以及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
创作手法营造时代感
历史类纪录片、文献片在制作上有个难点,那就是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去营造时代感和带入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那个时代。纪录片《西南联大》在时代感与带入感的营造上使用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旁白叙述上,该片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解说词形式,而是加入了大量当事人的文章、诗歌与随笔去细致刻画那个年代。全片大量采用当事人口述以及日记书信等资料,从容且克制地展示了在烽火硝烟、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际,先辈们不畏艰苦、辗转流离,西迁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这种手法将叙述者的视角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转向了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从学者、先驱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片中引用的文章内容大到当事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时局的判断,小到寒舍门前的花鸟鱼虫,物价变化以及个人情感。这些新鲜的视角让80年来的历史跨越变得触手可及,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主观叙述还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时空联想。例如,为人熟知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杨先生少年时在北平经历过卢沟桥事变后如何跟随家人跋涉3000多公里来到昆明,也并不清楚是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吴大猷教授指导他用数学领域的群论研究方法研究物理的分子运动光谱。这些非常微观的个人视角叙述让教科书中闪闪发光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一次次选择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充满温度。
在插曲使用上,纪录片中三首插曲都使用了联大教授在当年写的诗或者文章作为歌词,伴随着充满情感的歌词,诸位先生仿佛就坐在观众身边。第二集《刚毅坚卓》的结尾部分讲述了抗战结束后,闻一多先生因为主张和平反对内战而被国民党特务在昆明街头枪杀的事件,镜头用素描画般的黑白灰影像传神地勾勒出了闻先生在昆明街头独自一人行走的背影,插曲《也许》在此刻响起。《也许》本是闻一多先生为纪念夭折的女儿所做的诗,此刻这首歌曲的出现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情感,歌词除了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也呈现了对祖国和民族最深沉的热爱。一首歌曲在影像的内部时空与外部时空,乃至物理时空都产生了共鸣,最大程度呈现了全片的情感深度与时空厚度。
在时空叙事上,该片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顺序、倒叙、插叙方式,而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索,按照历史风云中息息相关的不同人群和共生关系去分类讲述故事,以个体生命的鲜活体验去呈现西南联大的精神内涵、定位西南联大的价值坐标。如第一集《八音合奏》主要讲述了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的校长和院长这个群体,在三校联合之初,不同的建校历史、各异的学风没有让校长们、先生们因为管理权而争夺,相反,他们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选择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最终促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次奇迹。在滇8年,西南联大的师生恪守“刚毅坚卓”的校训,秉持传统时代下止于至善的精神;为理想、为信仰,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该片既是一部探寻民族文化根源的文献,也纪录了西南联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
历史类文献片中,作者要对片中涉及的历史时期进行再现,通常要使用历史资料视频/照片、演员场景再现、历史声音与现代环境的视听结合等几种方法。纪录片《西南联大》娴熟使用了这几种传统的再现方式,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时大量采用素描加水墨画的手法,这种中西绘画风格的结合,正是象征了西南联大师生: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并把东西方教育的精髓融入教学与科研之中。当一幅幅素描加水墨的绘画出现时,观众看到的是那些英姿勃发的学者与历史的融合、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融合。
审美体现中国文化自信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孕妇要经常晒晒太阳。咱们中国的女性都以白为美,总是担心自己晒黑或晒后脸上起斑,都不太喜欢晒太阳。但是,如果阳光照射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来帮助钙吸收,补再多的钙都没有效果。
该片所拍摄的空镜头具有中国审美意蕴,如第三集《大学之大》中引用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描写湘西边城的段落:纪录片的航拍镜头从云端之上的崇山峻岭缓缓降下,俯拍一个平静的绿色河面上,一艘小渔船从画面边缘慢慢驶入。这些简单的结构和丰富的留白在点滴之中渗透着中国美学。在拍摄植物时,纪录片也大都选择了梅、兰、竹、菊作为画面主体或前景,这些植物也象征了中国文人君子的高尚品德。
0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个是多元性,一个是矛盾性。多元性是指00后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极其严重,相应地心理状态和思维变化也更加复杂多变。具体表现在对当今时代各种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程度较高,比如同性恋思想等,并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比如各种手机软件等;矛盾性是指00后大学生身上同时兼具相对立的心理特点,令人难以捉摸。具体表现在极其渴望独立的同时又极度依赖父母家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难以完全独立的现实造就了矛盾的心理状态。而基于个体则呈现出热情积极与沉默寡言交相辉映的特点,这种忽冷忽热的“个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颇深。
在整体的包装风格上,纪录片也以水墨风格为主,层层叠叠的远山、大量的留白以及点缀画面的几只飞翔的大雁,仿佛是创作者在暗示五集纪录片只是整个西南联大璀璨历史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是给观众带来的联想。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留白都更加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结语
纪录片《西南联大》在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对那个群星璀璨时代的集体追忆,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气节的敬畏。西南联大的先驱们在逆境中保持初心,坚定前行,这种精神与气节也是新时代的国家信仰所崇尚的。在当前文化强国的语境下,传播西南联大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它传播的不仅仅是文化自信,也在不断重塑我们的国家信仰。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
标签:文化观论文; 影像论文; 西南联大论文; 力量论文; 纪录片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信仰建设论文; 民族自信论文; 山西传媒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