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业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当属零售业。基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1世纪的流通领域,特别是庞大的中国零售业,将是资源投入和投资收益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必要对此次零售业业态变革的客观依据和变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肇端于1992年,以引进连锁店和超级市场为突破口,拉开了零售业业态革命的序幕,此次变革在性质上属于告别旧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经营形态的根本性创新,其客观依据如下:
(一)经济体制改革为零售业业态变革奠定了最深层的体制基础
超级市场、连锁店等现代零售业业态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要以产权多元化、资源流动化、市场竞争公平化和效率化为前提条件。引发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最深层原因正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
1.所有制改革。所有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变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为多元化所有制结构,重点是对国家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在这方面,零售业走在改革的最前列,截止到1996年底,非国有零售业(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的商业网点和消费品销售额已分别达到98.2%和72.4%,国有零售企业的这两项指标只占1.8%和27.6%,可以说, 零售业已基本实现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为零售业业态的变革奠定了最基本的所有制多元化的基础。
2.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改革。改革目标是把资源配置的控制权主要交还于市场,政府只起宏观的辅助调节作用,政府职能向管理、服务方向过渡。通过政企分开和政治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最终将成为具有“四有”特征的合格市场主体,能够根据市场的状况自行调节资源配置,达成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客观上为新型业态的诞生和成长创造了条件。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使市场的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进行,为新型零售业业态得以正常运营提供了保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有零售企业在业态变革中起步较慢,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企分开尚未落到实处,来自政府的行政束缚过多,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实现仍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政企分开和企业改革的步伐,否则,国有零售企业将丧失业态创新带来的机遇,无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发展。
(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推动零售业业态变革的内在动力
零售业业态的变革是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当经济发展飞跃到一个崭新阶段时,必然引起零售业业态的变革,从百货店革命到超级市场创新,再到连锁店、无店铺销售的兴起都是如此。
1.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是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内在动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及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零售业的交易成本、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价格、毛利率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企业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这种情况促使零售企业向能充分利用高科技产品和享受规模经济效益的业态方向转变,即连锁经营、超级市场、仓储店和无店铺销售等。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已足以支撑零售业新型业态的运营,大型零售业业态的60%—70%,中小型的20%都拥有计算机,完全可以建立大规模的送配中心。
2.买方市场的态势迫切需要进行业态变革。自1997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的状态,激烈的竞争使由生产力和科技进步推动的零售业业态变革刻不容缓。商品供过于求,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足,经营难度加大,再加之经济增长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第一、二产业资源向第三产业转移,而零售业入门费较低,投资回收速度快,导致零售企业增加过快,竞争程度加剧。在这种情形下,零售企业必须走业态创新的道路,方能在商品战、价格战、服务战、经营特色战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购买行为的变化需要零售业业态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需求的变化速度较快,集中表现在消费结构和购买行为两个方面。目前,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是:第一,消费数量与质量并重,正在向以质量为主的方向转化;第二,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较快,非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不断加大,特别是服务、精神和文化类消费上升速度很快;第三,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在消费结构变化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发生了如下变化:首先,理性购买增多,消费者在购买时注重货比多家,价比多家,力求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理想的优质商品;其次,综合性购物比重加大,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频率有所降低;再次,购买行为受购物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的综合店、百货店无法适应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小型商店销量较小,进货数量少,批次多,导致其进货成本过高,不可能实现以相对低的价格销售优质产品,大型综合商店冗员过多,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如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优质产品,必然引发经济效益的下降,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商厦每况愈下的经营状况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呼唤能够以较低价格销售优质产品,通过薄利多销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新型业态的诞生。
(四)国际新型零售业业态的示范效应加快了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步伐
二战后,零售业业态的变革又出现了新的高峰,超级市场和连锁店做为一种潮流几乎席卷了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八十年代后期,这股变革的浪潮又波及到中国的零售业。国际零售业业态的创新对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影响分为两步:第一步是1992年以前,中国零售市场尚未开放,国内有关人士通过到国外考察和学习,接触到各种新型业态形式,回国后进行了少量的实践活动,尽管成功的范例不多,但对我国零售业业态的变革具有启蒙作用;第二步是1992年后,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开办连锁式超市、仓储式超市,其全新的经营观念,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轻松自如的购物环境为中国零售业带来了新鲜空气,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为在痛苦中徘徊的中国零售业明确了变革方向,推动了我国零售业业态的变革。
二、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民需求水平的变化和零售业业态发展的规律,我国零售业业态变革的发展趋势为集约化、多功能化、便利化和现代化。
(一)向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的业态方向转化
集约化经营是现代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它是通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相对于粗放式增长而言,集约化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其中各种形式的连锁是实现集约化的最佳途径之一。根据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两条思路:其一,现有大型百货商店可通过正轨连锁的途径组成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建立自己的送配中心为物流支持系统,向销售联合大企业方向发展;其二,中小型商店通过自愿连锁、零售店、合作社、特许专卖等形式,向连锁式超市、便利店、专卖店方向发展。在通过连锁向集约化方向的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应在综合考虑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形成能够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适度规模。要吸取北京红苹果连锁店盲目扩张的教训,摒弃规模大就一定效益好的错误观念,建立适度规模创造最佳效益的经营观念。
(二)向有利于多功能化经营的业态方向转化
现代零售业正在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其特点为:第一,零售业的范围加大拓宽,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的同时,需加入餐饮、娱乐、服务等多项服务性业务,零售店尤其是大的零售企业应具备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消遣的功能;第二,零售商品的活动由销售向服务转化,售货员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转向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超市、无店铺销售、仓储店、无人店铺等都是有利于多功能发展的业态形式。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我国零售业根据经营的商品不同将向不同业态演进,便利品将主要由超市、仓储店和便利店经营,一部分特殊品将由专卖店经营,选择品和一部分特殊品由综合商厦、专卖店承担销售,而无店铺销售将是大部分非渴求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三)向有利于顾客购买便利化的业态形式转化
便利顾客购买是现代零售业为顾客服务的重点之一,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零售业的网点密度要适中,小型网点服务半径小,但时间长,大中型网点服务半径大,经营品种应齐全;第二,顾客在购物时接触商品要方便,易于选购;第三,提供各种上门服务业务。基于以上三方面考虑,在我国零售业业态的变革中,各种仓储店、超市,尤其是无店铺销售,如电视直销、邮寄、计算机购物将大有作为。
(四)向有利于现代化经营的业态形式转化
由于知识经济的推动,我国零售业业态将向现代化方向演变,即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目前,我国大中型超级市场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今后我国零售业将广泛采用电子订货系统,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因此,那些能够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提高生产率的业态形式将是我国零售业业态的主要变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