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使经济步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这个怪圈始于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由于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供过于求,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下滑,迫使相当多的生产者在成本价附近甚至成本价以下抛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上升。大量企业停产、生产能力闲置、职工下岗人数增多,而下岗人员的上升又反过来使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供求失衡的状况更加严重……有鉴于此,目前不管是经济理论界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将培育消费热点、调整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潮流,从而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和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解决通货紧缩这一经济生活中的痼疾,国家推出了包括加大对公路、市政、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供个人消费信贷,连续几次大幅度降低银行存款利息等一系列政策,希望能以此催生消费热点的形成,进而带动整个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然而,以什么产业、什么产品作为突破口,形成消费热点,以点带面推动经济增长呢?呼声甚高的住宅、汽车产业,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消费始终没有热起来,为此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理论界到政府决策部门,形成了应以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的共识。
一、将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符合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众所周知,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进入21世纪,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进入经济快车道的特许权。而科技成果的发明与创造、推广与运用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及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政府把发展科教作为振兴国力的重要战略,将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来培育,符合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的要求。
二、将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进行培育,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仔细对社会总供给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总量,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总体上是过剩的。据1998年第一季度的资料显示,在601种主要商品排队中,供求平衡的商品466种,占排队总数的74.2%;供大于求的商品155种,占排队总数的25.8%; 供不应求的产品几乎没有。冰箱、彩电、VCD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 拓展的空间已极为有限。住宅、汽车消费由于受居民收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一时难以形成气候,这可从国家大力推出住房按揭、购车信贷,但仍未能有效阻止这两类商品价格的总体下滑中得到验证。因此将住宅、汽车作为消费热点进行培育,短期内难以奏效。其原因在于,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下岗职工增多,消费者对收入预期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即使有消费这类商品的欲望,也不敢掏钱消费,更不敢贷款消费。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教育消费,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与其它行业截然不同的情况。首先,我们从对教育的自然需求来看,就业的激烈竞争使中国的老百姓强烈地意识到子女接受教育、特别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教育消费存在着强烈的消费需求。高质量的小学、中学,消费者手里捏着钱也进不去。考大学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多数人被拒之于大学门外。我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每万人仅有47人,而发达国家则高达600人—700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供不应求。其次,我们从对教育消费的支付能力来看,中国的消费者十分愿意并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和消费,有钱的愿意消费,没有钱的贷款也愿意消费。据一项对助学贷款的民意测验显示,90%左右的人愿意在支付困难时通过助学贷款帮助子女完成学业。这与消费者在其它消费品上的贷款消费态度反差十分强烈。中国的消费者对教育消费不仅具有自然需求,而且具有支付能力,即使暂时没有支付能力,我们也可以通过助学贷款的形式将潜在的自然需要转化为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正因为这样我们说,将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进行认真培育和有效扶持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三、将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可以有效拉动其它行业的增长,进而达到全面启动消费的目的
将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进行培育,最直接的办法是通过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改善教育的供求关系,借以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最直接地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招生规模的扩大既可以增加高等学校办学效益,也可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教职工收入的提高则可以增强教职工的消费能力。
2.招生规模的扩大,扩大了对学校后勤工作的需求,而一系列教学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必然拉动建材工业的增长,进而促使建材工业的复苏。
3.招生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消费者今后的购买能力。经济生活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经济收入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增加他们今后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4.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更多的人走进学校而不是流入社会,可以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降低就业竞争力,从而使现有在职职工的收入得到一定的保证,从而提高其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消费可以而且能够成为现实的消费热点。但是要通过教育消费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必须要大力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一)要解决教育发展的资金问题。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要解决教育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问题,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国家对增加教育投入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应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国家增加对教育投入的决心是很大的,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但仅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增加,仍然难以满足教育投资的资金缺口。
2.改革传统的教育投资体制,使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由于受财力制约,难以满足教育对资金的巨额需求。因此,应改变目前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鼓励企业和其它有资金实力的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其办学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与现有公有制学校合办、联办、独立兴办。办学过程中应转变办学观念,提高办学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加盟对教育的投资。
3.拓宽教育的融资渠道。可选择一部分学校进行改制试点,笔者甚至大胆认为,应将股份制这一崭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学校的体制改革中,允许一部分学校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批,公开发行股票,利用证券市场筹集教育所需的巨额资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欧亚农业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国外的教育集团利用证券市场筹资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例如新加坡的英华美教育集团就是一家以教育为投资主业的上市公司。
(二)应在扩大教育供给规模的同时,改善教育供给的质量。以教育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在增加教育供给规模的同时,必须改善和提高办学质量。
对于新投资的学校必须严格审批。在资金、办学条件方面从严把关,绝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小规模重复建设。教育产业与其它产业不同,必须高起点、大投入,才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才能获得办学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原有的学校,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和考评,对不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学人员应予以转岗,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来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
教育供给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对于使教育成为持久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已不再是梦想,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我们将失去高收入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消费市场。
(三)应鼓励学校之间合并、重组,以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虽然我们从总体上分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供不应求,但是教育资源浪费和闲置的现象依然是存在的,在个别地方这种浪费与闲置甚至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如某些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部门厅局的职大,这些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受所有制、部门和规模的限制,招生人数少,办学效益差,有些学校靠自身的办学已难以生存。应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发挥品牌优势、师资优势、管理优势,合并重组这类学校,使这类学校的办学设施、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实现普通高等学校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对普通高校内部也应大力着手结构调整,使优良的教师资源、信息资源、教育设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使教育消费持续热下去,还需要许多其它的配套改革措施,如改革高校的招生考试办法、放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入学年龄的限制、创造弹性的学习制度、大力推行和完善教育助学贷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只要我们认真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教育消费的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步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驶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