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云南的旅游资源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旅游资源论文,生态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首次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如何发展云南的旅游业进行了认真的探讨。认为要将云南建成旅游大省,保持云南省旅游业的持续性优势,关键在于保护好云南的旅游资源。文章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两方面指出了云南旅游资源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并提出和分析了旅游业对云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些问题。从如何与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和谐地发展旅游业等方面阐述了以发展生态旅游来保护和改善云南旅游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云南省地处中国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前沿地带,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气候宜人的地区,全省大多数地区每年有300天左右气温在10—30℃,素有“四季如春”之美称。云南独特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全省有6个国家级风景区,10个省级风景区,有“世界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和“世界第一大峡”之誉的虎跳峡;有玉龙雪山、梅里雪山、金沙江、澜沧江等名山大川;有滇池、泸沽湖、抚仙湖、洱海等数十个美丽的高原湖泊。云南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等,中国有56个民族,而云南就分布有25种,为全国居住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交相辉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云南的旅游业近几年来不断发展,至1992年,云南旅游业收入进入全国前10名。云南省政府在制定全省发展规划时作出了把云南建成旅游大省的决定。
日益繁荣的旅游业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旅游区各民族的生活,提高了云南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因此,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云南旅游业发展繁荣,保持其永续性的根本点在于如何长久地保持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保持和增进它的诱人魅力。如上所述,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它神奇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因此,我认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繁荣,长保其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
当今全球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就危机四伏。“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及旅游方式即是在举世关注生态问题的国际大背景下产生的,顾名思义,它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对于云南这种主要以生态环境优势构成旅游优势的地区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在西方国家是一项早已在开展的旅游项目,而这一名称的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这一概念提出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立即得到积极的响应,国际上各种绿色和平组织和旅游组织、大学、研究机构等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生态旅游的宣传和组织,许多大学开设了有关生态旅游的课程和研究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生态旅游”的实施和组织者,有关生态旅游的国际学术会议也不断增多。
简单地讲,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是由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区政府、民众的旅游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它强调游客和旅游区的当地人密切配合协作,在保护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这一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如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大饭店、游乐场、缆车等。当地的旅游开发者首先要根据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详细计划并付诸实施;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这双重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消费者,游客既是来游览观光,同时也是来接受地方文化的教育,他应该熟悉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笔者在加拿大西门·弗雷泽大学曾参加与生态旅游研究班的师生的座谈,看到了生态旅游者在旅游区深夜守护在下蛋的海龟,不使之受干扰等生动的照片。
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开展生态旅游业的一个关键是旅游区的当地人如何与游客相互协作配合,保持和促进当地作为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使之能长期地吸引更多的旅游者。1980年9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马尼拉宣言》强调:“自然资源是吸引旅游者最根本的力量。”当前国际旅游业中最流行的一个口号是“回归大自然”,亦表明保持优良生态环境的大自然是旅游业赖以繁荣的重要根基。
从目前云南的情况看,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因为云南的旅游业资源面临着不容乐观的严峻局面和衰落的危机。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来说,在云南可以展开森林旅游、山川江河探险旅游、自然地理、野生动植物、花卉观赏、考察和研究相结合的旅游,这些都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我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危及我省欲建成旅游大省的前景。由于自50年代后期以来有一系列违反客观规律的决策性失误,诸如“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战钢铁铜”,人民公社化初期的“大办食堂”,文革时期的“围湖造田”和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极严重地破坏了我省的生态平衡。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我省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成为对大气、土地和水域的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我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如昆明是闻名中外的著名旅游城市,现在又在滇池畔建起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近年来这个作为云南旅游中心的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域污染日益严重,往日秀美的滇池几乎成为城市的纳污地,严重地影响了旅游胜地昆明的风貌。我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据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的研究,云南省生态破坏最轻的主要在滇西北迪庆州、丽江地区一带。这些地区都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我省重点旅游区,但在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在不断加剧,如迪庆州位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议,经我国国务院1988年批准而的划定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著名风景区腹地,但近年来该地区森林采伐和水土流失严重,发生了多次严重的泥石流。我省主要旅游点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面积由5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30%,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濒危动植物种类增加,近40年来,有几百个物种已从本区消失,而受威胁的物种可能超过15%。①热带森林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740万亩锐减到1982年的777万亩,减少了55%。②我省另一重点旅游区丽江县的森林资源由1947年的63%降至1985年的37.8%。大理、德宏等著名旅游区的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十分突出。
珍稀动植物和高原草场、湖泊是进行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我省珍稀动植物和高山草场、湖泊等面临的危机也是危及旅游业和民众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如迪庆州现知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1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7.9%,云南的20%,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8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25.1%,云南总数的49.5%,多年来盲目的捕杀砍挖已使迪庆州的珍稀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种类已到枯竭的边缘。如中甸县有神湖之称的那帕海,由于过去盲目扩大农田,环湖群山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湖面缩小,湖水变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濒危物种的黑颈鹤到纳帕海越冬者已从原来的几百只减少到现在的二三十只。③永宁泸沽湖周围的森林也受损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泸沽湖的整体魅力。丽江著名风景区“玉柱擎天”在50年代初还是有文物古迹、寺观、灵泉、林木茂密,野兽出没之地。由于多年来的乱砍滥伐,现在已是寺毁林秃,游人稀少。丽江国家级风景区玉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在以往长年的乱砍滥伐中也受损不小,原始林已保存不多,山的中下部野生动物逐年减少。丽江过去雉鸡的种类很多,据国际山地协会主席艾弗思教授介绍,其中一种被西方学者称为“丽江雉鸡”(Lijiangensis Crossoptilon)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珍稀雉类。国际雉鸡研究协会曾托他考察丽江雉鸡的现状,他们认为丽江是一个很理想的雉鸡观赏旅游之地。但勿庸讳言,由于森林锐减,再加上屡禁不止的滥捕,丽江目前的雉鸡数量和种类已比前大大减少。目前丽江城乡携犬驾鹰捕杀雉鸡者甚众,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则这珍贵的自然资源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洱海是我省重点旅游区大理的主要景观,可近年来洱海附近的工厂每天向洱海排放含汞、砷、氰、酚等有害物质的废水达万多吨。④全国第二大深水湖抚仙湖迳流区森林破坏也十分严重,据1975年的统计数字,覆盖率只有7.8%,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湖泊水位下降。在我省许多重点旅游区,都存在着湖泊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流泉干涸的情况,严重危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因此,要把云南建成旅游大省,保持旅游资源优势的持续性,就必须首先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入手,如果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旅游业就成了无本之木。我们已不能盲目地沾沾自喜于云南目前的生态状况和旅游业的发展,要看到发展下面潜藏着的种种危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游客和地方社区的默契配合,而在保护好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方面,需要旅游区的地方政府和民众作出主要的努力。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对持续旅游的内容从5个方面作了表述,其中第一点是: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第五点是:保护未来旅游发展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⑤生态旅游的宗旨就是通过游客与旅游区政府和民众的密切配合,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目前,需要在全省特别是在主要旅游点促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云南省人民政府已颁布了一些旅游度假区环境保护的规定,如《云南省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环境保护规定》等,并发布了《云南省本届政府(1993—1998年)环境保护目标与任务》,省人大通过了《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在发展我省旅游业时,应配合这些法规的实施贯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旅游,大力开展旨在保护和改善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活动。
二
人类生态学认为,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社会文化是人类群体努力适应环境的方式。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文化,并导致文化的改变。生态旅游所注重的另一面即是人类在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所创造的文化,亦可称为人文生态。人文生态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另一重要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相辅相成。根据国家旅游局近几年的调查和外国旅游者的反映,国外旅游者对我国社会民俗民情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兴趣。云南省的人文资源最有优势的是由25个民族构成的丰富多彩的风情民俗,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云南独特的旅游魅力,将云南建成旅游大省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除了依赖于山水之胜外,另一重要动力即是这人文之奇。若无这人文之奇,云南的旅游业是不可能发展的,更谈不上建成旅游大省。目前需要引起我们警觉的是,云南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正面临着衰退变迁的困境。我们现在已不能陶醉在“云南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一过去的声誉中。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云南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由于过去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各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吸引游客的传统文化习俗正在衰落,消失和变化。如驰名国内外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学者和游客到丽江来探奇访胜,甚至有的旅游投资者也是慕这一人文奇观之名而来。但目前丽江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熟谙东巴经典和古风民俗的老东巴已所剩无几,向老东巴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年青人亦寥寥可数,作为纳西族民俗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巴教活动在民间已非常稀少,如不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和振兴,再过几年,纳西族地区将只剩下一些东巴古籍和文物,而没有活生生的东巴民俗活动及其传承者,一个事关旅游业兴衰的重要人文资源也就将丧失。
像东巴文化这样面临着衰落境地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云南是十分普遍的,在不少地区,民族传统的山歌小调、舞蹈等正在消失或失传,熟谙民族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日渐稀少,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已不懂民族传统艺术,民间的对歌,赛歌等活动的参与者多是年纪较大的人。在作为我省主要旅游区的一些民族地区,青少年对唱“卡拉ok”和跳现代流行交谊舞十分热衷,但对本民族的歌舞却不屑一顾,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茫然无知的现象。
少数民族服饰是对游客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传统民俗重要构成部分,目前,这一习俗也普遍面临着危机。在不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不愿意穿本民族服装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在丽江古城,即使在逢年过节也难得碰上穿着本民族服装的纳西族青年,以致有不少游客误将当地常身着本民族服装的白族青年当作纳西青年。红河县浪堤等乡的叶车人原来有民族特色十分突出的服饰,现在已被作为“陋习”而革除。⑥西盟佤族极富特色的妇女服饰也正在逐渐消失,笔者最近到保留传统习俗较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见到不少佤族妇女已改穿汉装。景洪县基诺族青年除逢年过节外,平时都穿流行汉装或西装。从云南省目前的趋势看,如不对民族传统服装进行适当改良并大力提倡,很多民族的服饰习俗将趋向汉化或西化,这样也就失去了重要的民族特色。
除民族传统服饰习俗的衰落外,民族传统居住习俗也在产生重大的变迁。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正普遍地以内地汉式砖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取代自己的传统民居,本民族原有的民居特色正在逐渐丧失。
民俗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现在,我省各民族极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礼俗也正日趋衰落。如丽江纳西族过去最大的民族节日——祭天已基本消失。现在,纳西族的民族节日是农历二月八的“三多”节,很多到丽江的游客都想一睹这一民族节日在民间的盛况,可惜民间祭“三多”的民俗活动在大部分地区已不复存在。又如基诺族很有特色的上新房和过年礼、成年礼等也已消失。现在不少电视电影所反映的云南民俗活动有很多都是人为地复原组织的,已不是存活于民间的具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
各民族卓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日趋衰落正在使欲建成旅游大省的云南面临着人文旅游资源持续性的危机,如不采取措施振兴优秀而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云南人文之奇在不久的将来会永远成为过去。旨在于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如能在云南普遍地展开,将会对保持我省旅游资源优势持续性起到很大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经验证明,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保护会起到较大的作用,关键是旅游区的决策部门和民众首先要有旅游的发展取决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即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不能看着一时的旅游繁荣现象就忽略了潜在的巨大危机。据笔者所知,目前有不少国内外游客到云南来旅游都有一种想法,即认为如果现在不来看云南山川民族之奇,随着日益加剧的文化变迁,以后将再也看不到今天的云南风貌。游客这种赶时间抢机会来旅游的心理亦从另一面表明了保持旅游资源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三
我们之所以提倡生态旅游,其目的之一亦是为了减轻和杜绝旅游业可能对地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因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要通过旅游活动保护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众所周知,旅游业虽然被称为“无烟工业”,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正效益,但亦会对旅游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游客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云南不少风景风胜区,游客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丽江玉龙山自然保护区的云杉坪是著名风景区,但不少国内游客在路上和景区随意扔弃饮料瓶、塑料袋、纸屑等垃圾,不仅严重污染了景观,而且直接危害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当地彝族村寨的不少牛羊因在山上吞吃了游客丢弃的有食物残渣的塑料袋而死亡。中甸县开放以后,随着游客的增多,碧塔海、那帕海等著名风景区也出现了这种随地乱扔垃圾的旅游污染现象。永宁泸沽湖、路南长湖等地的旅游垃圾污染也很突出。据调查,造成这种污染的多是国内游客。国外游客在这方面是比较自觉的,他们把用过的废弃物放进小包从景区带回来恰当处理。这里就暴露了一个旅游者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准的差异问题。因此,除了把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抓之外,要加强旅游区的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区的管理条例,把它作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有力措施。
旅游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另一不良影响是游客偷窃生态资源的现象。这类现象在近几年时有发生,国内外游客都有借旅游之名来偷窃生态资源者。如仅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在丽江就查获了7起游客在玉龙山自然保护区偷窃珍稀蝴蝶、昆虫、植物种子等的事件,这些假借旅游之名来偷盗地方资源者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及东欧等地。他们有的自己潜往自然保护区采捕,有的花钱雇当地人当向导或雇请当地农民为其采捕。这种借旅游之名偷采盗捕动植物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性不小,尤其是当事者以金钱诱惑当地人为其采捕动植物的行为更是贻害无穷,如蔓延发展下去,必将助长当地人为牟利而不惜破坏地方资源、出卖资源的风气,危及地方生态环境。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人借旅游之名非法收集采购民族文物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据笔者所知,仅在丽江就已有不少珍稀东巴文物落入来历不明的游客之手。因此,防止民族文物的流失亦是保护我省人文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
旅游业既有刺激地方传统文化复苏,推动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加强开放意识等积极的作用,但也会对地方人文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国内外游客所带来的不同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加剧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1980年9月马尼拉世界旅游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原则三”中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教育国内外旅游者“维护、保护并尊重其旅游地区的自然、人文及人际环境。”生态旅游正是本着这样的宗旨促进地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因此,在云南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有助于保护地方旅游资源。
旅游促成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也可能导致它的庸俗化,并出现假冒伪劣文化商品的现象。影响到人文旅游资源的长久开发及其声誉。如纳西族东巴文化因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和“人类文化史奇观”之誉,很多游客非常喜欢购买东巴和纳西族艺术家创作的当代东巴书画作品,于是,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伪劣之作,影响了东巴文化的声誉。为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保持其吸引游客的持续性,此类文化商品需要由有关部门认真监督,加强管理,防止随意性的粗制滥造。各地在鼓励当地民族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不使之庸俗化,过分商品化地走样,丧失最吸引人的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该民族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长盛不衰的优势和吸引力,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起到它的作用。
保持旅游设施与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协调是保护旅游资源持续性和吸引游客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旅游所强调的原则之一。因此,在旅游区兴建旅馆、饭店、游乐场等要十分慎重地选择地点和形式,从外观和内部设施上都应尽量突出民族特色,使之与自然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不应在主要景区建盖千篇一律的现代模式建筑物和与地方文化特质格格不入的游乐场所,那种与西式或内地趋同的旅游设施倒反会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如国际上不少有识之士就很不赞成在离丽江古城并不远的玉龙雪山景区腹地盖现代化宾馆、游乐场等,认为这样会造成严重的景区污染,与玉龙山的自然景观也不协调。笔者曾听不少国外学者和游客说起,如果他们想打高尔夫球,就没有必要千里迢迢地跑到云南来。
国外友人曾就我国西安、洛阳、成都等历史文化名城搞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样式,造成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的现象坦诚而痛心疾首地提出呼吁,指出:“对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古老不仅意味着地理上的一个固定的位置和种种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古老的风貌、古老的传统和古老的艺术珍品。”⑦云南有好几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省重要的旅游区,在这些文化名城的建设问题上,上述这点亦值得我们思考,众所周知,今天的昆明城在折旧建新的热潮中不是也越来越多地在失去历史文化古城的风貌吗?
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证明,利用各民族传统民居的形式建立民俗村或建盖旅馆、饭店、游乐园等,会因其突出的特点和异地情调吸引众多游客。笔者在加拿大曾考察过仿印弟安人传统民居“冬屋”和“木愣房”的形式建成的宾馆,美观、舒适而极富民族特色,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领略印弟安人风情。我省丽江古城的传统民居、西双版纳景洪县曼景兰村的傣族民居都是吸引游客的成功范例,在这样的民居形式上建盖富有特色的宾馆、小旅店等并非难事,大理古城的居民庭院小饭店等都很受游客欢迎。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加拿大西门大学牵头搞的中加合作丽江“工合”发展项目最近在丽江筹建“国际合作丽江发展研究中心”,加方提出中心总部应是在纳西族“三坊一照壁”的传统民居中,有很多到丽江的国外游客表示想在纳西族民居中住宿,这对我们发展旅游业也是一个启迪。
云南旅游业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独特而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的旅游资源优势,因此,云南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抓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发展生态旅游,通过进行生态旅游使当地民众和游客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除了制订和落实必要的规章制度,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加强管理外,还应致力于利用和重塑各民族传统的生态道德观和保护生态的习惯法,如藏族有神林、神树、神山、神湖崇拜,这些山林湖泊禁忌砍伐和污染,因此,藏区的神山、神林和神湖周围的生态环境都保护得比较好。历史上纳西族、藏族还有在每年特定时期封山禁猎的习俗,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大有裨益。藏族人传统的禁忌杀生习俗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纳西族亦有与本民族宗教东巴教密切相关的传统生态道德观和习惯法,有一整套把自然和人类视为兄弟的哲学观念体系。这些民族文化中的有利因素都可以充分发扬广大,以其促进旅游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应将这些传统生态道德观和习惯法向游客多加宣传,使游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当地人共同协作,搞好旅游区的环境保护,这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民族文化因素一旦予以发扬广大和宣传,必将吸引大量的生态旅游爱好者前来,由此也可以寻找与国外有关组织合作开展促进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机会。
注释:
①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我国大西南沿边地区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的建议》,1992年11月,打印稿。
②《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研究》,朱平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③潘发生《试论中旬生物资源开发的历史现状及其将来》,载《中甸县志通讯》1987年第3期。
④叶光裕:《开发利用云南高原湖泊刍议》,载《云南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讨论会文集》,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编。
⑤Turgut Var,"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Anm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8,No2,1991.
⑥张骞:《应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载《云南日报》,1994年5月23日。
⑦〔美〕柏萨拉:《一个美国人对中国旅游资源的意见》,载《旅游天地》1986年第5期。
标签:生态旅游论文; 纳西族论文; 丽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云南旅游论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