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形势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焱
展望篇:未来几年,要进一步强调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
记者:能否从宏观角度对未来几年我国的投资政策作一个简单?这是广大读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张长春: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原则,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作用和规划的指导作用,搞好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目的,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未来的投资与建设要紧紧把握结构调整的主线,采取一系列配套政策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
其一,加强信息化、现代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投资,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现代化,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就要采取一系列新的投融资思路与对策,全面优化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其二,加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保障交通、能源与原材料业的超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今后几年中,要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保障交通、能源与原材料业的超前发展,包括进一步安排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加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等等。
其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制造业全面升级,加大关键领域投资力度。未来几年,在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大格局下,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道路,加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关键产业领域的投资力度,推进制造业全面升级,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其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繁荣公益事业与服务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社会协调发展。未来几年,从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会协调与公平发展,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大力发展各类公益性事业,加强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公益性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还要促进我国金融保险业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新形势,加快市场化、现代化进程。
回顾篇: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记者:能否对2004年的投资情况作一个回顾和总结?
罗松山:从2004年投资增长态势看,投资增速总体上在宏观调控中进一步回落,产业、行业之间投资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高能耗行业的投资增速继续下调。总体看,宏观调控政策效力不断显现,效果逐渐明显,预计全年投资增速将低于2003年。尽管支撑中国经济平衡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因素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症结短期内难以消除,2005年投资调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控制总规模、保持总量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绩效,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2005年投资调控的主要任务。
针对2003年以来投资过快增长势头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随着进一步落实和滞后效应的逐渐显现,投资增长由年初的超高速逐步回落,目前正朝着预期目标平稳进行。2004年1~11月,全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9274.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上半年降低了2.1个百分点,比1-10月降低0.6个百分点,也低于2003年同期增幅0.7个百分点。从月度累计增速变动看,除1~7月略有回升外,全年投资增速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且从6月份起一直低于去年同期增速,已逐渐运行于2002年与2003年的增速之间。从当月增速变动轨迹看,除4、5月份受调控政策出台和5月初可能出台更为严厉措施的预期影响,使当月投资增速下降过快、过猛外,7月份开始当月投资增速表现出平稳回落趋势,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大起大落,且增幅波动比2002年和2003年更为平滑。说明面对年初超高速增长态势,中央采取有保有压、不急刹车的调控政策及时、有效。
一、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结构性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面对2003年以来一些行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型行业投资增速过快和公共部门投资增速相对较低的局面,中央采取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控政策,即要抑制总量的过快增长,又要努力缓解一些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目前各行业投资增速变化看,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缓解。1~11月,制造业依然保持39.2%的高速增长,但增幅比1~10月下降1.2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影响,资源开采行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减缓。
值得注意的是,占地少、能耗低、运力大的铁路运输业,在2004年强大的市场需求压力和申请车皮满足率不足35%的情况下,投资却比2003年有所减少,1~11月累计负增长2.1%。面对未来不断增大的运输需求,运力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制约瓶颈。同时,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4年1~11月累计投资减少0.5%。此外,一些投资规模较大的行业,投资增速依然较高。如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1~11月增速分别达48.9%、43.7%、42%和40.3%,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7.2%、1.5%、2.5%和1.7%,这对2005年的投资调控产生较大压力。
二、东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中部地区继续加快增长
分地区看,1~11月,东部地区完成投资27311.8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比1~10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投资10590.4亿元,同比增长33.1%,增幅回落0.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投资10464.5亿元,同比增长33.1%,增幅提高0.9个百分点。从全年变动轨迹看,除年初外,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东部地区,西部与东部增速逐月回落,而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中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
总体看,前11个月城镇投资增速在调控中逐步回调并趋于平缓和正常,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局面,表明宏观调控政策仍在继续发挥效应。从投资增长的产业、行业、地区变动趋势看,正在发生一系列有利于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积极变化,投资调控目标可望平稳实现。
调控篇:在宏观经济运行与投资决策中,要加强统一管理、协调运作
记者: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还有哪些具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刘立峰:当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果,固定资产投资逐步进入一个平稳的运行通道。从长期趋势看,我国投资增长潜力巨大,但是,从短期因素分析,2005年投资增长仍有不确定性,决定未来投资与经济增长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是物价的变动。目前,保持一定的政策调控力度是为了防止前功尽弃和不必要的反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期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缺陷。未来应更多采用利率、税率、地价、水价、电价等经济性手段和价格杠杆对投资活动进行调节,实现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并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策格局。
一、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与方向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政府从未能够成功地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维持在9%左右的水平超过一年以上,9%只是通向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的桥梁。1982年GDP增长了9.1%,之后是连续三年GDP增幅超过10%,以及1985年CPI上涨9.3%;1991年GDP增长了9.2%,之后是连续三年GDP增幅超过12%,以及连续三年CPI上涨超过14%;1996年GDP增长了9.6%,之后则是连续五年的通货紧缩。现在我国经济似乎又处在十字路口上,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平稳发展,取决于宏观调控的时机与方向的把握。历史证明,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宏观调控的目标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实现的。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包括民营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与浪费为代价的。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甚至是印度的1.65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大气、水资源、土壤等破坏严重。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存在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盲目增加投资,特别是煤电油运投资,只会在维持生产要素不合理低价水平的前提下,纵容这种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延续。
在这一轮民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背后,都能看到各级政府的影子。正是由于政府官员在自身的政绩要求下的参与、支持,使得公共利益没有得到根本重视。与改革以来以往情况不同,也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依托有两大基础,其一是对数量庞大的公有土地的占用并获得财税收益。其二是在经营城市的目标下,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透支未来的大规模举债。这些都给未来经济、金融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隐患。近年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无序竞争空前激烈。各地的招商引资大战实际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地方政府的行为相当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信号,从而实际上误导了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预期。这意味着即使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无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下,又变成有利可图的。企业市场行为的扭曲进一步刺激了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工业等行业非理性投资冲动,加大了相关产业投资过热的风险。地方政府很容易将公共资源转移给个别企业,造成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低估成本,高估收益,投资热情怎能不高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才使得此次宏观调控具有了更加长远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在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矛盾仍然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希望此次宏观调控能够很快结束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是为了防止前功尽弃和不必要的反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期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缺陷。
二、加强对最终需求环节的调控
近年来的经济与投资膨胀遵循了以下的运动轨迹:基础设施改善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房地产消费创造了空间→推动了钢铁、水泥等资源消耗型中间产品行业的扩张→造成了煤电油运的空前紧张。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直接控制过热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行业的投资与生产;但是,由于这些行业投资增长快有其背后的最终需求因素的推动,所以,对中间产品行业的紧缩只会造成这些行业的价格与市场波动。2004年以来,钢材价格的大幅波动以及投资增势不减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不对刺激中间产品行业增长的最终需求因素进行约束,就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促进中间产品行业的稳定增长。
1998年以后,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取得了全面的突破,释放出了福利分房时期积累起来的强劲需求。2002年7月开始实行的土地招拍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价格和政府的批租收入,土地批租形成的政府财力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大量强制性的住房需求。
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9%,超过同期GDP增长率0.4个百分点,而1998~2003年我国房价增长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因此,针对购房需求的调控措施对于宏观决策者来讲将是及时和有效的。
对策篇:及时、适度进行调控,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记者:对2005年和今后几年的宏观调控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王元京:2004年的投资形势演变表明,在宏观调控的措施作用下,投资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基本上回归到了正常水平,经济“软着陆”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但是,当前出现了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问题,需要仔细应对。
一、未来投资增长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当前,虽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投资过熟的问题有所缓解,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新的突出问题没有解决。应当把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关注和解决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与新问题上来。
1.避免宏观经济运行陷于“滞胀”的局面。当前整个经济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必须高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成本增加与价格攀升这样一个现实,2004年乃至2005年宏观调控应当把反“滞胀”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我们认为,中上游产业的成本上升与下游产业消化能力下降的矛盾值得关注。随着原油、煤炭、粮食、电力等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推动石化、钢铁、建材等中游产品成本价格的提高,传导给房地产、汽车、机电工业等下游产品的综合负担加重。如果下游产业产销两旺,就可以化解中上游产业的成本压力。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住宅销售面积与销售额、交通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的销售收入累计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水平有一定下滑。上述产品产量累计增速也同步下滑。最终需求部门的景气下降将会增加包括中上游产业在内的整个产业的衰退风险。
2.纠正片面发展“高端公共工程”带动增长的倾向。近年来,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攀比发达国家标准、不顾地方的财力、物力、市场等方面的限制,竞相上马建设大学城、高档医院、支线机场、宽马路、大广场、豪华文体设施、豪华办公楼、大型物流中心、花园式开发区等高档次的公共工程,从而形成了一种高档化、系列化、规模化的公共工程发展潮流。建设部指出,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形象工程”的问题,可见“高端公共工程”潮流的普及面之广。
从实效来看,许多“高端公共工程”不仅耗资巨大,占地多多,在推动投资过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劳民伤财,效益低下,给财政与金融系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当一些地方政府不惜巨资建设具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功能的“大学城”时,基层医务教育的发展资金却没有保障,公共教育资源在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富校”与“穷校”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配差异十分悬殊。这反映了政府部门在公共工程发展的战略上已经面临着重大挑战。
未来需要研究如何选择公共工程投资发展战略这样一个新课题。
3.全面构造宏观调控体系的“换代版”。为了治理部分产业失衡,投资失衡、土地失衡等重大失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这次宏观调控采取了及时、有效、合理的措施,使经济软着陆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与前三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的代价较小,时机较适宜、手段较先进、力度较为适当,效果较好。但是,这次宏观调控的操作机制仍然是“升级版”而不是“换代版”。这是因为,在税率、利率、地价等经济杠杆仍然处于“刚性”条件下,宏观调控主要依靠有限的经济调节手段与必要的行政调节手段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的目标。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升级换代仍我我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未来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
从全局来看,要在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的同时,适应当前投资增长与产业增长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一系列适时适度的“微调”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1、扩大中低端基础设施的投资,化解投资与消费的矛盾。当前我国投资与消费比重失调可能会导致新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人们常常把投资与消费对立起来,似乎增加消费就必须遏制投资。实际上,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条件或者说是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因此,只有加大让大众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才能真正的刺激消费的增长,为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创造条件。因此,未来应当增加城市道路、地铁、高架轻轨、城市供水、供气、环保等方面的投资,以满足人们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需要。同时,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通讯线路、公路、文教卫生等工程建设的投资,消除农村消费的障碍。
2、调整房地产、汽车、旅游的投资结构,有效释放产能压力。尽管社会上对房地产业、汽车等行业发展有“泡沫论”、“崩盘论”等消极评价,但从全局来看,汽车、房地产行业仍然是拉动上游与中游产业增长的火车头,也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大小的关键因素。据研究,1959-2002年间,美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平均占GDP的10.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1.4%,1991-2001年,我国房地产增加值平均只占GDP的1.8%。房地产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5%之间,平均只有2%。但是应当调整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结构,避免曲高和寡,浪费资源。
3、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实施分类规制,遏制与防范行政性重复建设。应当说,为了根除行政性重复建设,多年来采取了“事前加强审批,事后清理项目”的治理办法,收效不大代价不小。在投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遏制与防范行政性重复建设,是未来宏观调控的重要使命。
关注投资发展趋势
张焱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当中除了消费需求和出口的拉动之外,多年来持续增长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岁末年初之际,我们特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对我国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投资政策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几年的投资策略提出对策建议。
我们在充分肯定投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之外,还应当认真总结前几年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避免经济发展起伏过大,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一般认为经济增长有周期性,或称波峰波谷。要认真把握投资增长情况,做到削峰填谷、熨平经济波动周期,确保经济增长平稳、健康。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预见性,需要及时乃至超前进行调控。举例来说,最近两年,电力供应出现了需求紧张的情况,而今后几年,在电力投资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电力供应又面临相对过剩的问题。解决类似的问题,需要准确的、超前的投资形势分析与及时的宏观调控。
其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十几年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电、冰箱等家电产品消费需求旺盛,于是造成各投资主体的投资冲动,然而曾几何时,由于投资过度,竞争激烈,很多家电生产线开工不足,甚至处于停产状态,由此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在新的情况是汽车行业投资增长很快,据预测,2007年的产能已经达到1100万辆左右。汽车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当然要发展,但是希望不要再出现当年彩电、冰箱盲目上马,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各个投资主体面对汽车以及类似的投资热点时,要能够冷静分析,科学决策,避免出现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
其三,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国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对计算机产业、通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还应当增加对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记者述评
标签:投资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政府工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