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技术进步与出口创汇的新战略组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轻工业论文,中国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新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我国轻工业技术进步与出口创汇面临的挑战日益艰巨。特别是进入21世纪前的最后时期内,轻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一方面,我国政府已决定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在出口产业中的比重,但技术进步与投资问题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很大;另一方面,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反倾销”之声在国际上甚嚣尘上。因此,坚持80年代以来的以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战略已难以继续发挥大的效力,必须提出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我国轻工业技术进步和出口创汇的新战略。
这个新战略目标是从单一的产品价格竞争向多元化(即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有效组合)的产品技术、成本、价格、质量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竞争转型,使我国轻工产品的优势从单纯的比较成本优势转变为复合性的技术、成本、质量、组织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这个新战略由一组相互联系的战略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高附加值战略、专利战略、名牌与商标战略、国际标准战略、产业组织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
一、高附加值战略
在工业领域,附加价值可以认为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在原材料等价值上的加工价值。美国《现代经济词典》认为,附加值是“商品价值和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原材料或供应品的费用之间的差额。”日本《大日本经济学词典》认为,“附加价值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产品价值中扣除原材料后所剩余的价值。”日本银行提出的附加值的计算公式是:
附加值=纯利润+税金+人工费+利息+租赁金额+设备折旧费
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附加值就是附加在劳动对象(主要是原材料)上的价值,它等于净产值加固定资产折旧费。
附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撇开GNP 中所包括的与各种劳务有关的收入不论,那么GNP 实际上等于各个产业附加值的总和。
提高轻工产品的附加价值,是保持和扩大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下,这已成为决定我国轻工产品比较优势的一个关键举措。
第一,从我国国内现实条件来看,人口已达12亿,劳动力过剩,人均自然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有限的、较少的物质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才能提高我国人均财富水平,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尽快提高。
第二,从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来看,如果长期以那些只含有简单劳动量的原料和资源加工型的产品出口,对我国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只有积极地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地位,使我国劳动力多、人均资源缺乏的相对劣势转换为劳动智力密集性高、技术含量大的相对优势上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各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程度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否则将更加落后。但是,如果不依靠技术进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从而提高产业素质,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率,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实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战略对于轻工业而言,更为重要和迫切。因为轻工业在我国出口行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是我国出口产品的排头兵。所以,轻工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数量如何,决定着整个出口产品的水平,决定着未来乃至下一世纪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地位。
第三,高附加值产品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都应是系统的和全方位的,同时又应是有重点、有步骤的。既要以达到世界轻工产品的高附加值率水平为目标,努力使我国轻工产品在质量、品牌及综合效益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又不能忽视我国轻工行业现有的技术基础薄弱性和物质条件的缺乏性。特别是在现代化的观念方面,不少企业还囿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相往来的生产方式,这些都是实施高附加值战略的障碍。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附加值战略的实施是不可能仅在轻工行业内部完成的,它必须依托整个工业结构的技术手段、物质基础及结构的转变。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一系列技术进步手段和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另外,还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来营造轻工企业的新的发展环境,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利用兼并、合并、控股、参股等手段,扩大轻工业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
二、专利战略
当前,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技术国际化、专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从传统的资本竞争转变为技术竞争。我国改革和开放步伐不可逆转,不管是否能在近期内复关(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国际化趋势将日俱增。目前,不少国外企业在我国国内申请专利,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拟以先入为主的策略垄断占领我国市场。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专利战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专利战略在国际市场中纵横捭阖。
在运用专利战略的时候,必须将由国外引进技术、国内的技术创新和面向国外技术出口(输出)等几个方面的活动相互结合,各有侧重。
当实施由国外引进技术战略时,可以采取以开放市场促进引进高新技术的策略。许多高新技术是掌握在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手中。它们占领别国市场的手段是利用技术和资本的结合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将出口国作为自己垄断国际市场的势力范围。从我国轻工业技术、生产和出口的现状及长期发展条件来看,由于研究基础相对落后,为了尽快地赶上国际轻工技术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但由于一些跨国公司不单纯出卖技术,而是以占领我国市场为目的,势必与我国本来的设想和愿望形成冲突和对立。对此,必须认识到国际贸易中先予后取、互惠互利的惯例。如果不以开放一部分国内市场为代价,真正的高新技术将难以引进,国家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就不能尽快实现。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开放市场是引入国际竞争因素,有可能促进国内企业的改革、改造和改组,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后占领策略,并带动国内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特别对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更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实施专利引进策略,因为就中小企业现有的水平和资金状况来看,不适于从事风险度高的研究开发活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已开发成功的技术的吸收、改造和创新上。并且,把经营活动重点放在研究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销售上,此外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利用一些过期专利策略,此举必然会节约研究开发费用,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技术的市场用途及生产的主攻方向,有利于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市场。
三、名牌战略与商标战略
针对我国轻工产品低档、低价、缺乏名牌等弱点,1994年以来有关部门提出在对外出口中实施创名牌战略。名牌战略实际上是高附加价值战略在商品品牌战略中的具体实施和延伸。其战略思路是在现有的出口商品及待开发出口商品中寻找出若干类品质较好、技术水平和档次较高的商品进行重点开发,提高竞争力和价格水平,推出有影响力的商品品牌和商标,着意进行刻划、创意、宣传、包装,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中国商品的地位,改变我国轻工出口商品低档次、低价位的被动局面。
名牌与产品商标是密切相关的。商标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于区分出处或来源以及质量、广告等方面。在这里我们更重视其质量表示功能和广告功能。对于前者,是指使用其一特定商标出售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的质量一致性,而且是与商标的声誉相关联的。商标的质量信誉是商标价值的内在要素,成为消费者在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中进行选择的基础;对于后者,商标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广告方式,同时也是广告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名牌战略在占领国际市场中的有效实施首先必须借助利用商标策略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在国外注册商标。这样做可以扩大我国商品销售,保持良好声誉,并成为名牌商标。同时,还可以抢先一步,防止他人抢先注册行为甚至仿冒注册行为。并且,便于诉讼解决对我方利益造成的损害。
在具体实施名牌战略和国际商标策略的时候,要充分注重商标设计、策划和宣传以及商标更换和商品销售先行、同步或滞后的时序关系。
四、采用国际标准战略
我国轻工产品出口市场进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产品的制造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相差悬殊,从而使我国产品低于或很难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标准水平,这些国家水平又相当于国际水平,从而造成了进入壁垒,或即使勉强进入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也只能寄售于低档次的商店,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产品标准的水平高低,实质上是一国技术水平高低的反映。低层次的技术水平必然体现在产品标准的低水平。反之,高层次的技术水平则必然体现在产品标准的高水平上。
产品的标准反映在不同国家之间,事实上构筑了大大小小不同水平的技术壁垒。一般而言,落后国家的产品标准水平低,技术壁垒也较低,而发达国家的产品标准要求高,其技术壁垒也比较高。因此,从落后国家输出同类产品进入发达国家虽然关税壁垒不高,在技术标准壁垒作用下,必然受到限制。发达国家同类产品进入落后国家,所遇到的技术标准壁垒相对较小。所以,一般落后国家往往只能依靠关税壁垒和行政壁垒。我国的产品必须采用国际标准战略,进行ISO9000 分析推广运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商检认证工作,尽力冲破有关国家的技术壁垒,特别是在一些有竞争力的机电产品中更要抓紧实施。
五、产业组织战略
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国际竞争是以企业组织为中心进行的。综观现代经济舞台,各种跨国公司、国际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直至技术进步的成败都决定于我国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的成败与否。因此,在讨论我国轻工业出口发展战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产业组织战略的配套实施。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外贸公司的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很多工业企业获得了直接的对外经营进出口权,使我国外贸业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更多的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学习和提高。但是在垄断被打破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又造成了抬价抢购、低价竞销的盲目竞争和肥水外流的负面影响。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同时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据有关方面的估计,每年大约损失100多亿美元。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 有效的组织策略加以解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经营多元化、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进出口企业而言,本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工作。然而,对于单纯的外贸企业或单纯的工业生产企业却是相互独立、难以沟通的。因此,面临90年代中后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外贸企业和工业生产企业乃至更多的产业重新组合已是当务之急。
根据外经贸部的构想,全国性外贸企业的改组目标是实施综合商社的组织形式,即以外贸为主体,形成外贸、工业联营等相互结合的对外贸易集团。这对于外贸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跨部门利益的结合的难度不小。进一步来看,这些利益的结合,还需要靠明晰产权、投资界定才能有效地实施。
对于工业生产企业的改组,就是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形成以工业生产、外贸为主体,技工贸与金融结合的组织形式。然而能否有效地利用所给予的权限是工贸结合方式成败的关键。
让开部分国内市场,旨在吸引国外企业直接投资,从而带动更多的高新技术的较快引进。其后果将是更多的三资企业的建立,使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构成份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加快了技术引进步伐,并提高了引进技术的等级、规模和质量;其次,吸引了一部分国内就业人员;再次,提高了产品质量,满足并提高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层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成为我国出口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由于开放国内市场引入了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三资企业都带来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有的三资企业把国外淘汰并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作为新设备项目投入,一些地方在引进项目时,忽视防尘防毒设施的配套引进。因此,我国在采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同时,必须在大力发挥项目外部效应的正面作用同时,注意采取措施抑制、消除项目外部效应的负面作用。
六、技术创新战略
我国当前在轻工业大宗商品生产方面,特别是家电商品方面,基本上是以国际技术转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对于80~90年代我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还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长期依赖国际技术转移,而缺乏国内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对于面临21世纪更加激烈的技术竞争、产品竞争是很不利的。
日本工业发展受惠于国际技术转移, 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批研究学者也在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日本仅仅是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追随者,但是现在已到了或接近于“追随者的极限”。因此,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对技术战略做出重大改变。他们认为,随着技术经济发展,日本要大力提高研究开发投资,研究基础技术,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同时,日本还将积极推行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特别重视以直接投资作为技术转移的最重要的手段。
无论从技术发展水平还是从产品技术周期来看,应该承认我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要从日本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继续大力搞好多边技术引进的同时,要努力着手培育大学、企业、政府之间,即官产学商的联系。通过政府的组织作用,鼓励企业投资于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开发,通过重点投资、重点开发和研究一批重大的项目,使这些项目的技术真正起步,并获得相应的商业性投资回报。
在制订技术创新目标的时候,应该重视对从国外技术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然而,在如何遵照国际惯例进行,而且不致严重影响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还都需要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
以上我们从几方面讨论了新战略的组成。在如何实施这些战略的组合方面,各地区、各部门不可能采取完全一致的步骤。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当前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中,国家对西部的开放与发展予以较大的关注,国外投资也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势头。积极利用这一机会,加快西部轻工业技术进步和出口创汇步伐已十分重要。同时还应当将轻工业发展与西部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取得更多的产业关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