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文艺理论索引为中心_文学论文

新世纪初十年中国文学流变论——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索引”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文艺理论论文,新世纪论文,报刊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2)05—166—04

在世纪交替与千年演变之际,在经济腾飞与政治规训之下,在大众文化热潮澎湃、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之时,曾经一度处于政治思想文化之漩涡中心位置的中国文学,其观念演绎和发展流变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作为集中关注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者,不但以全文转载的方式承载了对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关注,而且更以“索引”的方式集列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各年度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其栏目名称演变和文章数量增消加减的动态变化,为我们考察新世纪文学现状、变化和转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信息。

表1是我们对新世纪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索引”的各栏目以及文章的数量统计,可以看出,在新世纪初以来的十年当中,“索引”栏目方面的变化是比较明显而且频繁的,其中栏目设置方面的大变化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2005年,一次是2009年。这在新时期30年以来都是变动较大的。栏目设置变化透露的信息,彰显了文学观念变化的诸多方面。

从2001年到2004年期间,栏目设置沿袭了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基本框架,其间的变化甚微,仅减少了1项,即只在2002年出现过的“文艺理论”项,因为这一本统计文艺理论文章索引的期刊中出现这种名称重叠甚至重复的情况本身就是有欠严谨的。2005年的这次调整变化,值得我们强烈关注。尽管栏目总数量仍然还是10项,但增减变化则达到了7项,幅度达70%之巨。“索引”栏目设置30年来,虽然增减变化现象始终存在,但从来只是个别增减,逐步调整,发生这样大幅批量增减变化的,2005年是第一次。

栏目名称的巨大变化表明了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调整和转型,也反映了观念认识上的重新归聚。新时期3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曾经发生过几次比较大的研究范式转变,比如从单纯的社会历史研究扩展到对文学的全方位研究,从现实主义文学观念转变到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观念,从文学外部研究进入到文学内部研究,等等。这个事实并没有以历史进行时的方式发生,而积累、延迟到2005年这样一个波澜不惊的年月,不正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吗?

不管研究范式的转型还是文学观念认识上的重新归聚,都是文学观念变化的结果,也是认识的深化与发展。这次增加的栏目有:“文学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艺理论家及其文艺观”、“西方文论”、“文艺理论论著、报刊评价”、“动态”等。同时,也相应地减去了7项栏目,即“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本质与特征”、“文艺创作”、“鉴赏与批评”、“各种文艺样式的理论研究”、“文艺的发展、文艺的价值和职能”等。栏目的增减调整变化,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首先,栏目分项和设置体现了对科学性的思考。它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变化,研究视野的拓展和理论认识的提升。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文学理论”(即文学学)、“比较文学”都属于“文学”的二级学科范畴。“西方文论”是从文学理论内部析出的一个种概念,单独立项具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其他几项主要体现了研究外延的扩展,关注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如“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属于研究范围扩展;“文艺理论家及其文艺观”是对理论主体的重视,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并置;“文艺理论论著、报刊评价”是对当前理论成果对象的重视,又和前者呼应;“动态”属于资讯类项目。反观以前的栏目分项,由于仍然沿袭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的基本范式和框架,过分侧重文学的外部研究,因此栏目集中在文学的主题、题材、创作、作用、价值等问题上。

其次,栏目调整导致了栏目内部的全新利益关系,形成了新的中心和重点。栏目调整是栏目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新的研究视野势必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和结论。调整之前的栏目以“总论”、“各种文艺样式的理论研究”、“文艺的发展”、“文艺创作”、“鉴赏与批评”为基本构架,尤其是空泛而模糊的“总论”栏目占据着绝对重要和中心的位置,却无法得到学理上的有效解释。调整之后,以“文学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总论”为主要框架的研究体系,使得文学内部诸问题的研究更加具有专业归位性质。之前一直处于中心位置的“总论”被“文学学”取代,顺理成章。

因此,2005年的这次栏目调整,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属于学理思路的梳理和调整。我们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文学观念年、文学方法年等文学大事记。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学科意识得到尊重,并取得比较明晰的定位,文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次大规模调整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迟到体现。

2005年的栏目调整远不是终点,因此到2009年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变动。在此期间,关于栏目设置的思考一直在进行,其中一些栏目设置的反复斟酌是最明显的征兆。从2006年第1期起,“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论著的学习和研究”改名“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学理思考和向专业化方向调整的思路。从2006年第8期起,“比较文学”改名“比较文学与比较文论”,并在几次反复以后,栏目定名为“比较文论”。

这些细节变化只是刊物思想改革深化的征兆,并导致了2009年再一次的大规模调整。这次调整增加了“艺术理论与批评”、“基础理论”、“中国文论史”、“文艺美学”等4项,相应地又减去了“总论”、“文学学”、“文艺理论家及其文艺观”、“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4项,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更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栏目总数仍然是10项。这次调整的特点是将专业性思考贯彻到底,调整前后的栏目名称变化虽然大,但思路一致,关系非常密切。更改名称的1项更加科学简洁,增加的4项基本上对应于减去的4项,减去的栏目呈交叉关系分布到了增加的栏目中去,在外延上基本持平。在国家的学科分类中,“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都属于文学的二级学科。这次“文艺美学”得以单列,“艺术理论与批评”对应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分开成为“基础理论”和“中国文论史”两个方向。这样在学理上更加系统而完整。

栏目名称设置是研究定位的反映,科学准确合理的定位体现了学界对学科现状的认识和发展的期许。否则,我们就会再犯简单化和片面性的错误,在不是问题的地方纠缠,却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性质的确立,文学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正如梁启超说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理论的发展常常是革命性的,而在社会的和平建设时期,理论的发展常常是平稳建设性的。因此,当前文学的边缘化不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而且就是当前文学的正常状态。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文学的学科性质,注重研究文学内部的专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索引”的栏目设置的变迁正体现了这一思路。

文学的学科建设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名实方面的问题、学科界定问题、学科的新的变动情况、学术与政治关系问题等等,这在迄今为止的栏目名称的变动不居中可以略见一二。经过2005年和2009年两次调整后,目前栏目仍处在变动之中。先是2009年的“动态”栏目变为“文艺理论动态”,到2010年,“文艺理论动态”和“文艺理论著作、报刊评价”两个栏目合并成为“学术动态与书评”一个栏目,“文艺方针政策与文艺运动”改为“方针、政策及其阐释”,“西方文论”改为“外国文论”,“中国文论史”改为“中国文论”等。另外,在栏目排序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反复,比如2010年的有段时间曾经将历来排在第一位置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移到第二,后又恢复到第一,也是一种微妙的态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索引”栏目设置最多时曾达到14项之众(1984年),大多数年份是11项[1],90年代基本上稳定在10项,新世纪以来大多保持在10项左右(其中2002年为11项,2010年因为合并两个栏目而变为了9项),栏目数量比较稳定。最大的变化表现为栏目名称设置,其基本变化趋势体现了向专业化定位的思路,这是切合实际的考虑。但同时我们也感到,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多么不容易。目前的栏目现状还有需要调整的方面,这在接下来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思考中会进一步体现出来。

各年度和栏目论文数量的分布变化,是考察“索引”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较各年度的论文数量,除了最多年度(2010年,2035篇)和最少年度(2002年,1188篇)差别比较大,其余年份基本上接近平均数1744篇,差别较小。新世纪十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尽管文学被边缘化了,但文学依然在仰经济之鼻息,保持在一定的文化规范之内,并没有成为脱缰野马,国家通过课题、评奖、文化工程、职称评审等方式,对文化进行着物质与经济方面的扶持和规训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左右着文学现场。大体上比较平均的研究论文数量正好说明了十年来文学理论研究比较平稳的基本现状。

栏目两次调整,将新世纪十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落,在这三个时段里,论文数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即第一个时段2001-2004平均每年1585篇,第二个时段2005-2008年平均每年1777篇,第三个时段2009-2010年平均每年1997篇。这恰好印合了最少年份(2002)和最多年份(2010)所处的基本位置。十年当中,论文数量递增是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学科专业发展,文学学位点增多,文学研究队伍扩大,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的高校排名、招生竞争等更加刺激了论文数量的增长。同时,文学专业化发展方向指向的也是分工更加明确细致,问题日益精细,研究愈加旺盛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文化发展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界自身的努力,使得文化能够紧跟甚至引领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时,论文数量曾经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以为是文学自身的原因和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人才的流失所致[2],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一定遏制,表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的文化建设氛围正逐渐浓厚,文化发展力量逐渐增强,中国社会走上了比较均衡发展的轨道。

各栏目论文数量分布情况,则反映了文学研究内部的发展情况。它的不平衡,标志着文学研究当下的水平和学界研究重心所在。这在三个时段中分别有不同的体现。

在2001-2004年时段,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总论”(44.6%),其次是“各种文艺样式的理论研究”(18.6%)。由于这个时段的栏目设置中,“总论”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数量较多乃情理之中,但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其比例之大,仍然前所未有。上世纪90年代“总论”比例最大,占27.3%。80年代与之相当的栏目名称叫“文艺理论综合研究”,排名第三,占13.1%[3]。一个栏目论文数量独大,必然导致其他栏目论文数量特少。在11个栏目中,比例少于1%的有三个,即“文艺的价值与职能”(0.6%)、“文艺与生活”(0.4%)、“其他”(0.03%),与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比例低于1%的栏目数量是最多的。栏目论文数量悬殊,而且面积广,一方面说明了研究重心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栏目设置存在问题,需要调整。

2005-2008年时段,在栏目设置有了大幅度调整后,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文学学”(57.5%)。论文数量分配以“文学学”、“总论”(13.3%)、“西方文论”(11.2%)、“比较文学”(7.3%)四个栏目为主,最少的两个栏目是“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45%)和“其他”(0.04%)。从论文数量分配情况可以看出,当前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学基本理论、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三个方面。与2001-2004年时段重文体研究与创作研究相比,文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上世纪80年代时,文学研究重心集中在文艺政策与创作研究方面,实质上一方面是文学在为挣脱政治的束缚而努力,另一方面则企图通过繁荣创作来做最好的实践说明。90年代创作研究受到重视,这和80年代以来的努力有密切关系。新世纪以来,文学研究更加学科化、专业化了,理论体系更加完整,理论程度不断加深。[4]虽然各栏目论文数量分配比例相对均衡,比例悬殊问题有所缓和,但“文学学”论文数量仍然太多,比例仍然太大,需要进一步深化思考。

前面说到,2009-2010年时段的栏目调整体现了学理层面的逻辑性和专业层面的合理性,从这个方面看,这次调整目前是比较成功的。虽然论文数量最多的栏目仍然达到了44.3%(“基础理论”),但是其他栏目的论文数量分配更加均衡,有三个栏目处于平均数左右,论文数量最少的栏目是“文艺方针政策与文艺运动”(1.2%),绝对比例和数量都有所提高。从总的论文数量分布来看,当前文学研究重心主要在基础理论、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和中国文论等几个领域,架构比较合理。

栏目内部其他一些信息也不容忽视。比如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极左思想的纠偏,一些人认为,文艺可以忽略或者摆脱与政治的关系,这是欠准确的。社会主义文艺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社会主义文艺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为建设社会文化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的文学是面向现实的,就不可能脱离现实。在“索引”的文章中仍然可以窥到这方面的信息。比如,2001年有一些讨论“三个代表”与文艺关系的文章,2002年第1期有关于江泽民“七一”讲话与文艺发展的文章,2006年有一批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文艺关系的文章,表明文学在新世纪与时俱进,始终与现实保持着密切联系。2002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60周年纪念,该年和2003年都有较多关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研究文章等。还比如,有些栏目论文数量一直较少,但该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有机组成来说不可或缺,其地位非常稳固,如“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方针政策与文艺运动”等栏目。文艺需要发展,文艺也需要引导和规范,关键是把握好其中的度,社会主义文艺大有可为。

总之,“索引”集聚了新世纪十年来的文艺研究成果,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变化轨迹的阶段性反映。它对数量繁多、处类不同的各方面文章做了整理和归纳,其本身蕴涵了较

多的信息。从“索引”栏目设置和论文数量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十年来的发展和深化,当然,这些也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体现在质量的提升、形式的突破和思想的碰撞等方面。这在“索引”上,还体现得不够。不管中国文学目前是不是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市场经济给予了文学很多机遇,中国文学能不能抓住机遇,取得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  ;  ;  ;  

论新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文艺理论索引为中心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