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龄儿童不适应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龄儿童论文,不适应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龄儿童不适应的原因
行为科学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和驾驭环境的过程。幼儿园和小学从教育体制上说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这两个教育阶段却有较大差异。质的差异在于学前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下,对社会还不负任何责任;而学龄阶段的儿童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这一变化,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他们生活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幼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幼儿尽快地建立起一系列的神经联系,以适应新的环境。这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环境的陌生,要求的不同,使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感到负担过重,茫然不知所措。进而导致儿童学习积极性减退,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造成学龄儿童这种不适应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②自制力差。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显著的特征,而且要求自己独立活动,成为活动主人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父母对子女包办过多。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方式:孩子摔了一跤,擦破点皮,则认为是危险,再也不让孩子去干一些“冒险”的事情;孩子上学、放学要亲自接送,怕车撞了;孩子回家晚一点,要赶快寻找,怕遇上坏人;暑假不敢让孩子学游泳,怕孩子呛水;水开了,不敢让孩子去灌水,怕烫伤孩子;垃圾箱满了,不让孩子去倒,怕灰尘飞进孩子的眼里……这些家长恨不得拿个大别针整天把孩子“别”在自己身边才放心,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根本无力应付外界的一切变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从小学有所成,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强迫孩子学电子琴、弹钢琴、画画、练毛笔字等,孩子想干一些其它事情则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阻止。父母的包办和干涉过多,造成孩子独立能力差。②学前教育的偏差。幼儿园的教育,强调老师像妈妈一样地关心爱护幼儿。部分工作责任心强但不具备科学育儿知识的保教人员,只注意从生活上一个一个环节、一件一件事情代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教师取而代之了,这样更导致孩子自主能力、意志能力的削弱。一旦孩子走入社会需要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便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
二、培养学龄儿童适应能力的方法
笔者认为要使学龄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为儿童做好进入小学学习准备的观点。儿童入学工作的准备,应当是在整个学前期循序进行的。的确,儿童入小学所需的生活、心理条件,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而且要抓早、抓好。如学习的兴趣、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必须从小班开始进行培养,如在幼儿开始拿笔画画时,就注意培养幼儿的正确姿势和正确的握笔方法,若到小学再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对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自信心、独立性等),从小开始培养更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幼儿园应当采取各种教育手段,使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为儿童入学做好最根本的准备。
二是幼儿园要加强与小学的经常性联系。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不能只停留在具有一般性的、固定的基本印象,要经常不断地与小学加强联系,因小学教育处于不断改革、前进的动态之中。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是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情况,熟悉小学教学计划的基本精神和各科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学前晚期加强学科教学,改变作息制度,逐步向小学靠拢;其次是开展与小学搞好衔接的研究工作,小学教师应了解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在学龄初期的教学中,以愉快教学为主,多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最后是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以往幼儿入学后的表现,总结能使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三是做好儿童入学学习的心理准备。儿童到学前晚期已掌握了比较广泛的、粗浅的基本知识。但我们要使学前儿童所掌握的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知识,只有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小学的学科教育,发展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学龄儿童各种学习兴趣的基础。道德意识上的准备是儿童入学心理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要注重加强儿童道德意识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纪律性、责任心、独立性、组织性等等。
四是家园配合,加强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的课间和业余时间由他们自己支配,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和幼儿园要为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增强独立意识,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并自觉地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并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在活动和游戏中让幼儿参与收拾用物、玩具,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五是培养健康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应当靠自己的理智来控制和调节。注意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发展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头一件大事。因此要让孩子带着老师、家长、同伴的祝愿和希望,充满自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迎接小学的学习生活。除在带幼儿熟悉学校的环境外,还可在孩子离园前,开离园升学庆祝会,会上可请学校辅导员或老师来园给孩子介绍学校的有关情况,并向孩子们表示祝贺,以增强孩子们对学校的向往,激发他们入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