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当代中国论文,世界历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世界历史”理论以来,已经整整一个半世纪。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极其深刻的理论被人们所冷落。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使这一理论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日益凸现出来。深刻认识马克思这一重要理论的当代意义,正确理解“世界历史”对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和制约,弄清中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代特色,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
世界历史的思想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早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就对此作过探讨。黑格尔首先提出“世界历史”概念,突破了以往历史哲学的地域性和民族的局限,按照某一种内在逻辑把历史现象串在一起,使其成为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是由逻辑对历史的强制而形成的,其实质是观念的历史,而不是现实的历史。同黑格尔相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依据思维的逻辑运动,而是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既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也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抽象或概括,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普遍交往,打破民族封闭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首先,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以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前资本主义的历史都是狭隘地域性的民族历史,因为在落后的生产力和分工的基础上,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不足以提供打破限制民族普遍交往的自然隔阂和屏障的手段,只有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高度发展,大工业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历史才能最终形成。“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近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同上,第254页)以往自然形成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孤立状态被打破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同上,第225页)大工业、 世界市场、广泛的交往开创了世界历史。
其次,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国家是它的“器官”;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必然要受到整体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世界整体的发展。例如,马克思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将会夺去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英国的鸦片战争触发推进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将会给西方无产阶级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同上,第255页)
再次,世界历史形成以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跨越”现象,成为一个全局性的、普遍的现象。世界历史形成之前,社会发展中也出现过“跨越”现象,如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现象。世界历史形成之后,在各种国际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居于主导地位,整个世界市场由资本主义国家占领着。由于世界历史整体的影响,在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至东欧,有的民族从奴隶社会甚至从原始社会,直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国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它的胜利以世界历史的形成为先决条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同上,第67页)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存在,使得人的劳动活动和全面依存关系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这种状况是同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相违背的,因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完全一致的。所以,马克思坚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进一步扩大,人们终将自觉地控制和驾驭这些异己力量,使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成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共产主义的必要基础。所以他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象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同上,第41页)
二
在现代世界历史条件下,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相伴而生似乎早已解决了的老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空前的重大挫折,中国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又重新以尖锐的形式摆在人们面前。当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惑时,使得一些人把目光投向过去,重新思考是否在出发点上就出了问题。
如果仅仅把社会主义当做一种民族性、地域性的存在,那就很难理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因为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力状况看,的确没有达到实现“跨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但是,问题的关键主要不是取决于中国社会本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是否具备“跨越”的条件和如何利用这些条件。这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给我们的重要方法论启示。
既然中国处在世界历史业已形成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历史的轨道,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不能不受到世界历史整体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马克思从各民族和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视角,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由民族和国家扩大到整个世界,提出了“生产的国际关系”、“世界普遍交往”、“国际分工”、“国际生产力”、“国际竞争”等等,为我们观察象中国这样一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首先,处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整个世界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各国在经济上已不再是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区域中发展的独立自主的单元,而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使得马克思原先所设想的导致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革命的物质前提扩展到全世界的范围。因此,某一国家或地区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也具有了国际的性质。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其内部生产力落后便不可能成为革命不可克服的障碍。
其次,资本主义入侵同时也“带来”、“导入”或“转移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式工业”和生产关系。与这种新式工业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也产生了新的阶级和政党。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时指出:“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这是和古代不同的。由于这一点,中国已经有了新的阶级和政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中国的现代性工业的产值虽然还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它却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没收这些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0—1431页)这说明, 中国社会尽管生产力落后,但是毕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做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列宁在分析俄国革命时曾指出:“没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我们是什么也办不成的。”(《列宁全集》第60卷,第317页)可以说, 现代化生产力没有一定发展水平,现代无产阶级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只能是空想。
再次,国际交往的普遍化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加速走向激化状态。“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具有国际性质”。正是通过开拓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选集》第2卷第733页)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个“中心——卫星”式的经济体系,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中心”,为“中心”发展工业服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是“卫星”。在这个体系中,中心国的发展是以牺牲卫星国的利益为代价的。可以说,没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没有这些国家人民的贫困化,就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足和繁荣。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关系,必然导致“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对立。这种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国际化。它首先集中体现为中国这样一些落后的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局势:“多数工人(至少是多数有觉悟、能思考、政治上积极的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统治阶级遭到政府危机,这种危机甚至把最落后的群众卷入政治运动(一切真正革命的标志,就是从那些到现在还非常消沉的被压迫劳动群众中,迅速产生出十倍甚至百倍的能够进行政治斗争的人物),削弱政府的力量,使革命者有可能很快地推翻它。”(同上,第4卷第239页)
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条件固然起了主要作用,但条件也有个如何利用的问题。同样条件,利用好坏,所导致的结果大不一样。20世纪以来,许多同中国情况差不多的东方落后国家,同样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落后国家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一些国家在独立后却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局,主要在于对条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启示下,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国际环境,从基本上说来,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的环境,是资本主义向下没落,社会主义向上生长的环境。”(《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9页)依据国际环境说,在中国走资本主义之路是行不通的。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容许。它们侵略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决不是要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其次是社会主义不容许。中国要独立,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援助下的中国革命必然要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所以,在现代世界历史条件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的选择。正是基于这种对客观必然性的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对有利的国际条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由此看来,中国成功地实现“跨越”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人的能动创造过程,是社会主体所进行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选择过程。在这里,历史规律的制约性和主体的能动创造性是内在统一的。
三
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这个科学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庄严回答。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呢?这里的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方法,以整个世界为背景,作参考,在普遍联系中给予辩证的理解,而不能离开“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孤立地、抽象地分析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或“独特”,固然不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但也不是完全离开世界整体联系的、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的闭关自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之外。一个国家只有通过开放,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取得和保持优势,使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色”或“独特性”。经验证明,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孤立在世界之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只能导致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坚持自己的“特色”,但是真正坚持“特色”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技术、资金和经验帮助自己发展。因此,我们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以往所理解和实行的闭关自守的社会主义,而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循环的社会主义。
由于我们仍然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的世界体系中,所以,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最主要的就是和资本主义交往,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技术和资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学习、利用的一面。我们在扩大对外交往,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实践中并不是那么和谐、顺畅的。对外开放,会引进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消极东西,形成破坏性冲击,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的情况下,它们在同我国交往的同时,必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图把我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变成它们的附庸。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对外开放、扩大交往,又要避免受到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冲击,始终保持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和“独立性”,这是我们在世界交往中的既定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不是靠限制交往显示“特色”,而是靠不断增强自身的交往能力,尤其是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这样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要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学习和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同样应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不对外开放,不走进世界历史的轨道,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脱离中国实际,照抄照搬外国,同样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那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对我们的发展有益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变成我们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现实基础,而不能良莠不分,搞兼收并蓄,更不能搞“全盘西化”。如果导致“全盘西化”,把学习资本主义变成照搬资本主义,把利用资本主义变成依赖资本主义,那就会丧失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使我国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二是要有一个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依托。没有这一条,所谓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就会成为泡影。实践证明,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比较容易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及时准确地把握有利时机,为自己争得发展的机遇。三是要善于捕捉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并同自身的优势相结合,从比较利益中求发展。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