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皇帝的考察_秦始皇论文

论中国古代皇帝的考察_秦始皇论文

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活动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帝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见于史籍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巡游,也称为“宸游”,或叫“巡幸”、“幸”、“巡狩”、 “巡省”等。这一活动是指较远距离、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帝王出巡、游历过程。它不包 括例行的郊祭,也排除帝王在帝都及其附近地区的狩猎、避暑、观光活动。帝王巡游具有明 显的政治意图,但也兼有经济、军事、文化意义,还有个人娱乐的目的。把帝王巡游置于当 时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唯我独尊”的帝王治国安邦的良苦用心,而 且也可以从中发现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帝王赏山娱水、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一、帝王巡游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活动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帝王巡游又在我国古代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 地位。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把古代帝王的巡游活动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即:先秦时期、秦 汉时期、隋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帝王的巡游活动主要见于《史记》、《尚书》、《礼记》等典籍,现存资料较少 。但仅据有限资料,我们已知很早以前已有一些部落首领巡游的传说。到了黄帝时,其巡游 的足迹几乎遍及其统辖内的各个地区。他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 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1](《五帝本纪》)黄帝的巡游活 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并使他的部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尧把帝位“禅让”于舜后,舜进行了巡狩四岳的活动:“正月上曰受终于文祖(尧帝)……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 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如西礼……五岁一巡狩。”[2](《 虞书·舜典》)这段文字在《礼记》中也有内容相同的记载。

大禹时期,为解决黄河水患,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在外考察山川地理。最 后,“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1](《夏本纪》)。大禹治水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是原始 社会人们为征服和改造大自然而进行旅游的高峰。夏商周时期的旅游也多为帝王巡游,其中 周穆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坐八骏马车西行至昆仑丘(今 青 海境内),与西王母会面,并互赠礼品,虽多有神话色彩,但实为后世帝王巡游之滥殇。关 于黄帝、尧、舜、禹及三代帝王巡祭名山大川的轶闻,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流传甚广,并形成 了天子五年一巡狩的旧制。先秦帝王的巡游开启了历代帝王巡游的先河。

秦汉时期帝王巡游活动轰轰烈烈。由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综合国力的强大,有相当 一部分秦汉帝王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巡游活动,其中秦始皇和汉武帝最为突出。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继承并发展了天子“巡狩”的制度,使巡游成为他在 位12年耗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件大事。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公 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北地,登临鸡头山;公元前219年,又东巡齐鲁,封禅泰山, 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帝王大规模进行泰山封禅活动的开始;公元前218年,再出咸阳东巡,在 博浪沙遭袭击;公元前215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公元前210年,南巡荆楚,游乐云梦, 扬帆长江,“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 [1](《秦始皇本纪》)。五次巡游,耗时经年,行程三万里[3](P66)。临死,也没有回到咸 阳,而是崩于巡游途中。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生前也进行了相当频繁的巡游活动,且其行程、耗时、规模与秦始皇相 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汉书·武帝纪》统计,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执政5 3年间,一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巡幸、封禅、游历达30多次。其中大规模巡游有四次。他巡 游的范围,西至雍县,抵于汾阴;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东巡齐鲁,封禅泰山,巡 游渤海;南到南郡,巡游荆扬。汉武帝自己也曾自豪地夸示说:“朕巡荆、扬,楫江、淮物 ,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增修封禅,其赦天下。”[4](《武帝纪》)

除秦皇汉武之外,秦汉其他皇帝的巡游活动也不绝于史。秦二世继位后,效颦乃父,“巡 行郡县”,曾“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1](《秦始皇本纪》)。只可惜已没有昔日秦帝 国 的八面威风了。两汉诸帝中,汉高祖曾东征西讨。西汉建立后,又伪游云梦,智擒韩信;征 讨黥布,游乐故乡沛县,成为古代第一位衣锦还乡的布衣天子;汉文帝曾西巡甘泉,北巡高 奴,东巡太原,“留游太原十余日”[4](《文帝纪》);东汉光武帝于公元50年,继秦始皇 汉武帝之后,以庞大的规模封禅泰山;汉明帝也经常“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躬览万 国之有无”[5](班固:《东都赋》)。秦汉诸帝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靠,数次大规模巡游 ,使秦汉旅游活动以浩大、壮阔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使政局稳定 、经济恢复、国力增强。隋文帝在位时,虽也曾巡幸并州、齐州,登王符山,祠太山[6](《 高祖纪下》),但还无暇进行大规模的巡游。隋炀帝继位后,恣其贪欲,大修运河,整治驿 道,扩建东都,“东西游幸,靡有定居”[6](《炀帝纪下》)。炀帝在位时曾有八次大规模 出巡,以三下江都为最。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一下江都时所乘龙舟有上下四层,“文武 官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蔑。舳舻相接,二百余里”[6](《炀帝纪上》)。两岸 御道,禁军护航,纤夫拉船,官吏跪迎,百姓供食,人马逶迤,好不壮观。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虽多次萌生东巡齐鲁、封禅泰山的思想,终因国家元气未复,没能成 行。唐高宗则成为继秦皇、汉武、汉光武之后第四位封禅泰山的天子。值得一提的是,武则 天不仅以皇后身份直接促成和参与了唐高宗东封泰山活动,而且在天册万岁元年(695),以 女皇帝身份亲登中岳嵩山,举行了模仿泰山封禅的大典。唐玄宗统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 社会发展的高峰,加上玄宗性情豪放,于是,在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又在秦皇、汉武 、汉光武、唐高宗之后成为第五位登封泰山的帝王。

北宋时期,守内虚外,国防空虚,时刻受到北方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大多 数 帝王已无暇巡游,北巡则以军事征讨为目的。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宋真宗还是利用了宋夏 澶渊之盟后的短暂喘息之机,东封泰山,试图以此追比秦皇、汉武,粉饰太平,装点圣颜。

隋唐宋时期帝王的巡游有规模、讲排场,不仅游山,也玩水,比之秦汉,少了许多遮掩, 多了几分热爱山水的真情。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旅游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古代山水名胜的 开发和利用。

元明清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国内矛盾一直 十分尖锐。元代诸帝除了南征和北上故土外,几乎没有东巡、南巡的举动。明朝建立后,只 有明成祖曾东祭泰山,望祭恒州,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巡游。至明武帝在位时,已是内忧 外困,国势日衰,偏偏明武帝却“耽于嬉游”。他曾巡幸密云、榆林、太原、涿州、扬州、 南京、镇江等地,还置纷繁的政事于不顾,在巡游途中“渔于清江浦”、“渔于积水池”, 极尽逍遥之娱[7](《武宗本纪》)。

真正把帝王巡游发展到极致的还是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二帝。他们借助中国封建社会晚期“ 康乾盛世”的东风,曾数幸东北,巡西北,下江南,塞外、陇西、中原、江南的许多名山大 川、古都胜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墨宝。特别是康熙、乾隆生前都曾六下江南,更成为千 古传颂的佳话。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在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经济恢复、吏治廓清 的情况下,第一次下江南,由北京出发,经泰安,登泰山,渡淮水、扬子江,游苏州,驻南 京,谒明陵;北上曲阜,拜孔庙后返京。二十八年(1689),康熙二下江南,经济南,入扬州 、苏州,驻杭州,渡钱塘江,登会稽山,祭大禹陵;北上经南京回京。三十八年(1699)、四 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又四下江南,基本上走的是以 上路线。乾隆帝仿效康熙,于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 年(1765)、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六次下江南,所巡游路线和乃祖如出一辙。康 乾南巡,不仅充分肯定了唐宋经济重心南移以后江浙地区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而且,从 此以后,包括北京、济南、泰安、曲阜、扬州、苏州、杭州、南京等山水名胜在内的沿京杭 大运河一线,真正成了一条黄金旅游通道。

二、帝王巡游的目的所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着帝王们远离养尊处优的皇宫,去栉风沐雨,饱尝颠沛之苦?这个问题 似乎不像商人为了获利、士人为了做官、僧道为了朝圣而出游那样简单。但无疑,从秦皇、 汉武,经隋炀帝、唐玄宗,到康熙、乾隆诸帝,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而 进行的相当规模的巡游,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这些目的主要包括:安境靖边、扬威显盛、 观风问俗和游山玩水等。一次巡游可以只有一种目的,也可能兼有两个以上的目的。总之, 不同历史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会使帝王巡游的目的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

(一)安境靖边。先秦和秦汉诸帝的出巡大多具有这样的目的。先秦时期,经济不发达,交 通工具简单,信息传递方式落后,各诸侯间争权夺利,战争频繁。传说中的黄帝、尧、舜、 禹巡游的主要目的只能是联络、统一各部落,安抚民众,查看山川形势,为国家的统一做准 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巡游也不外乎加强各诸侯邦国与中央朝廷的联系,巩固奴隶制国 家的统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为了国家 的长治久安,他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废分封、置郡县、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但周 边少数民族对内地仍时有骚扰,尤其是齐楚等地的异己势力仍在蠢蠢欲动,构成了对新王朝 的威胁。为此,秦始皇西巡陇西,东巡齐鲁,南下荆楚,所到之处,打击旧贵族,扶植新贵 ,刻石颂德,耀武扬威,在一定程度上镇慑了异族和齐楚旧势力,达到了安境靖边的目的。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行了30多次不同规模的巡游,但就他于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9年和公元前106年4次较大规模的巡游而言,其目的地分别是陇西、 朔方、齐鲁和南郡,明显具有镇服西北少数民族、加强齐楚等地统治的政治、军事意图。当 然,在秦始皇、汉武帝的巡游过程中,也有游山玩水、寻仙求神等倾向,但这只是次要的、 附带的。

隋唐以后的宋、元、明三朝,民族矛盾较为尖锐。宋、明都城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 的威胁,元朝时期南方亦未能巩固。所以三朝诸帝几乎都无暇出巡,而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 与皇宫内院和文武大臣商讨御边策略上面。宋真宗、元世祖、明成祖等仅有的几次出巡也 无不带有军事讨伐、安定边境的目的。

(二)扬威显盛。帝王的较大规模的巡游几乎都带有这种目的。秦始皇巡行郡县,即有“以 示疆,威服海内”的目的[1](《秦始皇本纪》)。汉武帝也是为了向中外夸示其文治武功, 宣扬国威。隋炀帝一下江都时“舳舻相接,二百余里”[6](《炀帝纪上》);西巡张掖、北 巡突厥时,创制“观风行殿”,盛陈文物,设鱼龙鳗宴,招待少数民族首领,更具有明显的 炫耀富强、张扬威德的意图。不过,最能够体现帝王巡游扬盛目的的还是东封泰山的活动。 泰山为五岳之尊,向来被认为是上接于天下达于地的“神山”。由于泰山所处的特殊地位, 古代凡受命于天的帝王们,为了答谢上天授命之恩,以求得延祚益寿,都想到泰山祭祀天地 ,举行隆重而神秘的“封禅”大典。一代帝王如能登封泰山,即被视为国家兴盛的标志,帝 王本人也成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基于此,“封禅”泰山俨然成了历代帝王孜孜 以求的目标。但因种种原因,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 真宗六帝在位时到泰山举行了“封禅”活动。

每次“封禅”,都要提前数月或数年宣布,同时组成专门负责封禅大典和仪式的一套班子 ,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和军力调配。封禅时,帝王带领由后妃宫人、文武官员、皇亲国戚 、蕃邦使臣、各类侍从等在内的一支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沿途食宿,由地方供 给;封禅队伍的安全,由大军负责;封禅一切费用,由国库提供。整个封禅往往行程千余里 ,往返近两个月,耗掉大量人力、物力。据史料记载,汉光武帝所带封禅仪仗由数千人组成 , 当封禅仪式结束,“文武百官在下山途中,竟绵延二十余里”[8](P64);唐高宗于麟德二年 (665)从东都赴东岳封禅,“从驾文武兵士及仪仗法物相继数百里”[9](《帝王部·封禅 第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禅时,一路“千旗云引,万戟林行”,“万方纵观,千 里 如堵”;当玄宗到泰山备法驾登山时,“仗卫罗列岳下百余里”[8](P77),极尽铺陈排场之 能事。

(三)游山玩水。虽然历代帝王都利用各种手段神化自己的形象,但帝王毕竟也是人。与生 长在自由空间中的凡人相比,他们更渴望自然界新鲜的山水气息。只是限于国势、民情,使 得大多数帝王终生只能囿于皇城附近,失去了巡游山川的机会。即使那些有机会巡游天下的 帝王,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寻找各种借口,把游山玩水的真实目的压在心底。在历代帝王中,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就十分钟情于祖国秀美的山川。相传黄帝生前曾登临过许多名山大川 ,其中“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1](《五帝 本纪》);舜帝也曾登临五岳祭祀山川;秦皇、汉武曾巡游天下;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曾东封泰山;隋文帝三下江都,陶醉于风花雪月的江南美景中无以自拨;耽于嬉游的明武帝 也曾巡幸扬州、南京等地,并留下了“渔于清江浦”、“渔于积水池”等旷古未闻的帝王巡 游雅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史论者认为康乾分别六下江南,以政治目的为主,游山玩水为辅,笔者却不以为然。 不可否认,二帝南下同时兼有观风问俗、查看河防、黜陟官吏、优容汉族士绅、联络满汉感 情的动机在里面。特别是在清初,南方离心势力较大,垂至乾隆帝时,会党活动仍很猖獗, 江浙一带乃国家财富聚集之地,此地乱则国势危,故而康乾二帝高度重视。但随着大清王朝 的国泰民安,康乾二帝南巡的目的便由以政治目的为主,很快转入以游山玩水为主要内容了 。我们如果从康乾南巡的时间和路线上加以分析,便能确知其由了。据《清史稿》二帝 纪记载,康乾南巡的出发时间一次在农历九月、两次在二月,其余九次均在正月,一般于农 历五月返京。这段时间正是北方寒意袭人,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再从路线上说,康乾南巡 一般是去时沿运河,走济南、扬州、苏州、杭州;回时走陆路,经南京、泰安、曲阜这条路 线返京。其中名胜古迹之多,山河秀美之态可谓天下无比,康乾南巡的主要目的也就昭然若 揭了。

(四)观风问俗。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成份复杂,加上古代落后的信息传递 方式的局限,历代帝王都把巡行天下、观风问俗、体察民情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连隋炀帝 在四出游玩时,也认为:“古者帝王观风问俗,皆以忧劝兆庶,安集遐荒……今欲安辑河北 ,巡省赵、魏。所司依式。”[6](《炀帝纪上》)康熙在下江南时,也数次在诏书中提到要 “观风问俗”[10](《圣祖本纪》),体察民情。

在分析了以上促成帝王巡游的种种目的和动机之后,还必须强调帝王的个性因素在其中所 起的作用。纵观历史,几乎所有进行过相当规模巡游的帝王,都具有雄才大略的胆识、宽阔 的胸怀和热爱大自然的秉性,这一点,是帝王们不惜长途跋涉、不顾鞍马劳顿而四出巡游的 一个不能忽视的主观动机。

三、帝王巡游的特点和意义

作为一项政治、军事、娱乐活动,帝王巡游具有明显的特点,并因此使它区别于一般人的 旅游活动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就帝王巡游的特点上讲:

第一,大规模的帝王巡游往往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强盛时期。先秦帝王巡游的规模不大。秦 汉至明清,就规模、出游时间,巡省地域而言,要数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玄宗、清 康熙和乾隆最为突出了。这与那一时期封建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有着密切关系。只 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为帝王大规模出巡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帝王巡游的政治、军事目的逐渐淡化,个人游乐的意图日益明显。先秦和秦汉是中 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帝王巡游的政治、军事目的是首要的。秦始 皇出关东巡,是为了镇慑六国残余势力;汉武帝虽在生前五登泰山,按捺不住游娱之兴,但 也必须把巡视郡县情况、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置于首位。隋唐和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繁荣和继续发展时期,帝王巡游也就多带有宣扬国威、放情山水的倾向。

第三,帝王巡游往往糜费巨大。巡游牵涉到食、住、行、游、娱,其花费多则耗尽国库, 少 则花费数年、数十年国家财力。在历代帝王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巡游活动中,东封泰山的 花费是最大的。而其中尤以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的花费最大。

基于以上特点,才使古代帝王的巡游在政治、经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给中国古 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首先,帝王巡游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政权稳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帝王巡游以观风问俗 、安境靖边和扬威显盛为出发点,也基本上达到了治国安邦、稳固政权、威服遐远的目的。 历代帝王的东封泰山,一方面安定了齐鲁地区,又借朝圣增进了地方长官与朝廷及地方官员 之间的联系。每次封禅又都让部分蕃使和在京少数民族首领随往,更向他们夸示了中华帝国 的文治武功,起到了对少数民族威慑和团结的作用。又如康熙、乾隆分别六次南巡,对汉族 官僚、士绅特别优容,积极选拔江南才俊,也促进了满汉和睦相处的局面的形成。

其次,巡游活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好坏、运输工具的质量如何,直接 关系到帝王巡游行程的速度、远近和舒适程度。为此,历代巡游帝王都十分注意整修道路、 疏浚河道,或开挖新渠,积极改进车船等运输工具,在客观上推进了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的 改进,必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帝王巡游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孔子思想为核心 的儒家文化之所以一直占据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导地位,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与帝王巡游 活动又不无关系。从秦汉以至明清,帝王巡游的两个热点:一是泰山,二是苏杭。而孔子的 故乡山东曲阜正好处在东封泰山和南下苏杭的交叉点附近。出于对先圣的景仰和对传统文化 的显扬,从汉光武帝起,每位封禅帝王在回京途中,都要到曲阜朝拜孔子,增修祠宇,加封 孔 子后裔官爵。唐玄宗还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则加谥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谥 为“至圣文宣王”。从此,曲阜的孔林、孔庙香火不断,俨然一块圣地。宋明清时期,帝王 巡游途径山东,几乎都要到曲阜朝拜孔子。康熙、乾隆南巡,每次也必到曲阜拜祭,增修祠 庙,题字刻碑。康熙还颂扬孔子为“万世师表”[10](《圣祖本纪》)。由此,孔子的地位越 来越高,其著作和思想的传播也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帝王巡游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巡游 对官绅、士子,甚而普通百姓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古代旅游史上可以发现,帝王巡游活动更 频繁的秦汉、隋唐、清朝,也正是古代旅游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包括商人的经商旅行、士人 的宦游、僧道的宗教旅行、外交使节的公务旅行,还有考察旅行、游侠等各种旅游活动也无 不在秦汉、隋唐、清朝达到了高潮。另外,帝王巡游的地点、方向和线路,也往往在其后不 久成为旅游的热点、热线。泰山因此成了中国的第一山,苏杭也由此成为游人向往的天堂, 沿大运河一线成了旅游观光线路中最富吸引力的一条通道。

最后,帝王巡游还为旅游目的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旅游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的 特色,帝王巡游对于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就泰山而言,历代帝王在对泰山封禅巡 祭前都对泰山的道路、桥梁、庙宇、树木、山石予以整修;巡游时,又多有刻石、题字。所 以,泰山的建筑、绘画、雕塑之多,艺术、历史价值之高,几乎是任何其他名山都无法与之 相比的。泰山也因而成了中国的“政治山”、“神山”、“第一山”。解放后,又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另外,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在曲阜 、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在五台山、会稽山、华山、恒山,凡是帝王巡游足迹所至,也 都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传世。而帝王巡游的传说更成为千古佳话。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中国古代皇帝的考察_秦始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