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群结构与战略调整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产业部门群结构与战略性调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部门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1-0019-09

一、导言

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部门结构不合理,高度化水平低,有的行业效率低。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缺陷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按两个思路进行:一是按三次产业调整。以此把第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标志。我国制定了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方针,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导致产业政策指向不明,针对性不强。由于每个产业有若干部门,它们的发展状态极不平衡,其中有加速发展的,也有衰退的,因此,每个产业几乎都存在加强、优化、发展的问题。(2)抓不住战略重点。产业升级本身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群,而三次产业划分没有提出具体的产业群。这就暴露出三次产业理论的缺陷。显然,在三次产业层面谈产业结构调整还比较粗糙。

另一个思路是以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这比三次产业具有更清晰结构层次,对于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更直接的作用。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主导部门群带动的,结构调整基点是主导部门群的交替。但目前理论界关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概念是混乱的,许多学者虽然承认其有区别,但在理论分析中却认为这些区别无特别意义,因而基本上把它们混在一起使用[1]。然而,由于忽视了两个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作用的差别,容易造成制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2],同时,由于主导产业筛选原则比较复杂,目前对主导部门的分析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分析上[3]。

正确规划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制定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迅速提高整个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4]。本文从比较优势周期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这就是打破三次产业界限,把处在比较优势周期中的相同阶段的部门集合在一起,形成部门群,把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主导部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创立一个指标体系识别先导部门、主导部门、支柱部门和劣势部门。(2)提出部门比较优势周期,并进一步把部门划分为长周期部门和短周期部门,同时,提出其不同的演化路径。(3)对我国近期部门群进行分析。(4)提出我国部门结构调整政策导向。

二、文献综述

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进行划分和定量识别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理论界从生命周期和产业兴衰两方面来划分和识别产业。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产业划分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产业都有生命周期,一般经历了幼小期或形成期、发展期或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对于这四个产业划分有两个思路:其一是按产业增长率划分,另一种是按产出划分。

许多学者把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产业成长阶段对应起来(见图1),并认为,对于产业阶段的确定一般可用该产业增长速度来划分,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同,就决定了它所处的生命阶段[5][6]。吴国蔚[7] 甚至认为典型产业增长率,在形成期大约每年为1%—2%,成长期为8%—16%,成熟期为4%—6%,衰退期为负增长,以上数据并非定论,但它说明增长率变化引起规模变化,这是描述产业生命态、判断产业生命周期的依据之一。

有学者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形成一阶段比较法(见图2)。这种方法以所有产业平均增长为参照系划分产业的成长阶段[8]。这实际上是采用产业增长弹性系数识别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很明显,这个方法对于产业成长划分前进了一步,但不能有效地划分形成期和衰退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产业,因而,在实证分析的应用上受到限制。

把两个一阶段比较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两阶段比较法。它是以两个时期的产业增长弹性系把形成期和衰退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业分开(见图3)。这是普遍接受的观点。有的学者把它视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分类方法[3],但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应用性[10]。王岳平根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90年代前期我国工业部门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比较,把工业行业分成持续增长部门(前高后高),上升部门(前低后高),增长趋缓部门(前高后低)和相对低增长部门(前低后低)四种类型[3]。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这种方法仍是图3所示的方法。

另一种思路是以产业的产出特征来划分生命周期中的产业[11]。如图4所示,0—I1阶段为产业形成期,特点是边际产出(MP)由零达到最大;I1—I2段为产业扩张期,其特点是平均产出(AP)到最大,而且AP=MP;I2—I3阶段为产业强盛和成熟期,其特点总产出(TP)达到最大,MP=0;I3以后为衰退期,其特点是MP<0,这种划分方法理论性较强,比较科学,但也因对产业产出分析不容易进行量化分析,应用不广泛。

从比较优势角度看,根据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变迁过程,产业兴衰就是从幼小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夕阳产业的演化过程[12]。这其实是产业发展阶段的另一种划分。一般认为,支柱产业是在国民经济产出中占较大比重,国际标准是占GDP比重超过5%的产业。主导部门来自罗斯托(W.W.Rostow)的主导部门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把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按照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同分为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三类,并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一组主导部门或主导部门综合体系带动的。而主导产业识别比较困难。因此,这种划分的定量识别并不普遍。

从本质上看,产业生命周期反映出产业比较优势的兴衰过程。在理论上,无论如何划分,也无论是什么产业,它都是有生命的,都应该在生命周期曲线上找到它的位置。学术理论界努力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看,支柱产业一般是处在成熟阶段的产业[5] [12] [13],主导产业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12] [13],先导产业一般处于形成或成长阶段[12]。

江世银[1] 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主导产业逐渐演变为支柱产业,而一些支柱产业可能演变为衰退产业(如图5)。类似地,史忠良[14] 等用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曲线也把产业分成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并用成熟产业代替主导产业。这些观点已把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和产业演化形态等价起来,其关键是促成了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准确划分。

三、产业部门划分新方法

由于产业发展速度不同,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某一个时期看,总是存在着先导部门、主导部门、支柱部门和劣势部门这四类产业部门。我们以所有部门占GDP的平均比重和GDP增长率弹性作为参照系,那么这四类部门呈现出比较优势的周期特征。这样,座标系中的每一个象限代表了部门比较优势周期的一个阶段,而各个象限的部门集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部门群。而从动态的时间序列看,部门结构的演化,就是这四类部门连续更迭的发展过程。

(一)GDP函数及结构

在宏观层次上,国内总生产函数高度依赖于各部门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一般条件下,各部门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在此情况下,想要分析各部门对产出的贡献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以价值尺度衡量,把各部门增加值当成是GDP一个独立的变量。设

GDP=f(GDP[,1],GDP[,2],L,GDP[,n])

(1)

模型(1)中,GDP[,i](1<i≤n)是各产业部门GDP。具体地,设f为柯布—道格拉斯型非线性函数:

GDP=GDP[,i][α[,i]]

(2)

对模型(2),齐次度为α[,1]+L+α[,n];对于所有α[,1],L,α[,n]是拟凹的;当α[,1]+L+α[,n]≤1时是凹的。模型(2)两边取对数再求导数则得GDP的增长率方程:

R[,GDP]=α[,1]×r[,i]

 (3)

在模型(3)中,R[,GDP]=dGDP/GDP为GDP增长率,r[,i]=dGDP[,i]/GDP[,i]为部门增长率。在(3)两边除R[,GDP]得:

α[,i](dGDP[,i]/dGDP)/(GDP[,i]/GDP)=1

α[,i]=1根据f性质,(dGDP[,i]/dGDP)=1,(GDP[,i]/GDP)=1。

定义:MC[,i]=dGDP[,i]/dGDP为部门对GDP边际贡献率,AC[,i]=GDP[,i]/GDP为部门对GDP的贡献。令E[,i]=MC[,i]/AC[,i]为部门增长对GDP增长的超前系数。

GDP增长率取决于部门弹性结构状态和部门增长率。一个产业的结构系数越大,增长率越高,那么,它对GDP增长率贡献量就越大。部门对GDP总量和GDP增量的贡献表示了部门的两种不同的优势,这两种优势的组合确定一种部门的比较优势生命周期。

(二)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定位部门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一段时期的考察,这样,我们用平均弹性系数替代点弹性系数,并作以下定义:

1.边际贡献率:MC[,i]=(CDP[,it]-GDP[,i0]/GDP[,t]-GDP[,0])×100%

该指标为部门对GDP增量的贡献份额。其中,GDP[,i0]、GDP[,it]分别为部门期初和期末增加值,GDP[,0]、GDP[,t]分别为期初和期未GDP。

2.平均贡献率:AC[,i]=((GDP[,i0]+GDP[,it])/2/(GDP[,0]+GDP[,t])/2)×100%

该指标实际上是部门对GDP总量平均贡献的份额。

3.超前系数:E[,i]=MC[,i]/AC[,i]×100%

该指标实际上是部门对GDP的平均弹性系数。如果,E[,i]>1,表明部门对GDP增量的贡献大于对GDP贡献,效率较高,超前发展。如果,E[,i]<1,表明部门对GDP增量的贡献小于GDP的贡献,竞争力过程较弱,效率较低。如果,E[,i]<0,表明部门负增长,对GDP增长的为负贡献。

4.比较增长优势指标:CDA[,i]=MC[,i]-AC[,i]

该指标用平均弹性等价表示。当CDA[,i]>0时,对应于E[,i]>1,表示部门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具有比较增长优势。反之CDA[,i]<0,对应于E[,i]<1,表示部门运行效率较低,不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平均贡献率(AC[,i])是下降的。

5.比较规模优势指标:CSA[,i]=AC[,i]-100/n

如果,CSA[,i]>0,则表示部门对GDP的贡献超过部门的平均值水平,部门具有比较规模优势。反之,若CSA[,i]<0,则表示部门不具有比较规模优势。

(三)部门比较优势周期与部门群

确定部门比较优势周期则需要建立一座标系来衡量各部门在GDP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以部门的平均状态为参照系的坐标圆点,采用比较规模优势和比较发展优势的组合划分部门比较优势周期(见图6)。

1.先导期。CDA[,i]>0,CSA[,i]<0,位于第Ⅱ象限。其规模比较小,尚未达平均规模,然而,其运行效率较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优势。

2.主导期。CDA[,i]>0,CSA[,i]<0,位于第Ⅰ象限。其平均贡献率和边际贡献率都呈递增态势,它既有比较规模优势,又有比较增长优势,因而它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支柱期。CDA[,i]<0,CSA[,i]>0,位于第Ⅳ象限。其增长速度已降至GDP增长速度以下,平均贡献率在下降,但还高于平均水平,增加值还在增加,当达至最大值后,呈现出负增长。

4.劣势期。CDA[,i]<0,CSA[,i]<0,位于第Ⅲ象限。其既无规模优势,又无发展优势。它可能是部门演化的起点,也可能是终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先导部门逐渐演变为主导部门,一些主导部门逐步演化为支柱部门,一些支柱部门逐渐沦为劣势部门,这是部门结构的演进过程。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部门比较优势周期。但是,并非所有部门的演化都经历四个演化阶段。于是,可以把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长周期部门,其演化路径是由Ⅱ象限→Ⅰ象限→Ⅳ象限→Ⅲ象限,另一类是短周期部门,其演化路径是Ⅱ象限→Ⅲ象限,这是由于先导部门过于早熟,提前衰退,没能进入主导阶段和支柱阶段。在此情况下,部门经调整后,又可能回到第Ⅱ象限,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见图6)。主导部门和支柱部门是长周期部门,由于它在国民经济起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要作用,因而,有的学者把它们统称为战略部门[2]。

从纵向看,部门在比较优势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而从横向看,处在相同比较优势周期阶段的众多部门却有相同比较优势特征。因此,根据这个特点,把位于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同类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四个部门群(见图7)。对于GDP增长来说,最重要的是主导部门群,其次是支柱部门群,它们都是由长周期部门构成的。因而,这两个群中的部门交替对GDP的增长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如果主导部门渐进过渡到支柱部门,对GDP的增长率影响不大,如果,主导部门过快老化,以突变方式进入支柱期,那么GDP增长率就会大幅下降。

(四)部门优势周期与产业生命周期的关系

对于长生命周期部门,其比较优势周期与生命周期的总时值是相等的,但比较优势阶段与部门的生命周期阶段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看出:

1.先导阶段是部门幼小期或形成期的前半部分。

2.主导期是部门形成后半期和扩张期或发展期。

3.支柱阶段是部门成熟期前半部分。

4.劣势阶段包括成熟期后半部分和衰退期(见表1)。

表1

比较优势周期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比较优势周期  指标区间 生命周期

指标区间

先导阶段

 MC[,i]>AC[,i],AC[,i]≤100/n

幼小期

0~MC[,i]=MAX

主导阶段

 AC[,i]>100/n~AC[,i]=M[,ci]

成长期

MC[,iMAX]~A[,ci]=M[,ci]

支柱阶段

 AC[,i]=MC[,i]~MC[,i]>0 成熟期

AC[,i]=MC[,i]~MC[,i]=0

劣势阶段

 AC[,i]<MC[,i],MC[,i]<0衰退期

MC[,i]<0

四、近期我国产业部门群的分析

定量分析所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来自1999—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工业部门增加值按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计算[*][15]。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第一产业各部门的增加值,因此,第一产业各部门增加值从同年产值按相同的产值增加值率换算而得。以我国部门1998—2003年的增加值计算的比较优势指标和分类,见表2。

表2

1998—2003年我国产业部门对GDP及增量贡献和比较优势指标①

单位:%

i

部门AC[,i] MC[,i] CSA[,i]  CDA[,i]

i

 部门

  AC[,i] MC[,i] CSA[,i] CDA[,i]

1

农业9.408  1.289

-8.119

7.556

  28 塑料制品业

0.851

1.087

0.236

-1.001

2

林业0.608  0.391

-0.217

-1.244

 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57

1.193

-0.764

0.105

3

牧业4.991  3.057

-1.934

3.139

  30 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 2.366

3.023

0.657

0.514

4

渔业1.739  1.177

-0.562

-0.113

 31 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 0.814

1.125

0.311

-1.037

5

煤炭采选业 1.308  0.875

-0.433

-0.544

 32 金属制品业

1.151

1.108

-0.044

-0.701

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674  2.385

-0.289

0.822

  33 普通机械制造业1.582

1.474

-0.108

-0.270

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20  0.093

-0.027

-1.732

 34 专用设备制造业1.086

0.919

-0.167

-0.766

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227  0.067

-0.160

-1.625

 3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174

8.447

6.273

0.322

9

非金属矿采选业

 0.219  0.013

-0.206

-1.633

 3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98

2.565

0.467

0.246

10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124  -0.252  -0.375

-1.728

 3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064

5.983

2.919

1.212

11

食品加工业 1.536  1.366

-0.169

-0.316

 38 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

0.374

0.294

-0.081

-1.478

12

食品制造业 0.750  0.786

0.036

 -1.102

 39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业

4.307

4.321

0.014

2.455

13

饮料制造业 1.087  0.132

-0.955

-0.765

 40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0.054

0.192

0.138

-1.797

14

烟草加工业 1.929  1.315

-0.613

0.077

  41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256

0.081

-0.175

-1.596

15

纺织业

 2.223  1.557

-0.666

0.371

  42 建筑业6.681

6.702

0.021

4.829

16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业1.054  0.750

-0.304

-0.798

 43 第一产业服务业0.265

0.322

0.058

-1.587

17

皮革毛皮羽绒业

 0.626  0.613

-0.013

-1.226

 44 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

0.359

0.204

-0.155

-1.492

18

木材加工业 0.278  0.391

0.114

 -1.574

 45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5.658

8.010

2.352

3.806

19

家具制造业 0.182  0.233

0.051

 -1.670

 46 商业 8.078

6.183

-1.894

6.226

20

造纸及纸制品业

 0.757  0.915

0.157

 -1.094

 47 金融保险业

5.818

4.954

-0.864

3.966

2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0.398  0.272

-0.125

-1.454

 48 房地产业

 1.902

2.182

0.281

0.050

2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299  0.140

-0.158

-1.553

 49 社会服务业

3.702

5.601

1.899

1.850

2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300  1.821

0.521

 -0.552

 50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0.959

1.441

0.482

-0.893

24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2.535  2.561

0.025

 0.684

  51 教育文化广播电影视业 2.629

4.413

1.784

0.777

25

医药制造业 1.076  1.560

0.485

 -0.776

 52 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 0.665

1.047

0.382

-1.186

26

化学纤维制造业

 0.374  0.081

-0.293

-1.478

 53 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2.592

3.057

0.465

0.740

27

橡胶制品业 0.429  0.198

-0.231

-1.423

 54 其它第三产业 0.309

0.282

-0.027

-1.543

对表2中的部门进行同类集合,我们把部门分成如下四个部门群:

(一)主导部门群

构成这个部门群的部门是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视业、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共有12个部门。

(二)先导部门群

构成这个部门群的部门包括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一产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共有12个部门。

(三)支柱部门群

构成这个部门群的部门是农业、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商业、金融保险业,共有8个部门。

(四)劣势部门群

构成这个部门群的部门是渔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其它第三产业,共有22个部门。

以表2中的数据统计,我们进一步得到四类部门群对GDP的贡献率及效率,见表3。

表3

四个部门群对GDP的贡献率及效率

单位:%

指标\群别

先导部门群  主导部门群

支柱部门群

劣势部门群

边际贡献率

10.922

  56.86621.93310.279

平均贡献率

7.95239.70837.07715.264

超前系数

 1.3731.432 0.592 0.673

从表2和表3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超前系数看,主导部门群的超前系数最高,先导部门群次之,支柱部门群与劣势部门群相差不大,以劣势部门群最低。这表明,主导部门群对GDP增长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2.从比较优势看,主导部门群对我国近期GDP及其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占主导地位,主导部门群和支柱部门群是我国战略部门群,其占GDP及增量比重分别为76.785%和78.80%。

3.发生轻微产业空洞化。在产业群结构转换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衰退,先导产业又一时不足以替代主导支撑GDP增长,而靠造成GDP增长出现断层而持续下降,导致产业空洞化[16]。实际上,衰退部门的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是对GDP平均贡献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部门,衰退部门不完全是负增长部门。以此,支柱部门群和劣势部门群中的部门都是衰退部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GDP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从面上看,支柱部门和劣势部门对GDP的贡献为52.34%,而对GDP增长率贡献为32.21%,使得我国近期产业轻微空洞化,同时,我国部门结构仍有不合理方面存在。

五、产业部门结构调整政策导向体系

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主导部门群的阶段交替过程。部门结构调整分为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两种。战略性调整是为了加快实现部门结构升级或高度化,而适应性调整是合理配置优化部门结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当前的重点,应以适应性调整为辅,主要立足于国际竞争能力和长远发展后劲的战略性调整。产业政策导向体系功能在于,以主导部门交替、扩张和优化来提升部门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于不同优势部门主导下的部门结构标志着不同的增长和发展阶段,所以部门结构的升级可以代表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强化与发展主导部门群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群,自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五次主导部门更替[13]。主导部门群的每一次交替都带动了部门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主导部门群,不仅具有比较增长优势和比较规模优势,而且它们具有较高的部门关联度、带动作用和新技术的扩散效应,因而是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升部门结构的中坚力量。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具有不断高涨的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具有较高带动作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业,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强弱;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主导部门,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和部门结构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视业和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也十分重要。可以看出,主导部门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力强弱。

虽然,这些部门已取得主导地位,但它们还不是很强大,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按国际标准,凡列为支柱部门,其对GDP的贡献率大于5%以上。近期,我国8个主导部门中,只有建筑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达到此标准,因而它们是支柱型主导部门;而工业中的主导部门中没有一个部门达此标准。因此,国家要制定积极政策,增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速工业主导部门的发展,力争使它对GDP贡献率超过5%,防止它们过早成熟,提前进入支柱部门群。

(二)培育和扶持先导部门群

先导部门能最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部门发展和结构升级方向,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很高,可以较大幅度地超前发展。先导部门可能是未来的主导部门。由于先导部门更主要是着眼于主导部门进行培育,不仅具有投入大,而且风险较高,不可测因素较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可发展为主导部门,也有可能成为劣势部门,因而,不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忽视对先导部门群的选择、扶持和培育,则可能导致下一阶段地区经济增长缺乏主导部门的推动。

从近期看,先导部门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它们规模比较小,对GDP增长的贡献也比较小,是幼稚部门。这个部门群在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投入大,而且风险高,有不同的可能发展方向。其中的一部分部门可能是短周期部门,其速度下来后,成为劣势部门,进入第Ⅲ象限,而其它部门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主导部门,进入第Ⅰ象限。这种分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并不排斥政府对其培育、保护和扶持作用。

在先导部门群中,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工业部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导部门。因此,在我国已加入WTO,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效力减弱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技术扶持政策和直接规制政策,对这些部门建立起发展支持体系,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巩固和优化支柱部门群

支柱部门具有比较规模优势,提供了相当部分GDP,它们对GDP的平均贡献率为4.64%,然而,其运行效率低,处在不利的发展地位。这个部门已处于衰退状态,对GDP增长起阻碍作用,一般不宜再配置战略资源。由于这个部门群分布于三次产业,要区别对待。农业、牧业这两个部门要优化结构,利用高技术改造,巩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同时,逐步转移剩余劳动力资源。对于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加工业,一方面要适当退出部分资源,另一方面国家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法律、法规,对其给予支持,以巩固其支柱地位,延长其支柱期,以防过早进入劣势部门群。金融保险业可以实施振兴计划,重返主导部门之列。总之,对支柱部门,要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稳定战略,巩固其地位。

(四)退出援助和收缩劣势部门群

劣势部门的存在既是部门比较优势周期自身演化的必然结果,又是部门结构有序变动的结果,但它的过量存在将阻碍整个部门升级与转换,使部门结构恶化。所以使劣势部门能力尽早地有序退出,对于部门结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期看,我国劣势部门群主要由两类部门组成:一类是资源开采部门,另一类是加工制造部门。对于前者,国家可以对森林、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等采取资源保护或限制性开采措施,对有一定优势的产业要重组、改造。对于后者,尤其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国家要利用高科技进行改造,实现升级和再生,力争使其上升到先导部门群,进入新的比较优势周期。

对于劣势部门群不宜再投入新的资源,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反而要通过压缩、精简、转产、分化、消除等方式进行主动收缩,退出战略资源。为此,依据有关法规政策,加大劣势部门中企业破产力度,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通过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依法破产、淘汰关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核销破产企业债务等手段,拓宽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特别是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质量低劣、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坚决依法关停破产,退出市场。

六、产业政策验证

从理论上,主导部门和支柱部门一定能在生命周期上找到它的位置。我们以简单的指标对我国近期部门进行分类,这方法可行性主要看主导部门的划分是否符合我国的实际。部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通过部门的比较优势的更迭来实现的,如果一国的主导部门选择不当时,那么很可能出现主导部门和支柱部门的界线不明显。

从定性方面看,(1)1994年我国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指出到2010年把汽车(含摩托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年,《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明确指出,努力加快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强交通运输、电力工业发展。(2)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并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3)周叔莲等[17] 人根据经济增长带动率、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产业关联度和市场弹性等几项,选择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建筑业作为现阶段我国的支柱产业。(4)刘志彪[9] 认为,电子、石油化工、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90年代新的主导产业。(5)李永禄[3] 认为,首先应选择机械、电子工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导产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和交通业、通信业应包括在主导产业群中。不难看出(1)—(3)中的支柱产业实际上是主导产业。

从定量方面看,王岳平[3] 以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关联度、技术扩散与带动度和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为标准,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的工业部门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我国主导部门中,电子、交通运输设备及机械排在最前列。

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表明,我们实证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实际,同时也检验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产业政策是很有成效的。值得再一提的是,我国现阶段主导部门群已无第一产业部门,主导部门已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

注释:

①因《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工业部门增加值,故只以2003年数据计算。

标签:;  ;  ;  ;  ;  ;  ;  ;  

我国产业集群结构与战略调整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