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本文基于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有关教学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品德 生活 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宗旨应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教学谈谈我对此的理解和运用:
一、回归生活,再现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只局限于书本的内容;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没有与儿童自己的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走进儿童内心深处,不能触及儿童的心灵、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再现生活。
故而在教学《我懂事了》时,我设计了“小记者采访”的游戏。让一名学生当记者,调查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做过的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这样一来,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积极性大增,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宽松而活跃。
通过学生们自己从不同方面列举的大量事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并真正理解了懂事的含义,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体验,感悟生活
教育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主体参与性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与,如果主体不参与,永远学不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主体参与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道德规则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中用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
三、明理厚德,引导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习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
四、关注导行,升华生活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内心反省,重新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是外加的,而是学生自主获得的,它在学生的心里也会是根深蒂固的。这样使课内所学沉淀为学生本身的个性品质,用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完善自我,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得以升华。再者,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不是一次两次、十日半月就能养成的,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坚持不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始终如一。
为此,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我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过马路,怎样才能安全过马路呢?如果红灯亮时没有车,过不过马路呢?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呢?先让学生说,然后播放相关录像,让孩子们获得感性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才能确保交通安全。并要求学生互相监督,比一比看谁做得好,评选“交通小卫士”。通过一系列的强化活动,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遵守交通规则也必将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总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明白他们拥有了什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才能以知促行、以行深化知,达到知行统一,将活动空间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在生活中升华,也使学生的个人生活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论文作者:刘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品德论文; 主体论文; 自己的论文; 道德论文; 而非论文; 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