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林[1]2006年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部署,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该项战略调整的基础。实行农业生产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并且受气象、季节和生物生长周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较工业生产结构更为复杂,因此,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评价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针对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现状,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评价和调整问题进行科学地、系统地研究,寻求优化调整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这对于当前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的研究既填补了农业产业结构评价和优化方法研究的不足,也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与农业生产总值及农民平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评价指标,并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评价,指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粮食产量、农产品价格、消费需求、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建立了以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为主体,多个辅助模型相辅相成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非线性模型,然后,应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pareto有效解系列。最后,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综合评价方法,对黑龙江省2010年农业发展的4个方案的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做出合理的评价与排序,优选出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以供决策参考。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如下六方面:1.建立了农业生产中各产业变化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通过产出弹性,分析了各农业生产部门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农业总产出的增长分别由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各部门增长所拉动的比例大约为67.6%,7.6%,27.2%和2.2%。可见,种植业和牧业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较大。因此,发展种植业和牧业对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种植业及牧业总产值增长率之间有着极为相似的曲线变化形式,由此判断种植业和牧业的潜在增长与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潜在增长在长期内具有巨大的相互影响关系。据此,本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黑龙江农业产业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量化研究了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率对农民收人增长的影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各业产值变动对农民收人增长的影响,农林牧渔产值比重变动对农民收人增长的影响,得出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加存在密切关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提高黑龙江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农业(种植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并且比较利益低,较高比重的农业产值必然抑制黑龙江农民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因此,今后要进一步发展非农产业,同时注重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牧业、渔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可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还应该大力发展养殖业,这不仅可以获取较高的附加利益,带动和改善种植业的发展,缓解目前粮食阶段性供给过剩的压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民的膳食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应用信息学中有关理论,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合理性评价与分析。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采用结构相似系数进行不同区域间农业生产结构的比较分析,结构变化系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引入信息熵的概念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系统稳定性的度量指标,以农(种植业)、林、牧、渔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相应的权重,计算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结构相似系数、信息熵和结构变化系数,并与吉林、辽宁、全国和美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以上指标的比较发现,黑龙江省农业各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比例关系不协调,种植业比重过高,而其它产业比重偏低,农业产业结构的稳定性较差,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正确,但调整速度较慢,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系统内部结构,结构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切实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增强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3.建立了黑龙江省水稻单产的Logistic模型,对黑龙江省水稻的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预测了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最大产量,并预测未来水稻产量的变化趋势;建立了玉米、小麦和大豆产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对产量和效益进行预测;采用组合预测方法中拟合误差合成权重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薯类、亚麻、甜菜、烤烟、谷子、高粱、油料、蔬菜、瓜果类13种主要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随时间变化做了预测和计算;建立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周期函数模型,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出模型的参数,并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预测;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模型(ELES)对黑龙江省主要农、畜、水产品人均需求做预测;选择自适应非线性制约种群增长数学模型对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做预测;采用组合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对畜牧业纯收益进行研究;利用Jenny数学模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做预测,采用需求短缺期望考察社会需求状况。以上模型的建立和分析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4.系统分析了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准则,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叁方面最优为设计目标函数,目标函数应尽可能最好地反映指标的实际状况。决策变量包括种植业中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畜牧业中各种畜禽的存养量,林业中各种林种、树种的种植面积,水产养殖业中各种水产品的种植(饲养)面积;经济效益模型以各产业的经济纯收益之和最大为目标函数,生态目标函数将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目标衡量,把水土保持状况、绿色覆盖等问题作为约束条件,社会效益模型以主要农、畜、水产品的短缺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设置了包括自然资源、种植面积、生态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约束条件,建立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型。5.系统研究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利用多目标适应性权重罚函数法设计适应度函数,得到了基于遗传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pareto解序列,并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四个优化方案的效益进行了计算。6.多个方案的DEA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评价具有多个输入、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本文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中。将每个调整方案都视为同质生产决策单元,利用优化模型计算出的各项投入产出数据,构造DEA模型,对各方案相对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与优选。采用一种新的DEA决策单元排序方法,优选出最佳方案。传统的DEA评价方法只能将决策单元分为DEA有效、弱DEA有效和非DEA有效叁大类,对于同为DEA有效的决策单元,不能进一步比较其相对优劣性。本文在传统DEA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理想决策单元”概念,构造一个理想方案使其各项投入最小而产出最大。利用该决策单元构造C~2R模型,求出对每个决策方案都相对公平、合理的公共权重,引入“效率评价指数”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按各决策方案的效率评价指数排序,筛选出综合效益最佳的优化调整方案。本文遵循从产业结构现状合理化评价——设计调整策略——多目标模型求解——决策方案相对有效性DEA评价——优选最佳方案的技术路线,在研究中采用多种数学模型方法,针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行了系统地定量研究与分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熵的概念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建立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非线性模型,并在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多个方案的DEA综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出了可指导生产实践、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本文既有对于数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也有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践的实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进行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傅丽芳[2]2002年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及方案的DEA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现状,建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目标优化模型,并研究了对优化调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这对于当前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运用较为前沿的数学方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系统地定量研究,建立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优化方案,并应用先进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优化方案相对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是本文的重要特点。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 采用量化评价指标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合理性评价与分析。应用结构相似系数、结构变化系数等量化指标进行区际比较分析,并引入信息理论中信息熵的概念作为产业系统结构稳定性度量指标,以农(种植业)、林、牧、渔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相应的概率,构造产业结构系统熵的定义。通过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揭示出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指明优化调整的方向。2. 运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了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我省当前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为基础,根据我省农业发展规划目标,建立结构优化模型,将体现不同调整策略的控制参数输入模型,应用LINGO最优化软件编写程序求解出相应的优化调整方案。3. 多个方案的DEA综合评价。本文首次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中。将每个调整方案都视为生产决策单元,对其相对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与优选。构造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的DEA模型C2R和C2GS2,对调整前后农业产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体现了不同调整方案的结构优化效应,并对各方案进行规模效益和投入冗余率、产出不足率分析:运用投影定理构造“虚拟”决策单元,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4. 对传统DEA评价模型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一种新的决策单元排序方法,引入“理想决策单元”、“效率评价指数”等概念,优选出综合效益最佳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5. 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推进当前我省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所建立的结构优化多目标模型能够根据调整目标和策略求解优化方案,而DEA综合评价指明了进一步修正、改进优化方案的方向和途径,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最终优选出的方案4,体现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在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可拓展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中。
孟梅[3]2014年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阶段战略调整的基础。农用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用地资源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新疆面积广阔,是我国的农业大区。多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土地产出效率低下,且土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因此,开展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助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本论文在深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产业结构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用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探寻了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农用地资源利用变化规律及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成因;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配置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验证,并运用DEA模型评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地投入产出效率;考虑到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配置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因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农地生态系统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耦合分析,判别两者之间变化的协调性与合理性;最后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利用线性规划模型确定农地资源的数量优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方向及保障措施,针对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配置的双向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新疆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近年来,农用地面积缓慢增长,农业结构趋向合理,但由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必须以水定地。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还未形成双向的因果关系,仅表现为农用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要快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新疆的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在全国排名第13位,在西北五省中排名最高,总体情况较好,但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技术投入方面还略显不足;在时间序列上,新疆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呈现波动性递增的趋势,但劳动力投入过多,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不足;从区域内部看,北疆农用地利用效率较高,南疆次之,东疆最低,但14个地州在农用地利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要素不匹配的问题。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生态系统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表现为周期性变化趋势,即协调关系由最初的严重失调,逐渐改善为中度失调,之后协调关系出现波动,演变为重度失调,在此之后协调关系又逐渐改善,其演变过程为低水平协调→协调,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根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尝试提出了新疆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即优化种植业“粮、经、草”叁元结构,做大做强做优畜牧业,注重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周伟[4]2014年在《有依托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有依托型资源城市与普通资源型城市相比有着相当的共性,但由于依托产业的支撑作用,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非有依托型资源城市弱。有依托型资源城市在面对资源枯竭时,也不会表现得像产业结构单一的典型资源型城市那样快速的衰退下去,完全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好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为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的生命力,实现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调整和优化各产业结构,区域上对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化,以提升产业的规模化和合理化水平,实现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有依托型资源城市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对安达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以期望提出其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的方向,目的是对国内其他资源型城市,特别是中小型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安达市为实例,对有依托型资源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吸收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安达地区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安达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以及产业结构特征进行描述,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原理和产业布局优化原理对安达市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和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安达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结合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在此研究成果上,结合安达市的发展规划对安达市产业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同时,对国内其他大量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梁惠[5]2010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的陕西产业结构评价及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陕西省目前的资源供给和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传统模式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陕西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陕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的对策。本文首先在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分析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其次,将循环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相结合,界定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然后,运用DEA方法从经济、环境、能源的角度分别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循环经济下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同时结合评价结果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结构最优比例模型,利用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等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分析经济偏向型、控制环境污染型、控制自然资源利用3种不同目标下产业贴近度的值,得出陕西省产业结构最优比例。最后结合评价及优化的结果,对陕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进行分析,提出陕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的对策,用以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合理产业结构,实现陕西省循环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张灿欣[6]2012年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黑龙江农垦经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农业是关乎民生乃至国家安全的产业。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1114.1亿斤,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的基础,农垦经济备受关注。目前,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其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现实问题。本论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及柯布—道格拉斯公式,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进行研究,给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投资优化决策方案,从而实现黑龙江省农垦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本论文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投入产出关系上的非线性特点,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进行建模以模拟其非线性映射,并将传统BP算法中神经元的线性映射改成非线性映射,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P算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种改进算法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投入产出关系的模拟是有效的。在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建立模型之前,本论文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的投资决策状况进行了评估。在分析和研究黑龙江省农业垦区投入产出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时间决策单元及投入和产出指标,对黑龙江省垦区的生产状况建立了DEA评估模型。通过对DEA评估模型的求解,本论文给出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内部产业之间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的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的资本、劳动力及产出的具体情况,本论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便于应用,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数学上的变换,并将生产函数细化到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叁产业中,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进行模拟,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生产建立了自反馈环RNN模型。利用真实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易于实现,并且具有模拟效果好、预测精度高的特点。本论文一项重点的工作就是分析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利用BP网络模型建立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叁产业的投资与总产值之间的映射关系;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建立了以总产值为目标函数、以叁个产业投资为自变量的非线性规划模型;通过最优搜索,最终得到了总产值最大时的叁个产业的最佳投资策略。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模型是有效的。
袁磊[7]2010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但承担着生产与承载功能,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土地利用方式能映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直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客观的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粗放化,建设用地扩张的高速化和土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同时根据德国乌柏研究所(Wuppertal Institute)前任主席魏兹舍克提出的四倍数效应,若不改善技术,全球有限资源50年内将以每年2.8%的速度下降,所以资源生产力必须在50年内提高四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普遍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相继展开了循环经济的研究。循环经济以物质闭流循环为特征,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本着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的“3R”原则发展经济,它不但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变革,其基本理念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的革新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本文正是从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导向作用出发,以黑龙江省为例,全面展开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边陲,耕地、林地等农地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处在全国的中游水平,主要以粮食生产和重型工业为主。全省13个地市区中资源型地市就有7个,长时期的资源开发与重型工业发展造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城镇工矿等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粗放,农用地利用的干扰因素较多,土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立足于循环经济理念在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导向作用,从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出发,一方面通过基于循环经济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具体分析评价1996—2007年间黑龙江省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另一方面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黑龙江省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近而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模式及相关的调控机制与关键措施。本文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分析评价认清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情况;二是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叁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黑龙江省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以利于黑龙江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本文首先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研究区1996-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与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特点是建设用地、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其土地利用整体处在发展期。而土地利用信息熵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多样性也呈现一种先提高后有序调整适度集中的趋势。在11年间,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39.12亿元,年均减少3.56亿元,年均减少率为0.07%,同时,人均生态承载力也略有下降。在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分析中可见,在短期内社会经济因素还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结合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循环经济理念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投入减量化、土地污染废弃物减量排放、土地资源再利用和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五方面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因素贡献率评价,障碍因素诊断和DEA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1996—2007年土地综合可持续利用情况和农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1996—2007年间,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综合可持续利用情况良好,评价等级都在基本可持续等级水平,同时,农地可持续利用等级也都在基本可持续等级水平,而且两者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分别年均提高11.0和3.8个数量级。从因素贡献水平来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再利用的因素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土地污染废弃物减量排放和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因素贡献率趋于下降,土地资源投入减量化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在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地资源再利用的因素贡献率有所提高,农地资源投入减量化和农地资源安全保障的因素贡献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障碍因素诊断来看,现阶段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城镇建设用地第叁产业产值、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和农民人均收入等是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通过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经济投入产出的DEA分析发现,1997—1999年,2001和2002年黑龙江省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没有达到综合技术效率有效;而1991、1993、1994、2005和2006年黑龙江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耕地面积的投入冗余。同时,全省各地区基于循环理念的土地可持续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结果相对较高,其次为大庆市,较低的是佳木斯市、七台河和双鸭山市,其他地市评价情况处在中游水平,但整体水平不高;鸡西市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农地可持续利用在全省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齐齐哈尔和黑河两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较省内其他地市较低,其它各地市的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总体相差不大。在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方法,借助WINQSB2.0软件,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优化,分别得到了以生态建设与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兼顾、耕地适度增长和耕地开发与生态建设四个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土地利用结构方案,并通过综合效益的评定,选取耕地开发与生态建设方案作为2020年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最优方案。根据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灰色预测和趋势推算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因素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2010、2020和2030年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地可持续利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不断提高的,2010年处在基本可持续利用水平,2020年和2030年将达到中可持续水平,到2030年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主要障碍因素也向土地资源投入减量化和土地污染废弃物减量排放方面转移;农用地评价结果与土地综合评价结果基本类似,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度的不断下降,农地资源减量化投入和农地资源再利用的障碍度有所提升。在对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诊断、预测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农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结构多样等特点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灾害面积较大,治理困难等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统领,构建了基于循环农业的农地利用战略,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战略,土地整理复垦战略和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战略等土地利用战略模式,并相应提出了农地用养结合,以地养地和易地开发等保障机制和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制定适合的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全省的土地循环再利用体系和建立土地灾害治理的制度化体系等保障措施。
傅丽芳, 葛家麒, 孟军[8]2006年在《基于DEA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运用DEA的理论与方法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优选。根据DEA评价结果对各方案进行规模效益分析,计算并比较各项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非DEA有效方案相对效率较低的原因,对方案做出合理的改进。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DEA决策单元排序方法,最终优选出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当前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表4,参10。
魏言妮[9]2017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玉米产业作为黑龙江省支柱性产业,在2012年以后便达到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然而,近年来玉米库存问题十分严峻,截止到2016年9月,玉米国储库存达到2.7亿吨,其中黑龙江省玉米库存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经济和环境的不协调发展状况。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其耦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为主线,以耦合理论、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根据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分别建立了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进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测算与分析。在对黑龙江省2001-2014年间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玉米产业发展关系及其演变情况进行定量测算及阶段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系统耦合效率DEA模型,对叁个子系统耦合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角度对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投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耦合关系和耦合效率水平的评价结果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耦合的长远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从数据和理论出发,联系实际政策的变化,再由实际回归政策,探索出适合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和玉米产业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为国内类似以玉米产业为依托的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农业大省提供重要借鉴。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方面,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玉米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由濒临失调逐步转变为优质协调的发展状态,但未达到最佳耦合水平,分析期内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耦合效率方面,虽大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近一半的年份耦合效率水平呈现无效率状态,有效性严重发挥不足。系统耦合水平不高的本质是技术的无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多元化产业发展等重要手段提高系统整体耦合水平。
紫山(Zeeshan, Ahmad)[10]2016年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优化模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当前旁遮普的农业生产结构现状,为实现省与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基于特定区域优势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数学方法,使用定量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的计划。此计划既可以被考虑在实际选择又可用作为研究参考。本文将把不同被用于最近的工业或生产调整问题研究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估和研究。在当前旁遮普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多目标优化模型。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生态平衡叁个目标都体现在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通过计算机计算结果,我们得到了调整方案相应的不同生产结构调整的策略。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估计每个方案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1.应用信息学理论与方法,计算农业生产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引入熵的概念。在程式里面,每个方案的生产值所占的比例可以被替换成相应的可能性。除了其他指标,我们适当的对现有的生产结构的估计进行考虑。2.基于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在策略多元化的基础上,控制参数的输入反映不同的调整方案。优化软件程序Lingo是用来解决相应的优化调整方案。3.多方案的DEA综合评价。本文中,DEA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DEA模型C2R和C2GS2第一次被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研究。每个调整方案作为生产决策单元(DMU)而对其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和优化。通过这方法,我们分析其的相对技术和规模效率。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和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基于这些结果,我们可以获得有益于管理的信息。将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并探讨可能导致低效率的原因。对各方案进行规模报酬分析,采用合适的生产规模。这些分析非常有利于找出改善这些方案的方法。基于投影定理在非DEA相对有效前沿面上,建立新技术和规模效率。4.采用一种新决策单元排序方法,通过引入理想决策单元-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对传统的DEA评价模型的改进有所相应变化。―效率评价指数‖的概念使用于一组对每个方案合理的公共权重。5.本研究结果对促进我省旁遮普农业生产战略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优化多目标模型能够根据目标和策略对优化方案进行求解。DEA综合评价指出了进一步修改和优化方案的方向,为合理有效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方案2反映了旁遮普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需求,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本文中,数学模型方法在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其也可以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张孟林.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及方案的DEA综合评价研究[D]. 傅丽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02
[3].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孟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4]. 有依托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5]. 基于循环经济的陕西产业结构评价及优化[D]. 梁惠.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黑龙江农垦经济系统优化研究[D]. 张灿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7].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袁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8]. 基于DEA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综合评价研究[J]. 傅丽芳, 葛家麒, 孟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
[9].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魏言妮. 东北林业大学. 2017
[10].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优化模型[D]. 紫山(Zeeshan, Ahmad). 东北农业大学. 2016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综合评价模型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dea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农用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