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分析:理论观点与现实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视野论文,观点论文,现实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5)01-0028-11 一、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历史渊源 关于创造力的认识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些心理学者认为创造力源于无意识的动机,而另外的心理学者则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综合特征和复杂的联合体,还有一些学者将创造力视为思维技能、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或是个体属性。不同的观点和定义意味着不同的创造力研究路径和策略。而在教育领域创造力研究不外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视角,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创造力与知识、课程、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1]有关教育是否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的争论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那时候天才儿童和创造性作品是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到了20世纪早期,对于创造力根源的理解开始逐渐由遗传因素决定天才儿童的创造力表现转变为后天因素对于差异人类个体的影响,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测量学的研究者进行大量有关个体思维能力的测量和培养研究,以及后期所开展的多元智能研究,进一步反映了研究者对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创造力的研究兴趣。英国创造力中心(The Creativity Centre)的主管弗赖尔(Marilyn Fryer)坚持认为,教育对于创造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特定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创造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个体迅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认为,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而教育教学在其中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3]英国学者普罗克特(Tony Proctor)进一步认为,通过教学、鼓励、培训、劝导,可以让人变得更富创造力,并且有四种创造力的行为表现通过教学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培养,包括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精致性(Elaboration)和新奇性(Originality)。[4]这就确立了创造力发展与教育系统的关系,突出了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并形成了两个前提假设:第一,创造力是可以发展的;第二,教育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 二、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理论观点 (一)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思想 对于创造力发展的策略,在教育领域经历了多次研究的高潮。在推进创造力发展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集中于通过运用儿童中心主义的策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将儿童视为本质上具有创造性、对于新体验的开放性,以及被新奇事物吸引的倾向性,但如果没有创设有利的环境,那么这种属性会逐渐消失。[5]不少学者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合适的环境和文化对于激发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只要能够释放自我的心灵,创造力就会如期而至,甚至在自我意识中一些人具有创造性的部分已经沉睡许久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将其激活,重新焕发创造的光彩。[6]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往往遭遇两难境地:一方面,创造力的表现无处不在,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缺乏成人干预和引导有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导致儿童的无序发展和出现沮丧的情绪,因而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在不影响创造力发挥的情况下对于儿童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是必须进行深入思考的。[7]尽管对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创造力潜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很多人可能既没有将这种潜能转变为显能的愿望和兴趣,也没有尝试锻炼和培养自身创造力的实践,这实际上是源于人的一种天然的惰性,即对于一个人来说,相比经历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依靠常规和预设度过每一天要轻松和容易许多。[8]随着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变化,人们对于创造力发展的态度也在发生着转变,创造力已经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当前创造力已经被视为未来生存和取得成功的基础性元素。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对此有非常经典的描述:在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力尽管得到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彰显,但终究只是作为少数人所拥有的奢侈品,而如今创造力却被视为每一个人的必需品。[9]基于这种观点,创造力和教育的关系也必然经历一种转变。在过去,教育提供了一种鼓励个体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在当前和未来,创造力成为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 (二)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主要策略 近二十年来,致力于构建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理论框架的探索和努力一直持续着,包括加德纳(Gardner)的创造力互动观点模式(Interactive Perspective Model)、阿玛拜尔(Amabile)的三因素成分模式(Three-factor Componential Model)、格鲁伯(Gruber)的演化系统模式(Evolving System Model),以及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的三指标系统模式(Three-pronged Systems Model)。[10]然而,有关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研究所存在的“盲人摸象”现象由来已久,每一个研究者都接触到这个庞大研究领域的一部分,然后将自己的研究内容视为该研究主题的全部和整体,同时否认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于是,大量的研究碎片逐渐积聚起来,影响了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研究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聚合的策略来对不同维度和不同视角的研究加以整合成为一种必然。[11]根据不同视角和领域分析,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策略:第一,与教学相关的事件,包括通过创造性和革新主义的教学实践来刺激多元智能、可能性思维(Possibility Thinking)、高水平思维,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发展;第二,环境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支持性环境以激发学习者的创新动机,促发学习者的创造热情,以及引发学习者的创造性行为;第三,教师的态度,教师理应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包括对于创造性的想法或行为保持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给予学生更多人文主义的关怀,而非独裁主义的控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创造性事件,以及重视独立思考的价值;第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同过去几个世纪一样,热衷于通过信息技术变革来改善教育的趋向已经觉醒,尽管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初期阶段通常会出现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但可以相信的是,在未来,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将为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带来更大的改变,对于学校教师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1.教学实践的融入 创造力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知识、课程与创造性的关系,源于教学技术模式中所涌现的教学艺术观点,源于面向创造性的教学与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是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而另外一些则可能走向相反的一面。[12]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运用是影响学校教学实践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学习与教学的动力或障碍,而这种抉择取决于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现实似乎也表明出现这种情势并非毫无缘由,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0年的一项报告表明,目前广泛流行的教学评价过分关注知识的记忆和回顾,没有考虑到关键性能力掌握情况的考察。[13]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对创造力发展持积极态度,并将创造力视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能力之一,但是当涉及如何开展和评价创造力发展时则显示出稍许悲观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并未有效地传达到具体教学实践领域。因此,有必要从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协调两个方面入手来强化教学实践对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第一,教学策略的运用。尽管国家所制定的统一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处于中等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评价,但对于初等教育阶段来说,并没有太多限制性的要求,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和支持,教师通常会采用最方便和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策略,有关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要求并未纳入考虑的范畴。因此,有必要制订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促使每一个教师具备足够的技能和自信来实施一些新的教学策略,而不是一味采用默认的或惯常的教学风格开展教学实践,避免将迅猛发展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排除在外,从而使创造力发展流于空想,无法真正地与实践结合起来。当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和新方法引入课程系统时,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支持,确保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合理地运用这些新元素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其对于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二,教学评价的协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转换对于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总结性评价一直盛行于各个国家的课堂教学中,但有关形成性评价实践的进展和多元化评价方式(演讲、小组活动、电子档案袋)的灵活运用一再证明了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更具推动力。教师应该更多使用形成性的评价,不仅关注最终的教学结果,还应该关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哪些技能需要发展,哪些认知领域需要培育。无论教学策略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运用,多元化应是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更有利于创造力发展。 2.教育环境的创设 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价值与作用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些人对于创造力的理解是非常宽泛的,他们将其视为应该鼓励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创造力能够帮助儿童和青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高效的贡献者;另一些人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却相对比较狭窄,认为创造力只是与人文艺术学科相关,与艺术活动联系得更为紧密。由此,对于创造力发展存在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维度,建立研究假设背后所持的理念也不尽相同,而教育系统中所涉及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在基于不同研究策略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诸多的差异。考虑到教育系统在创造力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兼顾目前这种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研究的混乱局面,有必要制订鼓励创造力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一种基于教育系统的创造力发展的实践导引,并运用聚合的策略对各种相互交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形成有关创造力发展的整体观点。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对于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与实际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实上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具备一定的独立权的,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的遴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评价手段的运用等。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展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确保对学生考试的政策、学校考核的机制,以及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相应地进行调整和修订,如果有关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不作任何改变的话,任何教学的改革实践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增强革新意识,对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创造性理念和方法保持足够的反应灵敏性,以便于及时更新原有的教育教学规范和方法。政策制定者还应该安排更多经费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为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教学提供更加完善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第二,实践导引的帮助。在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将为学生提供发展认知和创造潜能的机会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给予创造力以明确和一致的定义,并寻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创造力培养的标准化和可操作性,从而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家或地区课程开发主体应该确保当前的课程能够提供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灵活性、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理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进行常规性的审查和更新,并将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应该为教师的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活动提供引导性辅助文件,提高教学实践与创造力发展的关联性和适切性,确保可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应该更多地基于多元化的社会机构,鼓励更多的私立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从而营造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 3.教师的创造力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被赋予更多崭新的内容,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信息素养、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理念和创造力等,这些都是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然而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无法很好地因应这种新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教师培养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实现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身创造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有益于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接受过创造力培训的教师对于在每一个知识领域运用创造力是持积极态度的,并且持有将创造力视作学校教育中一种基础性技能的想法。[14]现实的状况并不乐观,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难以自上而下顺利推进的挑战,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创造力培养的内容,绝大部分在职教师也没有接受过有关创造力的系统培训,一些零星的创造力培训则完全处于放任状态,缺乏统一的框架以保证培训过程的有效管理、培训内容的科学安排和培训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创造力培训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培训内容除了有关创造力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关注培训教师传播信息的能力,即通过人际互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创造力培训的内容。培训不能局限于学校机构层面,应该鼓励更加多样性的培训,包括个别化的培训、地区性的培训和国际性培训,强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同时,培训的形式不仅可以是现场的,还可以是在线的,以便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非正式探讨、主题论坛和认证项目,培训形式的多元化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时,需要将课堂教学实践的引导与支持作为首先传达的培训内容,基于现场指导的实战经验对于初任教师适应教学第一线的需要和发展创造性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为了帮助教师以非正式的路径从同行那里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和合作架构应该成为教师培训项目重点关注的内容,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跨国境开展交流和合作,从而获得不同国家和环境下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实践的经验。相关的教师培训项目应该面向不同水平和层级的教师,对于那些致力于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专业修养的在职教师也应该提供一些免费的创造力培训课程,并由此形成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师创新教学发展和保障机制。 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伴随着因特网的诞生和飞速发展,个人电脑与移动设备的网络接入可以无处不在,信息技术的变革已经对信息创建的方式、信息传播的路径以及不同领域的人际互动都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作用,有关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的传统观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似乎比技术狂热者的想象要缓慢一点,这其中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来自人本身的原因始终是最关键的。尽管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学校的计算机数量还远未达到足够的程度,但可以预见的是信息技术将被赋予变革教育的天然使命,成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实际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地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包括个人电脑、交互式白板、网络接入、多媒体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等各种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不过,如果要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质量,的确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有很大比例的教师存在排斥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现象,学校采购的各种技术设备被闲置,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益和作用。实际上,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是表示肯定的,特别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开展的便捷性、教学内容呈现的生动性等方面,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由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保持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投资规模,建立常规性的技术维护和设备升级规范,并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与创造性教育教学的整合始终都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套保障机制,对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由共享,为教师构建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现实经验 一直以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积极开展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改革,将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创造力视为在未来社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顺应了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潮流,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创造力发展模式。 (一)美国基于软件开发的创造力发展模式 在学校内,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学习一些具体的事实和技能,但很少有机会设计事物或了解设计的过程;在学校外,每一个儿童都在与一些电子玩具和计算机游戏进行交互,但却没有学会如何发明新的玩具和游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成立了终身幼儿园小组(The Lifelong Kindergarten Group),致力于建设创造性活动的温床。在媒体实验室的角落里,有的儿童在设计音乐播放软件,有的儿童在设计社会网络软件,有的儿童还在设计游戏软件,这些创造性活动使得媒体实验室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研究机构,还是一个创造力发展的好地方。[15]终身幼儿园小组认为,对于来自任何一个背景的儿童来说,在成长过程中了解如何设计、创造和表达自我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在幼儿园儿童学习方式的灵感激发下,小组鼓励不同年龄的儿童通过设计、创造、实验和探索的过程来进行终身的学习,帮助儿童掌握确保21世纪取得成功的关键性能力——创造性地思考、系统性地推理、合作性工作和持续性地学习。目前,终身幼儿园小组主要基于计算机俱乐部(Computer Clubhouse)和涂鸦(Scratch)两个项目开展相关的创造力发展活动。计算机俱乐部始建于1993年,在英特尔公司的资助下,建立了一个包含20个国家100个课后中心(after-school center)的国际联合组织,为超过20 000名10~18岁的低收入家庭儿童或青年提供服务。项目要求参与者基于本人的兴趣,在成人导师的支持下,通过创建自己的动画、互动故事、音乐录像和机器人模型,成为有能力的、自信的和创造性的学习者。[16]为了更好地推进计算机俱乐部项目,终身幼儿园小组持续开发新的技术,不断引入新的教育策略,引领职业发展的新潮流,构建遍布世界的年轻学习组织,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了非常深远和广泛的影响作用。涂鸦项目提供了绘图程序环境,允许8岁以上的儿童运用绘图软件来创造自己的互动故事、游戏程序、动画程序和模式程序,并通过相关网站在线分享自己的成果。项目自2007年启动以来,项目站点迅速成为最具活力的在线社区,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用户参与讨论和分享,几乎每一分钟就会诞生一个新的活动方案。目前,已经有大约一百万的儿童加入了涂鸦在线社区,参与涂鸦项目的儿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是同伴,或是教师,或是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完善程序设计。[17]涂鸦项目以令人惊异的方式论证了数字工具在发展有价值的人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巨大实践意义,创造了属于儿童自己的自由发展空间。 (二)英国基于园艺教育的创造力发展模式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于2007年发起了学校园艺运动(The RHS Campaign for School Gardening),鼓励学校积极发展和有效使用学校花园,协会将通过网站和其他扩展性项目为教师提供参与运动所需要的资源。[18]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开展学校园艺运动的初衷是致力于让每一个英国儿童拥有使用花园的机会,从而确保他们成长为热爱学习、掌握关键生活技能和具备强壮体魄与丰富情感的一代。具体而言,学校园艺运动有三个目标:鼓励所有学校将园艺作为教学工具;展示如何通过园艺来丰富学校课程、发展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促进情感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论证园艺在培养儿童成为未来的积极公民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19]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支持与帮助下,不同层级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设以园艺教育为中心和以“3 Rs”(学习准备、弹性、负责任)为主旨的创造性课程(Creative Curriculum),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灵活处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责任心、自信心和爱心。最后,对这些学校创造性课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五个不同的等级(策划水平、启动水平、成长水平、经验分享水平,以及规模形成水平),并在网站中进行公开展示。[20]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教育活动,学校园艺运动在英国获得了广泛的响应,目前已经有12 000所学校和教育机构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签署了协议,积极参与了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少学校成效显著。以英国南部的皮顿·希尔小学(Pirton Hill Primary School)为例,这所学校有550名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入校时的技能水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60%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家庭,20%的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21]这些学生大多家庭经济穷困,住所简陋,缺少接触大自然和种植绿色植物的机会。为了改变这些学生的弱势地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皮顿·希尔小学的教师根据分组安排若干学生进入学校花园种植南瓜,要求观察和记录南瓜的整个生长过程,协同管理南瓜的日常维护工作,邀请父母或亲友参与活动,并及时总结和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等。[22]通过南瓜种植活动,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从一颗南瓜种子转变为一盏南瓜灯的全过程,其中充满了各种惊喜和意外,包括种子的发芽、花朵的绽放、果实的形成、虫子的突然出现等,无一不在挑战和激发儿童的想象、思考和行为,使花园不仅成为培育南瓜的温床,也成为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绿色温床。 (三)澳大利亚基于艺术教育的创造力发展模式 通常情况下,艺术教育被视为文化思想的传播与理解的主要途径,或者与发展艺术技能直接挂钩,但并未与创造力发展建立必要的联系。在澳大利亚,实际上昆士兰州、塔斯马尼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早就对艺术教育在培养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贡献形成共识,不过在国家层面,直到2005年才在《国家教育与艺术声明》(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rts Statement)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致力于“在澳大利亚学校系统营造创造与革新的文化”。[23]墨尔本大学早期学习中心(The Early Learning Centre)是一个从事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机构,主要为3~5岁的儿童提供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长期学前教育项目。机构的宗旨是基于儿童好奇与活跃的天性,承诺通过艺术教育的探索促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项目要以发挥儿童的天然艺术属性为目标,使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彰显,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富含着感知、表达和反思的学习过程中去,通过绘画、舞蹈、音乐创作、戏剧创编以及诗歌创作,让儿童拥有丰富而多元的机会来表达他们的想法,而开放的胸怀、持续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发展。[24]为了尽可能地发掘儿童的潜能,早期学习中心构建了一种滋养的、安全的和激发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的快乐和欲望,希望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成为自我驱动的和独立的学习者。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包括运用合作性策划、经验性过程和反思性评价,艺术老师为儿童构建了具有创造性和美学价值的思维与学习框架,探索了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之外的一个并存的想象空间,而思想的火花正是在隐含着勇气与幽默、交织着想象与憧憬的创意行动中迸发出来的。[25]早期学习中心的项目以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为依据,将儿童、教师和家庭的兴趣都吸引到艺术教育中来,以艺术教育为依托培养创新人才:通过艺术活动中直接的接触和理解来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兴奋感与满足感;通过艺术活动中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活动来培养儿童对于新事物的积极态度、学习的专注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艺术活动中有效的语言、合作和交流活动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我约束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四、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研究展望 自20世纪末以来,创造力发展已经成为反映社会变迁和经济变革的世界性热点,也成为提升在全球化活动中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教育的功能被重新进行了概念化,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播功能之外,还赋予了通过武装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来建设人力资本的功能。相应地,教育政策的修正、教育体系的调整和课程的改革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展开,而在亚洲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也实施了本国课程改革的项目,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26]中国对这一世界性的趋势作出了积极的反应,由于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科竞赛中的表现突出,但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却排名落后),主要致力于通过教育变革来释放儿童的创造潜能。在中国香港,创造力被视为人才培养的三大关键性能力之一,并为此制订了一系列的创造力发展的原则,将其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去。[27]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教师和传统课堂环境仍然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有关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创造力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并没有体现出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细致研究,大量表述不准、论述不清、含义模糊、歧义明显的新词汇、新理念、新策略不断涌现,使得本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为此,有必要通过学习和借鉴针对创造力发展构建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框架,明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对一些由来已久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改变我国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落后局面。标签:创造力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