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亚太“四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论文,四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F113.4
一、“极”论探源
“极”理论产生于冷战时代,但“极”的涵义也许来源于“磁极”一词。地球有北极与南极,两极的磁力构成整个地球的磁场。冷战时代,美苏“两极”的军事对抗,是全球动荡不安的根源,此时“极”的涵义侧重于“强权”之意,当冷战结束后,国际新格局的基础已不是军事对抗,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力量的显示和重组是以科技——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极”为基础。因此,新时代“极”的涵义侧重于“发展”之意。世界变革的动力来自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北美、欧盟、亚太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发展极”,是当今世界新格局的基础。
21世纪三大发展极的重心将落在何处呢?
二、“极”中有“极”?
二次大战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亚洲冲出了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经济增长点,其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7%以上。从而推动了整个亚洲的经济迅猛发展, 进而使亚洲成为与欧美力量相当的世界经济发展极。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尔蒂预测,从1993年到2003年,世界经济总产值增加部分的55%至60%将来自亚洲。因此,可以预测,21世纪的世界将是亚太地区的世界,世界的中心将由北美转移到东亚。
世界的多极化既有全球性的多极化,又有地区性的多极化。任何“发展极”的出现都是因多个经济增长点的诞生,通过链式的倍增效应,从而促使经济增长带的形成,进而组成具有强大“磁力”的经济发展极。日本经济发展极的形成在于其国内东京湾、大阪湾、神户湾等沿海经济增长点所形成的经济增长带的结果。东亚发展极的形成也是以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等经济增长点所形成的环太平洋经济增长带为基础的。因此,“极”中有“极”,“极”中有“带”,“带”中有“点”,任何经济力量的积聚都是以“点→带→极”的发展模式进行的。
在此,本文只讨论“亚太发展极”中之“极”。
1、美国一“极”
美国可称为尚存的不全能的“全能冠军”,其财产总量按1982年的价格计算已达12.5万亿美元,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7236美元,有形财产人均拥有价值量为53800美元。科技实力为世界之首, 总量达1292亿美元。据1991年日本政府经济企划厅调查,在110 项关键技术领域中,美国公司领先率占43%,日本公司为33%。1970年到1980年,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工业部门的6倍。1960年至198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08.3%, 其中三大产业增长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长28.9%;第二产业增长85.8%;第三产业增长124.1%。从1983年至1987年,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与日本持平, 均为 3.8%。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占世界份额的20~25%。因此,美国无论是硬力量(指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资源相关的硬性指标),还是软力量(指左右他人意志的能力即:科技、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无形力量),两种力量组成的实力在当今世界仍占有强大优势,尤其是软力量更明显,可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美国不仅为世界的发展极,而且是亚太地区的“首极”。
美国长期以来为维护其特权地位,处心积虑地阻止新的强国的出现,以免对其自身构成挑战,但结果反而使后起者身临困境而奋起抗争。当今世界竞争中,联合与合作已成为加强本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美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是:“以美日安全条约为核心,以地区其他双边联盟为支柱,支持东盟地区论坛,并倡议建立东北亚安全对话机制,以确立自己在亚太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美国又推出“新兴大市场战略”。其中列举的十大市场中,首位中国,其次印度,其三印尼,其七韩国,这四者都为亚太地区国家,其市场份量占绝对优势。美国因此努力扩大对亚太地区的投资和出口,提出扩大出口是其外交政策的中心问题。表明其努力通过出口和投资以增进各国的合作和交流,目的在于避免日本在亚太的“垄断”和欧盟对亚太地区的“渗透与侵蚀”而不断提高其所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但令亚太地区各国不安的是,美国动不动就扬言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把贸易和经济关系政治化,导致与之发生经济贸易的国家蒙受损失。因此,许多亚太国家宁愿与欧盟多搞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干扰。
2、日本二“极”
日本可称为“正在升起的太阳”。1991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33858亿美元,同期美国为56775亿美元,约占美国的59%,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7320美元,比美国超出84美元。日本1988年至1991年,4年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2%、4.8%、5.2%、4.5%均超过美国。科技实力飞速增长,1990年其科研投入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美国是2.7%。金融实力急剧膨胀,海外资产达1798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随着日本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脱美入亚”战略,不断扩大对亚洲的投资和出口,80年代,日本在亚洲各国投资23亿美元,90年代初已达73亿美元。至今,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已超过对美的出口。日本试图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扩张能力作后盾,企图以东南亚为立脚点,不断增强对“四小龙”和东盟的影响,并试图组织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和“日元货币圈”。努力谋求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防止亚太经合组织的领导权落入美国之手。
尽管日本提出建立“前进的伙伴关系”的倡议,但由于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留下的众多民族伤痕,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在与日本合作过程中都有所顾忌。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出现许多否认历史的言论与行为以及军费增加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是引起亚太地区不安的又一重要因素。
当今,亚太地区已成为日美势力的争夺焦点,但亚太未来格局的状况还取决于中国和东盟力量的壮大。
3、中国三“极”
中国犹如“一轮红日冲天出”,作为亚太的第三“发展极”,敢与日本比高低。
中国经过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与开放,经济飞速发展。1991年工业总产值达28248亿元,比1978年的4237亿元,翻了两番多, 年平均增长率为12.2%。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的科学技术已有相当水准,在生物工程、农业科学、高能物理、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 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未来20年内,科学技术将更加成熟,将会产生巨大效应,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将仅次于美日而列世界第三。
中国在推出的“九五”计划和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两个转变”和“两个战略”。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旨在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对资源进行最佳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上新台阶。两个战略,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科教兴国战略。旨在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了对农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迄今,中国已吸收1200多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经济内力与外力的结合,必将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及飞速增长。并且令东亚对美欧的依赖性大大减少。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亚太中心的经济龙头,并成为美、日两国最有潜能的挑战者。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战略是想阻止中国的强大,特别是美国动不动就扬言对中国进行制裁;并制造“中国威胁论”;以所谓民主、人权等问题对中国进行干扰和施加压力。同时从中离间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家的关系。企图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和影响。
但是由于中国是亚太最大的市场,日美要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就不得不与中国搞好合作。因此,一方面加强对华接触,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同时又设置种种障碍限制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希望中国加入到国际社会中来,同时又加大对中国周边国家外交的力度,试图缩小中国的影响。
中国处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北与日、美构成“亚太北三角带”,南与东盟、印度构成“亚太南三角带”,以香港作为亚太双三角的经济联结点,随着香港主权的回归,中国在亚太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作为亚太经济发展极的地位?这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点。
新中国在六、七十年代已经错失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因此,当今中国励精图治积极进行改革开放,重点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与管理经验,力图在各个领域站在较高的起跑点,并且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在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一比高低。同时,积极开拓“亚太南三角带”市场,避免美日、欧盟的渗透而削弱在其地区的地位。
4、东盟四“极”
1967年,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和新加坡官员在曼谷发表宣言,宣布东南亚国家联盟诞生。在近30年的历程中,东盟在经济、政治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东盟七国现已成为一个拥有4 亿人口的大市场,成为亚太地区又一个飞速的“发展极”。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利用大国间关系调整和相互制衡之机,发展自己,扩大影响。1995年,东盟《曼谷宣言》宣称在2000年前接纳柬埔寨、老挝、缅甸为成员国,向21世纪的“东南亚联盟10国共同体”迈进。并宣称要在2003年之前实现东盟自由化贸易区的目标。新加坡、泰国、印尼等经济高速增长点的出现,在东盟发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东盟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投资和技术转让的重点。中国改革的成功、政局的稳定以及长期推行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成为东盟最放心的合作伙伴。
近几年,越南奋起直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已成为东盟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越共“八大”特邀中共代表团参加,标志着中越关系已跃进一个新的里程。这样,中国与东盟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合力。推动“亚太南三角带”乃至亚太的稳定与繁荣。
同时,东盟已成为亚太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场所。1995年,东盟倡导的首次亚欧首脑会议得到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表明东盟已在亚太乃至世界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21世纪的世界是亚太的世界,中国是平衡“亚太北三角带”与“亚太南三角带”的巨大天秤中心。中国“发展极”的繁荣与稳定,必将推动亚太新秩序的确立以及全球国际新秩序的形成。每一个中国人对此都应充满信心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