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的哲学理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路论文,价值观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观教育,虽然一般都认为属于思想品德教育领域,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个人的思想品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其实是他的价值观念的外在形态。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念,就需要从头说起,了解它的哲学理论基础。 价值和价值问题在我们人类生活实践中是一个老问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价值问题;但在哲学研究上它又是一个新问题。在世界哲学史上,价值问题也是出现得很早,而价值理论形成却最晚。哲学有三大基础理论:“存在论”,十七世纪形成;“意识论”,十八世纪形成,相隔一百年;“价值论”,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相隔二百年。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不过三十多年。 一、价值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争执不休,令人苦恼的,往往并不是知识和真理问题,而是价值问题。那么价值究竟是什么现象?价值问题有什么特点? 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小马过河”的故事来说明。在这个故事中,传统哲学给出的最终结论,就是“实践出真知”。如果再往下追问一句:“小马过河这番实践,到底出了什么真知?河水究竟深不深呢?”应该怎么回答?实事求是,就应该回答:“河水深不深,要看是谁过河,看他身高几何。”简言之,就是河水的深浅因人而异。显然,这个结论对很多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相应地,会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很多帽子准备着扣下去。不过回到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上来,这却是个无法回避的普遍事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注意到了价值现象的本质和特性?这个故事讨论的问题是河水深不深(深浅)而不是河水有多深(深度)。“深度”是描述词,并不是价值词。如果问“深度”,无论松鼠、老牛还是小马的回答,都要反映对象的事实,所以正确答案应该只有一个。而“深浅”却不是一个描述词,而是典型的价值词。作为价值词的“深浅”,含有了“对于过河者来说是否安全”的意思。由此,松鼠、老牛、小马的实事求是判断出现了不同。 这样追问下来,就可以发现,和“深浅”一样,我们生活中的词语,有很多是价值词,比如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重要不重要、值得不值得等。价值词通常都可以用“好坏”来代表。价值词之于描述词,比如“长短”之于“长度”、“冷暖”之于“温度”、“软硬”之于“硬度”、“轻重”之于“重量”,区别是明显的。所有价值词的内涵,都是说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即反映客体属性与主体尺度的关系状态。一个事物好不好,不是事物本身的存在,而是表现在它与主体的关系之中,并且以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为尺度来确定它的意义。就是说,客体有什么价值,实际上取决于主体,价值总是因人(主体)而异的。在哲学上,这就叫做“价值的主体性”特质。 “价值的主体性”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对这一秘密的发现和描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从中得出深刻的启示:通过对价值现象的根源和特点的考察,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权利与责任。既然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一切好坏得失并非世界上天然存在的既成事实,而在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那么一切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就在于主体,承担其后果的责任也在于主体。由此看来,“主体性”就是人在价值关系和自己行为中的权利、责任,以及权利与责任的整体性。 这就意味着:在价值领域要更多地关注人,理解人的尊严,倡导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担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互动与和谐。价值问题最简单的概括就是好坏问题,而不是有无问题。这实际上说的是一种关系,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不变,主体变了,其意义就变了。很多东西,说有用还是无用,是好还是坏,那要看对谁而言。因为主体的多元,价值关系总是多元的。就像我们看足球比赛时,进了一个球,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进攻这一方叫好事,对于防守那一方是坏事,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讲,不管哪方进球,只要这个球是精彩的,那就是一个好球。可见谈价值问题,首先要理解价值因人而异。要明白一个东西对谁来说有价值,有什么价值,你必须对主体有深入的了解。价值选择不能以对象为根据,只能以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为根据。所以我们把人的需要和能力看作价值的尺度,衡量价值,要以具体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为标准。 拿教育工作来说,教育的效果是好还是不好,怎么样做好怎么样做不好,最终要以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能力为尺度。受教育者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不是教育者空想出来的,不是拿最好的、最先进的、最完美的东西去塞满其脑袋就行。教育是帮助人成长,是社会的人的再生产,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让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能力形成良性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 价值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谈论价值问题时,不应该忽视价值的主体性,这样才是用价值思维来回答价值问题,才能保持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确认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现象的前提下,重在深入到主客体关系内部,通过考察具体主客体关系的结构、性质、状态、过程和结果,从中揭示每一具体价值现象的根据、标准和特点。要言之,理解价值有两大关键和要领:一是必须统观主客体关系的完整性,二是只有主体性才是解开价值之谜的关键。可以说,主体性观念和主体分析方法,是价值关系说的生命和灵魂;而人的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则是主体性观念的核心。运用这一原则,将有助于构建清醒而自觉的价值观念。如果没有价值理论的装备,那么就会导致错位和混淆,陷入思维困境。在价值领域要平等地对待各种不同的主体,“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这应该成为解决现实各种价值问题的一个原则和出发点。 总之,如果知道了价值的奥秘在于人的主体性尺度,而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又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是时刻在变化着的,那么我们观察人类生活就会找到一个新的窗口,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领域就会发现一个新视角,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一个新飞跃,我们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一个更加自觉和自由的新的境界。 价值哲学的意义和魅力,就在这里。 二、价值观念的本质和特性 现在说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上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一词原本有两种理解:一种就像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历史观等一样,是指一套学问。这是在严格学术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另一种理解,是指“价值观念”。两种概念之间的区别,就像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一样。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但是研究宗教不等于信仰宗教。在宗教信徒那里,他不一定有那么多宗教学知识,但是他有对宗教的信仰,这就是他的价值观念;同样,我们每个人不一定是价值论方面的学者专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价值观念?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界定: 1.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的系统 这是指它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内容和形式。价值观念以价值关系为对象和内容,以信念、信仰、理想为其特有的思想形式,因此不同于以认识和知识为内容,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的科学和知识体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区别表现为“知道什么”与“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实然”和“应然”)的区别。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到底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究竟怎样才是好的,怎样才是坏的?人们对此有一些基本的、普遍的、肯定的、深层的思考和把握,形成了这些方面的观念,就是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特点是“信”和“想”。构成价值观念的三个形象词都以此为标志。 信念。心理学把对某种观念和对象抱有信任感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叫信念。信念是人们对某种观念或对象坚定信赖的一种心态,它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并随机表现出来,非常广泛。信念往往超出已有知识的范围。我信某个东西,有些是知识告诉我的,有些是知识并未告诉我的,知识也没法论证的,但是我就信。比方说有人相信“开卷有益”,有人说“读好书才有益”。两种不同的信念会让人对读书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念。每个人遇到具体的事儿,他潜在的内心尺度就是信念。 信仰。信仰是统帅全部信念的最高信念,就是最终信什么。信仰是对最高的或者极高价值的信念,是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高的表现。如宗教信仰中的神,无神论信仰中的事实、科学、真理、人的力量等。信仰对人的支持力量是非常大的,是决定性的。有信仰的人生才有追求、有方向。有信仰的人,他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的精神生命是非常顽强的。信仰的最大特点不是关于其对象的有无真假的了解和认识,而是对最高价值的崇敬和追寻。信仰意味着无条件地信任、追求和维护,所以它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诚则灵”。信仰有两大类,一类叫有神论的信仰,信仰某一个神;一类是无神论的信仰,相信自然界是按照本身规律运行发展的,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在那儿指挥。无神论的信仰多半信仰科学,信仰知识,信仰真理,信仰道德,最终信仰人自己的本性的力量。 理想。理想是依据信仰建立起来的未来图景。无论是个人理想还是社会理想,理想都是把所信仰的东西变成形象化的未来追求的目标。有了信仰之后,就会形成理想,理想是信仰的目标化形象。信仰什么,就会依它的原则构建理想。如信仰代表科学和真理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就会把实现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的理想;信仰基督教,就会把实现上帝的要求走向天国和乐园作为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信仰的一种目标化形态,是构成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我们看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不是看他懂什么,有多少学问,而是看他信仰什么、追求什么,他内心深处真正的信仰和追求是什么。在人生必备的价值观念即信念、信仰、理想体系中,信仰是核心和最高形态。 2.价值观念是人们价值生活状况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凝结 这是讲它的来源和基础。价值观念不是人头脑中随意自生的东西,它的根基在于人的社会存在、地位、需要、能力、利益等,是它们的精神反映和主观表达。 我们要区别客观的价值与主观的价值观念。价值是以主体的客观地位、需要、利益和能力为尺度形成的,所以它是客观的;而价值观念则是主观的,是对价值关系的能动反映和主观取向。价值与价值观念之间,是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互相颠倒和取代。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来自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信什么不信什么,认为什么好什么不好,要什么不要什么,一般不是来自于别人说的或书本上写的,而是和其生活定位、生活环境、生活状况相关。就像鲁迅所说:“贾府上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以焦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林黛玉虽然长得漂亮,但是小心眼,又病怏怏的,只能当个花瓶。焦大要娶媳妇的话要,需要找一个能干活的才好。但是以贾宝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来看,林黛玉最好。审美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审美观的差别,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说,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讲价值观念,即使暂时信了,也禁不住实践的考验。比如《十日谈》中有个故事:老教士带小教士下山,遇到一群年轻美女。小教士很感兴趣,但老教士说她们只是“鹅”。回去之后,小教士念念不忘想要一只“鹅”。可见,你给事物一个什么名字和评价(无论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自己的生存发展状况。 由此看来,价值观念不能仅仅靠简单的灌输来确立,价值观念只有在主体的生存实践中才能显露其真相。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的关系,单纯就观念讲观念。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通过理顺人们的权责利关系来形成;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也只有以它为基础,正确地反映和积极地推动它,才能真实有力。 3.价值观念的作用在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平、尺子,即主体的评价标准体系 这是讲价值观念的特殊功能,也是其意义所在。尺子准才能量得准。我们凡事总要择优汰劣、趋利避害、扬善除恶,追求最好的结果,弘扬真善美。各种具体的判断都是评价,而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人们实际上是依据自己内心的尺度,即价值观念。所以说,价值观念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选择的思想根据,是决策和行动的动机与出发点。价值观念在人的思维体系当中,就像一个坐标系,什么东西拿来,都要放到这个坐标系里衡量其长短高矮轻重,也就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这个坐标系是个四维体系,圆点就是主体,就是人自己,是谁的价值观念,谁就为坐标圆点,然后主要有几个维度,把遇到的所有事加以描述判断,对此进行评价。价值观念就是人心中那杆秤。 总之,价值观念是构成一个主体文明灵魂和社会形象的精神内涵所在。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通常可以发现,决定其思想品德面貌的因素,主要不是来自他有多少知识、学问和经验,而是来自他内心信奉什么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实际上就是其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理解了价值和价值观念的特点,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我们需要注意它的主体性特点,坚持运用主体性原则,处理好几个问题。 1.学会以人为本地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围绕科学知识和真理发生的分歧斗争并不多,真正的困惑、争议、分歧、苦恼往往来自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判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的价值观念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深刻的变革时期。过去认为好的东西现在可能就认为不好,过去认为不好的东西现在反过来成了向往的东西。比如,过去乡村田园被看成落后的东西,工业化高楼大厦才是好的东西;而有了环保观念以后,观念翻转了。随着人的生活方式、条件的变化,我们的需要在不断变化,我们的价值思维方式也要变。因此,价值观教育要让人认识到这一点,要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现实出发来判断是好还是不好。现在很多广告,总是说吃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从来不说什么样的人吃什么东西好。总想弄一个统一的东西,好像一个药可治百病。这就是非主体性思维。其实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早就已经有了主体性思维。例如,华佗给两个同是闹肚子的病人治病,两人都是上吐下泻,死去活来,但华佗号脉诊断以后,给一个人开了泻药,给另一个人开了补药。徒弟问他:为什么一样的病开不一样的药?他说:你看这个人,他身强力壮,让他泻光以后就好了;而另一个人面黄肌瘦,身体很虚,不能让他泻,而应该给他补,让他自己慢慢增强能力恢复起来。同样的病不吃同样的药,这就是以主体为尺度。不应该以客体为尺度,把价值看作客体固有的属性,迷信对象而不去了解人。这是区别新旧价值思维的一个关键点。 2.把握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统一性 世界上价值和价值观念是多元的,就像十字路口往东南西北走的人都有;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同时朝四面走,只能走一条路。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理智地选择一条路,走到底。 当然,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不能统一或不应统一。统一并不意味着单一。很多人不理解这种现象,总想脱离现实的多元主体,制订出统一的价值观念,结果注定是行不通的。例如,地球上人与人之间,有95%以上的价值和价值观念是共通的,这可以用不同语种之间可以互相翻译的内容占95%以上来证明。有些人看不到这一点,企图把另外那5%也统一了,那就要抹杀主体的个性。有人出于好心想统一人类的语言,于是造出了“世界语”,但至今并未见效。近年来也有人想把全世界人的价值观都统一起来,制订出一套价值观念的“世界语”,同样无法见效。为什么呢?因为在价值和价值观念问题上,首先必须尊重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与主体权利与责任相悖的东西,要强加于人,是不能成功的。就像人类语言的统一性,是通过各种语言之间可以翻译沟通体现出来,而不是硬性推行单一语种一样。 在价值问题上,我们不能总是抱着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势不两立这种心态,过去叫冷战思维,这是利益集团之间的派别性冲突,不能代表人类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中国古人向往的“和而不同”,可以说是解决价值多元性与统一性关系问题的一种高境界。“和而不同”是指多元主体之间实现多样化的统一、和谐,和平共处,而不是要求同一、单一、一律化。用价值思维对待价值问题,谁都不要扮演上帝或上帝代言人的角色,不要企图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而是欣赏别人,彼此合作。如何做到“和而不同”,这是当代价值观从思维方式到具体观念变革的一个重大的主题。 3.注重主体定位及其权利与责任统一性 在价值观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让主观符合客观,就是要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从实然中取应然,用切实的应然引导实然。一定要避免脱离历史讲是非,脱离经济讲道德,脱离改革讲政治,脱离现实讲理想,脱离主体讲原则,脱离责任/权利讲权利/责任。我们与其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拿一堆“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学生,不如用我们的生活经验去启发他们。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而不要做孩子的指挥官。我有一句话:“学会选择是成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示范重于说教。价值观教育不是知识灌输。一加一不等于二,老师要给打叉,这是知识的灌输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这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让他从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出发,经过实践去比较、去选择、去担当。对未成年人来说,学会选择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懂礼貌,不许说脏话,但是家长训斥孩子的时候自己却骂骂咧咧。孩子当面不敢反对,但是你示范给他的,却是这样一种理念:因为我是小孩,所以不许我这样说,等我长大了才可以说。要用文明语言说清楚说脏话有什么不好,才是真正教育孩子。我观察小孩的成长,发现小孩从大人那里学的东西,只有两成是大人有意教给他的,其余八成是他观察大人的言行时学会的。所以,示范很重要。在价值观教育上,我们的制度示范、管理示范、师德师风示范,比在课堂上拿一些口号和概念来训导孩子更有效。 传统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儒家道德教育有一个严重的弱点,就是往往忽视教育对象的权利与责任。古人道德教育方面,弄了很多规范出来,只让人们去执行,却对这些规范的根据、来历、有效范围等,缺少交代。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就是那些道德都是用来指示别人、评价别人、要求别人的,至于讲道德的人自己怎么讲怎么做才更显得道德,则一向缺少反思和提升。现在微信上、网络上,很多人还是习惯以一种道德化的专制口吻讲话,无限制地苛求、指责、挑剔别人。 4.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实施现代价值观教育 我们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优秀传统不是复古,而是要向前看,防止规范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避免导致主体的割裂。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总体上源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精神纲领,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长壮大的文化基因、遗传密码。它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宽广、从容、务实而机敏的胸襟气质,也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无数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中华各族先人传下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因此,我们无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振兴中华文化,在探索开发它的资源时,都不应只求形式的繁荣而忽视了实质的生机。既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只要果实而伤害果树”。 我们今天的文化,已经呈现出中(华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源流交融汇合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事实在于,“中西马融合”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主动地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正常状态,也是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进入新时代的应有表现。只有如实承认并理解了这种现实,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追求与国情相一致的文化目标,进入一种健康、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探索情境。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失去了这个真身,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无限生机和丰富多彩也将不再。 我们需要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价值观念的自觉性。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应该是以全体人民为主体,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公平正义”。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教育,不能停留于抽象的想象和空洞的口号,而应以此为核心,走向全面的深化和具体化,使其成为社会凝聚和人才成长的强大力量。 本文系作者2015年4月11日在全国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讨会的演讲,经作者审定。价值教育的哲学途径_主体性论文
价值教育的哲学途径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