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前阿拉伯诗歌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阿拉伯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拉伯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突如其来性,它从一开始就以崭新的、完美的、成熟的形式出现,特别是阿拉伯诗歌,其完美的韵律形式、表情达意的手法,决非后世同类文学形式所能企及。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诗歌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目前除一些铭文和商业情况的记载以外,整个阿拉伯半岛还未能找到更确凿的文字资料。因此,公元6、7世纪大批诗人的突然出现,给人的感觉是犹如一夜春风后,千树万树梨花开。
伊斯兰前的阿拉伯吟唱诗
自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就有多种诗歌形式,评论家们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叙事诗、教谕诗、吟唱诗、戏剧诗。叙事诗是一种绵延数千行的长诗,它实际上是一种诗化了的故事。古往今来,各民族都有类似的叙事诗,古罗马有荷马的《伊里亚特》,古波斯有费尔道西的《列王记》,法国有《罗兰之歌》。教谕诗主要用于思想教育,传播知识,如古希腊的《工作和日子》和古罗马的《诗歌艺术》,前者描述了一年四季和农村生活,后者论述了诗歌的规则与批评。戏剧诗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动作,主要表现人类的现实生活或虚构事件。
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没有上述三种诗体。当时的阿拉伯诗歌一般都在百行之内,主要描写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好恶,这被认为是主体诗。而上述三种诗体则为客体诗,诗人们都从第三者的视角出发,描述周围的事物,他们无论是描述史实,还是讲授知识,给人以教诲,都不涉及自身及个人情感。
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与上述西方人的第四类诗体即吟唱诗颇为相似。阿拉伯吟唱诗主要刻划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个人情感,吟诵时可用乐器伴奏。吟唱诗涉及的主题有赞颂、讽刺、抒情和哀悼等多种。也许可以说,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全都是吟唱诗,因为阿拉伯诗人除像西方吟唱诗人一样描述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外,还刻意模仿古希腊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诗歌吟唱朗诵。
一般认为,阿拉伯诗歌起源于沙漠中赶骆驼的吆喝声,诗歌韵律是和着骆驼的脚步声产生的。这就是说,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从一开始就是与吟唱相联系的。阿布·法拉吉曾指出,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人像舒莱易库·本·舒莱凯、阿莱戈玛·本·阿卜杜拉、艾尔萨等都曾把自己的诗歌写到“响板”上加以吟唱。
有关史料表明,阿拉伯吟唱诗一产生就与乐器和歌女相关联,当时流行的主要乐器有竖琴、达甫、响板、琵琶等,歌女则一般都来自波斯与拜占庭。据载,麦加有两名歌女,是阿卜杜拉·本·胡戴阿从波斯带来的。白德尔之战中,阿布·祖赫勒说,凭真主起誓,不夺下白德尔,决不撤退,我们要宰杀牲畜,驻扎下来,让歌女为我们弹唱。《圣训》中记载:征服麦加的当天,穆圣下令处死了一个名叫伊本·哈德里的人,伊本·哈德里曾是穆斯林,后来背叛伊斯兰教,逃到了麦加。他的两名歌女唱诗讥讽穆圣,穆圣就下令杀死她们,结果一个被杀,一个逃脱。此外,许多伊斯兰前的诗歌也都提到歌女,塔拉法·本·阿卜德在他的悬诗中对歌女进了详细描述。
伊斯兰前,半岛上有一些妇女创办了类似剧团的组织,她们常常聚在一起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这与古罗马时代的唱诗形式极其相似。遇有战争,她们也组织一些演出,以鼓舞士气,振奋军心。伍侯德之战时,古来氏部落的妇女曾击打达甫,吟唱诗歌,以此助战。
从形式上看,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伴以音乐弹唱,是完整意义上的吟唱诗。当时的音乐有多种,易司哈哥·穆瓦萨里说,古代阿拉伯音乐分为三大类:纳塞白、西奈底和哈宰贾。纳塞白是殡葬人员或歌女在举行葬礼时吟唱用的,在韵律方面,采用长格,通篇一韵到底;西奈底的韵律由不同的节奏和曲调构成,音调较重;哈宰贾通常用来伴舞,常常借助竖琴和达甫,音调较轻。纳塞白与葬礼的关系说明,这种音乐主要和宗教诗结合,用于哀悼亡人;西奈底用各种乐器演奏;哈宰贾仅用达甫,是人们为了配合跳舞的节奏和旋律而创作的一种轻音乐。这是伊斯兰前阿拉伯人的音乐。伊拉克被征服后,又有许多波斯、罗马音乐传入了半岛。
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人是在类似古希腊诗人创作吟唱诗歌的氛围中创作自己的诗歌的。诗人们先自己吟唱,然后配以器乐,再由歌女吟唱,剧团组织伴舞。当然,也有的诗人只朗诵,不吟唱。
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极其讲究韵律。一般说来,每句诗都有两个韵脚,内在的和外现的:内在的韵脚是诗人为自己设定的,外现的韵脚则是为吟唱者在碰到两个单词相连时抬高声调而准备的。读一读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就会发现它不但通篇贯穿着复杂而灵活的韵律,而且每句末的两个单词韵脚都相同,从而使诗句显得更加雄浑有力,铿锵豪放。当时诗歌的韵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拉吉兹”是诗歌初期的韵律形式,它由“塞及阿”(骈文)演变过来。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韵律形式,“拉吉兹”在各种活动中都有应用,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时期的挖井、汲水活动中,人们都可随口吟诵。总之,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尽管在韵律方面存在一定的紊乱现象,但是绝大多数都讲究诗律,适于吟唱。
沙漠环境下游牧部落和诗歌题材
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是沙漠环境的缩影和产物,尽管诗歌的题材十分丰富,但都与广阔的大沙漠有关。沙漠中的游牧部落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经常发生的械斗和战争,为古代阿拉伯文学提供了大量的诗歌题材。
阿布·塔玛姆(卒于伊历232年)最早为阿拉伯诗歌分类, 并编辑成册,但他的分类法不够清楚。其后是戈德迈,他在《诗论》一书中将阿拉伯诗歌划分为赞颂诗、讽刺诗、爱情诗、哀悼诗、描述诗和比喻诗六种,并按逻辑关系分为赞颂和讽刺两大类。对此,后来的文学评论家们提出过不同意见,但他们都忽视了最重大的诗歌题材——激情诗。
对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作历史划分是很困难的,因为就目前而言,人们还无从知道它的产生及其初期的发展情况。如果可以认为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是在宗教式吟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是由对神灵的祈祷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诗歌题材的。当时,半岛上的阿拉伯人用宗教式的吟唱向神灵祷告,祈求神灵佑助,赐予美好生活,诅咒敌人遭受神灵降下的灾难和不幸。在此基础上,诗歌的表现主题进而发展成为对于骑士和部落首领的自豪和赞颂,对于敌人的讽刺和挖苦。为了告慰墓中的亡灵,他们吟诵咒语,祈求神灵,从而产生了哀悼诗。此外,他们还对神奇的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大加颂扬。《古兰经》中关于诗歌、魔法和神灵的论述,完全证明了伊斯兰前阿拉伯诗歌与祈求神灵的关系。诗人艾尔萨也一直宣扬自己有个叫做“米斯哈里”的神灵向他启示诗句。
任何民族的文学题材都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是当时沙漠环境和游牧部落生活的一面镜子。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伊斯兰前半岛上的主要诗歌题材。
赞颂诗 在诗歌中的比例最大,几乎每个诗人都有。贝都因诗人作为部落的喉舌,为了维护本部落的利益,他们歌颂本部落的光荣史和部落首领的高贵与显赫,赞扬阿拉伯人共同崇尚的美德,如慷慨、勇敢、智慧和宽宏大量。诗人们作诗最先是出自对部落首领和骑士们的真心爱戴和感激,是非功利主义的,但后来却发展成了一种纯粹的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最著名的赞颂诗人有纳比格、祖海尔等,其中纳比格为迦萨尼国王作的巴乌韵的诗是赞颂诗的典范,他在赞颂迦萨尼王子的诗中说道:
剑击重锴,利刃缺口现。
除此而外,何处觅缺点!
哀悼诗 诗人们一般先是描述死者生前的美德和业绩,然后描绘死者的离去给部落和朋友留下的痛苦,并表达自己对死者的哀痛。战争时期,哀悼诗还被用于激发本部落战士的战斗激情,号召他们为死者报仇。当时,一般只有部落首领或战死沙场的骑士才有资格被诗人哀悼。最著名的哀悼诗人是汉莎,她对战死沙场的兄弟萨赫尔的哀悼是哀悼诗的精品之作,诗中写道:
我永远不能忘记你,
直到生命消殒、坟茔灭迹,
啊,不能忘记你。
离开尊贵的萨赫尔那一天,
我便失去了生的欢愉和乐趣;
啊,慈母的泪,我不尽的哀思,
时时将你悼念和追忆;
难道你真的一去不复返,
日日夜夜守孤坟!
讽刺诗 流传较广。各部落间连续不断的械斗和战争,大都有诗人参加,他们唇枪舌战,热闹非凡。诗人们以尖刻的语言数落对方的丑闻和弱点,往往还要带上几分自夸,以形成对比,达到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目的。从艺术上讲,讽刺诗常包含有低级庸俗的成分,其层次较高者类似现当代的漫画。最著名的讽刺诗人有侯特埃等。
自夸诗 流传也较广,七首悬诗中有多首是自夸诗。贝都因人生性豪放,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喜好炫耀、自夸,极富表现欲。诗人们通过追溯本部落的业绩和个人的光荣史,达到夸耀自己和部落的目的。伊斯兰前最著名的自夸诗人有安泰拉、艾尔萨等,他们夸耀的内容主要是高尚的品德、高贵的出身和豪放的骑士精神。安泰拉在诗中写道:
我虽下贱身为奴隶,
但宏远志向高过星际;
我靠矛剑获取荣誉,
而无需依赖亲缘门第。
爱情诗 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伊斯兰前的爱情诗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安泰拉为代表的健康纯朴的纯情诗,主要描述爱情的产生及其带来的惆怅和痛苦;二是以乌姆鲁勒·盖斯为代表的调情诗,这种诗以爱情为题,或描绘女人的形体,精雕细刻女人的乳房和大腿,或者描述与女友的偷情、幽会以及造爱的细枝末节,淫词荡语时有所见。安泰拉在描述自己对女友阿卜莱的相思情时写道:
人们说:“待明日相会沙漠间。”
啊,恋人焦灼的心,
怎能捱到漫长的明天。
乌姆鲁勒·盖斯在描写女友法帖梅时写道:
法帖梅呀,你慢些离去,
我享不尽这绵绵春意;
如果你决心和我分手,
临行也要甜甜蜜蜜。
难道你当真不知?
我的心儿已被爱情摄去,
无论你怎么驱使,
它都会百依百顺。
此外,伊斯兰前的阿拉伯诗歌中还有致歉诗、饮酒诗等。当时一部上乘的作品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是开篇即诗序,一般为七八行,或写废墟或写爱情;其次是占整首诗2/3强的沙漠游,诗人详尽地描述自己的坐骑、沙漠里的动植物和猎场;最后才引出诗歌的主题,虽然只有三四行,但往往以格言或哲理句结束全诗。从这一结构可以看出,阿拉伯吟唱诗还具有沙漠性,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沙漠中游牧部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