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德统一以来东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_两德统一论文

德德统一以来东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_两德统一论文

两德统一以来东部经济的转轨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两德统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民主德国(东德)和联邦德国(西德)实现了统一。从此,东部(即原东德地区)经济开始向西部经济转轨。七、八年过去了,东部经济转轨与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笔者去年底随一个代表团赴德国作了短期的访问,与德国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现将东部经济的转轨和发展问题概述如下:

一、推进东部经济转轨的主要措施

1、统一两德货币

在两德统一前,1个西德马克可兑换4个多东德马克,这跟东西德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基本适应的。而1990年德国政府决定实行两德货币的统一,规定东德马克现金按1∶1兑换, 银行存款按2∶1兑换西德马克。一夜之间,东德马克升值了400%,这是任何国家一时都难以承受的。结果,东部的产品严重缺乏竞争力,无法卖出去。这对东部工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由于德国货币统一了,东部地区也不可能象东欧国家那样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竞争力。

实行货币统一,首先是从东部经济转轨的需要来考虑的,试图通过这一举措来实现东西德市场的自然融合,甚至期望德国经济因此而出现新的奇迹。除经济上的考虑外,实行货币统一,很重要的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和要求。当时东部许多人的愿望是,不是西德马克到东部来,就是东德人到西部去。

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多数德国人仍对将东西马克的货币比值定为1∶1的政策持有异议,认为这断送了东部商品向国外的销路。但又感到,从根本上来说,实现东部经济向西部经济转轨必然要实现货币统一。

2、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从1990年3月起, 联邦政府成立托管局负责对整个原东德地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原国有企业的70%左右被联邦托管局出售,其中主要是卖给了西部的大企业。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卖给了外国投资者。原国有企业的30%左右是归还给了原来的业主。

中小企业和赢利的大企业私有化非常之快,但效益差的大企业则不容易卖出去。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大型的企业只卖了几十个马克,有的甚至倒给钱,不是卖,而是把投资者买过来。原1989年后的东德政府期望全部国有企业能卖到12000亿马克, 而德国联邦政府成立托管局之初也希望能卖到6000亿马克。但托管局出售其掌握的全部国有企业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赢利,反而负债2000多亿马克。联邦政府对原东德15000 多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经托管局卖给私人经营)提供补贴达3400亿马克。1995年1月1日,托管局解散,债务转交德国统一债务基金。

私有化使原东德地区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原有的大型企业几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中小企业和西部大企业的分公司。私有化后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大多是从西部聘来,东部原有技术人员因得不到安排而大量流失。东部没有形成自己的经理层,造成东西部人心理上的矛盾和隔阂。

对于东部国有企业要不要实行私有化,德方均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除了私有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东部实现现代化、达到西部的水平。但对于联邦托管局实行私有化的成效,则因站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德方介绍了这样两种看法:一种是将私有化本身作为标准,认为私有化越快越好,并将私有化的完成视为两德统一以来最重要的成就和进步之一;另一种虽赞同私有化,但认为私有化的速度太快,许多做法太粗暴。

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同时,原东德大约4500个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转成注册的合作社、私人公司或股份公司。

3、西部援助东部

原东德地区经济的转轨是在联邦德国提供巨额财政援助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点是其它东欧国家所不具有的。两德统一后,西部向东部转移了大量资金。而且这种资金转移在今后10至15年中还将持续。

西部向东部的资金转移,主要是以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的。自1990年10月两德统一以来,平均每年达1500亿马克。到1996年,财政补贴总额已超过10000亿马克。1994年以前, 联邦政府投入到东部的资金是呈直线上升的,但1994年后开始下降,1996年比1993年减少了近一半。尽管如此,财政补贴仍是相当可观的。除政府财政补贴外,西部的大企业也在东部投资设分厂,法国等外国资本在德国东部也有投资。

西部对东部大量资金转移,主要带来了以下三个结果:

一是使东部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东部原来的基础设施相对西部而言是落后的。统一以来,政府对东部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很大支持。仅从1991年至1994年,联邦政府即注入400 亿马克用于东部交通要道的扩建和修缮,新建和改造公路7000公里,相当于原东德公路总数的一半多。为改善东部通信设施、实现电信现代化,联邦邮政总局所属的电信公司花巨资用于东部电话网的改造。现在,东部的电话网甚至比西部的更发达,东部97%的电话已数字化。

二是东部人民的社会福利提高了。西部转移到东部的资金,大多是用到社会福利方面。正因为如此,尽管东部经济还面临较多的困难,但东部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是明显提高了。统一前的1989年,东部工人与职员平均月工资只有1322东德马克(大约只相当于300西德马克, 当时1西德马克等于4.4东德马克)。而1990年西部雇员月均毛工资3501西德马克。到统一后的1994年,东部雇员月均毛工资即达到2960马克,相当于西部地区雇员工资的72.1%。失业者均能领到失业救济金,退休金也都有保障。

三是国家的债务和西部的税收加重了。由于需要补贴东部,联邦财政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负担沉重。同时,又不得不大大加重西部的税收,这就影响了西部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力。西部对东部财政补贴的筹资主要来源于西部公民缴纳的“互助税”,此外,则由国家负债承担。

西部对东部的资金转移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德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继续支援东部,这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是政府的现实的做法。不过,国家的债务、税收都不好再提高,只能削减国家提供援助的数目。从1998年1月1日起,西部公民交纳的“互助税”由原来的约占每人每月毛收入的7.5%降至5.5%。另一种意见认为西部对东部的援助不应再继续下去了,否则西部的负担太重。

二、东部经济发展及其减缓原因

在东部经济向西部经济转轨的问题上,德国各派政治势力有共识,大多认为转轨实现了以下目标:一是原计划经济完全市场化了,按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运行;二是企业签约有了自由,在东部建立了法制观念;三是把西部的社会福利体系引入了东部地区;四是东部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德国各方面人士对东部经济转轨的描述是大致相同的,但对转轨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

在转轨刚开始时,大家都对转轨寄予很高期望,以为东部很快会好起来,很快能达到西部的水平。这不仅是联邦政府的许诺,而且是东部经济学家和百姓的心理。在1991年至1994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确曾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长率1992年达8%,1994年达到10%。但1994 年后即大幅度下滑,1995年跌至5%,1996年进一步跌至2%左右。

纵观几年的历史,尽管东部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率,但由于它是在原工业基础几乎全部摧垮的基础上实现的增长,因而经济总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到1996年底,东部生产总值仍只达到1990年的90%左右。不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990年时只相当于西部的25 %, 1996年达到了西部的56%。当然,这也是以大批工人失业为前提和代价的。

东部有强大的西部作后盾,得到巨额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为何经济发展却并不理想甚至在1994年后出现了停滞的状态?德方有关人士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货币统一,这是最严重的一点。这在前面已经谈到。

二是东部工资的过快增长。两德统一后,东部的工资很快长到几乎跟西部相当的水平,但东部的劳动生产率却仍大大低于西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来,劳动力的低工资是东部的优势,但统一后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与东欧其它国家相比,这一点看得很明显。其它东欧国家工资低、税率低,吸引了很多投资。这些国家劳动力1小时只需支付3 -4个马克,而德国东部1小时需支付20个马克。 这样就使德东部投资的成本很高,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是东部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总的看,东部工业还不够现代化,生产能力有限。1991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2060亿马克,市场需求量达3583亿马克,生产的缺口为1523亿马克。到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2567亿马克,市场需求4676亿马克,生产缺口2109亿马克,1994年比1991年生产的缺口进一步加大了。与此同时,东部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东部建筑业为例,1995年它在东部全部工业中占18.5%,这个比例足以说明这个产业在东部的重要性。1990年两德刚统一时,东部建筑业的需求很大,1992年增长率为32%,而1994年的增长率仍达20%,但目前建筑业却是负增长。

除以上三点原因外,德方许多人谈到了“先归还后赔偿”的原则,认为这一做法给东部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1949年后原东德政府没收了大批有产者的财产。1990年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决定先将财产归还给原所有者,而事实上地产、房产的所有权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后并不容易说清楚,这就引起许多打不完的官司,成为投资的障碍。尽管德方的人士都看到了这条原则的问题所在,但又都认为不可能再改变,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如果改变这条原则,则违反了宪法对私人财产所有权的规定;二是如果改变这条原则,则对已经归还和尚未归还的不是一视同仁,这不但不公正,而且又会引出新的矛盾。

三、经济转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东西部差距问题

同德国西部相比,东部的生产力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总值在全德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份额很小。尽管几年来西部向东部大量输血,但要东部达到西部的水平则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东部与西部存在相当距离,并依赖西部,这是经济转轨中将始终伴随的一个问题。

德方介绍说,开始时对东部转轨很乐观,以为5-10 年两德就能达到同一生活水平。事实上,1992年至1994年这三年,东部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比较快,而同期西部生产总值1993年曾出现负增长,1994年也只达到2%的增长率。如果东部经济能保持8%的增长率,那么大约12至15年就能赶上西部。问题在于,从1995年开始,东部经济下滑了,1996年生产总值增长只有2%, 同西部增长率接近(当年全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根据近年发展情况,德方有人预计东部赶上西部需20 -30年,也有人预计需50-60年。

东部不仅与西部有较大差距,而且对西部形成一种依赖的关系。东部由于原有工业基础被摧跨了,至今尚缺乏自我造血功能,而工资、福利又都长上去了,因此,比民主德国时更加不能自给自足。东部仅仅依靠自己,是无法满足其经济运行和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的,不能不依赖西部的输血,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大包袱。不仅如此,东部本身的财富也大多为西部的人所掌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以及行政部门负责人、报纸电台等负责人也大多是西部人。据1997年11月7 日德国《时代》周报的报道,东部人在领导岗位的比例,经济领域只占1%、 军事部门占0%、科技界占3%、工会占3%, 媒介和文化部门占的比例也大致如此。现在,东部已没有多少大企业,大多是2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和西部大公司在东部设立的分公司。

2、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是全德目前以至今后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东部经济转轨中遇到的十分尖锐和突出的问题。在原民主德国时期,名义上是无失业问题,但实际是存在的。不过,失业问题不能说是很严重,至少是还不明显。1989年东德的剧变与1990年两德统一,使许许多多的东部人失去了就业岗位,还有许多人不得不改行。自两德统一以来,失业人数不断上升。东部失业率1991年为8.6%,1996年为15.9%,1997 年(8月)达18.1%(136 万人), 大大高于西部的失业率(西部失业率1996年为9.6%,1997年8月为9.7%)。德方一些人士说, 这只是官方统计的数字,与实际的失业状况有很大的差距,东部实际的失业率达到30-35%,这是相当严重的。刚开始是大量解雇妇女,现在许多男性面临同妇女相同的命运。

东部严重的失业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德方一些人士认为,只有经济增长率超过2.8%时,工矿企业才会增加雇用人数。 而东部经济增长率预计1997年和1998年为2%左右, 因此近期失业问题难以缓解。

失业状态的加剧,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也引起了一些东部人民对现政府的不满和对原东德时代的某些怀念。东部一些失业者觉得,尽管东德时代生活水平不很高,但拥有工作的权利和自己的工作岗位,而现在却只能领取失业救济金,被别人视为包袱和无能之辈,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失业者担心生活和就业者担心失业的情况,在1994年前还不很严重,但1995年后却急剧发展。德方介绍说,目前约有13%的东部人对现行政治体制持否定态度,对现行体制持批评态度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大多数东部人并不想回复到原东德时代去,认为两德统一给自己带来好处至少没有坏处的占有大多数。

标签:;  ;  ;  ;  ;  

德德统一以来东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_两德统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