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体系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体系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生产力论文,现实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基本论点。然而,科技成果仅是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若要将其转化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与效益,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着力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系统的框架结构、系统要素、动力与机制、系统环境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性,提出转化系统整体优化的逻辑思路。

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系统的框架结构

我们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视为一个生产系统,其框架结构包括:系统输入(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转化企业)、系统输出(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品、科技信息、科技人才)。该转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人工实体系统。它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在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下,受着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系统也给外部环境以反作用。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作用,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实现的。这种交换的结果改变了系统结构,改变后的系统结构产生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功能。该系统与环境结合的“适应度”,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性的度量。这种有效性的度量,还取决于输入科技成果的质与量,现实生产力输出目标的设定,转化系统有效性的设计与管理。

市场对转化系统输出的需求是转化系统运行不已的根本动力。但转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动力还不够,还要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动力与机制的有机结合,才使系统行为向着既定的目标运行。动力与机制结合的有效性,是靠转化系统的信息反馈子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来保证的。信息反馈子系统与控制子系统的有机结合,通过改变输入不断调节着转化系统运行的方向和速度,使其输出逐步与既定输出目标相吻合。

二、系统输入

科技成果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在进入生产过程前,只是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即只是一种可能性的生产要素。当它进入生产过程产生了使用价值,才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前提是具有一定质与量的科技成果,即输入的科技成果必须具有充分的潜在生产力性质。如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其本身的性质就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

科学与技术并非是一回事。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理论。技术是人类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转换、能量传递、信息交流和根据实践经验与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活动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它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设备、动力等“硬件”,也包括技术、组织和管理等“软件”。

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不是简单直接地就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经过四级转化才能完成最终的转化。

在科学知识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作为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着人们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使其顺利地朝着现实生产力方向完成第一级转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之类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通常还要转化为技术科学,这是第二级转化。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和生产科学连接的纽带,它是以基础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通用性技术获得的特殊规律。技术科学不能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只能解决长远的生产方向性问题。因此,技术科学还得再向生产科学转化,这是第三级转化。生产科学是庞大的科学群体,它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专业,它还要再向两个方面转化:一是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中形成“硬件”;二是被劳动者所掌握,成为劳动者的操作技能、技巧、配方等“软件”。劳动者作为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与载体,与硬件系统一体化作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生产力。

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正在形成生产的内在环节。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科技成果在企业内转化为产品,并成为商业竞争的主要支持,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看重。企业的科研性日益增强,大量独立的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活动越来越企业化,产业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一门“科学研究业”。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业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正式成为主导产业。

三、转化系统的要素

转化系统,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企业。这是转化的实质性环节。在给定输入科技成果的前提下,其转化效率取决于转化系统的要素与结构所产生的功能。如观念、人才、模式选择、战略、动力与机制等。

(一)观念

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要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关键是牢固树立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观念,以形成对科技成果转让的迫切要求,才能使依靠科技进步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界要转变观念,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产业界要转变观念,增强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水平,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全国的官产学研部门,尤其是这些部门主管科技的领导,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生产服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观念,是搞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前提条件。

(二)人才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数量的资金;二是要有掌握专业技术,能从事操作和管理的人才。二者相比人才是关键。现代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一则表明人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更多地认为人是转化系统的主体(设计者,计划者、生产者和销售者);二则从无形资产的角度认识“人”,不是把人视为简单的劳动力,而是把人视为有知识、有技术、有意志、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人。因此,人又是科技成果的载体。人与科技成果一体化的形成,大大提高了人的素质和人在转化过程中的力度。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把经济竞争的源头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为迎接21世纪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竞争,都以超前的意识在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人才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也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企业家。同时,还需要成千上万的工程技术人员活跃在科技开发第一线,从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为此,调整教育结构,造就一大批有奉献精神的科技人才,壮大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时代提出的要求。珠海新技术开发区提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从“以地生财”向“以人生财”转变。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对这一资源不可能竭泽而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高度化“以人为本”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另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使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这不仅给研究单位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激励了科技领域的创造性劳动,强化了人们的科技意识,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学技术的良好风范,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三)模式选择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第四级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中形成“硬件”时,有两种不同的科技装备水平模式可供选择。

1.技术密集型(高科技型)。这一类型的产品科技含量高,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高技术素质的劳动者从事操作与管理。

2.劳动密集型。这一类型的特点是集中使用劳动力,有效地减少物化劳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工具、设备、产品,还是劳动者,其科技含量都比较低。

从科技成果被劳动者掌握的程度,并与机械设备一体化所形成的技术结构分析,当前我国有两种不同的科技类型模式可供选择。

1.实用技术型。这是一种多为中国农村乡镇企业所采用的技术类型。该类型不一定有多么高的绝对技术水平,只要适合乡镇企业的技术要求,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即可。它是以使用较简单的工具设备为特征的手工劳动技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也不高。

2.成熟技术型。这是一种由机械化、半机械化装备的技术类型。它比实用技术型的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也高。在传统工业中,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高投入低产出,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亟待技术改造。

3.先进技术型。这是一种与尖端技术相关的技术类型。其特点是投入大,风险也大:科技装备水平高,效率也高;产品科技含量大,附加值也大;要求职工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一旦成功,将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4.先进适用型。这是一种从企业拥有的资源实力出发,将技术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权衡其矛盾的双方达成均衡的一种科技类型。

无论是科技装备水平模式选择,还是科技类型选择,都不是单一孤立进行的,通常是采用几种类型或模式相互交融进行的,即几种不同类型或模式的线性组合。所谓不同的混合类型或不同的混合模式,只不过是其线性组合的系数向量不同而已。线性组合向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资源拥有量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地变化。在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日益扩大的今天,科技成果的研制和转让有着明显的时效性。因此,在选择转化模式时,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

影响转化模式的因素:一是决策主体的素质,包括观念、技术素质和决策能力;二是企业的实力,包括资源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其中,第三条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客观条件,它具有极强的警示和制约作用。

(四)战略

1.企业转化战略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它突出了客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指出了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在“九五”计划中,要把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导入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依靠科技进步,防止盲目追求高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逐步实现工业化,作为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目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战略,应服从国家和行业“九五”发展战略,并作为国家“九五”发展总战略的分战略来制定与实施。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细胞,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战场。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转化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企业转化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宏观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2.企业转化战略决策的原则。①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中心,以技术改造为内容和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手段的原则。②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③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原则。④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投资利用率的原则。⑤有利于净化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3.企业转化战略的步骤。企业转化战略的实施过程,涉及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研制、转让、转化;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企业的转化战略步骤可归结为:①教育结构调整与科技人才培养。②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③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④企业技术进步。⑤产业技术进步。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4.企业转化战略的重点和措施。①国家要制定技术引进战略和有关政策,并成立技术引进的协调机构,对企业技术引进计划进行指导,帮助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②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工程,其筹资、基建、转化、技改等,都纳入系统工程管理的轨道。通过加强对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③建立国家级研究中心,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试验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条件,以促进转化规模化。④建立以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进步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科研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局面。⑤加大技改力度,包括增加政府拨款,简化技改项目审批手续,建立老企业技改基金,制定新的设备更新政策等。

四、系统输出

系统输出是指转化系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和以高新技术形成的高科技产品。如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物质产品、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信息、科技人才等。转化企业根据社会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编制生产计划并付诸实施,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

转化系统按计划向既定目标运行时,由于系统本身的动态变化和环境的动态变化,形成了对转化系统运行的干扰,使其输出偏离既定的计划目标。这种偏差的出现似乎是必然的,而无偏差则纯属偶然。转化系统的监督子系统将其偏差信息反馈给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通过控制或调节重新改变系统输入,使其达到缩小偏差的目的。然而,这种通过信息反馈减少偏差的控制并不能一次到位,往往要经过几次反馈与控制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五、动力与机制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无疑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性度量。转化系统的运行,一则要靠动力;二是要靠合理的运行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大体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科技为先导,然后将科技成果导入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或高新技术产品,即“供应型”模式;第二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决定产品开发战略。然后再从需求的产品出发决定所需要的相应技术,即“需求型”模式。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科技发展并非采用单一发展模式,而是大都采用混合模式,所不同的只是各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采用混合模式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已。

根据发达国家科技战略的调整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我国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必须以促进产业化为目标,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目的,这已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共识。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目标,对高新技术研究的导向机制有两种看法。一是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竞争的需要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其战略应以创新为指导思想,在高新技术领域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技术刺激需求,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开拓未来市场,即以技术为动力的技术导向市场机制。二是以市场预测结果为依据,研究开发市场所需产品的生产技术,即以市场为动力的市场导向技术机制。从科技成果的研制和转化来看,两种动力与两种机制都不是单一进行的。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与技术导向有机结合,即以科技推动与市场牵引相结合的策略。这是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商品化转化最富有活力的源泉和最佳模式选择。

六、环境分析

科研开发机构(包括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科技成果研制和转化的主体。该系统与环境依存的联系方式是决定转化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转化系统的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等。微观环境包括科技研究开发的关系者,如供应者、销售中介、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在不同层面上起着深层次的影响。

未来15年,在新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下,我们有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

“八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实施第二战略目标和下个世纪初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转变,正在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开始形成,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大体制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正在调整着生产关系,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着良好的宏观环境和良好的微观环境。

当今,我们正处于世界历史性大变动和中国伟大变革的时期。蓬勃兴起的技术革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也为中国科技大发展带来了契机。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以它那巨大而迅速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在美国、日本、东南亚一带掀起一股“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热,它标志着信息技术质的飞跃和“信息革命”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场伟大的技术革命浪潮正在扣响21世纪的大门,也为中国科技大发展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个机遇,发展科技,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国今后的经济腾飞开好局、起好步。

标签:;  ;  ;  

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体系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