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简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 要:初中物理复习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高效地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往往不容乐观。“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即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还要找到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进行查缺补漏,提高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置课堂和课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提炼已学的知识网络,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物理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结合物理课堂实践,就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课;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问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对于学生而言,复习课不再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以习题和讲解题目为主要内容,而学生往往思维不够积极活跃,课堂气氛沉闷。而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认识水平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己的经验出发,设计一些合理的、科学的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和目的。教师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运用问题导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问题导引应有递进性
教师设计物理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出发,让学生能够明白问题和内涵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新授课堂上未能解决的疑惑。以人教版物理课本中浮力的内容为例,教师在进行浮沉条件的复习课中,从如何识别浮沉条件,利用浮沉条件求物体在浮沉过程中受到多大的浮力,以及在浮沉条件下,至少两个物体的浮力大小,然后对这两个浮力进行分析。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都应该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感知能力去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物理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对浮沉的定义和条件进行记忆和回顾,然后充分利用练习册去练习各种各样的题型。通过这种做法,学生不仅能够充分的巩固新知,回顾知识点,并且能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扩大了自己的题量和训练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问题的提出应有迁移性
通过复习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要能够记住主要的知识点,而且还应该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只知道某一题目的解法和思路,换一个题目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学生具备迁移的能力。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复习浮力的知识时,教师提出问题情景,如果把一个木球放入一个装满酒精的溢水杯之后溢出酒精50g;如果把酒精中的木球取出,再将它放入装满水的水杯中,那么水的质量应该怎么计算?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通过计算溢出水的体积来求溢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经事实证明反倒加大了难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 m 排的本质指向并迁移到浮力大小 F 浮与 m 排的关系—— F 浮 =m 排 g,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使得问题更加的清楚明白了。然后教师导引“在不同液体中,同一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就能迅速的想到可以将浮力相同迁移到 m 排这个物理量上,接着使用非常简单的计算量就可以得出结果。比起前者,学生更倾向于定性分析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问题设置应有激发性
很多学生在进行题海大战时会陷入“死循环”,或者很多学生都投机取巧的对一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凭借大脑对这个题目的印象去筛选答案甚至凭借记忆去“抄袭”之前一道题目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解题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推理,长期以往,后果也将不堪设想,学生以后遇到问题可能就一味的想当然,对已学知识浅尝辄止,导致学生思维迟缓,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习效率。以人教版物理课本为例,在水平支持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教师让学生判断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由于学生之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情景,所以学生下意识的就以为这就是一对平衡力,而对其他的影响因素置之不管。这是一种惯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弊大于利的,它不但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教师面对学生的惯性思维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开拓思维,活跃思维,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推理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刚才那个问题上,教师可以为设置这样一个场景,将叠加在一起的 A、B 两个物体放置在一个水平支持面上,试问学生:① A受到的重力与 B 对 A 的支持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 ②B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 B 的支持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一系列层级递增的、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应该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盲目的解题、做题,这样反倒时事倍功半,对学习也毫无益处。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导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维碰撞中巩固旧的知识点,发现新的知识点或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的学习效率。
4.课后引入问题导学
教师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应该将案例与概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会总结升华。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最好时以自己的方式去记忆和掌握知识点,以便日后的学习与运用。例如,在《比热容》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以及课堂的实验得出结论: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温度升高慢,降温也慢,而在白天温度高的情况下,沙滩上的沙子升温快,所以踩起来烫脚,在海里划船较凉快。(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不同种类的物体的比热容不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掌握几点原则:第一,适度性原则,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简单,没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过认真的思考,缜密的分析就能够寻找到解题的思路;第二,可操作性原则,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到选择的内容,探究的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另外也应考虑到学习材料、实验设备等因素对探究活动的制约。第三,导向性原则。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应该服从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问题导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复习课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延伸拓展能力。逐渐的,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在物理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的提升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体系,最终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5.总结
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通过提出物理问题,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或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必要性不言而喻。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就是学生主动的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桂林.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数理化学习,2013(09).
[2]何东升.探究乡镇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模式教学[J].教师, 2013(34).
[3] 王绍荣.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5).
[4]乔占国,夏立群.“问题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尝试[J].阴山学刊,2005,19(4):24-25.
论文作者:庄中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物理论文; 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浮力论文; 知识点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