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人民医院;贵州铜仁 554400)
摘要:目的 探究造成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6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不同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 大于60岁的老年人、小于10岁的儿童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其发生几率分别为32.7%、22.7%.以静脉滴注方式进行给药也是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6%.联合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为75.0%.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0%、17.9%.不良反应累计的器官主要有皮肤与胃肠道。结论 合理用药,建立科学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可减少ADR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量减轻疾病给患者的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滴注;年龄;联合用药
在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到抗菌药物,以便杀灭、抑制病菌治疗预防疾病。然而在应用正常剂量的抗菌药物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之为不良反映,也被称作ADR,而且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有越来愈越高的趋势,因此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应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规律以及与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对于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为此本次研究收集了某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整理分析后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某医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168例患者的情况,以上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表现均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颁布与制定的ADR判定标准。并且根据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出现的各种反应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报告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不同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患者的性别、年龄与ADR的分布情况
从表1所显示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使用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168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为88例,占52.4%,男性患者为80例占47.6%.除此以外表1的统计结果还表明ADR患者中儿童以及老年人的比例较高,老年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89岁,儿童患者年龄最小的为9个月。
表2中的数据显示抗菌药物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喹诺酮类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其次为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0%、17.9%.医学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具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阿奇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14.9%,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紧随其后分别为13.7%、11.3%。
2.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的系统、器官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过敏,本次研究中有64例患者出现了药物过敏反应,占38.9%.除此以外胃肠道反应仅次于药物过敏反应,34例患者出现了这类反应,占20.2%.还有27例患者出现了局部刺激反应。
2.4联合用药与给药途径
本研究中168例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27患者是通过静脉给药的,占75.6%.29例患者是通过口服途径用药的,占17.3%,12例患者通过其他途径给药,占7.1%.除此以外在研究中还发现,有126名患者有联合用药,占研究总人数的75.0%.单独用药的患者为42例,占25.0%.
3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于10岁的儿童与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老年人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要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这两类人群ADR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这两类人群的身体综合素质都较弱,因而为ADR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肝肾功能会逐渐衰退,受此影响药物在老年人身体内的代谢速度也随之降低,很多老年人身都患有多种疾病因而联合用药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都加重了老年人肝肾的负担,最终导致药物无法通过正常的代谢排出体外,因此ADR的发生率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另外儿童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也比较弱,体内容易积蓄大量的药物,且儿童体内的脑血屏障也没有发育完全,对药物不能发挥应有的阻隔作用,使其轻易的影响到中枢神经,进而使中枢神经产生毒副反应[1]。针对儿童及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应在其使用抗菌药物时予以密切的关注,及时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用药剂量,以避免ADR的发生。
研究显示ADR的发生除了与患者的年龄因素有关外,还与用药途径有关。本次研究的186例ADR患者中有75.6%的患者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大多都采用静脉途径给药,另外联合用药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因而增加了患者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2]。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高于其他抗菌类药物。在这三种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医院严格限制了头孢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而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型有比较优越,因此喹诺酮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等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3]。在使用阿奇霉素进行静脉滴注时如果滴速过快或者是空腹滴注患者就会出现静脉刺激效应与胃肠道反应。另外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在应用中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并不严重停药后不良反应即可自动缓解、消失。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患者的身体上表现为皮肤过敏与胃肠道反应,另外少数患者的隐蔽性器官与系统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借助辅助性手段才可发现,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密切的合作才会避免这些隐蔽的不良反应被忽略,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用药,建立科学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方法减少ADR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量减轻疾病给患者的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刘晓军,程志英,车薇.骨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0(1):82-84.
[2] 徐婉丽,郑兴荣.95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9(21):2950-2952.
[3] 王贺,徐英春,陈民钧.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7(5):618-620
论文作者:潘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几率论文; 头孢菌素论文; 静脉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