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执政者的“赶考情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者论文,情结论文,中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赶考”路漫漫
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接茬儿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赶考”、“考试及格”、“考个好成绩”,都是形象的比喻,浅显通俗却又意味深长,诙谐风趣而又极其严肃。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邃内涵,被世人广为传诵开来,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佳话。从此,西柏坡村头这一简短而著名的对话,使“赶考”一词有了特别的含义,使一个伟大的党有了始终萦绕其心头的“赶考情结”。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在新的考验面前,一定要“考试合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一再告诫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邓小平还亲笔题写了“西柏坡纪念馆”,作为对西柏坡的永久纪念。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都是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在“大获全胜”的重要时期,提出这样的要求的,它凸显了无产阶级政治家理论上的清醒。全国解放、进京,从夺取政权到走向掌握政权,是一个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大变化。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没有沉湎于胜利的喜悦之中,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以史为鉴,极其清醒地意识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进京喻为“赶考”,是去“考试”,而非“享福”。同样,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结束长达十年的动乱,全国上下欢庆胜利之际,又一次强调艰苦创业,强调越是发展越要艰苦奋斗,强调要抓六七十年。这里的“六七十年”应当解读为,既是一个实数,也是一个概数,强调的是其艰苦性、长期性,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参观西柏坡,题词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他还号召党的高中级干部重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要大家以李自成的失败为鉴,立党为公,为政清廉,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十多年来,江泽民同志总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反反复复地强调:全党要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总是在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过好权力关、名利关、美女关,要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这些,同样体现了一种“赶考情结”。
53年后,十六大一闭幕,当选总书记的胡锦涛便带上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胡锦涛同志一进西柏坡便说道:我们这一次可以说是来“上学”。“上学”是为了更好地“赶考”。由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攻读时孜孜不倦、青灯黄卷的学子,联想到求学路上的囊萤映雪、不倦攀登。这些,映现出的同样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身影。
路崎岖,道坎坷,“赶考”不容易啊。我们的“考试”成绩到底怎么样?应该说是合格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场“考试”远未结束。
常怀“考试之心”
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赶考”与“上学”的分量,难以用一两句话道尽其全部内涵。
当年,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赋予了它实实在在的内容。实际上,对于如何“赶考”,如何“考出好成绩”而不被退回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已经作了深入思考。早在移驻北平之前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用浓重的韶山口音,郑重提醒和告诫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这次会议的最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还向全党作了如下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进京后不久的一天,毛泽东准备会见民主人士张澜先生,吩咐卫士长李银桥找一件好点儿的衣服。李银桥从毛泽东仅有的几件衣服里选了半天,也未能找出一件不带补丁的,就对毛泽东诉苦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说:“历来纨绔子弟都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毛泽东本人始终饮食简单,衣着朴素,工作上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进城不久,他便亲自领导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坚决、果断地严惩了包括刘青山、张子善在内的一大批党内腐败分子。这些做法,震撼全党,警醒世人,向天下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惩治腐败、保持政治清明的决心。
今天,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任务很重,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保持稳定的任务也很重。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局势在总体缓和的基础上,局部紧张、动荡的情况仍将继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种深刻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经济社会生活中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党的自身状况看,我们党从建党初期只有几十个党员的小党,成为现在拥有6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再加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等,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特别是有一些领导干部,一旦掌握权力,就把群众的疾苦抛到脑后,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面对“考试”,而是作官当老爷,耍威风,摆架子,我行我素,忘乎所以,全然不顾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甚至无视党纪国法。结果是身败名裂,悔之不及。这是一幅值得警醒的现实图景!讲排场,比阔气,争奢斗富,不仅表现在民间,而且严重表现于官场;不仅有苗头,而且在蔓延;不仅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而且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一句话,这并非个别现象,并非小问题,而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事关国家、民族和党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两个历史性课题。民族振兴的光明前景,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都取决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怎么回答?怎么回答得更好?——这就是“考试”,是一场在新的平台上开始的更高阶段的“考试”。因此,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有没有“赶考意识”,“赶考意识”强不强,至关重要。
“赶考”,把自己摆在了做学生、做考生的位置上,老师是谁呢?当然是人民群众,是历史。自己是“考生”,人民是“考官”,自己是公仆,人民是主人。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考试主题依然不变,就是坚持党的宗旨。而且这个“赶考”是动态的,是全程的,时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时时是一个考生,时时准备向人民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领导干部越是位高权大,就越要常怀“考试之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以群众为“考官”来评价我们的工作,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总之,“赶考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紧迫意识,是一种荣辱意识,是一种吃苦意识。“赶考意识”所包含的责任感、紧迫感、荣辱感、吃苦精神,正是十六大所要求的我们事业所必需的精神状态。
牢记“两个务必”
当年,为赶考,毛泽东给全党立下两条准则,也就是“两个务必”。从此,“两个务必”如醍醐灌顶,如洪钟大吕,在共和国的上空,在共产党人的头上,常鸣不已。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答案?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看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让人民满意、拥护、高兴、答应的正确方法,就是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这便是“赶考”与“两个务必”之间的本质联系。
无庸置疑,“两个务必”是结论性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中蕴含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两个重要思想,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胜利和执政考验,如何防骄戒奢,如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自满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今天讲“两个务必”,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说要人们再去过清苦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艰苦奋斗所要反对的是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人们的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充实新的思想内容。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今天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坚持“两个务必”,关键是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各级党组织的带头人,代表人民行使着权力,也就是说,无论在党的组织生活还是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各级领导干部都处于主导的支配的方面。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危治乱。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如果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全党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作风就无从谈起;如果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我放任、骄奢淫逸,必然造成我们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歪风邪气横行。因此,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比普通党员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一定要从自己在党和国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出发,深刻认识带头坚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
将“考试”进行到底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中概括出来的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成长到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毛主席在西柏坡提出的“赶考”,路漫漫其修远兮。相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100年来说,我们才走了一半时间;相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漫长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来说,50年的时间更是何其之短!我们仍然在“赶考”。而且考试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几十次、几百次。过去在“赶考”,现在在“赶考”,将来还会继续“赶考”。
让“两个务必”薪火永传,共产党人要寒窗百年,一代一代考下去。
希望每次都能考出好成绩;希望成绩会考得越来越好。
这是人民的期待;这是历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