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努力开创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局面论文,总结经验论文,形势论文,信心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结过去,充分肯定农垦工业的显著成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指引下,农垦系统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推进改革,确立了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发展方针,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农垦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切合农垦实际的工业发展道路,使农垦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垦工业初步改变了过去规模小、水平低、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的局面,摆脱了长期以来在整个农垦经济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已经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农垦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涉及39个大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16万个,从业人员120多万,分别比1980年增长93%和150%。1996年,农垦工业实现增加值152.4亿元,占农垦国民生产总值的近30%,比1980年,增长3.3倍,平均增长7.7%,工业效益不断提高,利税大幅度增加,仅“八五”时期,农垦工业实现利税就达150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45%,占全系统利税总额的71%。同时,逐步形成了乳制品、粮油加工、热作加工机械、机制糖、造纸、纺织、医药、机械、酿酒、饮料等十余个支柱行业,有的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乳制品占全国总产量的30%,机制糖占10%,热作加工机械占98%:一些企业的综合经济指标已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如上海市牛奶公司,广州华凌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湖南正虹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敖东药业有限公司、杭州永磁集团有限公司等等。农垦工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农垦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农垦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促进了农垦综台经济实力的提 高。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有农垦工业作出的积极贡献。从1980年到1996年,农垦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量的34.4%,出口总额净增 量的78.5%是来自农垦工业。期间职工人均收入增长的50%左右也来自农垦工业,部分垦区达到80%以上。
2.带动了农垦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垦工业的发展,农垦经济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单一经营农业的结构,出现了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已由1980年的64%下降到1996年的32%,工业比重相应提高到68%。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54.9:31.5:13.6调整到1996年的43.3:33.6:23.1。农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而且为整个农垦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要素和商品需求,加速了农垦的商流和物流,带动了农垦商业、物资流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农垦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支持了农垦农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垦工业以其创造的利润、生产的农业机械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直接支持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的改善。二是农垦工业的发展吸纳转移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1980年到1996年,农业职工人均耕地经营规模扩大了0.7倍,人均创造产值增长了1.4倍。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矛盾,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
4.加速了农垦的城镇化进程。国有农场大都是在边远地区开发建立起来的,由于远离城市,长期以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比较低。随着农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些年农垦工业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和工业小区的兴建,有力地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同时,近几年各垦区为推动农垦工业的发展,日益重视发展环境的改善,加强了职工,物质文化生活设施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进一步加速了农垦城镇化进程。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到1996年,已建成小城镇140个,城镇人口达到76万人,占垦区总人口的49%。
5.推动了垦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办社会,管社会是政府赋予农垦的重要职能,也是农垦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费用绝大部分都由农垦自己解决,其中农垦工业特别是场办工业,每年通过上交利润和管理费等形式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据有些农场的估计,其比重在40%以上,有的高达60%。农垦工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维护垦区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比较突出的是解决了1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有效地缓解了农垦的就业压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农垦系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热情服务的结果,也是农垦系统上下艰苦奋斗、积极开拓的结果。十几年来,为加快发展农垦工业,各级农垦主管部门和工业企业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坚持改革,搞活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工业不断深化改革,先后在场办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企业制度创新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八十年代,在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并且对场办管理体制的政策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农场与场办工业企业的关系要转到农场依据国家法律、政策为场办工业企业提供服务、进行管理和监督等方面来,逐步落实场办企业八项经营自主权。九十年代以来,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在全系统确立了一批部和垦区的工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推进面上的改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农垦工业的大发展。
二是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在所有制方面,扶持发展非国有经济,打破了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目前,集体、个体企业已达15600多个,股份制企业282个,股份合作制企业232个。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近年来拍卖、转让企业126个, 兼并企止215个,破产企业102个, 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64个,使农垦工业整体优势开始得到发挥。在行业结构方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农垦自身优势,培植了乳制品、机制糖、酿酒、纺织等一批骨干行业。在产品结构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精深加工品的比重,开发出了王朝葡萄酒、中华啤酒、美尔姿羽绒服、博士蛙童装、完达山乳品等一批名牌产品。通过调整,优化了结构,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十几年来,除新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外,着重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技术、工艺,加强对已形成规模、有发展优势的老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仅“八五”期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16亿元,对5400多个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产值226亿元,新增利润23亿元,投入产出比接近1:2,投资利润率达19.8%。初步改变了农垦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状况,工业增长开始走上质量效益型的轨道。
四是狠抓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整体素质。针对企业管理落后,素质不高的状况,农垦工业积极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以及“转机制、练内功、抓管理、增效益”等活动,使农垦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到目前,农垦工业企业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达90%以上,部分产品已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荣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13个,获部优秀QC小组228个;有3000多个企业获得三级以上计量合格证;有35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尤其是近两年通过开展学“邯钢”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效益。如江苏省棉纺针织厂,把学“邯钢”与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一年节本增效1000万元,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五是实行对外开放,拓宽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农垦系统努力改变以往的封闭格局,鼓励企业扩大外贸出口和发展边境贸易,积极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并且探索到境外办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农垦工业品出口额已达60亿元,占全国农垦系统出口总额的75%;累计建成“三资”企业880家,引进外资22.4亿美元。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工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成绩和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农垦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农垦经济的今天。农垦工业十几年来所做的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垦工业乃至整个农垦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垦工业发展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也将会对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认清形势,增强抓好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的信心
尽管过去十几年农垦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垦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去年以来,农垦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显著下滑的困难局面。1996年农垦工业首次出现零增长,与全国工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与1995年相比,亏损企业数增加49.6%,亏损额增加92%,全行业净亏损11.3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全行业亏损。
当然,对去年工业企业效益的陡然下滑还要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有利润转移的因素,如因农产品提价,工业利润向农业的转移;再如能源、交通价格和收费的提高,造成工业成本的上升;还有折旧费的提高,使得当期效益向长期转移等等。同时,农垦工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对工业生产的拉动减弱;部分产品过量进口、走私和变相走私对工业生
产也产生较大影响;企业开工不足,流动资金占用严重,资金短缺以及国家新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使得企业增支减利因素增多。除此之外,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一是这几年宏观经济改革力度很大,比如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汇率并轨、价格调整等,使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卖方市场正快速向买方市场转化,及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使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变化对企业有一个承受力的问题,也有个适应、消化、调整、提高的过程;二是历史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人多、债多,社会负担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农垦直属工业企业资产平均负债率已高达82.6%,不仅高于全国农垦企业平均负债率,也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负债率,部分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状况。这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了农垦工业的“两个不适应”。
一是工业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农垦工业尽管在改革上已经迈出较大步伐,但是,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工业管理体制还是企业经营机制,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管理体制方面,绝大多数垦区还在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的现象依然存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企业经营机制上,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负盈不负亏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远没有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在一些企业中进展迟缓,激励、约束、竞争、风险等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对农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
二是工业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依靠合理的结构、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要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总体上看,农垦工业仍处于粗放增长阶段。如结构仍不尽合理:在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偏小,“小而全”、“小而散”的现象普遍存在。据1995年对1.1万多个农垦小企业统计,企业平均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仅为169万元,只相当于农垦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平均数的2.8%。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化倾向严重,如黑龙江垦区场办工业在农场之间的趋同系数高达0.95。在行业和产品结构上,传统行业特别是以自有资源为主的初加工业比重过大,精深加工业比重太小;一般产品多,优质、名牌、特色产品少。此外,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落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重生产轻市场,管理粗放,损失浪费严重;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装备相对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弱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农垦工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商品日益丰富,再加上近几年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6年全国443种主要工业产品,除甲级卷烟外,全部供大于求或供需平衡,“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二是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趋临近,我国经济的国际相关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国内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大量外国产品和外国厂商直接进入我国,抢占国内市场;国有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其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三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主体的增多,使得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但是竞争的正常秩序还没完全形成,市场法规的不完善决定了市场竞争的风险很大。三是与城市国有工业、乡镇工业相比,农垦工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其劣势。与国有工业比,除了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和技术档次等方面的差距外,农垦工业企业大都地处偏僻落后地区,远离经济增长中心,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吸引能力远远低于城市工业企业,而且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都比较高;与乡镇工业相比,除机制差异较大外,农垦工业特别是场办工业的社会负担十分沉重,有的企业还承担了一些特殊的政治任务,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推进城市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所出台的许多优惠政策,有些辐射不到我们垦区,辐射不到农垦工业企业,这在客观上也使得农垦工业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并逐年积累起来的,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更不是改革造成的。即使不改革,这些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迟早要暴露出来。我们谈困难、谈问题不是为了解脱,更不能因此而消极泄气,应该看到农垦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有独特的有利条件:
从宏观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任务,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就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作重要讲话,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今年,国家已将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数量扩大至111个。我们有些农垦工业企业处在这些城市范围内,可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可以说,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论是方向、方针、原则,还是主要措施都已经十分明确,为农垦工业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加速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农垦工业自身看,也拥有一定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
一是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垦工业经过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十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批骨干行业、企业和名牌产品,其中一部分已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且发展前景看好:特别是“八五”以来,工业发展的投资规模较大,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企业或项目,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发挥出效益。
二是拥有农工商综合经营优势。农垦农工商综合经营,一方面为农垦系统如何进一步依托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下,农垦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发展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并逐步使其成为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扩大,成为有经济实力、有市场竞争力、有牵动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对农业产业化问题,国务院要求我们作为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责成农业部今年要开好一个产业化的会议,确立一批产业化试点项目,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办好一个产业化博览会。目前各省都在积极做准备,我们垦区也要有这方面的准备,一旦国家优惠政策出台,,就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产业化。另一方面,由于农垦工业有我们自己系统内的农、商业为依托,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强。大家知道,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如资本重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人员分流和再就业问题,每年全国大概有一千多万下岗职工。这部分职工分流和安置不当;很可能引发出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农垦工业改革虽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但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因为有广阔的农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为后盾。
三是拥有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的职工队伍,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能不能搞好这项工程,从根本上说要靠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工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只要充分发挥好农垦职工队伍的优良传统,切实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 主人翁作用,完全能够使农垦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因此,我们既要对农垦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要对下一步农垦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一个全面的判断,增强信心,采取措旋,加大力度,以实现农垦工业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三、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加快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步伐
“九五”时期和下个世纪前十年,是农垦经济改革与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垦工业总量的进一步增长和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农垦工业要努力完成以下基本目标:到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实现利税80亿元,工业增加值在农垦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0%左右;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实现利税165亿元。并且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垦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形成较合理的工业经济结构,使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有一个大的提高。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新形势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加大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对外开放力度为主要手段,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农垦特点的工业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企业经营机制,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全面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努力实现农垦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这一思路,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农垦工业工作的领导
农垦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事关农垦全局的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农垦工业能否有一个大的发展,并且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加强对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的领导,首先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农垦工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搞好农垦工业的信心和决心。近两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效益上去了。相反,工业发展速度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志对发展农垦工业产生了动摇,认为搞工业本来就不是农垦的优势,风险太大,不如搞农业来得稳妥、来得实惠,因而主张“弃二进三”、“退二进一”,放弃发展工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对农垦工业乃至整个农垦经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大家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放弃工业单纯抓农业,那就会回到过去单一经营农业的老路上去,结果必然是,不仅农业搞不好了,而且整个农垦经济发展将会受严重制约。不重视抓农业, 工业发展就没有基础;而没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不可能有农垦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不可能有农垦职工生活水平的新提高,就不可能有整个农垦经济的现代化。特别是在当前工业形势比较严峻、困难比较多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高瞻远瞩,在困难面前看到希望,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就会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深入求实的作风,就会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坚定行动,也就会有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坚强决心。这是进一步搞好农垦工作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按服中央的要求和这次会议的精神,结合垦区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业发展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工业改革与发展。对于各个垦区来说,理清思路、制定方案、推进改革和发展,都有一个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的问题。一切都应该围绕“两个转变”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自觉地用新的思路和观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第三是主管部门要努力为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方面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落实有关政策,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另一方面要努力当好企业参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加强对农垦工业工作的领导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企业搞得好不好,关键在路子,成功在班子。选好一个人,选好一个班子,可以搞活一个企业,用错一个人或者班子结构不合理,弄得不好,可以搞垮一个企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把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一是要引进优胜劣汰机制,选能人、用能人,把政治业务素质高、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同志吸收到企业领导班子中来;二是建立培训提高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风险意识和决策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领导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四是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通过加强监督和约束,增强领导班子的压力和责任感,避免滥用职权。当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认真搞好对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并且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积极推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
目前,农垦改革方向已经十分明确。工业改革要与农垦改革的大方向相适应。重点围绕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适应垦区管理体制的改革,重构工业管理体制。对于实行集团化、公司化改革的垦区,其直属工业企业必须纳入企业集团的体制,并按照企业集团运行的内在要求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主要是建立以资本联结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直属工业企业一般可以直接作为企业集团公司(母公司)的子公司。根据垦区工业行业特点,有的可组建行业性企业集团并作为垦区级企业集团母公司的专业性、集团化的子公司。其他垦区的工业主管部门重点是加大职能转变的力度,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强化宏观调控、监督和服务职能。有条件的垦区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工业行业管理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管理。
二是适应农场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场办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场办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既要考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要充分照顾国有农场的特点。改革的总方向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资本联结为主要纽带的农场与场办工业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应当明确,国有农场是场办工业企业的投资主体,享有投资者的权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各地改革的情况看,场办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有的可以把场办企业改为农场(总公司)的分公司,有的可以改为农场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并且逐步建立规范的农场与场办企业之间的母子公司体制。考虑到国有农场的各种实际情况,管理体制改革后,在财务核算上,应以不影响企业经营自主权为前提,尽可能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编制财务报表,统一纳税,并按资产经营责任制要求进行利润分配。少数场办工业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农场,可以彻底打破传统的农场体制,建立以骨干工业企业为母公司、其他企业(包括农业企业)为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工业企业改革。要继续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建。现有的已列入国家和省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工业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试点工作,并及时加以总结,推动其他企业的制度创新,争取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使大部分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改建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并使上市公司数量有一个明显的增加。
四是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放开搞活小企业。在目前农垦系统拥有的10000余家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占98%左右,能不能把这些企业放开搞活,对整个农垦工业的发展关系极大。近年来,各垦区在小企业改革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改革的形式主要有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托管、出售、破产等。对于现有的、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要大力推广,并积极探索新的改革形式。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凡是有助于从整体上搞好农垦工业、有助于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形式和办法,都应该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同时,建立、健全农垦工业小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小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路子。
农垦工业企业的改革,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特别是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改革形式,一定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作价,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更不能把国有产权无偿量化给职工个人。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搞好再就业工程,努力解决职工的各种实际困难。特别是在小企业的改革上,决不能一放了之,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垦区主管部门和农场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改革中分离出来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困难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避免因改革而造成不稳定局面。三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要切实到位。要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充满活力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结构问题是制约农垦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农垦工业就不可能有快速、高效的发展。在目前绝大部分工业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新形势下,加大农垦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调整和优化农垦工业结构,在指导思想上,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手段和方法上,应该以资产重组为主,重点对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抓好三个“一批”:
一是发展一批优势骨干行业。目前,农垦工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但从总体上看,真正具有优势的行业仍然较少。今后,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出发,大力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优势的行业,重点支持并优先发展乳制品、制糖、粮油加工、纺织、医药和热作机械 等行业以及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新兴行业,使这些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上面所说的行业中,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应该是农垦工业系统最有优势的行业。各垦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集中力量发展一个或几个在当地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下决心抑制并逐步淘汰那些既不符合产业政策、又无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是培育壮大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重点抓好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企业兼并力度,鼓励“强强联合”和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使资源和要素在重组过程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扩大优势企业的经营规模。今后,新增投资基本上都应该用于支持具有优势、潜力和市场的大企业或项目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存量资产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壮大一批以支柱行业为依托,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千企业为核心,以资本联结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高农垦工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深化企业集团的试点工作,我们农业部农垦系统的中垦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农工商集团已经被列入国家试点企业,黑龙江垦区正在履行手续,海南垦区正在协调过程中。有条件的垦区也应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试点,在集团发展战略、建立母子公司体制、企业的公司制改建以及治理结构、内部管理、集团功能和配套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路子,及时总结经验,带动整个农垦系统企业集团包括工业企业集团的顺利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从全国讲已经试行三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公司法”改组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向国有独资公司派驻监事会正在运作;通过多元持股,多渠道补充资金,调整了部分企业的资产结构,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分离、分流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和富余人员的安置收到一定成效。国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虽取得这几个方面的进展,但试点不是说就完全成功了,或者说可以推广了。今年6月份,国家又专门召开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三是发展创立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农垦工业要提高档次和水平,关键是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创优质名牌为目标,加快农垦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要重点支持名牌产品的发展,促使其进一步上档次、上质量、上规模、增效益,保持名牌的声誉并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结合行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限制和淘汰那些没有市场的产品。调整产品结构还要与认真实施国家质量振兴纲要相结合,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过去我们的企业只注重产值的多少,但产品生产出来堆在仓库里面并没有获得效益,因此,关键还是要把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销售率提高上去。
调整和优化农垦工业结构,一定要有全局和战略眼光。只在小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很难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只重视局部和眼前利益,也不可能真正形成合理的工业结构,至少要在一个垦区范围来考虑和安排结构调整问题。这就要求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来抓结构调整,调整结构还必须与研究、开拓市场结合起来。要把研究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放在结构调整中的突出位置,给予高度重视,随时掌握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认真研究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变,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并以此为导向实现工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不断优化。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培育农垦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引导农业、农民进入市场,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重要途径。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各地、各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从各地的实践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关政策措施支持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农垦工业要充分发挥加工业比重大、基础好的优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农垦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整、发展,扶持培育一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并以此作为农垦工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促进农垦工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践证明,以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能够使加工企业获得可靠的原料来源,促进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个农垦经济的迅速发展。广东湛江农垦局近年来围绕巩固原料基地和开拓产品市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从中可悟出些道理。以前糖厂和农场是两个利益主体,有各自的生产目的,各自的利益需求,现在把两者利益联结起来了,成了共同体,甘蔗种植和糖厂加工形成一体化生产,利益大家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机制使广前公司1996年在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全国制糖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实现社会总产值5.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利税总额4623万元,职工人均收入7841元。近两年制糖行业由于受进口糖过量,价格下跌等冲击,普遍处于不景气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挖掘内部潜力,搞好改革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广东湛江地区是糖业的主产区,据了解没有几家糖厂赚钱,而广前公司却盈利而且效益很好,很能说明问题。有的地方糖厂不仅制糖,还通过多种经营搞酿酒、化工、医药产品全面加工增值,东方不亮西方亮,整体效益也很可观。还有的地方是把农民的甘蔗作为股份加入糖厂,这祥糖厂的流动资金、收购资金缺乏的问题解决了,农民通过加工以后利益得到返还,又成为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得到了体现。
就农垦工业来说,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植、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应该看到农产品加工业是我们农垦工业的传统行业,也是优势产业。我们不仅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加工能力,也涌现了一批像完达山乳品厂一样的骨干企业。今后,农垦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要在开发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辐射等方面下功夫,在为垦区农业发展搞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农村拓展,逐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保证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展,必须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家庭农场之间的利益联结,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总之,只要以农业产业化作为农垦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真正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行业、企业和产品,整个农垦工业的素质就有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处理好内部优势互补的问题,这里面有很大潜力。比如生产甜菜的农场和制糖企业之间的问题,糖厂作为加工企业,利润比种植业高,但在收购糖料时流动资金短缺,生产甜菜的职工利益难以得到保证,种植与加工的矛盾比较重。如果说农场生产的甜菜,不必象对外单位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采取入股的方式,在加工后分红,这即解决了制糖企业收购糖料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使生产甜菜的农场得到合理的利润返还。这不就形成了种加优势互补关系吗?所以在优势互补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善于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垦区各方面的优势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五)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扎扎实实抓好企业管理
对于农垦工业来说,抓企业管理关键是要转变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要迅速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主要是面向生产、服从服务于生产计划的完成所进行的单纯生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树立以效益质量为中心,面向市场、重视新产品开发、重视市场销售和市场开拓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实行一切从市场出发,按市场需要对销售、服务、信息反馈、科研开发及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提高市场占有率、资金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垦工业企业管理,一是要继续以学“邯钢”为契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学“邯钢”,关键是学习“邯钢”经验的精髓。“邯钢”经验的精神实质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职工群众,坚持“三改一加强”方针,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建立起“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机制。学“邯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既不要认为“邯钢”经验高不可攀,学不了;也不能以各种客观原因为借口,不想学。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邯钢”经验的现实意义,认真总结已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好学“邯钢”活动。
二是强化资金、质量和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管理和基础工作。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强调把资金管理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要使资金投向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走集约化的路子,并通过新增投资带动存量资产的盘活;要切实管好用活资金,加强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负债率高的企业,要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并采取其他措施,使负债率尽快降低到合理的水平。在质量管理上,要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增加投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在营销管理上,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企业营销战略和对策,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要注意加强企业营销机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潜心研究市场,大力开拓市场,建立高效灵敏的市场信息反馈和应变机构。同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是继续落实扭亏增盈工作目标责任制。要从严治厂,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量化的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力争在二、三年内扭转农垦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六)努力加速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经济增长实现转型的基础。对企业技术进步,八十年代朱镕基副总理就明确提出了一条龙的工作方针,即以产品为龙头,以工艺为基础,以节能为重点,把新产品的开发,技术的攻关,国内新技术的推广、转移,国外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推广以及质量、标准、计量、专利、税收、咨询、培训等各个环节和企业技术改造一条龙协调配套地抓起来。这是国家对技术进步的总体要求。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也是改变当前农垦工业困难局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途径。各垦区都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第一把手要亲自抓技术进步。据测算,目前我国的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足30%,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50%—70%,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达到了40%。所以国家经贸委提出到2000年,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
农垦工业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在指导思想上,要遵循从企业现状和整体发展目标出发,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克服片面追求技术装备高、精、尖、全的倾向,克服重基建,轻技改,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要讲求实效,在提高关键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品种及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在具体工作中要看重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努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要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科研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逐步增强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要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要继续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并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技术服务机构相结合、共同推进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农垦工业要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和优势行业上水平。要切实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准选好项目,并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制,确保每一个技改项目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技改工作还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支持一批强、优、大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之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并带动其他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是从企业实际出发,加速技术引进,要大胆引进、吸收系统外特别是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并加以创新,提高农垦工业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使先进企斗的技术装备水平逐步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大力提高职工素质。企业要推进技术进步,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只有大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施技术进步才有切实可靠的保障,因此,要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快技术进步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全面启动职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活力。
(七)积极参加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首先必须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努力改变过去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出现的规模小、水平低、假合资和出口商品档次低、竞争力不强等状况,注意研究跟踪国际市场的变化,制定并适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和策略,切实提高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水平。
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重点是抓好工业品的出口。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己由以价格为中心转为以质量为中心,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关键因素。农垦工业出口商品要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关键是要大幅度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比重。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争取自营进出口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了扩大农垦工业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要鼓励那些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到国外寻找新的发展、扩张的机会,为以后逐步建成跨国公司奠定基础。
除此以外,通过合资、合作等途径进一步做好引进工作,不仅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设备,更要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农垦工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更多地吸引国外大企业、大财团投资。还要特别注意刻苦学习和钻研国际经济知识,深入了解有关国际惯例、法律和规则,普遍提高经理人员和劳动者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农垦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牢固地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集团优势互补的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开创农垦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完成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文系农业部白志健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业会议上的讲话)
标签:农垦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