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探索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四C”课程体系论文_罗丞,廖成友,冉建平

面向新时代探索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四C”课程体系论文_罗丞,廖成友,冉建平

———以重庆第十八中为例

罗 丞 廖成友 冉建平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学校简介: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简称'18中",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中心地段,观音桥地区鲤鱼池120号。是原四川省重点中学,重庆市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百强中学,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和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西南师大新课程改革课题实验基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学校教育由过去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在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型。研究和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公之于众。新形势要求我们每个学校按照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开展育人活动。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钟情于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至高境界。她的核心理念是“树本砺新”, 校训是“海纳百川, 德建名齐”, 使命是“养书生本色, 蕴英才气象, 修专业深度, 立文化高度”, 教育宗旨是“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学校在这一办学思想的引领下, 始终都在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关注学生身心素养的提升。近年来, 学校在特色课程建设及其实践路径的探索中, 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有一些深切的认识与体会。

一、深化试验教学改革,建立课程新体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我们大力推进适合本校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四C”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以“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百川课程”为基点 (四大课程取名来自我校核心理念和校训) , 全面丰富课程内容, 使之呈现系统化、生活化、本土化、实践性等特点。

1.“树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们通过遴选、整合、拓展等方式, 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加工和再造,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重庆本土的特点和需要, 达到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 着力探索国家课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评价、分步达标”。我们将国家课程整合为三级目标, 主要实施分层教学, 辅以走班选课:

一级目标即国家必修课程规定的课程目标, 注重夯实基础;

二级目标是在完成一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拓展提升;

三级目标是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拔尖培养。

国家课程校本化初见成效, 提高了教学效益,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目前, 我校“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和“英美文化视域下的体验式英语课程创新基地”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市级课程创新基地”。

2.“砺新课程”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

我校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内容选择性地融入学生校本课程课表, 对学生进行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熏陶。校本课程依据“立足校本实际, 满足兴趣爱好, 体现地域特色, 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 围绕“文化素养类”“生活技能类”“社会服务类”“人生价值类”四个序列已开发出近70门特色选修课, 如诗意书写、现代戏剧表演、重庆旅游地理、生活中的美学、腰旗橄榄球、校园足球等。

我们力求探索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项运动技能、一项体艺爱好、一项兴趣特长, 让学生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其中, “几何画板与数学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众多选修课程中脱颖而出, 2015年双双进入重庆市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序列。“法律与生活”“美丽山城的创意表现”成为2016年重庆市第二批精品选修课程。

3.“海纳课程”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

“海纳课程”旨在鼓励学生广泛涉猎, 培养多种兴趣。我们以社团为单位, 以兴趣活动为载体, 突出前瞻性、活动化、系统化、多元化特点, 要求形成“社团有特色、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活动”的特色课程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社团管理上我们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课程化整合。编写社团活动课程标准, 规定“海纳课程”质量要求, 明确课程意义、实施计划、资源开发、制度建设、评价保障, 确保“海纳课程”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体现课程特征。

(2) 专业化指导。定期组织社团负责人进行专门培训, 包括对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日常活动的开展、学校文本资料的撰写等, 指导教师编写培训教材。

(3) 自主化管理。放手让学生管理, 锻炼学生的领导力, 实现社团自主管理、多样发展。

(4) 常态化实施。除了初三、高三两个毕业年级, 其余年级的学生每周安排两个下午的第四节课开展社团活动。

(5) 激励化评价。每学期开学, 社团负责人提交学期活动计划, 团委组织评审, 评定星级社团, 发放不同额度的社团活动经费。连续获评五星的社团, 学校将其重点扶持、打造为学校的特色社团。

学校现有41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参加, 包括动漫社、汉服社、摄影社、音乐社、书法社、绿色环保社、街舞社、美食社等。社团活动课程的开设, 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丰富、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平台。2015年, 学生管乐团获得了重庆市一等奖;2016年美术社任荟宇、黄雪、张晓婷三名同学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特等奖。

4.“百川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

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百川课程”包括五大奥赛、四大竞赛、CAP、科技大赛、发明专利、领导力培养等课程。我们旨在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研究与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人文与科学素养、交流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创新培训, 培养实践能力。学校引进两名物理博士、两名化学博士,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专职、兼职教师辅导队伍。在课程、师资、实验室等方面予以优先配备和经费支持,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

(2) 配备人生导师, 指导生涯规划。新形势要求教师立足于生涯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并引导学生思考实现这个规划的途径、步骤和方法。我们的生涯课堂以体验式、对话式、活动式为主, 打造“生动”课堂, 让学生深刻洞察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智力结构等, 让学生运动身体、搅动心理、触动心灵、行动个体、转动生涯, 以达到学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的有机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通过学业规划指导课, 促使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目标、阶段目标、当下目标, 并时时检查落实, 逐一达成目标;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 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作长远规划;通过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课, 指导学生有效填报志愿、选择理想职业。学校成为重庆教育学会生涯指导专委会实验基地校。

(3) 开辟社会课堂, 培养担当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 使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人格、形成世界公民意识、拥有健康心理素质。

(4) 进行鉴赏体验, 提高人文素养。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名师专题讲座、观摩历史与文化名胜、体验中外文化艺术,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 开展交流合作, 增进沟通协调。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交流活动, 强化人文关怀、互助友爱与合作精神, 提高交流与协作能力。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结成联盟学校,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学习、研讨。

(6) 积累国际经验, 拓展国际视野。我校组织多种英语学习活动, 通过英语演讲、西方文化讲座、模拟联合国、外语交流活动、海外游学等途径,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积累国际经验。我校与英国卡迪夫公学、加拿大海福格尔学院结成国际友好学校, 开展游学、互访活动。2017年我校国际部高三年级的李立希、贺杰等13名同学分别收到来自全球排名前五十的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的通知书。

二、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 生本课堂

我校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构建优质高效的“砺新”生本课堂。我们致力于“共性+个性”的课堂追求。“共性”是指彰显“五学”基本要素:情境导学 (激发兴趣、完成导学案、检查完成情况) ;尝试汇学 (学生尝试理解、解决问题, 展示) ;合作共学 (学生讨论、师生交流) ;点拨激学 (精讲点拨、开拓思路) ;达标创学 (检查达标情况、创生新的问题) , 在“共性”生本课堂的基础上, 施展教师个人才华, 打造富于“自主、开放、活跃、卓越”特质的“个性化课堂”, 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2. 走班选课

我校通过市级课改重点课题“走班选课管理研究”, 形成了以“三主五环”为操作模式的选课走班制。在初中各年级设置了“三自三生”精品选修课程, 在高一年级设置了校本选修课程 (选修II) , 在高二年级下期设置了国家选修课程 (选修IA、IB) 。高中各年级均实现了全年级走班选课, 尝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喜欢的老师。目前正在进行市级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选课实践研究”。

3. 海量阅读

我校正在着力打造“林泉书院, 天然氧吧”的书香校园, 力争做到处处有书读, 时时可读书。一是最大限度地创设读书空间。学校斥资打造绿韵书香校园, 现有可供学生阅读的五层楼高的图书馆, 目前有图书30万册以上;同时开放电子图书馆, 学生可免费下载资料。二是把阅读室建在年级内。由学生自主管理, 方便学生阅读。三是把阅读排上课表, 常态开展师生“海量阅读”活动。四是全天候开放阅读室。特别是周末, 我们向学生全天候开放阅读室、微机室、实验室。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都有读书推介会、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论坛活动等。

4. 艺体活动

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 定期召开体育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学生每天坚持集体晨练半小时, 其身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同时晨练活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体质好了, 参加体育比赛,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初中男子铁人三项连续三年获全国团体冠军, 初中男子足球获得了重庆市第四名、高中女子篮球获得了重庆市第五名, 江北区中学生篮球比赛囊括了全部冠军。

5. 自主管理

以社团为组织形式, 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 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41个学生社团常态开展活动, 培养健全人格, 实现自主管理。

各种自主管理活动, 使学生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他们具备了现代人格, 形成世界公民的意识,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求真务实精神。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 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6. 社会实践

我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 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开辟校内实践场所, 通过汽车模拟驾驶室、生态植物园等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场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与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市少管所、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提供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场所;深入社区, 为老年公寓、福利院提供服务和帮助;深入工厂、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确了肩上的社会责任, 更加认同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7. 寄宿生周末活动

由于我校铁山坪校区毗邻主城区“四大肺叶”之一的铁山坪森林公园, 各年级均有不同数量的学生寄宿于此。我们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以专家讲座、影视欣赏、心理乐园、艺体活动、电子阅读、科技活动等形式, 安排好学生的周末学习和生活。美丽的校园、缤纷的活动、人性化的管理, 让回家的学生羡慕不已, 让留宿的孩子乐在其中。

三,积淀课程建设成果

我们立足学校实际, 制定发展规划, 通过特色课程建设, 提升学校文化, 积淀课程建设成果, 精心打造优质品牌强校。目前, 初步形成“4C”课程体系。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绿色办学生态逐渐形成。

其一, 心理健康教育市内外知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形成了“三线一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学年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月,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比如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测评、校园心理剧比赛等。在此基础上, 我们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理想前途、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引导。学校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学校”。

其二, 艺体教育蒸蒸日上。艺术、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两面旗帜。一年一度开展“钟声体育节”师生健身活动, 开展各类绘画比赛。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舒活了学生筋骨, 激发了学生灵感, 释放了学生心灵。学校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其三, 创新教育方兴未艾。学校成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实施雏鹰计划, 与知名大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全方位落实学科竞赛辅导、大学先修课程学习、学科夏令营选送等工作,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学习。学校首期建设6间创新实验室、12间智慧教室、100平方米3D打印实验室、500平方米学生创客中心,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获得全国金奖、重庆市长奖、江北区长奖。

其四, 海量阅读如火如荼。学生通过常态开展系列读书交流活动, 提升了综合素养。我校学生通过海量阅读, 参加全国财经和“语文报杯”大赛均获得全国特等奖。2016年参加“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大赛获得英语组全国一等奖。2017年获“北大培文杯”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四、困惑与思考

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但也存在一些困惑。一是如何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彰显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需要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矢志不渝、沉心静气的探索, 教育是“静悄悄的革命”, 需要我们静待花开。二是核心素养下的“四C”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的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行。虽然我校有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但课程体系尚需丰富和完善。三是核心素养下的“四C”课程体系进一步校本化的问题。学校要用心培育教育生态, 打造特色亮点, 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研究无边界, 探索无止境。我们将立足特色课程建设, 勇于探索实践, 力争走出一条核心素养培育之路。

论文作者:罗丞,廖成友,冉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1

标签:;  ;  ;  ;  ;  ;  ;  ;  

面向新时代探索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四C”课程体系论文_罗丞,廖成友,冉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