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研究以考察大学学习阶段至《德法年鉴》时期为中心
薛小平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7)
摘要: 研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和真正理解其思想的变革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按照“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理论再研究—社会再实践”式的演进线索,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演进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在大学学习和博士论文写作阶段走向黑格尔主义;在《莱茵报》实践阶段现实斗争和物质利益冲击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信念;在克罗茨纳赫哲学和历史学研究阶段演绎作别黑格尔主义的前奏;在《德法年鉴》实践阶段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大学学习阶段至《德法年鉴》时期世界观的转变为其科学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世界观转变 早期思想 历史背景 演进历程
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同时以缩微的图式显示出德国古典哲学的演进历史。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于社会实践,既受制于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又批判地汲取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体现时代精神。因此,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必然是整合包括传统观念在内的一切思想的合理成分,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需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标志就是转向新型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研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认知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基本历史阶段及历史过程,揭示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规律,对整体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不无裨益。
一、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研究现状审视
综观学界研究现状,不管是达成的基本共识,还是形成的若干争论,都说明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研究成为人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思想史的一个关注点。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必然需要探究其起源和形成过程,青年马克思世界观思想内涵之丰富、转变历程之艰难、演进逻辑之复杂,已然形成一个巨大的理论研究富矿。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研究主要涵括如下内容及特征:
第一,在学科范围上,研究既包括哲学、经济学,也涉及政治学、法学,覆盖学科范围比较广泛,并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哲学学科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占主流地位的,有论者研究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1]有论者探讨了在研究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十个问题,[2]也有论者研究了马克思早期经典性著作中关于货币的思想,[3]这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及世界观转变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有论者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了马克思早期公正思想,[4]还有论者探讨了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观的形成历程、核心内容。[5]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研究态势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的,作为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囊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随着学科分工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增强,从诸学科范围去研究和考察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也是应有之义,问题在于要科学理解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及历史意义,进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同时需要避免陷入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条块分割式的“研究陷阱”,抑或出现相互隔绝的尴尬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往复式真空泵气阀中的弹簧性能就会逐渐下降,从而会发生漏气、闭合不严等现象,增加其自身的温度。结合实际情况能够发现,通常为气阀所配备的弹簧件质量不佳,而气阀超温基本上集中在中间位置,而该位置处没有冷却水,所以温度就会居高不下,加之弹簧不具有耐高温的性能,因此,影响整个气阀的实际运行。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既有文本研究,也有历史研究。从文本研究来看,研究者通过专门研究青年马克思的代表性文本以考察世界观转变问题。有论者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是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是不存在科学与不科学、正确与不正确的区别。[6]有论者从文本角度集中探讨了马克思早期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变革与思想方法的历史演进。[7]就历史研究而言,研究者通过整体性地探究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分析世界观转变历程。有论者通过梳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立场,阐释了其人学思想的发展与世界观的转变之间的关系。[8]也有论者研究了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探索历程及其与世界观转变的关系。[9]还有论者研究了青年马克思启蒙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0]整体而言,运用文本研究方法去研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问题占有主导性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研究方法成为唯一的研究方法,不断开辟新的研究方法乃至生成新的研究范式对于研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不管何种研究方法,考察马克思早期文本是不可省略的,换言之,文本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对于马克思思想史研究具有永恒性的基础地位。
一方面,宏大的时代变迁和发展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重要背景,只有从时代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内在动力、演进逻辑和实质意义。具体来说,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物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这既是社会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历史发展逻辑延伸的征兆。第二,无产阶级斗争运动的不断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创造出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现代无产阶级,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级斗争也表现出新特点,由早期的破坏机器、工厂的行为,到自发、分散的经济斗争,再到自觉性较高的有组织的政治斗争,逐渐触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但仍然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三,在研究视角上,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就宏观而论,这一研究视角在于突出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整体性把握,进行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史阶段分期及内容分析。有论者研究了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两大转变”的问题。[11]有论者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先后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自我意识哲学、从自我意识哲学到现实人道主义、从现实人道主义到“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从“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到唯物史观等四次转变,形成了理想主义、自我意识哲学、现实人道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五个阶段。[12]从微观而言,这一研究视角侧重以小切口的方式深入研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过程,进而凸显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思路线索。有论者批判地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中学时代的显性思想来源和隐形思想熏陶,分析了马克思中学时代哲学世界观的两个重要思想质点及其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具有的重要价值。[13]也有论者考察马克思青年时代对自由共和主义的批判,集中研究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思想转变问题,并比较分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同赫斯的思想互动关系。[14]还有论者研究了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三重路径。[15]从不同视角去研究这一问题可以深化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丰富内涵、转变历程和变革意义的研究,但研究视角开辟空间还很大,有待于研究者们发掘新的研究视角,以更加深刻地把握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背景及历程。
在街头巷尾遇到的日常事物!”[21](P736)
二、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史背景考察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更是体现了浓厚的黑格尔主义色彩,也反映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首先从一般原则和具体细节这两个维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作了一定的区分,并在理论上进一步阐述和说明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和意志自由原则,首次深刻地指出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所具有的革命意义,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所确立的原子偏斜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用黑格尔“定在”之概念说明人的自由,使人的自由具有了更多的客观规定性,要探求“定在中的自由”,[21](P50)在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中充分实现自我意识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21](P75)进一步,马克思在哲学和世界的关系上得出的结论便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21](P76)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自我意识与外在世界、哲学与世界等思想的阐述上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火花,推动其世界观的转变。
(一)社会历史条件与重要思想参照
历史上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和学说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和满足社会需要,而世界观的形成和转变同样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和表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
旧秩序时期两者的定位有所不同。印尼独立后将印尼语确定为国语和行政语言,1945年《宪法》使印尼语得到宪法的法律保障。这一时期的华人可分为华侨、入籍华人和土生华人,华语依然主要是华侨及入籍华人使用的民族语言,而此时的华语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认可,政府管制华文教育时规定华校必须开设印尼文及印尼历史、地理等课程。由此可见,印尼语的法律地位影响着华语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在印尼语的国民语言和官方语言地位得到巩固时,华语还保有民族语言地位。直到华语被认定涉及国家安全时,华语的使用才开始被管制,而印尼语对华文教育的排斥作用也随之扩大。
另一方面,颇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出现为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照。欧洲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以施莱登等的细胞学说、焦耳等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三大自然科学新发现为代表,不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动摇了唯心论、机械观和形而上学式的世界观,比如,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在提高整个社会的理论思维水平,破除传统形而上学观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再如,通过自然科学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日益充分地显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和辩证的性质,打破了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青年马克思高度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思考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及其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如“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16](P89)总之,自然科学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当时欧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得了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的新突破,出现了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新思潮,其主要代表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社会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重要参照系,为马克思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17](PP26~50)以德国古典哲学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影响为例,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德国当时的独特条件紧密相关,反映了欧洲当时所经历着的经济变革和社会革命内容,然而德国古典哲学也暴露出自身的严重不足,恰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18](P11)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这一问题成为从康德到黑格尔诸多哲学大家致思主题,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考方式也深受这一主题的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转变也与之密切相关。
(二)个人家庭因素和自身成长经历
马克思的故乡莱茵省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尤其是在特利尔城,自由主义精神最为盛行,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特里尔进步人士奋力争取获得自由和国家统一。“和其余的德国自由资产阶级一样,特利尔的资产者力求扫清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因此他们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要求取消国内关税和等级特权,要求自由主义政府、议会制度以及言论出版自由。”[20](P48)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亨利希·马克思和威斯特华伦对马克思的成长影响不容忽视。亨利希·马克思有极好的文化修养,具有一定宗教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启蒙精神,积极参加特利尔自由反对派的各种活动。威斯特华伦深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思想熏陶,十分推崇民主自由精神,学识丰富,具有很高的语言才能和文学修养,对青少年马克思也教益良多,马克思后来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献词中热情洋溢地感谢了他的教导,称他为“敬爱的慈父般的朋友”。[21](P9)马克思最初的思想还受到他所在中学校长及老师的影响。马克思的中学校长、历史老师约翰·胡果·维腾巴赫是一个康德学说的拥护者,竭力地宣扬理性主义,并将其理念运用到学校的教育中,他无论是在政治上、宗教观还是在哲学方面都对青年马克思的成长及其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与转变同自身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成长经历紧密关联,这不仅是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而且也与他人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论者所说,“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形成通常受到他直接接触的人们——亲戚、熟人、老师的影响,在这方面马克思也不例外。不过他比别人更幸运,因为他身边有一些很有教养和见识广博的人。”[19](P22)影响马克思成长经历和思想发展的“很有教养和见识广博的人”以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的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和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校长及老师为主要代表。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宗教作文、拉丁语作文和德语作文三篇作文反映了他虚心好学、认真钻研和独立运思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世界观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当时的精神理想和受启蒙学说深刻影响的思想状况,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21](P457)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总而言之,马克思的生活和学习成长环境几乎以决定性的方式引领着他最初世界观的发展方向,从而极大地影响着马克思的思想观念及其早年的政治态度。
三、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演进历程分析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史来看,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始终受到社会实践行动的制约和思想理论因素的影响,充分显示了其世界观转变的复杂性,也说明完成科学立场的彻底转变的艰难性,而这恰恰反映出马克思早期思想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发展图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程呈现出“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理论再研究—社会再实践”式的演进线索,即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过程存在着思维(哲学思想、理想信念、自我意识等)与存在(物质利益、实际斗争、现实生活等)不断冲突和矛盾的交互式张力关系,在不断取得合理性解决的过程中锤炼世界观,推动思想的不断丰富、升华和发展。本文正是按照这样的划分依据将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演进历程分为大学学习和博士论文写作阶段、《莱茵报》实践阶段、克罗茨纳赫哲学和历史学研究阶段、《德法年鉴》实践阶段四个时间节点。
(一)大学学习和博士论文写作阶段:走向黑格尔主义
在大学学习初期,马克思把法哲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理论研究起点,并计划写作一部法哲学著作,在阅读完不少法学著作之后,深受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影响的青年马克思却很难将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在法哲学研究中贯彻到底,在给自己父亲的一首诗中指出:
“康德和费希特喜欢在太空遨游,
寻找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
阿东忙碌时,阿里便坐在一张小凳上看着。他问:“姆妈呢?”阿里每年都是这样坐着看母亲收捡,他不明白,今年做这些事的怎么是阿东?
《莱茵报》实践阶段是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从事报业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时期,他在这期间写作政治新闻,甚至直接参与政治论战,逐渐卷入现实斗争的激流旋涡之中,火热的现实斗争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青年马克思脑海中的哲学信念,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现实问题向马克思袭来,马克思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不得不去深入思考和探寻根底,尽管不免迷惘、怀疑、苦恼,但这样的一系列致思行为和实践活动也无疑对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而我只求能真正领悟
如此斐然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也有助于我们科学认知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意义所在,还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但还需要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去深入探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史背景和演进历程,以期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变革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学界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作一项尝试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界定的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时间跨度是从马克思大学学习阶段至《德法年鉴》时期这一时间段,选择的依据是:这段时间是马克思人生历程中的早期阶段,在这段时间中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他世界观转变动向和态势,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马克思世界观的“不稳定时期”和“非科学时期”,然而,稳定与不稳定、科学与非科学的内在矛盾促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不断变革,其世界观“不稳定时期”造就了稳定的前提性条件,世界观的“非科学时期”提供了科学的可能性基础。
在“日常事物”(即现实世界)面前,存在理想和现实、应有和现有相对立的康德、费希特哲学便苍白无力,马克思与之决裂之心应然而生,此时的马克思因迷茫而陷入世界观危机之中。不过,在阅读了黑格尔及其大部分弟子的著作之后,马克思开始转向黑格尔主义,并成为“博士俱乐部”的成员。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被毁掉了,必须用新的神来填补这个位置。”“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下,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作比较,并从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观念。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22](PP12~13)经过在柏林大学一年的学习,马克思原有的世界观崩溃了,这个被毁掉的“最神圣的东西”就是理想主义,这个“新的神”就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通过接触黑格尔哲学暂时性地解决了世界观危机。
论及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问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生成问题,换言之,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在何种意义上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观?马克思从少年时代起,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启蒙,产生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考察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史背景也就成为一种必要。从宏观角度来看,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即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历史进步的需要;从微观角度来看,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与其个人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成长经历也极其相关,这种直接的个人体验和真实的现实感受深深地影响了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和转变。
(二)《莱茵报》实践阶段:现实斗争和物质利益冲击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信念
瑞士的巧克力非常有名,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巧克力也能被做成火锅。台湾美食家林莹夫妇的欧洲游记有这么一句话:“欧洲人在火锅世界吃得没有我们精彩丰富,唯一略胜一筹的是他们还有甜味的巧克力火锅”、“巧克力火锅是瑞士传统甜点,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巧克力火锅”。
2.3.4 催化剂用量优化 实验考察了不同催化剂用量在合成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中与粘度关系和稠化时间变化关系,实验长链烯基A和有机胺B比例为1∶1.2,反应温度控制在25℃,反应时间6h搅拌速度为50r·min-1,结果见图 6。
在《莱茵报》时期,青年马克思遭逢到的第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是出版自由问题,他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根本性地否定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21](P134)这样的呐喊表现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彻底性和超前性,鲜明地体现了他当时的世界观。更能影响青年马克思哲学信念和世界观的事件便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关于摩泽尔地区葡萄酒酿造者贫困问题等主要现实活动。考察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讨论,是青年马克思首次从思想上接触到社会深层性的东西,即制约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利益原则,对他产生了强烈的触动。而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青年马克思直接探讨了物质利益同等级、国家与法的关系,旗帜鲜明地为受压迫的劳动群众利益辩护。在分析摩泽尔地区葡萄酒酿造者贫困问题的时候,他深感由社会利益形成的客观社会关系对国家与法的关系起着明显的制约性作用。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专门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因而很多方面仍然是抽象性和原则性的提法,但这种认识却为其世界观的转变确定了明显的态势和方向。
(三)克罗茨纳赫哲学和历史学研究阶段:演绎作别黑格尔主义的前奏
在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到克罗茨纳赫半年多的时间里,马克思世界观发生了新的变化。他通过总结和消化《莱茵报》实践阶段的经验,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了系统性的批判,深入地研究了历史,写下了大量手稿和笔记,这一系列的手稿和笔记记录了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历程与运思基本架构,演绎作别黑格尔主义的前奏,为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奠定了基石。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突破、作别和超越黑格尔哲学的关键点,马克思从国家和法的批判开始,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生活和市民社会结构中去批判,现实因素和客观条件让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已萌发出唯物主义因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开头,马克思就在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观点的同时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观念变成了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的关系被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像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可是如果观念变成了主体,那么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情况、任意等等’,在这里就变成观念的非现实的、另有含义的客观因素。”[23](P10)也就是说,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同现实尖锐矛盾的批判和揭露,为其世界观的转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除此之外,这一时期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需要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和马克思新的历史研究。就前者看,费尔巴哈的哲学以破天荒的形式把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撕开裂口,尽管是哲学人本学思想体系,但是其“以特有的方式预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方向,是对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路线的重大反拨”,[24](P9)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然而青年马克思并没有全盘接受费尔巴哈哲学,而是对其有所保留和超越,故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中仅仅起着中介性和桥梁性作用。就后者论,马克思的历史研究工作为自己正在从事的法哲学批判直接提供了经验材料和具体论据,尤其对世界史和法国革命史的研究,使得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了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力,促推了马克思向唯物主义立场转变。同时,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认识到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这为马克思转向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发病率为 13%~26%,作为临床上常见和复杂的糖尿病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影响非常严重,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下不仅会出现血糖紊乱现象,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组织器官坏死现象[1]。而多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都伴随周围神经疼痛并发症,神经痛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复杂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3]。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探究优质化护理干预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具体如下所示:
(四)《德法年鉴》实践阶段: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德法年鉴》实践阶段是青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从事编辑工作及其他活动的时期,而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是分析此时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重要文本依据。《德法年鉴》上出自马克思手笔的文本有三个部分:他写给卢格的三封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论犹太人问题》。通过分析这一系列文本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其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也逐渐发展起来,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MOOC浪潮的兴起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融合。它开放的教学理念,使学习者更为便利地接触到多元化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质量。各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有特色的共享型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不断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英语类应用性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给卢格的三封信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关于创办杂志的思想动因和拟定的纲领性意见,尤其是第三封信,马克思明确地把哲学的任务同政治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将理论批判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22](P64)马克思还突出强调了未来杂志的任务是对当代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确的政治立场,因而把实际斗争作为我们的批判的出发点,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22](P66)这反映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实践阶段中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因素的生成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讨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和现实手段,其物质力量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25](P17)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此显现,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现实转向完成。其现实手段就是无产阶级与哲学理论的结合,进行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改造和人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5](P18)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主要体现于探讨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和联系,并将人类解放与扬弃私有财产的普遍统治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废除私有财产、限定财产最高额、没收财产、实行累进税”,通过“同自己的生活条件发生暴力矛盾,只有宣布革命是不间断的”,[25](P33)才能深入并扩展到对市民社会的改造,废除私有制,转变为人类解放。这是马克思在新的路径下走出摆脱唯心史观、迈向彻底唯物主义的第一步,是其政治上向共产主义的决定性转变。于此,马克思在大学阶段至《德法年鉴》时期的世界观转变历程彻底完成,这为他科学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论
虽然每一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对于现实问题研究具有恒久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建构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成分,具有典型的德国哲学式特点,而且切中问题实质,抓住问题核心,直面问题本身,这种精神形成和意识培育与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再有,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与历史时代背景、本土文化传统是紧密关联的。因此,要理解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丰富内涵、转变历程和变革意义,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多元文化渊源和具体轨迹。然而,仅以马克思早期文本来看,其早期著作并没有编辑出版齐全,本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完整图貌仍有待于继续发掘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杨耕.马克思世界观转变探微[J].北京社会科学,1996(03).
[3]陈飞.货币异化与货币文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货币概念[J].社会主义研究,2014(03).
[4]安巧珍,杨静.马克思早期公正思想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5]夏永梅.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05).
[6]张建云.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
[7]孙熙国,王绯璠.对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与发展的一点看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
[8]段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与其人学思想的发展[J].理论探讨,2001(04).
[9]涂用凯.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初探索与世界观的转变[J].科学社会主义,2010(05).
[10]郑志康,雒新艳.青年马克思的启蒙世界观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11]李健.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两大转变”论再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13(01).
[12]陈中奇.马克思世界观的五个阶段和四次转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01).
[13]张亮.伦理的激情: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解读[J].学海,2005(03).
[14]鲁克俭.试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共和主义思想[J].现代哲学,2019(01).
[15]单连春.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三重路径及其价值观照[J].南京社会科学,2018(10).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施德福,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俄]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0][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1818~1844)[M].刘丕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ng Marx's World Outlook
XUE Xiaoping
(School of Marx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207)
Abstract: It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Marx's thoughts.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x's world outlook is of great value in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early thoughts and truly understanding the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his thoughts.The macro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ng Marx's world outlook is the socio-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reference to important ideas;Its micro-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his personal family factor and his own growth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ary clues of"theoretical research-social practice-theory re-study-social re-practice",the evolution of the young Marx's world outlook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going to Hegelianism during the university year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riting;the actual struggle and material interests impact on the philosophical belief of young Marx in the Rheinische Zeitung practice stage;a prelude to say farewell to Hegelianism in the study of Croznach's philosophy and history;turning to materialism and communism in the practical stage of the German-French Annals.The completion of Marx's world outlook transition from his university stage to the German-French Annals years provided a reliable premise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s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Key Words: Young Marx;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outlook;Historical background;Evolu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4641.2019.06.04
[收稿日期]: 2019-07-26
[作者简介]: 薛小平(1991-),男,四川营山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 李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