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成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分论文,结构论文,中国出口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逐年飙升,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愈加明显。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定性分析
中国出口结构数量型特征比较明显,主要靠出口数量拉动出口产值的增大,贸易增长方式以粗放为主。主要表现在:
(一)贸易增长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出口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相对欠缺
纵观中国各年出口额,可以发现中国自1980年以来出口贸易额增加迅速,从产品结构划分的出口商品额来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速度大于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速度。但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比较来看,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数量比例偏低。
(二)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是导致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型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技术水平、科技能力等原因,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中国贸易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发挥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参与国际水平分工程度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仍具有较强的垂直分工特征
现在各国之间广泛进行着同类产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这种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的现象是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无法说明的,其反映了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和规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中,优势互补的贸易机制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中美贸易的垂直分工特征比较明显,水平分工程度仍然较低。
二、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一)出口商品构成分类
按国际分类原则,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分类为:食品及主要供使用的活动物X[,1];饮料及烟类X[,2];非食用原料X[,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X[,4];动、植物油脂及蜡X[,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X[,6];轻纺织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X[,7];机械及运输设备X[,8];杂项制品X[,9];未分类的其他商品X[,10]。
(二)用统计软件SPSS对各变量作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把多变量简化为作几个主要的变量,仅这几个变量包含了总体几乎全部的信息,并剔除了变量的相关性。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简便而又准确地分析出数据的统计规律。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和问题。在进行主成分分析过程中,累计方差贡献率在统计上达到85%即可,这里为研究方便提取三个主成分(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6.845%)。
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第一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69.955%,第二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16.89%,第三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8.186%;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5.031%,笔者完全有理由通过分析前三个主成分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现实意义上讲,通过前三个主成分对中国出口结构进行分析,便可得到几乎包含了全部出口商品的信息(95.031%)。因此,笔者有理由只对前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以解释整个出口结构情况。
2.在作经济解释时,由于主成分矩阵中各变量的系数分布规律性不够明显,因此对数据进行因子旋转,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
表1 旋转后的主成分矩阵
主成分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X[,1] 0.943
0.209
0.179
X[,2] 0.541
0.722
0.304
X[,3] 0.879
0.355
-0.158
X[,4] 0.916
-0.165 6.550E-02
X[,5] -0.131 0.935
0.108
X[,6] 0.973
9.318E-02
0.189
X[,7] 0.979
7.603E-02
0.161
X[,8] 0.975
-0.100 0.154
X[,9] 0.936
0.143
0.295
X[,10]-0.177 -0.210 -0.954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最大方差法。
由主成分分析结果中旋转后的主成分矩阵,可得前三个主成分Y[,1],Y[,2],Y[,3]的线性组合为:
Y[,1]=0.943X[,1]+0.541X[,2]+0.879X[,3]+0.916X[,4]-0.131X[,5] +0.973X[,6]+0.979X[,7]+0.975X[,8]+0.936X[,9]-0.177X[,10]
Y[,2]=0.209X[,1]+0.722X[,2]+0.355X[,3]-0.165X[,4]+0.935X[,5] +0.093X[,6]+0.076X[,7]-0.100X[,8]+0.143X[,9]-0.210X[,10]
Y[,3]=0.179X[,1]+0.304X[,2]-0.158X[,3]+0.0.66X[,4]+0.108X[, 5] +0.189X[,6]+0.161X[,7]+0.154X[,8]+0.295X[,9]-0.954X[,10]
3.结论。影响中国出口的第一主成分构成是:食品及主要供使用的活动物X[,1];非食用原料X[,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X[,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X[,6];轻纺织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X[,7];机械及运输设备X[,8];杂项制品X[,9]。影响中国出口的第二主成分构成是:饮料及烟类X[,2];动、植物油脂及蜡X[,5]。影响中国出口的第三主成分构成是:未分类的其他商品X[,10]。
4.经济学解释。(1)对中国商品出口影响最大的是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除外)和初级产品中食品、原料、燃料等。因此,中国出口应高度重视工业制成品、食品、原料和燃料的出口,从多方面入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审慎出口地战略性物品,尽快转变中国出口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对商品出口影响其次的是饮料、烟,动、植物油脂及蜡,这些商品出口的重要性小于前者,但对出口商品的优化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发展好这些产品的出口,更好地为第一主成分产品服务。(3)作为未分类的其他产品, 应积极从中寻求新的出口突破点,并尽可能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做贡献。
三、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出口贸易的总体方向,有侧重、有步骤地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但在中国实际的对外贸易中还存在着发展不稳定、结构调整缓慢、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低等许多问题。以前,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以量取胜”的战略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不加大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会丧失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产品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因此,调整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已成为外贸工作当务之急。
(一)实现传统产品、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相结合,使出口商品结构由低层化向高层化转变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采取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并举的策略,科学合理地确立中国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支柱产品和战略产品,使其成为三大出口群,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
(二)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出口结构是产业结构的表象,出口结构的改善必须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上获得支撑,从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由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出口结构更合理的调整。只有两方面相互促进,出口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外贸管理部门与政府的联系,更有力地促进出口结构的调整
要建立更多的咨询部门,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引导企业主动向国际贸易需求方面和有利于中国贸易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这样既扩大了出口规模,又改善了出口结构,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绿色环保”理念应贯穿于出口商品的各个环节
当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外贸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当非关税壁垒被逐渐取消,关税壁垒被逐渐降低,各国纷纷拿出“绿色贸易壁垒”以环境保护为由来达到保护本国工业,增加本国产品竞争优势的目的。这对扩大出口极为不利,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中国出口商品的各个环节,防止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出口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逐步改善外贸商品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如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易受各种壁垒限制等。应增加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使之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并突破出口贸易发展中绿色壁垒的限制,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