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高师文学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_文学论文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高师文学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_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笔谈——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教学改革论文,中国论文,出路论文,师范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

王卫平(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在渐渐缩小,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在慢慢减退,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其吸引力也在悄悄弱化。这也许是物化时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如今的大学生往往重实用、轻素质,重功利、轻人文,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对塑造人的巨大潜力。他们对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追求似乎远大于对文学的喜爱。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怀着对文学的酷爱而走进文学的课堂,而大都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学位的目的。同样,作为从教者——文学课的教师,也多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内涵以及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则较少有人刻意追求,这能算作是合格的文学课教学吗?我们面临着许多困惑。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文学课教学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史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的分析能力?抑或是文学写作能力?这牵涉到文学课乃至整个中文系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等问题。大学要不要以人为本?要不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不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往,曾有过这样的提法:一流大学以科研为主,二流大学以教学、科研为主(两个中心),三流大学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现在,一流大学已向研究型大学挺进,二流大学已悄然向一个中心进军,三流大学也已向两个中心靠拢。而教学则在无形中被忽视、削弱和淡化,因为教学是“软指标”、“软条件”,而科研则是“硬指标”、“硬条件”。尤其是一般高校、师范院校,由于急于上层次而忙于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教师也不得不去拼命完成“量化”的科研指标,教学质量自然难以提到应有的地位。于是出现了教学滞后、教学被弱化等现象。目前,不少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并没有与教学质量挂钩。于是教师讲课或自由、随意,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或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学科前沿;或照本宣科、僵硬死板,使原本应该生动的文学课堂只留下了一点点干巴巴的人文知识。

再从学生方面来说,当前文学课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读原著,也无暇读原著。因为他们疲于应付排得满满的听课、作业、考试,只能满足于死记硬背的教科书和课堂笔记。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文学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匮乏。他们对于文学文本,往往表现为麻木、默然、没有感觉,不能讨论与争鸣,不能形成观点的交锋、观念的碰撞,当然也就难以产生思想的火花。这样,学生只能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地位。

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何在?大学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文学专业的学生区别于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学生的独特性在哪里?依笔者之见,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中文系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科的学生,其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都要来得强,师范大学的文学课教学也应当对此有一份自觉,这正是其独特性和特色之所在。

标签:;  ;  ;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高师文学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