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生的精神自由--论课堂教学中的“休闲意识”_课堂教学论文

回归学生的精神自由--论课堂教学中的“休闲意识”_课堂教学论文

还学生精神上的自由——谈课堂教学中的『闲暇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上论文,闲暇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意识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其着力点大多在于精心组织教学、精确安排时间,尽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一堂语文课上得是既“紧张”又“活泼”,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惟独看不到“闲暇意识”。似乎“闲暇”是与严肃、庄重、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格格不入,抑或这与我们对学生学习的传统要求相距甚远。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大胆渗透“闲暇意识”,展示“闲暇意识”!

一、闲暇、闲暇教育

什么是闲暇?所谓闲暇,就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①自由性是闲暇的最本质的特性。②闲暇时间就是按个人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

人们早就注意到了闲暇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了闲暇的教育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曾有精辟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直接: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③

二、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价值

(一)语文学科与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语文学科与闲暇联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对学生而言,就是课外生活)的质量;而丰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④语文教育工作者更看重后者,他们已注意到了闲暇生活对语文教学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丰富的闲暇生活,就没有高层次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

经验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课内“得法”,课外“补充”。无数事实证明语文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靠课内,而是靠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即闲暇语文实践)。这里的语文学习(实践)当然不是学校规定的语文学习,而应是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行为,和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无直接相关。

陈钟梁先生在《语文狭窄瓶颈的阻塞》一文中指出:“说实在的,我们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哪一个年级不开语文课?哪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不是为首的?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中,要上3000堂以上的语文课。据吕叔湘先生统计,恰好是全部课时的30%。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多数学生仍未到合格水平。”为什么语文教师精心打造的语文课堂学习,竟敌不过学生看似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无系统的散兵游勇式的闲暇语文学习(实践)呢?

1.自由的状态。闲暇语文学习,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任何压力,不为应付考试,不为应付教师的检查,有的只是与语文心灵的接触。这样的读书学习,使学生从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学校教学中挣脱出来,而在迥乎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环境下,自由地呼吸,思维活动也信马由缰,主体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找到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或者在旧观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由于学生不再充当被指导被管教的角色,也不必囿于多方面的限制,而努力使自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他们很多在课堂上以被管教者的心态下遮遮掩掩的诸多想法,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自由地付诸行动,然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自由的选择。闲暇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补充、发展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最好有教师指导)。这比学校教学划一的教育内容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的“拼盘式”的看似营养全面的“大餐”,未必能适合每个学生的胃口,未必能满足个性迥异的学生,未必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是非常个性化的学科。

3.自由的学习。闲暇语文学习不强调学习进度的统一和学习方式的划一。语文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而学校教学过于强调“统一授课、统一问题、统一方法”的整体性原则,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学习是主体以固有图式去主动同化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学校教育恰恰填平了固有图式和同化方式的差别,看似高效的学校教学,却无法深入人“心”。

4.自由的交往。闲暇教育使学生们自觉地走出课堂的小天地,通过一系列自由的课外活动,增进同学们的交往与相互了解,使他们从狭小的自我走出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类,也了解自己。“变封闭分散的个体为密切相联的群体”,这是个体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有效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是一门需要活动、实践、交往、对话的学科。学校语文课堂学习也会有活动、讨论,但往往急于达成既定的所谓目标,而不能在一定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或把课堂看得过于严谨神圣,既无讨论的时间,也无讨论的氛围。

自由的状态、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学习、自由的交往,自由是闲暇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学生正是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习(读书),看似不经意的游戏,语文能力却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

三、“闲暇意识”与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不可能是闲暇的语文学习,我们不能盲目夸大闲暇语文学习的功效,也同样不能盲目贬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但闲暇语文学习过程的闲暇内涵和精神,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有益的。

(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⑤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它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对话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意识”。

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不必把语文课堂看得过于神圣,把师道看得过于尊严,把课堂搞得太严肃、太正规、太过于程式化,容不得有自由的额度。当你走完我们习以为常的程式后,会发现对课堂的激情、对文本的热情也走到了尽头,语文也远离我们而去了。笔者一直在思索:学生为什么会喜欢阅览课?我们上的课也还算精彩,也很热闹,分析也很到位,为什么还比不上“没有人指点”、“东翻翻西看看”的阅览课?现在想来,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尽可以放心地以闲暇心待之。学生未必欢迎老师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而应还学生自由对话的时空,还学生常态的学习。

(二)从教育心理学看

我们常说,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大量语文实践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两个维度,对知识作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从中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最终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两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不同的策略。程序性知识的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教师的“耳提面命”式的讲解,它的习得是在主体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发展水平、动机水平下,通过自身主动地加以构建而获得。训练的策略和思维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统一的、刚性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弊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渗透“闲暇意识”,让学生在闲暇状态下,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以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

(三)从语文教学论来看

不要迷信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安排过于理性化、科学化、系统化,急功近利,完全没有了自由度,这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忌讳。“传统教育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目标’容不得学生置疑和追问,课堂教学的惟一任务就是落实这个目标。”⑥新课标已经把探索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那么,传统的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就不合时宜了。我们理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再说,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未必是必然的。一堂课里,没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学不可的内容。语文学科搞过于严密的目标训练体系有悖于语文精神,有悖于闲暇精神。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有“闲暇意识”,让学生自由读书,没有必要过多地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强诱导、硬剖析,非达成目标不可。没有必要有错必纠,退一步说语文教学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确的对与错的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态下去同文本接触;才不至于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们不是给足学生时间,营造利于思考的宽松的氛围,而是反复诱导,“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实际上,我们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常态下学习,这是教师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包办的。

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充满深情地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⑦这是常态的阅读。还阅读本来面目,它是心灵与心灵的崇高的对话!

不要迷信看似天经地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做”得太多,而不是太少。教育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占有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他们的精神的时空。我们应闲暇读书,闲暇教书,在你的课堂上勇敢地亮出“闲暇意识”。

注释:

①张国珍《论闲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李兆新《应重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⑤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⑥余党绪《不能迷信“教学目标”》,《语文学习》2004年第2期。

⑦李镇西《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

标签:;  ;  

回归学生的精神自由--论课堂教学中的“休闲意识”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