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类谋生方式的两次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人类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类从采集渔猎,经由农业,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历史。人类要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需要经历两次改变谋生方式的革命:一次是把采集渔猎转为农业的农业革命;再一次是把农业转变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农业羽化革命。采集渔猎危机,曾经逼迫着人类完成农业革命;要完成农业羽化革命,也需要有农业危机的逼迫。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质上是农业危机。农业羽化革命之伟大,是农业革命所不可能比拟的。
关键词:谋生方式 危机 逼迫 农业革命 农业羽化革命
人们都承认,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把采集渔猎转变为农业的农业革命。但农业革命之后的革命是什么呢?以西方未来学派为代表,人们认为是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等。诚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用技术来划分时代和历史,也是可以的;但把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同农业革命并列起来,同时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技术和谋生方式)来划分时代和历史,却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继农业革命之后,能够堪称改变谋生方式革命的,只能是农业羽化革命。只有这个革命,才能改变人类今天的谋生方式,从而真正改变时代和历史。本文就是要联系人类谋生方式和时代的发展,从正面对改变人类谋生方式的这两次革命——农业革命和农业羽化革命的发生和意义作些论述。
一、人类谋生方式的发展和改变人类谋生方式的两次革命
任何一个生物类群和种群,都不可能离开生命系统而单独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谋求自己的生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总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依赖生命系统。故谋生方式,就是指人类究竟通过什么形式去依赖生命系统,从而求得自己的生存。简言之,就是如何依赖生命系统,从而求得自己生存的方式。它反映的是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它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时代的变化。
要了解人类谋生方式的变化是怎样引起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以及时代的变化,需要对谋生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作一简略的回顾和展望。
人类脱离动物界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完全不会生产生命和完全不会选择生物(指没有按照一定的方向改变生物),完全是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生存。故采集渔猎就成为人类最早的谋生方式,人类的原始时代也就叫做采集渔猎时代。在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后,大约在1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才在采集渔猎的基础上学会了农业,即学会了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也就是学会了在局部地区生产部分生命(农业生命)和选择部分生物(农业生物)。这样,农业才取代采集渔猎成为人类新的谋生方式,人类也才从采集渔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我们今天就正处在农业时代。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的巨大进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进步,才有了今天人类的一切。但人们也许没有怎么想过,象采集渔猎不是永恒的一样,农业也不是永恒的。那么,在农业的基础上,如果人类还要更上一层楼,她的谋生方式将怎样进一步发展呢?完全不用怀疑,无论从历史上和逻辑上讲,而且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在预示着,都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人类必将进一步在广阔的自然界生产全部生命和选择全部生物,也就是必将肩负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任务。所谓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是指人类要按照生命系统自身生存的需要去选择非生物界和选择生命系统,对生命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是人类通过谋生命系统的生存来谋自己的生存,只有这种谋生方式才能真正谋得或最终谋得人类的生存。因为在人类的维护和生产下,生命系统繁荣昌盛,人类的衣食也就在其中。所以,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她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就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类从完全不生产生命和完全不选择生物,发展到在局部地区生产部分生命和选择部分生物,再发展到在广阔的自然界生产全部生命和选择全部生物的历史,也就是从采集渔猎,由农业,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历史。这说明,农业是人类的今天,象采集渔猎是人类的昨天一样,只有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才是人类的明天和人类的未来。
象一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都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一样,人类谋生方式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也需要通过革命来实现。人类要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要建立起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这种真正的谋生方式,需要经历两次改变谋生方式的革命。一次是把采集渔猎转变为农业的革命。人们根据这次革命的目的和结果是建立农业这种新的谋生方式,把这次革命叫做农业革命。这个革命已成为历史。再一次,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将要发生的把农业转变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革命。根据这次革命的内容是羽化农业,可以把这次革命叫做农业羽化的革命。但如果从这次革命的目的和结果,是要建立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这种真正的谋生方式来讲,那就不仅可以而且也完全应该把这次革命叫做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革命。
二、采集渔猎危机曾经逼迫人类完成农业革命;人类要完成农业羽化革命,也需要有农业危机的逼迫
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过程中,逐渐有选择地把各种可食的动植物作为采集渔猎的对象,并逐渐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这就为农业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结果,在采集渔猎的基础上,终于孕育和孵化出农业。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和使命的高度看,农业不过是人类未来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胚芽和雏形,是人类在幼年和尚未充分成长的时代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学前”演习和训练,是人类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桥梁。这就是农业的性质和地位。农业的这种性质和地位,同样也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象采集渔猎的历史使命是要孕育和孵化出农业一样,农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羽化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那么,人类是怎样完成农业革命,把采集渔猎转变为农业的呢?人类怎样才能完成农业羽化革命,把农业转变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呢?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类不可能舒舒服服地完成这两个革命;人类要完成这两个革命,必须要有谋生方式危机的逼迫。
为了说明人类并不是舒舒服服地完成农业革命,首先需要根据考古发掘提供的材料,说明当年的食物危机是怎样逼迫着人类从采集渔猎过渡到农业的。
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分布有广泛的狩猎文化,狩猎成为当时人类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周口店与北京人化石一同出土的生物化石中,只有两种植物,却有脊椎动物118种,其中哺乳动物就有94种。法国梭鲁特遗址的晚佩里戈德层,竟含有10万具野马残骸。说明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是大型哺乳动物,因而这些猎物种群也就成为当时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开始时,由于人口少,狩猎技术进步缓慢,人类的捕猎,还不可能破坏这些猎物种群的再生能力。但到后来(旧石器时代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狩猎技术的改进,迅速提高了狩猎能力。由于狩猎能力的提高,食物大量增加,人口也迅速增长了。据估计,全球人口从10万年前的20至30万,迅速增长到一万年前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狩猎文化出现了兴旺景象。但是,正是由于人类长期无节制地过渡捕猎,终于破坏了这些猎物种群的再生能力,使它们急剧减少和走向灭绝,大约在一万五千至一万年前形成了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浪潮①。这是继四万五千年前非洲大型动物灭绝浪潮后最显著的生物史事件。曾广泛分布于欧亚高纬度地区南缘的猛马象、披毛犀等大型动物,就是在这个时期灭绝的。由于大型动物的灭绝,食物的猛然减少,人类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致使人口急剧减少,狩猎文化急剧衰弱,形成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断裂。有危机,才有转机。为了战胜食物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求稳定的食源。结果通过长期的艰苦摸索,人类终于创立和学会了农业,终于从采集渔猎过渡到农业。
几百万年来,一直靠采集和狩猎现存野生生物生存的人类,要转而靠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即农业来生存,无疑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食物危机的逼迫,人要上这层楼,是艰难想象的。但在食物危机的逼迫下,人类终于上了这层楼。这说明,没有食物危机的逼迫,人类是不可能从采集渔猎过渡到农业的。
食物危机,实质上是采集渔猎这种谋生方式的危机,它的爆发,证明了曾经谋得人类生存的采集渔猎,当时已经不可能再谋得人类的生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放弃它,转向农业这种新的谋生方式。可见,一种谋生方式,只有当它不再谋得人类的生存,并对人类的生存不利,甚至有害时,才会逼迫着人类放弃它,并转向新的谋生方式。所以,人类要告别农业和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未来,没有形势的逼迫是不行的。那么,逼迫着人类告别农业和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未来的,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正是农业的危机。
农业也会发生危机吗?由于它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它必然要发生危机。农业危机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农业危机不仅表现在地力破坏以及农业生物生存力必然要退化和下降,从而使农业最终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上,而且还集中表现在农业要引起全球性生态危机上。人类的志士仁人们正在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声疾呼,但人们不一定想到,这次全球性生态危机,是同农业相联系的,实质上是农业危机。为什么这次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质上是农业危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来说明农业同这次生态危机的关系。
不可否认,工业对生态的破坏是最严重和最大的。可以说,这次生态危机,主要是工业造成的。引起这次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也主要是今天的工业制度。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发生在过去,而恰好发生在大工业兴起和工业制度建立以后的原因。
正是根据这种情况,人们把工业看成这次生态危机的根源,把这次生态危机看成工业危机。在西方未来学派中,为了避免生态灾难,要放弃人类今天所取得的包括工业在内的一切成就,主张退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中去的“回头派”②,就是这种观点的极端表现。不能不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造成这次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源是不同的,虽然造成这次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今天的工业制度,但根源并不在于工业制度,更不在于工业本身,而在于人类今天的谋生方式——农业。
要说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今天的工业制度,更不在于工业本身,而在于农业,就需要来考察农业这种谋生方式以及它同今天工业制度的关系。由于没有生命系统的生存,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但没有人类的维护,生命系统也不能最终生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维护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所以,正如前面所讲的,只有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才是人类真正的谋生方式,因为只有这种谋生方式才能真正谋得或最终谋得人类的生存。但在今天和今天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和人类还没有充分成长,还不可能通过谋生命系统的生存来谋自己的生存,当然就只能通过单方面地依赖生命系统来单方面地谋求自己的生存。这是一种只谋自己生存,不谋生命系统生存的谋生方式。这种单方面地谋自己生存的谋生方式,不仅不顾生命系统的生存,而且必然要造成对生命系统的掠夺和破坏。不用说,历史上的采集渔猎,是这种谋生方式的典型形式。作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胚芽和雏形的农业,由于它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也仍然属于这种谋生方式的范畴。今天人类仍然以农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方式,这就意味着人类仍然只谋自己生存,不谋生命系统的生存,仍然靠掠夺和破坏生命系统来生存。在这样的谋生方式下,人类发展工业,那就必然是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生态和生命系统生存的利益,更不会致力于防治工业污染和防治工业造成其它的生态问题。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必然要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消费,就要无节制地耗费自然资源和随便排污,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这说明,以片面追求高质量、高消费,无节制地耗费自然资源,不致力于“防治”工作为特征的今天的工业制度,不过是人类单方面地谋自己生存的谋生方式的产物。但在今天,体现和代表这种谋生方式的是农业。所以,今天的工业制度,是同农业相联系的,它实质上是农业的产物。与此相联系,主要由工业造成和主要由今天的工业制度所引起(从直接原因讲)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是同农业相联系的,实质上是农业危机。就象当年的食物危机,实质上是采集渔猎危机一样。一旦农业不存在,今天的工业制度也就不可能再存在,虽然工业还存在和发展,但主要由工业造成和主要由今天的工业制度所引起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也就不可能再发生。因为人类有能力发展工业,也就有能力做好“防治”工作。发展工业,并不必然要造成生态危机。是否造成生态危机,关键在于人类是否致力于“防治”工作,而这最终又取决于人类的谋生方式。如上所述,这次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人类不致力于“防治”工作的结果。未来就不同了,以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为己任的未来人类,为了自己和生命系统的生存,在发展工业时,必然要不遗余力地致力于“防治”工作。这样,主要由工业造成和主要由今天的工业制度所引起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当然就不可能再发生。所以,这次生态危机,并不是工业本身的危机,并不证明工业要不得和工业不能搞下去。从广义上讲,工业是永恒的,只要人类存在,并需要制造生产工具,工业就存在。过去经历了石器时代和金属器时代,现在是机器大工业时代,将来还要进入工业更加发展的新时代。要战胜这次生态危机,不是要取消或停止工业的发展,相反,需要加速工业的发展才行。不过,加速工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工业规模的无限扩大和产量的无限增加,这恰好是将来发展工业所要设法避免的,而是指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所提供的技术设备的更加先进。但这次生态危机,却证明了农业的历史过渡性,就象当年的食物危机,曾经证明了采集渔猎的历史过渡性一样。
为了更有说服力地证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农业,它实质上是农业危机,还需要来说明:即使没有现代工业,只要农业存在,全球性生态危机也必然要发生。因为农业本身必然要造成生态的破坏。人类为了自己的消费,只顾农业生物的生存,不顾其它生物的生存,不仅不顾其它生物的生存,而且是以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为前提的。农业对生态的破坏,集中表现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上。谁都知道,要种地,就得毁林开荒,那就必然要破坏森林植被。原始农业,就是从刀耕火种开始的,也就是从破坏森林植被开始的。一部农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部破坏森林植被的历史。从长远和最终的意义上看,农业的最终发展,不可能不导致整个地球森林植被的破坏,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必然要引起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早在现代工业出现前的几千年,由于发展古代农业,造成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美洲等地区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就曾经引起过局部的生态危机,使古巴比伦文明、哈巴拉文明、玛雅文明等古代文明衰弱和消逝③。进入近代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对农业原料的需求,人类除继续在欧亚非旧大陆扩大耕地外,又以惊人的速度,在短短的二、三百年时间,迅速开垦了美洲和澳洲大陆的土地。现在分布在各大洲的人类耕地,已经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④。可见,今天农业对森林植被破坏之大。随着农业的最终发展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全球森林植被的破坏,难道不会引起比过去局部的生态危机更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吗?回答是肯定的,必然会引起的。现代工业和今在工业制度的出现,只不过是加速了早已为农业所孕育好的这次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并使它来得更加猛烈罢了。因此,要战胜这次危机,谋求人类的生存,首先就需要改变今天的工业制度,并在条件成熟时,进而把农业羽化为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实现自己谋生方式的伟大转变。
但需要指出的是,完成农业羽化革命同完成农业革命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当年人类战胜采集渔猎危机,完成农业革命,完全是自发地进行的。将来人类要战胜农业危机,完成农业羽化革命,除了要有农业危机及其集中表现——全球性生态危机形势的逼迫外,却主要要靠人类的自觉行动。人类要能够自觉地去完成上述任务,最根本的就是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认清农业的性质、地位和使命,实现人类观和农业观的变革。象当年人类有能力战胜采集渔猎危机,完成农业革命一样,我们完全相信,将来人类也完全有能力战胜农业危机,完成农业羽化革命。
三、农业羽化革命之伟大,是农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
人类谋生方式发展的历史表明,为了自身的生存,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这种真正的谋生方式。对于建立起这样的谋生方式来讲,没有农业羽化革命,固然不行。同样,没有农业革命,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农业革命,建立不起农业,就谈不到农业羽化革命,当然也就谈不到建立起这样的谋生方式。这说明,农业革命和农业羽化革命,对于人类实现从采集渔猎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过渡,以及建立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这种真正的谋生方式来讲,都同样是不可少的。
但必须看到,这两个革命的地位是根本不同的,因而它们的意义也是不可比拟的。从前面的论述知道,采集渔猎和农业,都是属于人类只谋自己生存,不谋生命系统生存的单方面的谋生方式。这种单方面地谋自己生存的谋生方式,不仅不顾生命系统的生存,而且必然要造成对生命系统的掠夺和破坏。所以,这说明,从采集渔猎转变到农业,只是用一种单方面地谋自己生存的谋生方式,来代替另一种形式的同样的谋生方式,改变的只是谋生方式的形式,还没有真正改变谋生方式的实质。从农业转变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就根本不同了。这是人类从不谋生命系统生存,到谋生命系统生存的根本转变;是人类从不履行自己对生命系统的职责和实现自己的使命,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实现自己的使命的根本转变。通过这个转变,把人类真正从生物界提升出来,也是使人类真正回到生物界。
我们知道,在采集渔猎和农业时代,由于人类单方面地谋自己生存,人类必然是这样划分自己争取生存斗争的阵线的,就是:人类自身是一方,人类以外的生物和非生物界是另一方。这种争取生存斗争的阵线,必然要把生物同非生物等量齐观,必然使人类象征服非生物那样去征服生物。很多物种,不就是这样毁于人类之手的吗?这样,虽然由于人类会劳动并成为社会动物,早已使人类区别于一般的生物;但在人类同生物的关系上,由于人类如此对待其它生物,实际上就是象一般生物对待其它生物那样去对待其它生物。从这方面看,人类同一般生物还没有根本的区别。这说明,人类还没有脱离生物界。另一方面,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人类不仅没有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服务于生命系统的生存,相反是用它们去破坏生命系统的生存,使自己同生命系统和其它生物处于“敌对”状态,这又说明,人类还没有回到生物界。当农业转变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人类履行了自己对生命系统的职责,实现了自己的使命后,用“包括人类在内并以人类‘为首’的整个生命系统为一方和以非生物界为另一方”的新的争取生存斗争的阵线,代替已经过时的原来的争取生存斗争的阵线时,肩负了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伟大任务,想生命系统之所想,急生命系统之所急的未来人类,对一般生物来讲,才真正成为高不可攀的佼佼者,才真正同一般生物区别开来,因而也才真正脱离生物界。另一方面,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才真正服务于生命系统的生存,人类才真正属于生命系统,才真正成为生命系统争取生存斗争的灵魂、头脑和“领袖”。这又说明,人类真正回到了生物界。人类脱离生物界和回到生物界,是完全一致的。她越脱离生物界,就越回到生物界;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既是人类的发展,也是人类的归宿。这说明,从农业转变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农业羽化革命,是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谋生方式,使人类履行自己对生命系统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使命,把人类真正从生物界提升出来,也是使人类真正回到生物界的革命。它之伟大,是农业革命所不可能比拟的。这充分说明,农业羽化革命对于改变人类历史面貌的巨大作用和意义。(收稿日期:1994年6月17日)
注释:
①③刘国诚:《从古代生态危机谈起》,《自然辩证法报》,1989年,第13期,第3版。
②余谋昌:《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页。
④邬沧萍、侯文若:《世界人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