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功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5-0017-04
青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群体和独立的社会变革力量,必然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再造,生成体现自己价值观与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特殊文化运动和文化现象,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认识和把握青年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功能,有助于我们准确揭示青年的本质特征,科学预测当代青年群体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创新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内容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首先使用青年文化这一概念来解释美国青年的意识和行为,表明青年问题不仅仅是生命周期中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而是一个社会实体和文化现象。[1]但是,“青年文化”作为一个学术名词频繁出现,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国外学术界对青年文化的研究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两种学科范式为主。前者把青年文化视为代际文化范畴,采取“代际分析”的方法,从代际间价值观念延续和中断的角度解释青年文化;后者把青年文化看作社会现存文化系统中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范畴,运用“结构分析”方法,从社会与青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和整合角度阐述青年文化。由于学科视点和研究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是代际冲突论、反主流文化论和社会化失调论等。
1.代际冲突论。这一理论观点认为,青年文化是未来社会主体文化的雏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20世纪60年代从文化形态学角度,提出人类文化传递过程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前喻文化。① 她认为,工业革命后尤其是当代社会环境的突变,使文化传递从家庭转移到同龄群体,青年在向同辈学习的社会互动中形成了青年文化,这种文化受旧的传统价值观念束缚和现行社会规范约束较少,崇尚创新,向世界和未来开放;另一方面,迅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必然导致成人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受到冲击,使成人文化容易在环境的变革中产生不适应,并对青年文化逐渐失去同化力,这就会导致代际冲突(“代沟”),在冲突中,“年青一代在对神奇的未来的前喻型的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因此,前喻文化就成为当代文化传递的主要模式,即当代文化传递主要是通过长辈向晚辈学习实现的,而这种文化形态的最大特征就体现在青年人推崇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口号中。可见,青年文化是代表未来文化的雏形。这一理论突出了青年文化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和对社会(成人)文化的反哺性特质。
2.反主流文化论。这一理论观点认为,青年文化是对社会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背叛和反抗。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扎克在其《一种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中把青年文化界定为反文化,泛指青年对社会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不妥协主义和“对着干”的文化行为。他列举20世纪美国20年代的先锋主义、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性解放运动和法国60年代末的大学生骚乱为证,指责青年文化有着对社会体制和主流文化强大的破坏力。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进一步对青年反文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文化的内隐价值观层面和外显行为模式层面分析青年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突和对抗。有的学者甚至在青年文化、反文化和青年社会异常行为之间画等号,把西方青年的违法越轨行为、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生活上的放荡不羁等反主流文化表现作为青年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3.社会化失调论。这一理论观点认为,青年文化是一种理想文化,抑或是一种自恋主义文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社会学家把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文化研究领域,从群体心理机制角度解释青年文化。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社会化失调论”,认为青年文化产生于社会转型期,是青年社会化失调的结果,即以社会向青年单向教化为主的传统社会化模式和社会教化和青年内化相结合的现代社会化模式矛盾冲突的结果。观点众多,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边缘性”论(边际人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认为青年期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边缘”地位,有着实际依附性和期望独立性、生理成熟性和社会责任迟熟性等矛盾,使青年产生边缘心理(不确定、被排斥和不公正心理),而社会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仍沿袭“父权主义”的单向教化模式,实际上加强了青年边缘心理。于是,青年为了摆脱边缘人的地位,就会试图以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社会昭示和证实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便有了青年文化的发生与生成。二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齐黑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社会化论”。认为青年文化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抗产物。由于上述社会文化现象的存在使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主流文化失去信心,转而采取新社会化模式,即从依赖父母、师长转向依恋同辈,从而导致青年“自恋主义”和对成人社会的反抗。
二
我国青年文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当时青年研究的青年问题取向和对策性研究目的,学者们基本上依循了西方社会学中的“亚文化”理论范式,把青年文化视为与社会文化相对存在的社会亚文化现象。二十多年来,青年文化几次成为青年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出现过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对青年文化的内涵提出的一些不同见解。
在青年文化的定义方面,张荆最早提出,“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2],这明显是由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关于文化的一般定义“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推论而来。《文化学辞典》中,“青年文化”辞条上作了这样的表述:“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并在解释中强调了它是“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3](P470)。《青年学辞典》的编纂者则把青年文化定义为“青年亚文化”,“青年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它以青年文化的特殊利益为动力,是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4](P120)。李海荣把青年文化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青年文化,指的是“涵括了某一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群体的一切文化物质,如青年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和行为方式等等”;而狭义的青年文化“专指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由此所规范的青年学生的特有思维、行为特征”[5]。杨雄给青年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实质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6](P4)他特别强调青年文化不仅仅指观念文化、物质文化,还应该包括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为文化。目前,对青年文化比较有共识的理解是“青年文化的内涵一般是指主要由青年创造、认同并传播的与社会主文化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由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组合成的亚文化系统”[7](P6),青年文化“指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亚文化”[8]。这种理解,强调青年文化由青年创造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结构系统,但青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亚文化,是一种依附于社会主体文化的从属文化形态。
显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观察、分析青年文化,就会对青年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作为学术概念的内在含义得出不同的认识、作出不同的界定。但是,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看法,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把握这些基本的共同点,我们就有了对话交流的基础与平台而不至于自说自话。我们认为,青年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由青年这一社会群体创造并在青年中普遍传播,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
第一,青年文化的主体是青年,青年本质决定了青年文化的内在本质,青年文化是青年本质发展的外在体现。因此,理解青年文化,首先应该从青年的本质上去认识青年文化,从青年与社会、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上去揭示青年文化的内在规定性。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青年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任何时代的青年都努力向成人世界开放,渴望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青年文化正是青年努力摆脱自身边缘人地位,证实和确认其参与和创造在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的方式,在文化内核价值观上有自为性的特征。即青年总是想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体现其群体特殊利益的、以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这一特征,使得青年文化成为独立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形态。但是,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毕竟尚未取得成人地位与身份,青年文化作为亚文化并不占据文化中心和统治地位,因而青年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地位。这一地位使得青年文化约束较少,易于以开放心态接纳外来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变革创新能力最强的亚文化形态。
第二,青年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最具变革创新能力的亚文化系统,有其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文化结构。青年文化依其内容的层次性和呈现形式的差异性,可以视为由物质文化(外表层)、行为文化(中介层)和意识文化(心理、价值层)构成的复杂文化系统。青年物质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外表象征,以服饰、发型、流行语、音乐、消费品等为主要内容,总是疏于传统文化而指向“个体本位”,最先为青年所接触、接受和认同。在青年物质文化层中,体现出青年极大的创新能力与个体选择、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凸显出青年大胆追求美的事物的激情与热望。因此,青年物质文化是最活跃、最易变化、最易表现出与社会文化相偏离的结构层面。青年行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它既具有意识性,又具有物质性,是处于意识(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青年行为文化包括青年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两大类。青年文化的行为规范至少包括:一是在社会所规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中,青年人对它们特定的理解和履行;二是青年人在当代社会各种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自己的某些行为规范;三是青年人之间自己特殊的某些行为规范。它们构成了青年文化中的规范系统,并成为社会识别青年的一种标记。行为规范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则是动态的。青年文化往往以“行动”本身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存在。青年文化的行为方式包括消费方式、闲暇生活、交际方式、婚恋方式、职业选择等,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人的存在方式。青年意识文化包括青年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态度、政治信仰以及审美观、宗教、艺术、文化心理等内容。价值观念是青年文化的核心,是青年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青年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的关键之处。虽然从总体上讲,青年仍未形成强大的、足以与社会传统价值观抗衡的价值观,但他们对于社会主体文化的“偏离”已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目标的抉择、方法的选择、意象的系统化,以及最终的行为准则等方面,从而构成青年独特的个人塑造和生活风格。青年的价值观念正是在这种层面和意义上决定了青年文化的特色和本质。
第三,青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系统内的亚文化系统。但青年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亚文化类型,它有其内在的独特性。一般意义上的亚文化是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与之不存在显著对抗的成分。青年文化则恰恰相反,虽然它也受到社会主体文化的规定、制约,但它又充满社会异质性,天然具有挣脱、外扩的离心矢量,突出表现在青年能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行为方式与社会主体文化、主流文化的某些偏离。青年文化动态的偏离性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正是青年文化不断变革、创新的不竭动力,正是青年文化经常预示着社会主流文化的未来走向、反哺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在根源。
三
青年文化作为青年与社会、与社会主体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无论是对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社会价值体系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更新,还是对青年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化,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因此,青年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和青年个体发展的影响方面。
1.社会预警功能。青年期是一个“狂飙突起”、充满内部危机的时期。青年期始终处于人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聚焦点,个体身心发展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最集中的表现出来: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独立与归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继承与创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剧烈运动,并在青年日常生活的物质器物层面和行为表现、思想观念等层面上表现出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一定偏离。一般来说,出于文化自为性的要求以及青年人的思想开放性和行为超前性的内在导向,在不满足文化地位的边缘性状态而追求变革的内在动力驱使下,青年文化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时总是以变革为主导、在变革中继承,这使得它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有强烈的反叛性。青年文化之所以被看做一种亚文化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主流文化的偏离与反叛、批判与改造。也正是这种对主流文化的偏离与反叛、批判与改造特征,使青年文化蕴含着对现存文化“破坏”和变革的信息,起到“社会预警器”的作用。青年文化的社会预警功能,能及时提醒人们面向未来对现存社会状况、思想意识系统作出某种反应和调整,克服社会文化传统的惰性、惯性,焕发社会演进的生机活力。青年文化的社会预警功能也意味着,如果主流文化失范而对青年文化失控,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青年文化便会演变成为一种强大的反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社会应当重视青年文化的这种预警功能,社会主流文化建设应以开放态势吸纳并有力调控青年文化,使之成为促进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力量。
2.文化反哺功能。所谓“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现象,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过程。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社会处在平衡状态中,年龄、经验受到尊敬,青年一代只能向成年人学习。但到了社会转型和大变革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创新成为社会时尚,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权威地位,其典范与规制作用也日益式微,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文化各部分变迁速度不一,社会主导文化与包括青年文化在内的各种亚文化之间以不同速度运动,而往往主流文化相对滞后于亚文化。特别是进入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时代后,由于青年人“最有生气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预见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总是最快适应变革的社会环境、最先接受新生事物,打破了过去那种由资历代表的经验传递模式,使得一些成年人、老年人不得不向青年人学习,社会产生了“文化反哺”现象。文化反哺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和替代过程。青年文化的反哺功能是其努力摆脱过去、面向未来的理想性以及敢想、敢干、敢闯、敢冒险等内在精神特质的鲜明体现。但是,青年毕竟社会阅历较浅,往往因急于参与社会生活而造成对社会实践的准备不足,加上受青年期心理不稳定的影响,容易使青年文化的理想性走向极端,变为纯粹的甚至极端的理想主义,出现幼稚性和偏激性。因此,青年文化的反哺功能也证明了社会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引导的必要性,只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真正主导青年文化演进与发展,社会能够正确引导和激励青年的创造精神,青年文化乃至青年一代才能够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生力量。
3.价值更新功能。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价值认知体系,体现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从这层意义上看,青年文化就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认知体系。在这种价值认知体系引导下,青年选择和构造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规范着青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态,而且还进一步引导着青年创造适应于未来社会生活的新观念与价值体系。而在人类文化与价值的传承过程中,一方面是上一代把经验、知识、思想、规范传递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又是下一代对上一代传递下来的东西进行有选择的积累。这样,随着青年文化的承载体——青年跨入成人社会,青年文化中适应社会变迁的价值内容就会渗入社会主体价值之中,从而推动着社会价值体系的更新。这就意味着对一些旧的、不符合时代的价值遗产要抛弃,一些价值新质要补充进来。正是青年文化的选择、过滤和创新机制,才保证了社会价值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以历史的眼光看,每一代青年人都有新的创造,并将其补充到社会的核心价值中来,当代中国青年文化“正在改变着当今的中国的现状,改变着人们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诸多事实就是证明。
4.个体发展功能。青年文化是青年的独特存在方式,对青年个体的健康成长与顺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心理调适、价值导向、审美娱乐等功能。首先,青年文化可以给予青年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区,缓解乃至消除个体因“心理断乳”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满足青年归属、参与和发展的需要;缓解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主体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促进青年逐步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通过满足青年的冒险性和激烈性要求,缓和与减少青年的越轨行为。其次,现代社会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每一个体的选择都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道德伦理、习俗、环境、文化教育等,但主要的是价值观。青年正是在青年文化所标示的价值体系引导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塑造自己的人格,设计自己的未来。青年的选择几乎遍及他们所有的生活领域:学业选择、职业选择、信仰选择、道德选择、婚姻选择、生活方式选择和人格选择等等,青年文化在这些领域发挥着对青年选择的价值导向功能。再次,青年文化中总是或多或少地体现、蕴含着某种美的成分、价值和追求,人们在欣赏或使用它时可以得到某种感观和精神上的愉悦,受到美的启发。从外在形态看,青年文化的审美功能体现为对青年大众化的审美趣味的现实满足,是一种群体性的消遣娱乐状态。从内在特征看,审美娱乐使青年在主观状态上体验到一种喜悦、愉快的感受,整个身心都处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一层次上,青年文化把青年的消遣娱乐作为审美实现的主要目的。在更深层次上,青年文化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使青年在审美中完善人格。优秀的青年文化关注文化进程中青年个体的生存状态,向他们提供一种最高的价值规范,以理想的人格模式对青年进行启蒙和引导,使他们按照美的尺度塑造自己,完善人格结构,获得全面发展。
注释:
①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语义上的差异,玛格丽特·米德关于人类文化传递三种模式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译法,请读者注意甄别。本文所采用的这种译法中的“前”不能当“从前”“以前”“老(先到者)”理解,而应理解为“前面”“向前(未来)”“新(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