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学习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观是人们对学习的看法的基本观点,它回答人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来指导学习的问题,属于思想、观念范畴。科学学习观,是指建立在学习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要求基础之上的关于学习的基本的观点。
学习观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对每个人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学习只有解决好了学习的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才可能引发出合适的学习行为,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构建科学的学习观应当是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构建科学学习观的意义
思想是产生行动的先导。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习行为。科学学习观必然引发对学习的科学指导。根据学习的一般发展,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个性要求,构建科学学习观,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习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它既是一种当今世界教育新理念赖以出现和产生的宏观性、背景性思潮,又是一种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理想。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哈钦斯,他在1968年就提出了“学习化社会”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在该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习化社会”。在报告“后记二”中,“学习化社会:现在和未来”被作为标题;在报告第三部分中,“向学习化社会迈进”被作为标题。同时,该报告对“学习化社会”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与论证:“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生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和增加中学、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大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的社会’”。由此开始,“学习化社会”就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潮,并日益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学习化社会,作为理想,其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的一体化,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的、垄断的、终极性的教育体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和学前、学中、学后纵横交错的互相联系的教育系统;实现社会整体的学习化,建立一个学习无处不有,学习无处不在的社会,即整个社会都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成为社会普遍的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学习在社会中发挥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立和实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要求学习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不再居于教育的垄断地位,赋予学习者以主体性的学习地位,正像《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指出的那样:“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学习化社会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还是理想的追求,都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美国政府1976年通过了《终生教育法》,1983年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提出“学习机会发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甚至于发展到在工作和生活中个人得以发展和成熟的一切场所”。日本1985年设计教育改革报告,将完善终生学习体制列为改革任务;1990年颁布《关于终生学习振兴措施与推进体制等的整备法律》(简称《终生教育振兴法》),1992年发布《我国的文教政策》,对终生学习进行了全面部署。欧洲各国对学习化社会表现极大关注,1996年欧盟将其定为“欧洲学习年”,并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的政策白皮书。与此同时,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也积极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报告》、1989年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1994年的“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际研讨会”、“世界首届终生学习大会”、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等,对终生教育体系构建与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作了很好的论证与推动。
我国政府对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非常重视,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和步骤。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第一次确立了终生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改革,伴随着20多年改革开放的整体潮流,在观念、体制、机制、结构、布局等方面,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各类学习型组织,正在我国各地涌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学习化城市建设正在实施之中。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再次提出要建设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在我国正在由观念变为现实,由个人或单位行为变为政府行为。
面对日益急剧发展、变化的广阔社会大背景,尤其是学习的自由、平等和大众化、普及化潮流,一方面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实践呼唤着科学学习观的指导,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类型、学习规律、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法等,都需要认真总结、提练,抽象出用以指导社会整体学习的规律,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学习个体,面对学习无处不在和无处不有的全民学习局面,同样需要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用科学的学习观指导自己开展科学的学习,以学会适应,学会生存;而且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加,更需要科学地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不仅要有学习掌握现时知识的本领,更要具有更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学习,适应人的未来的生存。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发展,为科学学习观的构建既提供了宏观社会基础,又提出了紧迫的实际需要。
(二)有意义学习的需要
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认知结构;学习实质上就是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新组合;有意义的学习就是使学习者的学习即认知结构时刻保持良好状态,使之成为既是上一次学习的优良结果,又是下一次新的学习的起点和基础。众所周知,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是指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是从教材等学习材料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所构成的认知系统的有效运作——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过去的积累的知识,这样完成认知过程,把教材等学习材料里的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很显然,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知识规律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改组、重新组合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离不开科学学习观的指导,有意义学习需要科学学习观。
(三)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需要
现代远程教育是与全日制普通教育相对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普通教育有三个方面的不同,即教育观念的不同、学习环境变化和师生角色的改变。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融会贯通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主张教育的开放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现代远程教育的打破时空、地域、对象限制,面向全社会和社会全体人员的开放观、平等观和权利观;师生准永久性分离引发的师生角色改变而形成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支持的服务观;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适应性等,都体现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生只接受一次学校教育的观念没有了市场;学习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或掌握某些方面一成不变的技能的观念已经过时。代之而来的是以学习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新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思想观念;教育平等化、大众化、终身化的新思想观念。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学习完全是在围墙内的校园里进行的。学生被按照一定的年龄、文化等条件编排成班,在固定的教室和统一的时间内接受老师面对面授课,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基于网络的环境。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做到随时、随地学习任何想学的知识内容,并提供完善的教学信息咨询服务。在传统教育里,教师是主导,一切以教学和教师为中心;在现代远程教育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成班成建制的集体学习变成了个别化自主学习,从以教学和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三个方面的不同,同时又引发了教学手段的不同、学习途径的不同、学习管理的不同等。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与普通教育相似的辅导课即导学课为面授外(其实与普通教育的导学也不同,现代远程教育的导学课是只讲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并且以章或课程为单位时间),其余的教学工作基本上都是自主学习和利用直播课堂、网上答疑、直拨电话、电子邮件、IP课件、CAI课件等形式进行;学习途径上,较之普通教育更广泛、更多样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多种媒体资源与多种教学支持服务获得教学支助,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自己想要的学习;学习管理也是按照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理念来设计管理条文与实施管理。
上述这些不同,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个性表现。正是这些个性表现,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自身以及自身所蕴含的学习理念、平等精神和智慧张力;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对正在学习和将要进入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提出了与在普通教育环境下学习的完全不同的要求。比如教学手段的不同,你就必须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学习途径的不同,你就必须适应网络环境,提高信息素质意识,掌握各种用网技术与用网工具;学习观念的不同,你就必须树立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观念,抛弃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旧思想观念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远程教育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抽象出规律、原理和理论,并用以指导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学习,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远程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开辟通向自由王国之路。如果我们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和变化了的情况视而不见,默守在以往的已熟悉和掌握的传统教育的经验与框框里,用老的套路来应对变化了的新事物,来应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可以断言,这种作法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总结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指导学习者开展科学的学习,适应和驾驭远程条件下的学习,不但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实际和紧迫的。
二、科学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学习观涵括的内容非常宽广,层次也很丰富,这里所论及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现代远程教育这个背景,从需要哪些学习观念、学习思想这个维度予以确立和安排,提出了五种学习观,以此构成远程教育的科学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一)自主学习观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和需要,自己安排自己主动地学习,有主见的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学习者根据工作或自身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确定学习专业,自主选择课程;二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三是自己选择教材和教学媒体资源,选择接受何种学习支持服务;四是学习过程方面,自主完成自学、接受辅导、作业、考试等各环节的工作;五是在学习效果方面,主要依靠自己主观能动地自学来获取知识,并接受检验。但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自学是一种学习方法,而自主学习首先是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比自学更理性化,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观念首先要强调的是它的主体精神和能力精神。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学习,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两种,即一种是适应性学习,一种是能力的学习,创新的学习。适应性学习主要是“学会”,而能力的学习则主要是“会学”。无论是“学会”和“会学”,都需要确立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会学”则更多仰仗于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远比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来得快,来得多。学习的任务,其重心不再是给学习者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因此,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下的学习,要求人们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必须凸现出主体精神和能力精神。
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的学习原则,同时,又是其主要的学习形式。作为一种原则,它是理念上、观念上的要求,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起规定和指导的作用,保证其发展方向;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则是这种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观念在实践层面上的显现与展开。自主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这种“原则”地位与“形式”地位,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决断,而是现代远程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远程教育的首要的本质属性就是师生准永久性分离,正是由于这种分离,使原来那种全日制普通教育下的学习定势被打破:师生角色转变,教师从主体和中心位置上退去,代之而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环境变化,没有了校园围墙和师生面对面的学习,取消了对学习的时空、地域的限制。教师指导下甚至手把手的学习则由学生自主学习所取代;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如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材料、学习辅导、平时作业、实验实习、考试与学习效果等的确立与选择或安排,也在原来完全由教师包揽学生只需“服从”与“照办”的局面下被置换过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内在的矛盾运动,催生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使这种理念不但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而且成为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科学学习观并体现其本质的重要内容。
(二)知行统一学习观
知行统一,即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统一,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知行统一的学习观是这种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学习领域的实际运用。毛泽东曾经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知行统一的学习观,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做;既要重视学中做,也要重视做中学。使学与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所谓学中做,就是要重视学习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在这里,必须明确:首先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专业理论,并力求学懂、掌握;同时要重视在学习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中联系实际。这是因为,抽象的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具有“活力”,才不至于成为干瘪的教条;而且通过“具体”,能更好地被理解、被领会、被体验;同时在联系中又可以发现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学到新知识。
做中学,是指在联系实践中进行知识的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提炼和条理化。联系实际,既包括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也包括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还包括学习书本知识的实践。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参加各种直接的实践活动,把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创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参加实践的机会,对在实践中碰到的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对书本知识从本质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在思维中使各方面的属性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做中学,产生知识的新的飞跃。
知行统一学习观念对于远程教育学生的科学学习观的树立特别重要。远程教育学习者一般都来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大多属于第二次学习或学校后学习。相对讲,具有一定的或较好的实践经验、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强调对他们知行统一观念的确立,便于更好地发挥学习者在这一方面的学习资源优势,便于他们将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能力和知识本领,不要以为自己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基础,反而忽视或拒绝参加各种学习的实践活动,这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利用优势,乘势而上,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三)创新学习观
创新学习观是指学习者把学习看作一种探索与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不仅重视对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更重视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创新学习观是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创新学习观的提出是时代的需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创新学习观首先强调的是人的品格的学习,即培养人的创造性人格。因为人的品格是创新学习和创新学习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人格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以往的教育和学习中,我们注重顺从、忍耐、与他人合作等一些品质的学习,这是重要的,但对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与创造性有关的个人品质的培养。这些品格有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行动上的独立性,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善于自我激励,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评判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等等。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自己的上述品格与观念,以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健全人格,并依靠这种人格力量,树立牢固的创新学习理念。
创新学习观崇尚批判精神。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不断地自己否定自己,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人类知识的增长,也是在不断地批判、修正、继承中发展的,而不是一种简单地新的知识的叠加。因此,创新学习观要求:学习者要树立批判地学习和批判地继承的观念。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知识、书本知识、专业知识,但也不要盲从,轻信书本结论,一味死记呆背,要以怀疑的目光审视一切,不满足于已揭示的知识,而要对原有的知识的观点,包括事实、问题、概念、原理、方法等,从视角、证据、表达方式等方面去进行重新“检验”、“辩护”和“再思考”,从中学会质疑、提问、寻找漏洞,建立知识新结构,以此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原创精神”和创新学习素质。
创新学习观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重视综合意识、合作精神的发挥。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在知识继承和创新中,继承和创新共处于知识这个矛盾的整体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为继承提供新的材料,两者彼此对立,互相依存,共同推动着知识的不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认真地学习,在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审视、改造、创新,批判性地继承,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向前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树立与创新学习观相适应的综合意识与合作精神。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学科、多知识、多技术的综合和融合,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人员的协调、合作和共事。基于此,综合与合作亦应成为创新学习观的重要内涵。
创新学习观是面向全体的学习观。不要以为创新是高不可攀的。创新学习的提出,从深层次上讲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当今时代,我们无疑需要各种高科技的创新人才,需要这些人才的创造,但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整体素质优良的劳动者和他们的创造。从这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创造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和生活方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确立一个这样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是每个学习者不得不掌握的生存本领,不管你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社会学习者还是优等生、中等生或后进生。因此,作为主要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其学习的学习者应当树立创新学习的学习观,则是确定无疑的。
(四)终身学习观
终身学习是源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思潮的一种宏观的现代教育理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要确保人们适时地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机会和条件;社会成员即学习者的学习是贯穿其一生的自觉行动;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各种文化设施和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终身学习的本质是要建立各种不同的形态的学习机制,增进个体即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激发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提升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与社会价值观,实现人的自我丰富和发展。
终身学习的最大特征就是高扬学习者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突出其主体价值与选择。终身学习强调学习问题的核心是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看重学习者自己的意愿与动机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内容、方法、场所和时间;尊重学习主体,主张社会应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条件,提供其一生的学习机会;关注人的自我发展,强调人在主宰自己的学习上拥有自决权,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以扩展人生的意义与目标。
同时,终身学习突出“学习”的意义。学习是人类生息的手段。人类为了传递和创造文化,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职业变换、精神丰富和自我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教育。但学校产生以后,学习似乎变成了学校的学习,学习被越来越弱化了,缩小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时空。终身教育理念以重新建立有助于人们进行学习的社会结构和条件为杠杆,重新唤起人们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在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逻辑下,在当代全新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发展完善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原本形态的扬弃与复归,实现社会的学习化、学习的终身化和学校的社会化。
终身学习观连同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思潮一起,构成了现代远程教育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它在实践层面上转化为学习实践,在观念层面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和看法。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应当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观,为自己在远程环境下的学习和日后的伴随其一生的学习提供实际指导与理论指南。
(五)全面学习观
所谓全面学习观,是指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在学习中不但学习做事,更要学习做人;不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天文地理等专业外知识,不但学习德育智育,而且要学习体育、美育和劳动。通过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做人,是全面学习观的首要要求。学习做人,主要是学习者要使自己具有完善健全的理想人格,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品格、情绪情感和包容精神、合作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一句话,就是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高尚的德。众所周知,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德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德育是灵魂,智育和体育是基础。体育为智育,德育提供物质基础,智育为德育、体育提供知识、文化基础,德育为智育和体育提供一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素质保证,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
“专”、“通”结合是全面学习观的另一个要求。“专”、“通”都是对知识、业务的要求。所谓“专”是指对学习者专业知识、专门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精通,成为某一方面的精通业务的专家;“通”是指学习者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广泛涉猎各种相关学科与人文知识,使自己通过学习成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专”、“通”结合是对高级人才的基本要求。因为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其中“通”是基础,“专”是前提。一切创造发明都是建造在厚实的基础之上的,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都是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之上的。尤其是今天,学科的渗透、交叉、分化、融合与综合非常迅速,新学科不断兴起,更加需要加强知识的专通结合和综合,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
“专”、“通”结合,首先要注意专,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力求精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通。尤其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与高新成果层出不穷,学习者应主动适应这种形势,把知识学得宽一些,泛一些,主动适应“通才教育”,自觉开展“通才学习”。有人曾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一”字型人才,其特点是知识面宽;一种是“1”字型人才,其特点是知识面专;一种是“T”字型人才,其特点是知识面既宽又专;一种是“十”字型人才,不但知识面既宽又专,而且敢于冒头,富于创新。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我们应主动把自己的学习定位于第四种类型人才的培养,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锤练富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把自己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科技与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已呈现高度交叉、渗透与融汇之势。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广大的学习者必须确立全面的学习观,通过加深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形成学习迁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和创新观念,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
三、构建科学学习观的方法
科学学习观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提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系统学习法
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要系统地学习科学学习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学习观的构建,本身就涉及到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当代认知科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相互间的融汇与综合。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科学学习观的特点、属性与内在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要刻苦学习、学懂弄通,并用它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观主要是观念的东西,一定要让这些理论知识进头脑,以形成比较牢固持久和系统化、条理化的观念;必须反对轻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如果不重视学习或者凭兴趣学习,没有系统性条理性,掌握的理论支离破碎,一鳞半爪,观念的形成肯定会受到局限,收不到好的实际效果。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科学学习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用以指导构建学习观的实践。尤其是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学、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对其理论进行分析、甄别和借鉴,要吸收其合理的和有效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总之,要系统地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丰富、充实并不断发展学习的理论观点,使之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成为指导学习的科学。
(二)实践提高法
实践提高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学习观走进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全面分析、总结学习观与实践结合的实际效果,找出其成功与不足,及时进行修正、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理论发展的原则和规律。一种观念、理论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螺旋式上升,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因此,学习者一定要把学习理论运用到学习中去,用业已构建的学习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作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和抽象,进一步形成完备的理论观念。总之,要通过实践,使完备的更加成熟,欠缺的补充完善,使学习理论更具科学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三)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学习实践中,学习观是否科学准确,是否具有针对性对象性,是否能起指导作用和产生实际效果,凡此种种,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比较历史的和现实的学习理论、学习观念和学习实践,有助于我们明辩是非,识别真理,接受正确的,抛弃错误的,从而正确地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加强自身的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形成。
(四)自我教育法
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力量,即思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促进其科学学习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学习观的形成,是否具有其科学性和指导性,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的动力系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来促进。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国古代的“吾日三省吾身”、“慎独”,讲的也是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像经常“洗脸”和“扫地”一样,能够除去观念上、思想上的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与陋习,使外在的规范化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者主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从而能够自觉地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选择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形式进行学习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和自身地位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全日制普通大学的变化,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形式的通行,使得自我教育法在构建科学学习观的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对此,我们的远程教育学习者,一是要掌握这种方法,二是要注重运用这种方法,去构建适应自身学习的科学学习观,进而以此指导学习实践,打开通向科学知识宝库的大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