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中教师听课评课的生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长点论文,新课程论文,评课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变革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引起课堂变革的重要因素是听课评课制度的改革。新课程听课评课,首要的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并且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渐成为“一种旨向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对课程改革的主体而言,听课评课是教师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然而,在新课程学科教学中教师听课评课的生长点有哪些,又如何具体操作呢?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二泉映月》一课为例,来分析新课程学科教学中教师听课评课的生长点。
一、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
[片段]
师开门见山直揭课名:《二泉映月》是我国的一部二胡名曲,它诞生在江苏无锡著名的惠山风景区。惠山风光如何,这部名曲又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出声朗读课文(约5分钟)。
师:同学们,作者前前后后多处写到惠山的风光,请大家把有关代表性的词语找出来。
生踊跃参与……
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水波映月等。
[点评1]讲到风光景色时,最好同时呈现几张图片、一首乐曲,以声图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
[点评2]教师应在介绍民族乐器二胡、乐曲《二泉映月》上着力准备,带学生走近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之处,也是新课程学科听课评课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重视不够和利用率较低的状况,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我们应该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树立和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打造生活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教师只有自己先走进生活,发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将学生带入生活课堂。所以教师应该时刻留心生活,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自觉地把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利用在语文教学中。第二,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创造性使用。生活中教师发掘并筛选出的学科教学资源是十分宝贵的,但对它们在特定语文主题下适宜性的整合与创造性的使用更是难能可贵。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准备中,教师即便有了几张精美的图片、一首悠扬的乐曲、一段关于乐器乐曲的文字介绍,也未必能达到声图并茂、解说得体、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状态,因为这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驾驭能力,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进行再加工,这无疑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对教材与学习经验之价值的开发与创造”。第三,激发学生“用语文”的意识,借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教师的教学创造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要动,更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授之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动心动手,全身心地沉浸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进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关注教学互动,提高对课堂的组织与调控能力
[片段1]
(师)教学目标的重点: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的“坎坷”生活境遇和他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学目标的难点:如何处理课文长、课时少(1课时)之间的矛盾?
[片段2]
师(文本解读基本结束后)设置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完成以下作业:
境1.大雪纷飞的冬天,(阿炳)……
境2.烈日炎炎的夏日,(阿炳)……
境3.病重垂危之时,(阿炳)……
生多有苦思状,从准备到发言不过5分钟。
[点评1]读多感少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忌。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学习和训练的机会,还要善于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和启发学生,更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活动起来去体验和感悟。
[点评2]文章长、课时短,教师就要分清教学任务中哪些是课前的准备、哪些是课上的交流、哪些是课后的作业。如以上三种情境引发的学生想象可以放在课后,给大家充分的时间去感悟、体验和分享。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学科听课评课来提高自己对教学的组织、课堂的调控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寻找支撑课堂教学效果的生长点。首先是明确教学任务,精心组织课程资源。特定时间内对课程文本的解读需要教师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这包括: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课程文本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制订一个可行的教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协调好它们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灵活运用多种调控策略,适时引导和点拨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师生双方合作与互动的程度。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或进行问题设疑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适时引导和点拨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和发现活动来更好地进行师生、生生对话,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水平。再次,留给学生充分阅读和感悟的时间。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突出了“具有感情体验和感悟”的语文学习特点。这既为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读与感”的实践性特征,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语文课程“多读多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与感”的时间,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减少对他们的束缚,才能使他们充分加工和自由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独特体验。
三、立足学生发展,提高对教学的综合评价能力
[片段]
师: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升华部分,我们选出了甲、乙、丙三位同学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下面就请大家来做评委,看他们中谁读出的情感最诚挚、最深刻。
生丁:甲同学,她读出了阿炳凄伤的情怀。
生戊:乙同学,他读出了主人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教学中采用学生间相互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之处。一方面它围绕“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使得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中的师生、生生交流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倡导教学中采用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的取向,教师可以通过新课程学科听课评课来提升这种综合评价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既明确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立足学生发展,又倡导了教学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据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灵活均衡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着眼全面发展,又要照顾个体差异。着眼全面发展就是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照顾个体差异,就是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注意学生富有个性或独立性的表达方式,注重学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给予公正的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强求一律。二是“看结果”更要“重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三是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激励性评价导向。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实事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最后要发挥多主体评价的优势,提倡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评价。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
[片段1]
师总结了惠山的风光并写在黑板上: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水波映月等。随后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些如诗如画的画卷。
[片段2]
师让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完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名曲《二泉映月》,一段悠扬、凄美的乐曲随着学生的想象奏起……
[点评]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唱盘、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学会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以达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时代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材的体例与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将引起课程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的革新,从本质上改变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其主要途径有: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没有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教育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成教师在工作中的自觉行动。其次,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各种培训应该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哪些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教学潜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手段,革新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在培训中应该加强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与探讨,如有条件还要经常参加一些与信息技术素养相关的比赛,比如多媒体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软件设计等项目。最后,还应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尽可能准确、科学、完美地表达、呈现自己生成的新信息,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在应用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
五、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
[片段]
师: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明显的不足有两点:一是课前的资料准备不足,以至于课程资源利用不高;二是教学情景的设置不足,使得学生难以走进课堂。
师: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是,如何将师生的思路由“并行”状态转化为“交汇”状态。前者教师与学生各有自己的课程学习模式,两方面难以配合,教师有失控感;后者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碰撞的课程学习模式,两方面相互牵制,师生有共鸣感。
[点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这种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是近年来被不断强调和凸显的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它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生长机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如何进行反思呢?第一,要“认识到位并准备充分”。教师要明确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而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进入教学反思后,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反思日记等形式把教学活动记录下来,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供日后分析、概括和验证。第二,要“以制度激活机制”。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经验,并将其升华为实践智慧,因此这需要学校为教师搭建教学反思的平台,而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健全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新课程听课评课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及评课后教师的自我成长,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第三,要“学会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者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通过研究改进、变革教学实践,可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已经与课程改革、学校教学革新、教师专业成长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引导学校教育革新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遵循确定问题——制订方案——实施计划——观察与反思的研究路线,它既是教学反思过程的整体再现,又将教学反思的结果进一步深化,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标签:教学反思论文; 课程资源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